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钢:《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读书笔记
万维钢的《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 ?》一文中提出了"刻意练习",深受启发。 刻意练习是有套路的,必须满足以下四点才行,否则都是在白练: 1.只在 “学习区 ”练习 ; 2.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 ,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 3.在整个练习过程中 ,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 4.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 这是个套路会成为我今后练习的主要指导的依据,因此,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1.第一点,只在“学习区”练习 学习区的定义: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 :最内一层是 “舒适区 ” ,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 ;最外一层是 “恐慌区 ” ,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 ,二者中间则是 “学习区 ” 。 举例:普通爱好者打高尔夫球纯粹是为了享受打球的过程 ,而职业运动员则在各种极端不舒服的位置打不好打的球 。 万维钢在文中多次提到: 只在学习区练习 ,这很难 。 脱离舒适区 ,需要强大的意志力 ,甚至是一种修炼 。 文中所举的两个体育的例子非常有趣,所谓在舒适区练习,就好比足球中机械式的下底传中,而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因为这需要大量的在非舒适区的练习!)。又好比篮球运动员在练习无人防守下的投篮,追求单一动作的精准在实际比赛中几乎没有任何的价值。 因此,哪怕是每天进步1%,那是来自于学习区的进步,而非来自舒适区的自我安慰。 就我自己现在而言,我当然能够强烈的感受到在学习区练习的那种难受,思维想要寻找各种借口进行拖延逃避。 因此,这第一道关,就不好过。 2.第二点,学习的套路,是重中之重,尤其对我现在有非常直接的帮助。 现在就来把这些重点记下来: 1)刻意练习 ,就是在大脑中建立长期工作记忆的过程 。 2)技能是人脑中的一种硬件结构 ,是 “长 ”在人脑中的 。这意味着如果你能打开大脑 ,你会发现每个人脑中的神经网络结构都不一样 。技能很不容易获得 ,一旦获得了也很难抹掉 。 3)用什么方法才能迅速地把技能套路 “长 ”在身上呢 ?关键在于两点 -必须进行大量的重复训练 ; -训练必须有高度的针对性 。 是什么需要“大量的重复训练”? 是基本功! 磨刀不误砍柴工,基本功的作用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作者又举了三个例子: -“首先你要把整个动作或者整首曲子过一遍 ,然后把它分解为很多小块 ,一块一块地反复练习 。在这种训练中一定要慢 ,只有慢下来才能感知技能的内部结构 ,注意到自己的错误 。” -“那年夏天 ,人们注意到易建联有一个 “金鸡独立 ”的跳投动作非常像诺维斯基 ,而且命中率相当高 。这个动作其实是他自己 “加练 ”的结果 ,这种专门训练比比赛还重要 。姚明说 : ‘阿联夏天接受的针对性极强的专项训练是他近两年迅速提高的关键 ,我们的球员一直在比赛 ,其实真正应该做的就是像阿联这样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 。 ’” -“钢琴课老师让我们弹的 “哈农 ” ,极其枯燥单调乏味的手指练习 。这些本身毫无艺术性可言的练习曲 ,却是通向艺术自由的必经之路 。” 对于基本功,我们能做的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 “想要把一个动作套路 ,一个技能 ,哪怕仅仅是一个生活习惯 ,甚至是一种心态 , “长 ”在大脑之中 ,唯一的办法是不断重复 。” 好了,再说一说“训练必须有高度的针对性 ”。 “训练必须要有针对性 ,否则就是浪费时间 。必须一切从实战出发 ,且有明确的每次训练要完成的目标 。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自己在大学里上过的那些课程 。这些课程有针对性吗 ?如果你的目标是当科学家 ,这些课程跟搞科研有关系吗 ?我认为我国大学的多数理工科课程训练都像以前中文系试图培养作家一样 ,非常不符合刻意练习的要求 。 国内训练学生搞科研的做法是不搞科研 ,搞 “课 ”研 。教和学都以考试为核心 ,讲的时候随时总结知识点 ,考试之前还会画下重点 。人们把科学知识当成历史典故之类的考试材料 ,而不知道这些知识其实是可以拿来用的 ,更不知道你的任务不是学这些知识而是创造新知识 !” 之所以摘录这段话表明我曾经大学真的学的不怎么样! 但是以下这段话却对我现在又非常重大的意义。 “搞科研的最好办法是尽快找个实验室进去跟着开干 。先做一些处理数据之类的打杂的事 ,给导师和师兄当个学徒 ,慢慢耳濡目染之下 ,自己就会知道怎么做研究了 。” 所以接下来,我一边要学习大数据,一边要尽快和戴老师、朱俊华,其他高人取得联系,哪怕一开始是打杂,对我而现在而言也是非常好的开始,因为这意味着“针对性”。 3.第三点,你的刻意练习必须得到立即的反馈。 1)从刻意练习角度 ,这就是即时的反馈。在有即时反馈的情况下 ,一个人的进步速度非常之快 ,而且是实实在在的。 2)计算机编程其实是最容易自学的项目之一 ,写出来的程序能不能正确运行 ,计算机立即就可以告诉你 。 3)人在很多情况下会高估自己的知识 。我们以为自己知道 ,其实不知道 。 4)想要真正理解 ,唯一的办法是“考试和测验 ”。这就是反馈 !没有测验 ,你的知识只是幻觉 。 5)在某种程度上 ,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 。练习者必须要对错误极度敏感 ,一旦发现自己错了就会感到非常不舒服 ,一直练习到改正为止 。 6)现在 ,很多大学把自己的课程录像放在网上 ,让世界各地的人随便下载学习 。这当然是非常难得的举措 ,但这样的学习方式缺乏反馈。 (确实如此,在网易公开课好是好,由于缺少及时的反馈,导致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反观coursera,有测验,有专项的回家作业,都有时间限制,对比下来效果好很多。) 4.第四点,刻意练习不好玩。 学习环境对取得的成绩至关重要 1)如果我们想 “预测 ”一个人在本学期的成绩会怎样 ,研究人员发现 ,排除以往成绩的话 ,只有一个因素能预测他的成绩的变化 ,这个因素就是学习环境 。成绩好的学生必须在一个不受打扰的环境中单独学习 。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学习的时间才是有效时间 。更进一步 ,哪怕这个学生以前的成绩很差 ,只要在这一个学期他做到了在安静的环境中单独学习 ,那么他的成绩将在这一个学期获得提高 。 2)安静的环境其实不难做到 ,一般大学的教室和图书馆都相当安静 ,问题在于很多学生学习的时候都是戴着耳机听音乐。其实 ,这些听着音乐学习的人应该放下书本专心听音乐才对 ,因为他们的学习时间长短与考试成绩无关 。 单独练习才是取得进步要走的路。 1)刻意练习不好玩 。它要求练习者调动大量的身体和精神资源 ,全力投入 。如果你觉得你在享受练习的过程 ,那你就不是刻意练习 。 2)一帮人在一起合练可能很有意思 ,也相对轻松一些 。但只有单独练习才能快速进步 。 3)可见要想成为世界级高手 ,一定要尽早投入训练 ,这就是为什么天才音乐家都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苦练了 。换句话说 ,他们赢在了起跑线 !这样看来 ,只有建立在刻意练习的基础上 ,总的练习时间才有意义 。 最后,在讲到“谁愿意去花这10000个小时”以及“兴趣与基因”这两个主题时,作者提出了我认为比之前更精彩的观点: 1)一个人爱好什么 ,喜欢干什么 ,能死心塌地地在什么方向上刻意练习 ,基本上是天生的 。 2)也许兴趣就是大师们最大的先天因素 。每个人都有天生的不同兴趣 ,区别仅在于有的人足够幸运能够在比较早的时候就找到适合自己兴趣的环境 ,而有的人一辈子也没找到 。找不到 ,未必是这个人不行 ,更大的可能性是整个环境都不行 。如果达尔文出生在中国 ,根本就没有出海远航的机会 ,更不用说接触什么最新的生物和地质理论 ,乃至发表自己的学说 ——他只能去学学 “四书五经 ”应付科举考试 。所以 ,家庭和社会能为人才做得最好的事情 ,就是提供能施展各种兴趣的环境 。 3)寻找适合自己兴趣的环境 ,把自己的基因发扬光大 —这难道不就是进化论告诉我们的人生意义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