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再爆大消息!张江升级“城区”,新增住宅90%以上用于租赁
上海市政府正式批复原则同意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其中明确,张江科学城规划总面积约94平方公里,将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基础,转型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之地和新产业的培育之地,现代新型宜居城区和市级公共中心,世界一流科学城。
围绕“一心一核、多圈多点、森林绕城”的布局结构,规划教育科研用地比例不小于21%,新增住宅建筑面积约920万平米,其中890万平米用于租赁住宅。除近期实施和规划新增的4条轨交线外,还将控制预留5条轨道交通通道!
现状概况
张江科学城规划范围北至龙东大道、东至外环-沪芦高速、南至下盐公路、西至罗山路-沪奉高速,兼顾国家量子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要求,总面积约94平方公里。
定位目标
张江科学城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基础,转型发展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之地、新产业的培育之地;成为以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青年创新人才为主,以科创为特色,集创业工作、生活学习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新型宜居城区和市级公共中心;成为科研要素更集聚、创新创业更活跃、生活服务更完善、交通出行更便捷、生态环境更优美、文化氛围更浓厚的世界一流科学城。
总体格局
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形成“一心一核、多圈多点、森林绕城”的布局结构。
“一心”即依托川杨河两岸地区和国家实验室,形成以科创为特色的市级城市副中心;
“一核”即结合南部国际医学园区,形成南部城市公共活动核心区;
“多圈”即依托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站点,强调多中心组团式集约紧凑发展;
“多点”即结合办公、厂房改造设置分散、嵌入式众创空间;
“森林绕城”即连接北侧张家浜和西侧北蔡楔形绿地、东部外环绿带和生态间隔带、南侧生态保育区形成科学城绕城林带。
目标愿景
加快张江科学城用地结构调整,规划教育科研用地比例不小于21%;居住用地比例约20%;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和绿地比例不少于16%。进一步提高产业、研发、公共设施用地的兼容性和弹性,综合用途比例可研究提高到20%至30%。规划范围内新增住宅建筑面积约920万平方米,其中890万平方米用于租赁住宅,满足科学家和科创人才需求;就地动迁安置房不超过30万平方米。
交通
张江科学城路网平均密度为8公里/平方公里,公共活动中心路网密度为8-12公里/平方公里。近期实施轨道交通21号线等,规划新增27号线和S32铁路东西联络线,控制预留高科中路、军民路、陈行公路、科苑路、申江路5条轨道交通通道。
市政府的批复还要求:对照国际先进水平,结合地区发展,进一步推进建设张江科学城专业系统规划,落实公共交通设施,确保各类市政设施的用地和管廊控制。同时,抓紧开展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研究和编制,集中力量推进国家科学中心的科技创新项目、公共设施配套、公共空间、基础设施等重点建设,促进地区有序、协调发展。
政策出台后会发生什么?
时隔半月,楼市已然风云变幻。继广州一马当先推出租售同权之后,中央圈定12大城市,要让租房成常态,紧接着,北京也推出了共有产权房。而今日上海的这一举措,更是表示了政府压制房价的重大决心。
有人开始分析,从此以后张江的房子将变得不值钱了,因为以后全部是租赁住宅,而且是政府主导的租赁住宅,肯定会是价廉物美的体现,商品房在这个区域将失去了传统的金融属性意义,不会承载太多的寄托。
也有人说起,如果这些租赁土地真的能够执行到位,那么在张江这个区域的租金会降低很多,普通房子的租金会因为大量的政府租赁住宅进入被拉低。
当然也有人会说,要是真的如政府目前规划的这般,真的只是在约920万平方米里拿出30万平方米建造普通商品住宅,那么这30万平方米的住宅就有可能变成奢侈品。理由是这里以后没有真正的商品住宅了,只有无穷无尽的租赁住房,鸡立鹤群大概说的是这么个意思。
且不谈这些是否有依据或可能实现,我们先来看几个基础的事实,然后再结合当下的房产形式看不同的表现。
众所周知在上海张江高科上班的IT人员,薪资普遍高过上海其他从业人员的工资收入,上海2016年的平均工资是6504元,而我们熟悉的IT行业基本的薪资也基本在1万左右,很多是在2-3万之间。从这个角度来讲,他们的薪资是高出普通人很多很多,当然他们付出的劳动也是超负荷的,深知IT行业的加班惯例。
这么高的收入群体,本应该可以安安心心买房,当然很多人也确实买了房,张江附近的房价随意拿出来就是吓人的高,知名的IT支持国际社区,唐镇就是一例,一例不能解释只能说是依赖IT高薪堆积的高价。
但按照目前的高房价看,他们的收入想在短时间内买房也几乎难以完成,尤其是新加入的这些基层IT或其他的普通员工,先必须要解决他们最重要的住所。这也是为什么张江一直就有了人才公寓的原因,可见政府在这方面做出的规划早就形成。
那么又为什么要在增加如此庞大的建筑面积时,用超过96.73平方米作为租赁住宅呢?仅仅留下30万平方米来作为普通住宅呢?
那只有一个原因:房价实在太高了,人才公寓不够,附近的存量二手房出租价格也是相对的高位,必须要建造更多的租赁住宅来分担目前张江面临的住所压力,这些高新技术人员,这些相对高新的基础员工,在上海一直无望买房,又面临租金上涨的趋势,很有可能他们会选择离开,去其他城市的园区工作,这种人才恰恰又是各地园区盼望已久的。
还是要回到之前的那个老问题,这些租赁房能租多久,目前是租赁时间是最长3年。哪些条件可以租,按照设定在张江的条件,想必应该是在这个片区上班的都可以满足。
那么租赁房的福利是否真的可以像附近的二手房一样,在孩子读书方面能否真正享受到一样的待遇。
这些都是要面对的现实。
再来算一笔账,按照目前约35万就业人员来算,如果最终890万平方米的租赁住宅如期建成,按照预计现实的居住,估计这些房子的面积不会很大,我们按照50-90平方米来分布,那么平均一套房面积为70平方米左右。
890万平方米除以70,约可以造12.71万套租赁住房。再按照现有的就业人员约35万人来算,这12.71万套房,一下子就可以解决超过1/3的从业人员居住用房,而且现在张江已经拥有了一批人才公寓,目前看网上排队的人员,估计人才公寓的面积还远远不够,至少和市场上的出租房还差距甚远。
似乎勾勒出来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蓝图,待这些租赁住房满足了进入市场以后,张江的高科从业人员至少有1/3是可以租住,可能还会超过这个比例。那么势必还有1/3左右的人员只能租赁市场上的存量二手房,相比较条件来看,他们应该会明显好于前者的1/3,这一块的划分也许张江城区会做一些更细致的要求,哪些范围哪些收入的人群可以真正住进这些租赁住宅。
1/3比例的租赁住房势必更多是为了满足这一批刚刚进入张江的年轻人,他们更迫切需要低价的租赁住房,满足基本的生活设施即可,很多可能是单身。而随后在住到一定年限后必须搬出,收入也逐步上升,也或许组建了小家庭,势必就会选择更适合的房源,寻求于租赁市场。也有可能会一跃而过借助家庭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去尝试买房。
而这样看,起码会有可能不到1/3的人最终会选择买房。
不管怎么样,上海政府在张江城区这块的规划很明显,要用租赁的住宅,缓解目前哪怕是在上海看来高薪的这一部分群体的工作者,以确保他们的住所没有后顾之忧。
让他们能安安心心在这边工作和生活,奉献他们的热血和青春,才干和创新,以保持张江城区的活力和长远发展,让张江城区的建设更上新的台阶,有更好的未来。
没有他们的努力,这些似乎没有可能实现。
围绕“一心一核、多圈多点、森林绕城”的布局结构,规划教育科研用地比例不小于21%,新增住宅建筑面积约920万平米,其中890万平米用于租赁住宅。除近期实施和规划新增的4条轨交线外,还将控制预留5条轨道交通通道!
![]() |
现状概况
张江科学城规划范围北至龙东大道、东至外环-沪芦高速、南至下盐公路、西至罗山路-沪奉高速,兼顾国家量子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要求,总面积约94平方公里。
![]() |
定位目标
张江科学城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基础,转型发展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之地、新产业的培育之地;成为以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青年创新人才为主,以科创为特色,集创业工作、生活学习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新型宜居城区和市级公共中心;成为科研要素更集聚、创新创业更活跃、生活服务更完善、交通出行更便捷、生态环境更优美、文化氛围更浓厚的世界一流科学城。
总体格局
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形成“一心一核、多圈多点、森林绕城”的布局结构。
![]() |
“一心”即依托川杨河两岸地区和国家实验室,形成以科创为特色的市级城市副中心;
“一核”即结合南部国际医学园区,形成南部城市公共活动核心区;
“多圈”即依托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站点,强调多中心组团式集约紧凑发展;
“多点”即结合办公、厂房改造设置分散、嵌入式众创空间;
“森林绕城”即连接北侧张家浜和西侧北蔡楔形绿地、东部外环绿带和生态间隔带、南侧生态保育区形成科学城绕城林带。
![]() |
目标愿景
加快张江科学城用地结构调整,规划教育科研用地比例不小于21%;居住用地比例约20%;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和绿地比例不少于16%。进一步提高产业、研发、公共设施用地的兼容性和弹性,综合用途比例可研究提高到20%至30%。规划范围内新增住宅建筑面积约920万平方米,其中890万平方米用于租赁住宅,满足科学家和科创人才需求;就地动迁安置房不超过30万平方米。
交通
张江科学城路网平均密度为8公里/平方公里,公共活动中心路网密度为8-12公里/平方公里。近期实施轨道交通21号线等,规划新增27号线和S32铁路东西联络线,控制预留高科中路、军民路、陈行公路、科苑路、申江路5条轨道交通通道。
市政府的批复还要求:对照国际先进水平,结合地区发展,进一步推进建设张江科学城专业系统规划,落实公共交通设施,确保各类市政设施的用地和管廊控制。同时,抓紧开展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研究和编制,集中力量推进国家科学中心的科技创新项目、公共设施配套、公共空间、基础设施等重点建设,促进地区有序、协调发展。
政策出台后会发生什么?
时隔半月,楼市已然风云变幻。继广州一马当先推出租售同权之后,中央圈定12大城市,要让租房成常态,紧接着,北京也推出了共有产权房。而今日上海的这一举措,更是表示了政府压制房价的重大决心。
有人开始分析,从此以后张江的房子将变得不值钱了,因为以后全部是租赁住宅,而且是政府主导的租赁住宅,肯定会是价廉物美的体现,商品房在这个区域将失去了传统的金融属性意义,不会承载太多的寄托。
也有人说起,如果这些租赁土地真的能够执行到位,那么在张江这个区域的租金会降低很多,普通房子的租金会因为大量的政府租赁住宅进入被拉低。
当然也有人会说,要是真的如政府目前规划的这般,真的只是在约920万平方米里拿出30万平方米建造普通商品住宅,那么这30万平方米的住宅就有可能变成奢侈品。理由是这里以后没有真正的商品住宅了,只有无穷无尽的租赁住房,鸡立鹤群大概说的是这么个意思。
且不谈这些是否有依据或可能实现,我们先来看几个基础的事实,然后再结合当下的房产形式看不同的表现。
众所周知在上海张江高科上班的IT人员,薪资普遍高过上海其他从业人员的工资收入,上海2016年的平均工资是6504元,而我们熟悉的IT行业基本的薪资也基本在1万左右,很多是在2-3万之间。从这个角度来讲,他们的薪资是高出普通人很多很多,当然他们付出的劳动也是超负荷的,深知IT行业的加班惯例。
这么高的收入群体,本应该可以安安心心买房,当然很多人也确实买了房,张江附近的房价随意拿出来就是吓人的高,知名的IT支持国际社区,唐镇就是一例,一例不能解释只能说是依赖IT高薪堆积的高价。
但按照目前的高房价看,他们的收入想在短时间内买房也几乎难以完成,尤其是新加入的这些基层IT或其他的普通员工,先必须要解决他们最重要的住所。这也是为什么张江一直就有了人才公寓的原因,可见政府在这方面做出的规划早就形成。
那么又为什么要在增加如此庞大的建筑面积时,用超过96.73平方米作为租赁住宅呢?仅仅留下30万平方米来作为普通住宅呢?
那只有一个原因:房价实在太高了,人才公寓不够,附近的存量二手房出租价格也是相对的高位,必须要建造更多的租赁住宅来分担目前张江面临的住所压力,这些高新技术人员,这些相对高新的基础员工,在上海一直无望买房,又面临租金上涨的趋势,很有可能他们会选择离开,去其他城市的园区工作,这种人才恰恰又是各地园区盼望已久的。
还是要回到之前的那个老问题,这些租赁房能租多久,目前是租赁时间是最长3年。哪些条件可以租,按照设定在张江的条件,想必应该是在这个片区上班的都可以满足。
![]() |
那么租赁房的福利是否真的可以像附近的二手房一样,在孩子读书方面能否真正享受到一样的待遇。
这些都是要面对的现实。
再来算一笔账,按照目前约35万就业人员来算,如果最终890万平方米的租赁住宅如期建成,按照预计现实的居住,估计这些房子的面积不会很大,我们按照50-90平方米来分布,那么平均一套房面积为70平方米左右。
890万平方米除以70,约可以造12.71万套租赁住房。再按照现有的就业人员约35万人来算,这12.71万套房,一下子就可以解决超过1/3的从业人员居住用房,而且现在张江已经拥有了一批人才公寓,目前看网上排队的人员,估计人才公寓的面积还远远不够,至少和市场上的出租房还差距甚远。
似乎勾勒出来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蓝图,待这些租赁住房满足了进入市场以后,张江的高科从业人员至少有1/3是可以租住,可能还会超过这个比例。那么势必还有1/3左右的人员只能租赁市场上的存量二手房,相比较条件来看,他们应该会明显好于前者的1/3,这一块的划分也许张江城区会做一些更细致的要求,哪些范围哪些收入的人群可以真正住进这些租赁住宅。
1/3比例的租赁住房势必更多是为了满足这一批刚刚进入张江的年轻人,他们更迫切需要低价的租赁住房,满足基本的生活设施即可,很多可能是单身。而随后在住到一定年限后必须搬出,收入也逐步上升,也或许组建了小家庭,势必就会选择更适合的房源,寻求于租赁市场。也有可能会一跃而过借助家庭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去尝试买房。
而这样看,起码会有可能不到1/3的人最终会选择买房。
不管怎么样,上海政府在张江城区这块的规划很明显,要用租赁的住宅,缓解目前哪怕是在上海看来高薪的这一部分群体的工作者,以确保他们的住所没有后顾之忧。
让他们能安安心心在这边工作和生活,奉献他们的热血和青春,才干和创新,以保持张江城区的活力和长远发展,让张江城区的建设更上新的台阶,有更好的未来。
没有他们的努力,这些似乎没有可能实现。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