餐桌文化其实是孩子的教养表现,再不重视就晚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有丰富的餐桌文化,而餐桌上的礼仪文化,可以直接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好坏。家庭教育中,除了教孩子呀呀学语、蹒跚学步之外,教孩子如何吃饭、如何优雅的吃饭,也是家庭教育的必要环节。
餐桌上的规矩,来自家庭教育
有一个小学高年级孩子,每上一道菜他第一个夹,想吃哪个菜就转到自己面前,常常别人正夹菜时,盘子就被他转走了,筷子悬在空中很是尴尬。菜少人多,有人没菜下饭,可他盘子里堆得满满的,最后吃不掉全剩下。
我和他妈妈聊天,妈妈说了很多孩子学习的事,各科成绩都挺好,个儿高长得帅,是班上的升旗手。即便这样妈妈还不满意,说打算给孩子报一个外面的培优班。
照趋势发展下去,30年后,这个孩子会不会变成一个高工资、高成就和高社会地位的“三高”人士?我觉得,他恐怕要绊倒在“教养”两个字上。
越过别人夹菜很没礼貌
记得正宗“白富美”林黛玉刚进贾府时处处小心,唯恐说错话、做错事被人耻笑吗?因为贾府规矩多啊~社会阶层越高,规矩越大。现代也一样,婚宴规矩不大吗?你用筷子扒拉下,或者砸吧嘴试试看?不引人侧目才怪。
所以,那些声称要“富养女”,却任由孩子没规矩的妈妈,还是不要做培养“白富美”的了,“白富美”只有出在妈妈也是“白富美”的家庭。
餐桌礼仪教育之所以重要,因为人有社会性,我们每天都与周围的人接触、联系,每天都有吃饭,而饭桌就是发展社会关系的重要场合。
我们和同事一起吃饭、和朋友一起吃饭、和家人一起吃饭,在饭桌上谈生意,在饭桌上联络感情,在饭桌上发展关系。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对孩子的饮食礼仪教育,弟子规里讲“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这与现代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
毫不夸张地说:真正的教养在饭桌上。孩子在饭桌上的行为,体现了父母的素质。餐桌是重要的社交场合,餐桌礼仪的培养是必须的。别以为这些等孩子大了,或者出门时再教也不迟。
再讲一个故事
有个人埋头苦吃酒店的自助餐,根本没空理睬旁人,而这些人中恰好有一个是出身大富之家的外国人,又恰好是他老板的老板,据说当场就要辞退他……虽然后来没炒成,但他因贪吃沦为笑柄,现在做着一份高不成低不就的工作,与他的高学历不相符。
抢着夹菜给人糟糕印象
个人最终取得的成就、社会地位与很多因素有关,教养绝对是其中之一。如果孩子苦读多年,拿了很多证书,却因为一顿饭留下的糟糕印象而错失机会,做妈妈的你,会不会后悔教给孩子的饭桌礼仪太少呢?
餐桌文化,跟随孩子一辈子,父母们一定要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成为餐桌绅士,饮食达人!
父母们可以从一些最基本的原则教起:
学会谦让
让长辈先动筷子,我们的文化里讲究长幼有序,在餐桌上,这一点体现在让长辈先动筷子上,以体现对长辈的尊敬和重视。孩子不懂事或者出于好奇心理,可能一上桌就会忍不住夹菜吃,这时父母们可以先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不再注意桌上的菜,再告诉他要等到爷爷奶奶或其他长辈先吃,自己再吃。
不要抢着夹菜吃,不要越过别人夹菜。孩子们常常看到自己喜欢的菜就抢着夹,或者在盘子里一直扒拉,挑挑拣拣,这样是很不礼貌的,父母需要约束这种行为。
学会安静
不要在餐桌上吵闹。孩子生性多动,注意力不太集中,很难安安静静地吃完一顿饭,爸爸妈妈们可以教导孩子,吃饭时吵闹容易呛到,也会影响别人的用餐心情,或者将孩子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饭菜上,承诺他安静完成进餐后给予一定奖励。如果孩子实在太过闹腾,可以先将他带离餐桌,让他终止自己的错误行为,教育后再带回餐桌。当然咯,爸爸妈妈平时也要以身作则,不要老是在餐桌上吵架或者打电话。
鼓励孩子细嚼慢咽,不吧唧嘴或发出其他大的声响。这样不仅有助于他消化,还能培养优雅的礼仪习惯。
讲究卫生
打喷嚏、擤鼻涕时要背对餐桌。父母可以教导孩子,口水或者鼻涕中含有许多的病菌,这些细菌是一群坏宝宝,趁着人打喷嚏擤鼻涕的时候悄悄飞到饭菜里,再钻到人的身体里,使人生病,因此打喷嚏或者擤鼻涕时一定要注意背对着餐桌,掩住口鼻,不要影响到别人。
手上有油时及时擦干净,避免蹭到别人身上。吃饭的时候孩子们常常弄得满手满脸都是油,自己又不自知,容易蹭到别人身上。爸爸妈妈们可以准备些餐巾在手边,鼓励孩子多使用餐巾,保持整洁。
餐桌礼仪还有很多,篇幅有限在这就不多说了。爸爸妈妈们不要偷懒,别想着等孩子大了再说、正式长河再说,好的习惯都是从小抓起,从根源上抓起。好的餐桌礼仪,不仅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也让孩子在今后的社交中获得良好的印象。不然等坏习惯定型了,再去费时、费力、费心去纠正,现在就开始行动起来吧!
更多相关教育资讯、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关注我的公众号:哇塞宝宝,可以获取价值2000元的状元笔记以及0元试听快学教育公开课哦!
![]() |
餐桌上的规矩,来自家庭教育
有一个小学高年级孩子,每上一道菜他第一个夹,想吃哪个菜就转到自己面前,常常别人正夹菜时,盘子就被他转走了,筷子悬在空中很是尴尬。菜少人多,有人没菜下饭,可他盘子里堆得满满的,最后吃不掉全剩下。
我和他妈妈聊天,妈妈说了很多孩子学习的事,各科成绩都挺好,个儿高长得帅,是班上的升旗手。即便这样妈妈还不满意,说打算给孩子报一个外面的培优班。
照趋势发展下去,30年后,这个孩子会不会变成一个高工资、高成就和高社会地位的“三高”人士?我觉得,他恐怕要绊倒在“教养”两个字上。
越过别人夹菜很没礼貌
记得正宗“白富美”林黛玉刚进贾府时处处小心,唯恐说错话、做错事被人耻笑吗?因为贾府规矩多啊~社会阶层越高,规矩越大。现代也一样,婚宴规矩不大吗?你用筷子扒拉下,或者砸吧嘴试试看?不引人侧目才怪。
所以,那些声称要“富养女”,却任由孩子没规矩的妈妈,还是不要做培养“白富美”的了,“白富美”只有出在妈妈也是“白富美”的家庭。
餐桌礼仪教育之所以重要,因为人有社会性,我们每天都与周围的人接触、联系,每天都有吃饭,而饭桌就是发展社会关系的重要场合。
我们和同事一起吃饭、和朋友一起吃饭、和家人一起吃饭,在饭桌上谈生意,在饭桌上联络感情,在饭桌上发展关系。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对孩子的饮食礼仪教育,弟子规里讲“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这与现代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
毫不夸张地说:真正的教养在饭桌上。孩子在饭桌上的行为,体现了父母的素质。餐桌是重要的社交场合,餐桌礼仪的培养是必须的。别以为这些等孩子大了,或者出门时再教也不迟。
再讲一个故事
有个人埋头苦吃酒店的自助餐,根本没空理睬旁人,而这些人中恰好有一个是出身大富之家的外国人,又恰好是他老板的老板,据说当场就要辞退他……虽然后来没炒成,但他因贪吃沦为笑柄,现在做着一份高不成低不就的工作,与他的高学历不相符。
抢着夹菜给人糟糕印象
个人最终取得的成就、社会地位与很多因素有关,教养绝对是其中之一。如果孩子苦读多年,拿了很多证书,却因为一顿饭留下的糟糕印象而错失机会,做妈妈的你,会不会后悔教给孩子的饭桌礼仪太少呢?
餐桌文化,跟随孩子一辈子,父母们一定要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成为餐桌绅士,饮食达人!
父母们可以从一些最基本的原则教起:
学会谦让
让长辈先动筷子,我们的文化里讲究长幼有序,在餐桌上,这一点体现在让长辈先动筷子上,以体现对长辈的尊敬和重视。孩子不懂事或者出于好奇心理,可能一上桌就会忍不住夹菜吃,这时父母们可以先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不再注意桌上的菜,再告诉他要等到爷爷奶奶或其他长辈先吃,自己再吃。
不要抢着夹菜吃,不要越过别人夹菜。孩子们常常看到自己喜欢的菜就抢着夹,或者在盘子里一直扒拉,挑挑拣拣,这样是很不礼貌的,父母需要约束这种行为。
学会安静
不要在餐桌上吵闹。孩子生性多动,注意力不太集中,很难安安静静地吃完一顿饭,爸爸妈妈们可以教导孩子,吃饭时吵闹容易呛到,也会影响别人的用餐心情,或者将孩子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饭菜上,承诺他安静完成进餐后给予一定奖励。如果孩子实在太过闹腾,可以先将他带离餐桌,让他终止自己的错误行为,教育后再带回餐桌。当然咯,爸爸妈妈平时也要以身作则,不要老是在餐桌上吵架或者打电话。
鼓励孩子细嚼慢咽,不吧唧嘴或发出其他大的声响。这样不仅有助于他消化,还能培养优雅的礼仪习惯。
讲究卫生
打喷嚏、擤鼻涕时要背对餐桌。父母可以教导孩子,口水或者鼻涕中含有许多的病菌,这些细菌是一群坏宝宝,趁着人打喷嚏擤鼻涕的时候悄悄飞到饭菜里,再钻到人的身体里,使人生病,因此打喷嚏或者擤鼻涕时一定要注意背对着餐桌,掩住口鼻,不要影响到别人。
手上有油时及时擦干净,避免蹭到别人身上。吃饭的时候孩子们常常弄得满手满脸都是油,自己又不自知,容易蹭到别人身上。爸爸妈妈们可以准备些餐巾在手边,鼓励孩子多使用餐巾,保持整洁。
餐桌礼仪还有很多,篇幅有限在这就不多说了。爸爸妈妈们不要偷懒,别想着等孩子大了再说、正式长河再说,好的习惯都是从小抓起,从根源上抓起。好的餐桌礼仪,不仅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也让孩子在今后的社交中获得良好的印象。不然等坏习惯定型了,再去费时、费力、费心去纠正,现在就开始行动起来吧!
更多相关教育资讯、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关注我的公众号:哇塞宝宝,可以获取价值2000元的状元笔记以及0元试听快学教育公开课哦!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