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记(一)
因为自己马上要完婚,想了解一点结婚的基本礼节,略看朱子《家礼》及宋人编《婚礼新编》,对照乡俗及个人见闻,作叙古今第一。
古今婚礼,代不相同。中古以前,婚姻有离家之伤,有著代之悲,不同于今日所谓“喜事”。故唐宋以前,婚礼不重鼓吹。就今日情势而言,既不免冷寂,且嫌于不祥。然《稼轩词》云,“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隐隐有鼓吹作乐之声。似已不同于周秦两汉。其不变者,合两姓之好,古今相同。看家中准备的证婚词,开篇即是“两姓联姻”,即此意。
礼之所重,原非玉帛。故有礼、仪之别。近日官报倡导“仪式感”,则于振兴传统,得其一端也。
儒家有观礼之习。礼之可观,端在仪式。仪既在可观之列,而古今物质文明迥异,婚礼仪式自不可能求同于前代。然不同之中,又有根干相同者,即仪式方面,共用六礼。三代以前无以详之,《仪礼》以来,亦悠悠两千余载。朱子《家礼》以降,上下又千年。民间虽云方俗各别,约其旨趣,大半皆用六礼。
一,纳采。乡俗请媒人中介,沟通两家,略备贽仪,似即所谓“纳采”。
二,问名。女家大人必答,要看子女个人意愿如何,然后始合八字。即所谓“问名”。八字有媒人转告,俗称“口庚”,乡俗有“媒妁送红庚”之语,则生辰年月笔于红笺,即是“红庚”。
宋代礼制,士庶人婚礼咸听省并,如纳采、问名,正史并有明文,允许合并。
三,纳吉,今之文定。两家既有婚姻共识,男家始下聘书、效资材与女家,俗称“提亲”,又称“文定”。汉儒注经,于周礼之纳吉,则谓之“定”,详礼郑注。似聘书笔于红笺,即是“文定”。
四,纳征,今谓之“过礼”。纳征,即纳聘财,详《昏义》孔疏。“成”之与“定”,词义相关。仪式相似而琐碎,故《家礼》从便,删去纳吉,止存纳币(即纳征)。今乡俗有“为定”,指提亲之后致钱财与女家,闻某地直谓之折钱,即送红包,所指相同,但更直白。此又兼纳吉、纳征而言,实本自《家礼》。
乡俗提亲前后,两家已知根底,不需当面究诘。而自由恋爱,至此乃不得不照顾现实,当面究诘,车子房子票子,在所必谈。于此知古人所谓门当户对为有见之论。门户不对,慎勿发此幽情。《乐章集》云,“恨从前容易,致得恩爱成烦恼”。虽不必专为婚姻而发,其为知言,更何疑焉。古人争门户,与今人争车房,其实一也。是知新文化风行百年来,自由恋爱看似推倒一切,然而天地四时不改,古之人犹今之人耳。徐克导演《梁祝》,甚见得此处深刻,令人唏嘘。
五,请期。今之“择日”,看黄历吉凶宜忌。乡俗如无黄历可查,必谓双日吉利、单日不吉利。实则黄历另有吉凶,不主于单双日。我的婚姻是国际婚姻,太岳家为备办婚礼,也有择日之说。可见吉凶宜忌,不止我国为然。但不如我国择吉历史之悠久耳。择日之习,在商朝即风行不止,卜辞可证。而周秦汉代,竹木简文亦颇有婚姻择吉之说。
六,亲迎。古之“亲迎”,似谓男家亲自迎新妇,而今日俗称“迎亲”,似迎接新亲之意。语义不尽相同。婚姻之为婚者,昏时亲迎。城市中婚礼限于一日(实际半天),故婚礼之为婚,不复有“昏时”义。乡俗乃于前一日设晚宴,延亲戚朋友谢媒,谓之“陪媒”。婚礼当日午前亲迎。虽云陪媒,男家又别择未婚男子陪新郎,女家择未婚女子陪新妇,甚至于欢宴达旦。宋人亲迎,质明而告祖宗,是亲迎似亦在午前。
总而言之,盖自周秦以来,六礼仪式实存于今日民间。其历代改作,不过大同小异,如《家礼》删定,明清小有变更,更无论民国、共和于婚俗之刻意改造,欧风美雨,为之数变,而根干仍存。农村庸俗,于六礼不能言之,我辈虽忝受高等教育,亦不能确言之,此皆教育之过,非百姓之罪。
至于闹婚,尽是陋习。今一概摒弃,故不复及之。
古今婚礼,代不相同。中古以前,婚姻有离家之伤,有著代之悲,不同于今日所谓“喜事”。故唐宋以前,婚礼不重鼓吹。就今日情势而言,既不免冷寂,且嫌于不祥。然《稼轩词》云,“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隐隐有鼓吹作乐之声。似已不同于周秦两汉。其不变者,合两姓之好,古今相同。看家中准备的证婚词,开篇即是“两姓联姻”,即此意。
礼之所重,原非玉帛。故有礼、仪之别。近日官报倡导“仪式感”,则于振兴传统,得其一端也。
儒家有观礼之习。礼之可观,端在仪式。仪既在可观之列,而古今物质文明迥异,婚礼仪式自不可能求同于前代。然不同之中,又有根干相同者,即仪式方面,共用六礼。三代以前无以详之,《仪礼》以来,亦悠悠两千余载。朱子《家礼》以降,上下又千年。民间虽云方俗各别,约其旨趣,大半皆用六礼。
一,纳采。乡俗请媒人中介,沟通两家,略备贽仪,似即所谓“纳采”。
二,问名。女家大人必答,要看子女个人意愿如何,然后始合八字。即所谓“问名”。八字有媒人转告,俗称“口庚”,乡俗有“媒妁送红庚”之语,则生辰年月笔于红笺,即是“红庚”。
宋代礼制,士庶人婚礼咸听省并,如纳采、问名,正史并有明文,允许合并。
三,纳吉,今之文定。两家既有婚姻共识,男家始下聘书、效资材与女家,俗称“提亲”,又称“文定”。汉儒注经,于周礼之纳吉,则谓之“定”,详礼郑注。似聘书笔于红笺,即是“文定”。
四,纳征,今谓之“过礼”。纳征,即纳聘财,详《昏义》孔疏。“成”之与“定”,词义相关。仪式相似而琐碎,故《家礼》从便,删去纳吉,止存纳币(即纳征)。今乡俗有“为定”,指提亲之后致钱财与女家,闻某地直谓之折钱,即送红包,所指相同,但更直白。此又兼纳吉、纳征而言,实本自《家礼》。
乡俗提亲前后,两家已知根底,不需当面究诘。而自由恋爱,至此乃不得不照顾现实,当面究诘,车子房子票子,在所必谈。于此知古人所谓门当户对为有见之论。门户不对,慎勿发此幽情。《乐章集》云,“恨从前容易,致得恩爱成烦恼”。虽不必专为婚姻而发,其为知言,更何疑焉。古人争门户,与今人争车房,其实一也。是知新文化风行百年来,自由恋爱看似推倒一切,然而天地四时不改,古之人犹今之人耳。徐克导演《梁祝》,甚见得此处深刻,令人唏嘘。
五,请期。今之“择日”,看黄历吉凶宜忌。乡俗如无黄历可查,必谓双日吉利、单日不吉利。实则黄历另有吉凶,不主于单双日。我的婚姻是国际婚姻,太岳家为备办婚礼,也有择日之说。可见吉凶宜忌,不止我国为然。但不如我国择吉历史之悠久耳。择日之习,在商朝即风行不止,卜辞可证。而周秦汉代,竹木简文亦颇有婚姻择吉之说。
六,亲迎。古之“亲迎”,似谓男家亲自迎新妇,而今日俗称“迎亲”,似迎接新亲之意。语义不尽相同。婚姻之为婚者,昏时亲迎。城市中婚礼限于一日(实际半天),故婚礼之为婚,不复有“昏时”义。乡俗乃于前一日设晚宴,延亲戚朋友谢媒,谓之“陪媒”。婚礼当日午前亲迎。虽云陪媒,男家又别择未婚男子陪新郎,女家择未婚女子陪新妇,甚至于欢宴达旦。宋人亲迎,质明而告祖宗,是亲迎似亦在午前。
总而言之,盖自周秦以来,六礼仪式实存于今日民间。其历代改作,不过大同小异,如《家礼》删定,明清小有变更,更无论民国、共和于婚俗之刻意改造,欧风美雨,为之数变,而根干仍存。农村庸俗,于六礼不能言之,我辈虽忝受高等教育,亦不能确言之,此皆教育之过,非百姓之罪。
至于闹婚,尽是陋习。今一概摒弃,故不复及之。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