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
最初,我是被题目所吸引,但同时也仿佛窥见内容一般兴趣泱泱。
后来,书封后的一句话,让我流连忘返,烙印心头。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多么富有意境和张力的话,让我不禁在脑中浮现这样的画面:一群庸庸碌碌的人弯着腰身甚至匍匐在地,他们眼中闪烁着贪婪,激动,喜悦,他们伸长手臂不停打捞着满地的六便士。他们其中或许还会有人争抢,然后谩骂,接着大打出手,留下剩下的人一边看笑话一般嘲讽着露出一个隐匿的笑,一边加快捞取打架之人掉落的便士。
我们的主人公也在这之间,他没有挑起任何战争,安静的打捞着地上的便士。一边捞完他正要向远处的便士伸出手去,忽然,那平滑光亮的便士折射着一道冷光晃了他的眼。
他怔愣的一下,下意识地抬头,望见那万里无云明月高悬,瞬间仿佛被摄魂一般深深吸引。
我还为它续了一段结尾——
他停下动作,站了起来,然后同月亮一般俯视那匍匐在脚下的人们。
月光的冷辉洒在地上,六便士都闪闪发光。
倏忽间,无限悲凉。
也就抱着这样的情景期待,我翻开了这本书。
而出乎我意料的是,这本书从头到尾都没有关于月亮和六便士的内容,但我又知道,他从头到尾也都是讲的“月亮”和“六便士”。
还有,有关艺术的一角。
未读之前,我以为这个名字其实很好理解,无非是崇高的理想和鄙陋的现实。
可是读完,我却觉得,不止这样。这不过是很肤浅的一面。他还讲了我从未理解的东西,比如艺术,比如生活。
它不光是你是否有勇气告别庸碌无为的平凡生活去追求理想,他还讲了你是否能摈弃世俗观念,重构一个世界,为了心中的追求,放弃一切。
因为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个艺术家。站在一个普通大众视角,艺术家都是不正常的疯子,所以不论他做了什么惊天骇俗的事情,我都有心理准备。而对于斯特里克兰这样的天才来讲,抛妻弃子,摒弃世俗,都不需要勇气。因为他根本不在乎。物质世界为他带来的一切,他都不在乎。别人赋予他的情感,他也不屑接受。
真正是个自我中心的混蛋。可就是这样的混蛋,却能触碰到这个世界的秘密。
由此可见人类自我束缚的传统总挡不住一部分追逐自由天性的脚步。在远离文明的世界,并非没有连接真知的伊甸园。
我觉真正的艺术家,是这个神秘世界真理的探索者。他们把发现的东西赋予名字为——美。这是因为他们被其震撼。他们对此无所适从,久久不能释怀。所以称之为,美。
总有作品会直白的告诉人们一些事实,就好像这部作品一样。那便是即使颠覆道德、传统、甚至人伦,依然可以生活,即使违背了你默认的所有观念,人,都是可以活下去的。这是被如今社会的大众所不接受的。因为那为了维系众多生存的法则一旦失去威慑力,恐慌会肆虐是一定的,接着便是人性的恶被无限放大。因为你知道自己不会受到惩罚,所以无所畏惧。
有人说,人一旦失去心中的约制便不足以成为“人”。
其实并不是这样。人永远都是人,善良的人,邪恶的人,懒惰的人,贪婪的人,妒忌的人,
迷恋肉欲的人……都是人。
人并不高尚,只有区分。观念造就不同,可观念,还不是人造的吗?
这就像是工厂的批量生产,偶尔会有几个残次品,但大多数还是按既定的模子出产。这就是社会教育的本质。
因为安定的人多了才有安定的社会。
可我们活着,就是为了安定吗?给这世界添砖加瓦,社会安稳运行,人类得以生存,就是全部意义吗?
让自己成为这个运作机器的一个零件就可以了吗?
如果发问,那便从自我狭小的空间走出,面向了整个宇宙。所以才有人跳脱出来,成为了各种不被理解的艺术家、著作家等等。
或许其中有人仍逃不过成为零件的命运,但他们的心中早已无限宽阔。
借由这本书,我感到稍稍理解了一点有关艺术的领域。并且为进入其领域的人深深折服。
我觉得艺术家,搞不好是天生的。后期培养的也肯定有,但过程想必异常痛苦。只有经历了莫大苦难的人才有可能抹去之前观念的刻痕,从而拥有看世界另一种维度。
所以我觉得,如果在这样的社会里精神空乏,那么读名著是个很好的选择。至少这让我觉得我是在读本书,而不是那些成功大法之类的打鸡血一般的无趣忽悠,对此我连讽刺的心情都不大有。
那么就会有人说了,可这就是生活的现实啊。
于是如果有可能,我觉得我会微微一笑,饱富深情的念道: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