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军大业
许是从小被父亲影响,我历来是不排斥主旋律电影的 战火纷飞中的一代人,新中国革命事业的奠基者 不应该只是存在于试卷上的题目,更应当是鲜活的印刻在每个人心里的烈火 他们应该被不断被提起,在传播力最广的平台上获得共鸣 我一向认为,从共鸣中获得的认同感和心灵震撼,比满纸的和谐社会更有说服力,也是更有力和直接的爱国主义教育 翻翻演员表,能看到很多熟悉的不熟悉的名字,其中不乏一些大众口中的“小鲜肉”。如此大胆的启用他们,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主旋律电影保证了票房,另一方面又难免会遭到非议,令人担忧。 相比于谁谁谁的粉丝,我去电影院的目的似乎相当单纯——想回顾那段烽火激荡的历史;想陪老爸去过个“八一” ——事实证明,两个目的都达到了。 看惯了老戏骨们塑造的老一辈革命家,似乎提到毛泽东就应该是披着棉袄夹着烟指点江山的样子,提到周恩来、朱德就能看到刘劲老师、王伍福老师的脸,十大元帅也被定格成历史书上沧桑历练的样子。 所以当看到刘昊然和马天宇这两个小兵娃子站在会场门口比谁生日大的时候,我突然一个激灵: 1927年的林彪和粟裕,19岁 剧组有意选择了跟当时的他们年龄相仿的演员,所以我们看到了24岁的罗荣桓、25岁的陈毅、28岁的聂荣臻...... 这是我看过最符合他们年纪的样子,朝气蓬勃,英姿勃发,带着青年人的特有的冲动与信仰,以青春的年纪投身革命的洪流,以青春的热血暖一方家国土地。 国之少年,难道不是该当如此。 我不敢对史实多加评判,毕竟我的历史也就是教科书水平,但不带任何偏见和滤镜来讲,这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诚意之作,而这些青年演员让人惊喜。 刘昊然,虽然我一直知道昊然弟弟演技在线,但是青年粟裕,真真是让人惊艳到不知怎么形容才好! 把门的小兵站得笔直,跟林彪俩人比谁年龄大的时候少年感十足;作针线活的粟裕朴实天真,被调侃的时候羞涩可爱;战斗中的小班长雷厉风行,面对伪装的敌人当机立断,果敢决绝,“哭什么哭,快走”隐隐带着将帅的风范;挥刀冲向敌阵的这一幕让现场观众跟着热血沸腾,城楼上火光中的笑容希望满满;最后面对起义失败,面对战友逝去,寻找到朱德队伍的时候又带着难过、不甘与坚定,俨然有着成长的痕迹。 19岁的刘昊然遇到19岁的粟裕,整个棱角锋利动作利落,从校服男孩到青年粟裕的转变,完全没有跳戏或者违和,反而代入感极强。 相信我,如果要二刷,刘昊然的粟裕绝对是一个理由。 马天宇,演林彪似乎少了一分狠厉的气质,书生气了那么一点,毕竟“四野”、“文革”这两个关键词放在那里,跟马天宇就显得调性不搭。 如果抛开人设不说,演技还是在线的,不然不会给如此之多的戏份。死守三河坝,战火中的穿梭,站在机枪后面一瞬间的彷徨感,动作戏、眼神戏、包括最后的哭戏都可圈可点,是能让人暂时忘掉违和沉浸在气氛中的。 出了军姿有一点距离,个别台词还有待加强之外,总体来说完成的还不错。 血战南昌城的粟裕,死守三河坝的林彪,他们似乎承担了全剧一段关于成长的使命,毕竟是群像里年龄最小的两个人,少年向将帅的蜕变要在战火的洗礼中一步一步来完成。这两位同样出身于叶挺铁军是少年,日后也一同成长为绝世的将才,被记载在共和国的史册。 欧豪,说实话看完 左耳 我吐槽过他的演技,但是这个叶挺,却当真不错。 叶挺将军很难演,这位威名赫赫的“铁军”军长太过传奇,太过传奇的人往往都不可侵犯。有人说欧豪的叶挺太痞,也有人说太中二,但亲自去看完全片之后,我倒觉得这个叶挺足够立体,足够飒爽,足够有大将风范。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站在炮火中指挥的叶挺,确实有着写出《囚歌》的狂妄和霸气! 或许欧豪有一定程度的发挥,但绝不会是叶大鹰先生说的那样抹黑革命先烈,相反,这样一个叶挺是足以吸引很多人去了解这位传奇将领本人。 白宇和蔡晴川,这两个名字都不够熟悉,百度之后才发现这不是 微微 里的曹光吗?然而一点也没看出来。全程野外戏份的白宇塑造了一个24岁的共产党员蔡晴川,他沉稳、他澎湃、他鲜活也短暂,成为全剧一大虐点。 请求留守断后几句短短的台词,几乎是声嘶力竭,蔡晴川为了理想可以献出生命、为了全局可以付出一切的情怀和担当呼之欲出,充满张力和感染力,简直演技炸裂。 “当勇士,不要当烈士” 然而他还是把年轻的生命留在了战场上,带着一腔热血和虔诚的信仰。 同样,还有卢德铭这位让毛泽东痛心疾呼“还我卢德铭!”的青年将领,张艺兴的演技算不上纯熟但也将秋收起义总指挥的少年英雄形象刻画一二,让人刮目相看。 “有的人的名字被遗忘,因为他们牺牲在了路上”,感谢他们的演绎让一些我们并不熟悉的伟大名字能够停留在记忆里,像当年在法兰西遇到赵世炎一样,心存敬意。 刘昊然和白宇,应当称得上的影片的亮点,看得出做过功课之后对历史的认识和表现会更上一次层次。 欧豪的叶挺算是站在舆论风口浪尖,但无疑是让人认可又有着别样吸引力的。 李现收起以往的痞帅带来了儒雅风度的罗荣桓,白客的瞿秋白沉稳持重完全没有搞笑的影子,董子健的邓小平,小爱的叶剑英,李沁的杨开慧,包括陈伟霆充满江湖气的洪门老八,戏份不多却都各具风采。 或许因着那一身军装的重量,这些大多只演过青春片偶像剧的年轻演员们眼中多了一份坚毅和重量。正如短短的军训都会在我们身上留下痕迹,更何况去饰演一代伟人,去敬一个标准的军礼。 我们不该因现实中的某一面就武断的评价甚至质疑他们的演技和诚意,虽然不能完全像老戏骨们那样游刃有余的表现人物,但这种状态很难说是不是更靠近当年的他们,毕竟那时,英雄也正年轻。 他们不该只被定义为长得好看的“小鲜肉”,这些扛得住戏份的演员,同样值得我们为他们的表现竖起大拇指,叫一声青年演员。 印象中的伟人,大都有着伟岸的身影,沧桑的眼神。 但“那时一个年纪轻轻就能丧命的时代,也是一个年纪轻轻就能干大事的时代”。 真正去历史纪念馆看一看,那些为国死身的面孔其实都那么年轻。正是因为年轻,才会有最干净的理想,最赤诚的行动。 无论是未来的国之将帅,还是那些牺牲在新中国道路上的名字,我们都不应该忽略他们曾经热血澎湃的青年时光。 不管这是不是导演的初衷,我都能感受到来自那些历史深处炽热灵魂的力量。 国之少年当如是。 说完了热血澎湃的青年们,让我再来说说撑得起场面的“老戏骨”们 朱亚文,把他归在老戏骨的行列里或许有点儿不太合适,毕竟他也才30多岁,但他饰演的总理是几代人的男神,自带光环的男人。 很多人认识朱亚文是因为红高粱、因为北上广,但我认识他喜欢他就是因为2012年那部《我们的法兰西岁月》,因为总理。如果说我看这部片子是因为谁的话,那大概也是因为他了。 朱亚文之前,总理的形象是刘劲老师。刘劲老师一辈子演总理,细致入微的刻画,甚至在无限的敬仰和靠近中有了总理的影子,我想这就是一位伟大的领袖所具有的人格魅力,令人无限折服。 朱亚文的总理,战斗在1919年的天津,辗转在法兰西、莫斯科、柏林,那是我所记得的周恩来最年轻的形象。虽然跟总理并不那么形似,但他身上所散发的儒雅、风度和智慧,却有着难以言说的神似。当他站在法国公寓前留下那张裤腿短了一截的留影时,我就知道,这是刘劲老师之后我最喜欢的总理形象。 事实证明,大家也是这么认为的,你能想象的总理的样子他都有。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一笔带过的提到了谍报工作,若是细细讲来也能浓墨重彩的展开许多故事的。 黄志忠,看完影片有多少人被他饰演的朱德圈了粉。 是我才疏学浅没好好查过史料,也是影视剧大多着墨刻画主席而往往忽略了朱德的形象,印象中朱老总就是毛爷爷的背景板......怎么说,就是我知道他很牛,但是不知道他怎么牛。 历史上的朱德,曾加入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护法战争,曾追随党远赴柏林,在德国、苏联留过学,是中国最早的革命将领之一。 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团长、南昌市公安局局长的朱德,在南昌起义前的任务是设宴牵制敌军师团长。 一触即发、剑拔弩张的危急时刻,朱德表现出游刃有余,带着风度,带着痞气,带着智慧与魄力,分分钟令人折服。 辗转行军到断后三河坝,以三千兵力抵挡敌军三万,死守三天,伤亡之惨重,战况之惨烈,是全片一段悲壮的高潮。黄志忠带给我们的朱德,表现出了丰富的战斗经验以及令人敬仰的担当,有沉着机智的战略部署,有面对牺牲的隐忍不发,有最后留下200人的悲壮,回首的那滴泪更是满含着各种各样复杂的感情。 这样一个立体的朱老总,方是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无上光荣! 王景春,传说长得很像贺龙的贺龙,确实骨子里透着“两把菜刀干革命”的一身匪气,他自己都说,“我这个演技派,就这么变成了特型演员”。 高官厚禄还是救国救民?贺龙放弃了摊在他面前的武汉卫戍司令和汉阳兵工厂,转身选择了跟共产党走,以非党员的身份参与南昌起义亲率部队攻下南昌城,在起义军南下受挫、处境艰难的时候递交入党申请书火线入党。这位大字不识一箩筐的将领军长没有太多华丽的语言,更多的是用行动书写着情怀和魄力,书写着那一代人理想、对真理的追求。 之前有人评价另一部战争片,用到这样一句 “优秀的战争片不会美化战场,不会粉饰死亡,不会矮化敌人,更不会宣扬战争”,周一围和杨祐宁所演绎的两位国民党军将领恰恰是诠释了这一点。 周一围饰演的陈峰,影片中南昌起义的部分唯一的抵抗力量,他的坚守同样令人动容。他有收买人心的小伎俩,也有智勇双全的血性拼杀。整合部队的时候看到涣散的军纪,眼中一闪而过的了然和无奈,昭示着一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斗争;不断调遣兵力死守南昌城,给贺龙和叶挺的战斗造成了极大的阻碍;最后亲自上阵死在炮火之中,这场困兽之斗同样令人肃然起敬。 杨祐宁饰演的钱大钧,并没有过多的台词,导演用镜头和眼神的渲染塑造了这位蒋介石嫡系贵族式军官的人格,渲染了一段悲怆的三河坝战役。同胞相杀的无奈和悲伤,最后都化作一句,“黄埔出身的,全部厚葬”。 前者,贺龙向他敬礼;后者,他为蔡晴川脱帽。 这份战场上的惺惺相惜,让人想起多年以前的李云龙和楚云飞——站在军人的立场上为各自的理想而奋斗,站在历史的长河中都足以令人敬重。 这场同胞相残的战争背后,没有赢家。 故事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说起,炮轰商务印书馆的一段充满了战乱年代无情的杀戮和生命的卑微。革命,要有思想的力量,还需要武装斗争。 血战南昌城,极尽热血与澎湃,那是最早的一次尝试,那是无数年轻的声音汇聚到一起的愿望。或许有着兵力的悬殊,但胜利绝然来之不易。这武装起义的第一枪响亮而激昂。 影片没有着力描写秋收起义的始末,而是着力刻画了人和事。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离别,第一面旗帜的诞生,卢德铭的牺牲,是战火中千万人的缩影。  三河坝战役,为革命保留下火种,却也无限悲怆。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的,我们能想到的战略战术也不是每一次都奏效的。 电影没有避讳这样的失败,没有让镜头在攻占南昌城戛然而止,而是以惨烈的笔触写到三河坝战役,更写到潮汕主力的失利,叶挺、贺龙突围下落不明。 即便如此,我们心中的英雄也依旧是英雄,正是这样失败的探索,才有了后来的井冈山会师,才有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也才让我们知道和平是多么弥足珍贵。 我喜欢这样的主旋律,不用刻意包装和美化就足够震慑人心。 电影拍的好还是不好,见仁见智。 但至少我知道,会有很多人因为它去重新翻开这段历史,去看看这些人 就像我,不也重新认识了朱德吗? 很多人在看电影的时候拿出手机检索,很多人在看完电影之后表示要找课本补课,即便是因为偶像而来,我想也会带着满满的爱国之情而去。 历史带给我们的震动和思考传达到了 那么无论因为什么样的理由,这都是好事,不是吗? 它让一段激荡的岁月不会冷却成一段生硬的铅字 它让一颗爱国的心为之跳动和共鸣 国之少年当如是,星星之火可燎原 当然,槽点还是有的: 比如,一把教科书的台词塞到毛爷爷嘴里,任凭刘烨演技再好也是出戏的,更何况湖南腔没有居然还听出来北京味儿。 比如,某些演员对人物和历史的理解不到位,导致台词念出来的感觉偏差很大。虽然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拿出刘昊然的学霸精神去了解全剧每个人物,但起码要对自己饰演的人物心存尊重。为小鲜肉正名的同时也必须要说,不是每个小鲜肉都能叫演员,导演知道,观众也不瞎。 比如,蒋介石除了美玲小姐能不能想点儿别的?怎么说也是影响中国近代史进程的人物,天天惦记梧桐树这个梗真的不是逗我吗? 同理,张国焘那段真的不是段子吗?这演义的成分要赶上三国了呀 比如,浓墨重彩的写三河坝我没意见,但是三湾改编和古田会议你不能就跳过了吧,很重要啊喂 最后那炸成蘑菇云的特效,可以被原谅了。 以上,终于写完
© 本文版权归 SapphireBlu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火山喷出爆米花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1-03 09:5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