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得到》及音频、视频的一些想法
总是看到身边一些读书的人非常关注《得到》和某些音频,而深陷其中,意淫之情溢于言表。不禁感叹:读书之人,怎么能限制自己的思想疆域和想象能力呢?发出这样的感叹之后,又不禁想要说一些话,读书是读自己,了解自己,丰富自己,努力争取做到《庄子》所说的“无知之知”。不要给自己设置各种各样的限制,不要盲目的跟随大流胡乱的浪费自己的时间。毕竟“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说实话,我觉得《罗辑思维》给了人一种:“听罗胖讲解半个小时,就好像读了好多本书”的假象。其实,《罗辑思维》和罗振宇只是读书人中的一个,他也只是说了他或他的团队读书的感受和想法。这些感受与想法是众多观点中的一个,这并不能替代他所讲/读的书里面的全部或部分观点。这种对优秀书籍的二次开发知识的方式(视频、音频、说书等)给人一种假象:即听《罗辑思维》能得到某些书本上的知识。当然,《罗辑思维》的价值我觉得主要是在“有趣”上,这一点和郭德纲的相声是一样的效果。其次,就是对那些从来不读书、知识匮乏到无以复加的人或组织而言,郭德纲的相声的知识含量与老罗的知识含量是相当的(所不同的是,老罗专注于讲某些书籍的故事;老郭专注于娱乐和搞笑)。
《得到》是“补课老师赚外快”的一个创新产品,正规课堂上老师都不会讲这些内容。这些内容对绝大部分有系统知识、热爱读书学习的人而言价值极低;对那些读书很少的人,有促进其重新热爱读书学习的功用。系统学习某些基础的专门/科知识,补课老师是不会太教给学生的(因为这些系统基础知识是补课的一个基本前提)。补课的价值在于,你有一定的系统知识的基础,然后再补充一些知识,内外知识结合而相得益彰;若对基础的相关门类科目的系统知识完全是零(或接近为零),就迫切期望“通过补课的方式得到某些系统、专业的知识,从而自己能走向成功,达到人生的巅峰”,这,几乎是痴心妄想。
《得到》适合有一定基础知识以及追求上进的人有极大的价值。这样的价值体现在寻找同类的愉快过程中,即学习者与知识传授者有极大的相似追求。比如罗永浩的创业课,这个只是针对两种人价值巨大,一种是他的粉丝。不论罗永浩讲的好与坏,他的粉丝都会喜欢和分享;另一种,是面临和老罗一样困境与问题的创业者、个人,他们对某些特定问题有深度的思考又不能肯定其答案,有非常多与罗永浩有相似的困惑。对这两类人,价值极大。
剩下围观者,或大声疾呼,或乐的鼓掌,终究不知所谓,花钱买安慰,而已。
我觉得,听太多故事和道理并不能过好一生。查理芒格说过,他所有的知识和财富都是从书本、经验和实践中得到的。汲取知识,需要大量的营养书籍;获得经验,需要更多的主观能动性;社会实践则是在知识和经验的前提下,愉快而高效的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产生令人愉快的结果,造福个人或社会。不论如何获取知识、经验,都是一个提升自我的过程;切不可本末倒置听完相声就觉得掌握了所有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