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 宝贝《三字经》第二十四课
![]() |
![]() |
之前给宝宝讲过一句话,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人自身所具有的美好德行,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美的境界。今天的内容刚好有一段关于舜的故事,也是我在至善讲堂上讲给大家的,分享给宝宝看一下。
中国古代传说中有三皇五帝,舜是五帝之一。舜也被称作虞舜,据说是因为国号有虞,而先秦时有以国为氏的习惯,所以也被称为有虞氏。虽然相传舜是五帝之一颛顼的后裔,但自舜以上五世皆为庶人。所谓庶人就是平民,或者说没有爵位的人。
舜的父亲叫瞽(古)叟,瞽叟就是眼睛瞎了的老人。舜的母亲早就去世了。后来瞽叟再娶,继母所生的儿子叫象。据古籍记载,舜生活的环境是“父顽、母嚣、象傲”,也就是说,父亲顽劣不堪,脾气不好,继母嚣张暴虐,同父异母的弟弟象则狂傲不驯。这几个人经常串通一气,要置舜于死地。但舜对父母仍然十分孝顺,对弟弟也非常友善。据古籍记载,舜在家人想要加害他的时候就逃走,但等家人需要他帮助的时候就会回到他们身边。
舜在20岁的时候就以孝行而被人称道,闻名远近。当时的部落首领尧向四方诸侯询问继任的人选,大家一起推荐了舜。虞氏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
舜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过人的才干和高尚的品质。根据《史记》记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就是说,因为舜在历山耕作,在雷泽捕鱼,当地的人就兴起礼让的风尚;他在河滨制作陶器,就能带动周围的人认真做事,把陶器做得很精美耐用,没有粗制滥造的现象;无论他到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此凡是他居住过的地方都发展很快,两三年内就会成城镇。尧知道了这些情况后很满意,于是给了舜很多赏赐,包括细布衣服,牛羊,还有琴,并且还出钱给他修房子。
舜得到这些赏赐,他的父母和弟弟都很妒忌,打算找机会杀掉他,再霸占这些财务。一次,尧赏赐给舜的房子漏雨,瞽叟让舜到屋顶修补,等舜上去后就撤走梯子,在下面纵火焚烧,要把舜烧死。舜用两只用来避雨的斗笠作翼,从房顶上跳下,幸免于难。瞽叟和继母又让舜挖井,等到井挖的很深了,他们就和象往井里填土,想将舜活埋。但舜事先有所警觉,早就在井底横着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穿出,到别的地方躲了一段时间。瞽叟和象以为阴谋得逞,就开始瓜分舜的财产。象住进了舜的房子,弹奏舜的琴,舜回来后也不放在心上,对父母和弟弟都非常好,一如既往。
这些事情之后,尧对舜的品德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他开始让舜参与政事,管理百姓,接待宾客。舜不但将政事处理得很好,而且在用人方面更是任人唯贤,起用有才能的贤人,放逐凶名昭彰的恶徒,依靠道德的力量使人们熏陶渐染,见贤思齐。通过这些考验,尧选择吉日举行大典,禅位与舜。
舜执政后励精图治,重新修订立法,祭祀天地,巡游各地,召见诸侯,考察民情,且规定天子必须五年出行一次以考察诸侯的政绩,确定打赏。舜还制定了五种刑罚。
尧死以后,舜开始任命禹、皋陶、契、弃、伯夷、蘷、龙、垂、益等人,明确了个人的职责,而且规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然后论功行赏。众人中以禹的成就最大,他为了治理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终于制服了洪水,使人民安居乐业。舜年老的时候禅位给禹。舜执政时,天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一片太平盛世。
舜是儒家最推崇的上古圣王之一,儒家重视孝道,而舜的传说也是以孝著称。舜一生的经历正契合和验证了儒家大学之道中对三纲八目的追求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舜真正是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提高了自身的道德修养,处理好家庭事务,实现了齐家治国的目的,并进而得到了天下人的赞扬和尧的赏识,逐渐参与到治国过程中,最后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实现了平天下的目的。对己,保持了仁义礼智等本性,使自己的美德得意彰显。对人,不仅起到了一个榜样的作用,而且使人尽其用,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可说是达到了至善的境地。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