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青年的魔都生存法则
这里是刘小顺的不正经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跟着小顺去旅行-
最近终于不用满世界跑,可以在上海闲呆几天了。
今天一个刚刚硕士毕业从福州来上海工作的小朋友找我聊天,让我教他怎么在上海“立足”?这个问题实在太大,况且我们完全是不同行业啊,这可怎么教?
“你想留在上海吗?”我先问他。
“想,至少在30岁之前吧。”他回答,我算了算,哦,那应该还有5年左右。
但我自己到上海也不过3年多,都还不能算已经“立足”,更不能说对上海有多了解,生怕误人子弟。
“没关系,你多教教我需要注意的地方,有人带路,总比自己摸路快点。”显然,小朋友想找我多多少少套点经验出来,不管怎么说,3年时间,总有点心得吧?
而我这才意识到,网上铺天盖地、数不胜数的各种长长短短的自媒体文章,甚至包括不少红极一时的爆文,要么写“逃离北上广”,要么写如何在上海落户买房,再要么写如何在上海装逼作妖,却居然几乎没有一篇是老老实实告诉那些各方面条件都平平的“普通青年”该如何在上海生存的文章。
这时候可能就有人要问了,既然你各方面条件都平平了,为什么还非要赖在上海?不是“贱骨头”吗?这个问题呢,就跟小姑娘择偶一样,有人喜欢有车有房有稳定工作的“自以为”条件优良的大众标准的好男人,但也有一些姑娘偏偏喜欢那些什么都不给她,对她既不温柔又不体贴,根本看不到美好前景的“渣男”。
如果把城市拟人,对于外地来打拼的“普通青年”而言,上海恐怕就是像这样的“渣男”,你吃苦受累还不一定落得好下场。但只要姑娘是自愿的,“渣男”没做什么伤天害理、违法乱纪的事,人家姑娘愿意跟多久跟多久,和其他外人都没关系,如果到了该分手的时候自然会分,用不着你们“催”,更用不着你们“幸灾乐祸”。
所以这篇文章我是想写给那些来上海打拼的不贫不富、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不美不丑的外地普通青年们,因为这样的青年在“沪漂”中或许占了90%以上,却没人愿意给他们写文章,而那些想要“逃离上海”或者准备“逃离上海”,或者被迫“留在上海”,或者爸妈钱多到家里堆不下,或者貌美如花人见人爱,或者有特异功能的人,就都不在我的讨论范围之列了。
我想用我仅有的一点点“上海经验”来告诉那些心甘情愿想跟着上海这个“渣男”的来自全国各地的“贱骨头”们,你们该如何在这里生活得舒服一点?毕竟,你们来了上海嘛,就是选择了一条人生最艰难的路。
1/
关于适应
来上海之初,你得先做好至少吃两年苦的准备。
我2013年底到上海之后,在朋友家的客厅睡了整整半年的沙发,沙发原本是给朋友家养的猫在睡,后来猫就被我逼到空调上去睡了,好几次晚上我准备在沙发上铺床时,那只灰不溜秋的猫就趴在沙发上恶狠狠地抬头盯着我,但没办法呀,猫爷,只能请您行个好了。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当我把它端到空调上去的时候,它莫名其妙地望着我,一脸惊恐、无奈又生气的表情。
我身边另外几个朋友刚来上海的经历也类似,有人(男生)租的老房子,睡在杂物间里,只有一张折叠的行军床,洗衣机需要用脸盆装水倒进去,没有阳台晾衣服,只能晾在门框上,进出卧室的时,晾着的衣服就像门帘一样,得自己拨开。还有人(女生)住在群租房,每天晚上去超市买打折食品,新买的洗脚盆第一次用就摔坏了,因此懊恼了好几天,好不容易下了血本买的小乌鸡放在公用冰箱里居然被人偷吃了,为了那只不明去向的小乌鸡,至少跟我们哭诉了一个月。
总之,苦都是这么苦过来的,这是第一关,至少要做好苦两年的心理准备——在北京应该也一样,刚去的时候住住四合院住住地下室,晚上在房间里尿尿,早上爬起来去倒倒痰盂,都很正常。
如果这两年的苦你撑下来了,就有可能长期留在上海,但如果这两年的苦你撑不下来,你可能就离开了,但不管怎样,这是首先你需要经历的。
就像我那个住群租房的朋友,“小乌鸡事件”的女主角,当她第一次在上海攒下了一千块钱,并自豪地对我们宣布“老子竟然在上海活下来了”的时候,她一定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牛逼的女人。
2/
关于资源
既然你在上海生活了,不管你最终能在这里生活多久,请记住,一定要趁这段时间充分利用这座城市的“资源”。
作为一直以来全中国最前沿最先进最繁华的大都市,上海拥有的绝对不仅仅是你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在全国各地的造城建设都突飞猛进、如火如荼的大时代,城市的面貌越来越接近,城市之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小,那么上海之所以还是上海,一线城市之所以还是一线城市的原因,必然跟它的“软件”分不开。
上海拥有全国最完善、最智能化、最优秀的公共图书馆系统,当几年前我第一次走进浦东图书馆时,真心被眼前装修精美大气的厅堂所震惊,那是超五星级酒店的标准啊,寸土寸金的上海,你可以不用花一分钱就获得全方位的享受,免费空调、免费网络、免费饮用水等等,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街道图书馆,都被维护得非常好,绝对不会让你感觉到被怠慢。曾经有段时间,我特别喜欢在上海泡图书馆,朋友还调侃我说,他们辛辛苦苦工作纳税,所提供的福利居然是被我享用了。
上海还拥有最高效、最不打官腔的政府服务系统,当我第一次到公积金管理中心去提取自己的公积金,轮到我时,我看见柜台里的工作人员,一位白发苍苍的阿姨,穿着干净整洁的制服,毕恭毕敬地举着手等我上前,我落座后,阿姨放下手,并说:“先生,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在快速走完流程后,我还没走出公积金管理中心大门,钱就打到我账户上了。至少,在我有限的人生中,还从没见过其他地方的公务员能提供类似这样快速周到的服务。
那么,在上海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顶级的演出、展览、活动就更是数不胜数了,只要你有心,你甚至可以天天都不闲着。
我堂姐原本一直在我们老家小县城生活,前两年突然嫁来上海,因为住在比较偏远的郊区,交通不太方便,于是她几乎天天窝在家里,到附近找个兼职的工作,也就是步行的距离。后来我一有机会就约她出来,带她到处走走看看,告诉她,如果你只是那样在上海郊区的家里呆着,每天吃三顿饭,生活半径不超过1公里,跟在我们老家县城生活有什么区别?那你白来上海了。
你读过的书都会慢慢忘记,但读过书的你就是跟没读过书的人不一样,你走过的路都会慢慢远去,但看过世界的你就是跟没看过世界的人不一样。当你在上海生活过,就算你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得到,但在上海生活过的你就是跟没在上海生活过的人就是不一样的。

3/
关于社交
说到资源,你在上海,能接触到的最大“资源”当然还是人。
去年有段时间,在我成为自由职业者后,曾经有想过搬去杭州。杭州作为中国目前最耀眼的明星级新一线城市,在气质上与上海也比较接近,照理说,我应该能很快适应。但实际上,我在杭州小住了一个月左右之后,因为一次聚会活动我回了趟上海,活动在市中心南京东路的一栋高楼上举办,现场我见到许多老朋友,相谈甚欢,然后当我不经意转身透过落地玻璃看见窗外的城景,心底里突然涌起一阵豪气,并默默对自己说,我要回上海,因为我突然觉得我还没有到要离开的时候。
都说上海的阶层固化严重,都说上海的人情冷漠,但是,让我们抛开那些无聊的经济理论和人云亦云的廉价偏见,来看看在上海的真实生活是什么样的。
那些身价上亿,或者上十亿的大富豪我就不说了,因为我不知道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我也不感兴趣,那些在贫困线挣扎、拿着低保、“可怜又可恨”的人我也不说了,因为我不想跟大家争论一些极端的例子。我说的主要还是中间阶层那些无所长又无所短的“普通青年”们。
不管你在上海有没有买房,有几套房,市区内相对资源比较好的那些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房子,在居住条件上跟你花几千块钱租的房子并没有太大差别。不管你在上海有没有买车,有几辆车,有没有沪牌,有几块沪牌,你要在资源最集中的上海市区内通行,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坐地铁。而上海那些网红奶茶店、网红咖啡店、网红糕点店,不管你身家多少,你都得乖乖排队,你可能穿着一件普普通通的设计师款白T恤,就能秒杀人家一身的金银珠宝,而且大家都懂你。
所以,你说上海阶层固化,但其实从身家一万到身家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人,在吃穿住行的生活方式上没有太大差别,只要阶层差距不要太夸张,阶层之间的社交通道根本没有被关闭。不像在小城市里,可能我跟你的身家差了一百万,我就基本上没办法接触到你了,或者我就没办法跟你做朋友了,至少我拉你去坐公共交通,你可能不习惯,我带你去吃路边摊,你也觉得不适应吧?
还有就是人情冷漠这件事,你在上海,结婚不结婚没人管你,工作不工作没人管你,在乎你的人希望你好好做自己,开心就好,而不在乎你的人也懒得说你的闲话,随你去。
我记得有一次在上海火车站前看见一位络腮胡的肌肉大叔,身穿大红色紧身低胸超短连衣裙,脚蹬黑色高跟鞋,胸毛、腿毛喷涌而出,他站在那里用粗犷正常的男声旁若无人地打着电话,来来往往的行人都泰然自如,几乎没有驻足观看的,大叔显得很自在,这样不是挺好吗?
4/
关于排外
既然说到社交,那又不得不提到许多人会诟病的一件事,那就是——上海人排外。
我不想争论上海到底排外还是不排外这件事。自从一开埠就以国际化大都市著称的上海,迄今已经对外开放一百多年,就算再排外,它也已经在客观上接纳了来自五湖四海甚至世界各地的不计其数的“外地人”。上海作为中国数一数二的大城市,难道还不允许它傲娇傲娇了?
对上海人有排外印象可能是因为它的方言太难懂,如果你不是吴语地区的人,简直像在听鸟语,语言的隔阂让你难以融入到当地文化,而上海人天生的藏都藏不住的怎么藏都会不小心漏一点出来的优越感,就会很容易让一些敏感的玻璃心的外地人感觉委屈。
曾经我跟一个来上海旅游的朋友开过一个玩笑,他跟我说,他觉得上海人一点都不排外啊,上海人对他可好了呢,他在人民广场迷路了,几个上海阿姨帮他指路,特别热心,恨不得亲自带他去目的地,真的一点都不排外。于是,我幽幽地回了他一句:“要不你让那几个上海阿姨把她们家女儿嫁给你试试看?”
玩笑归玩笑,其实大家都没必要那么玻璃心嘛,有些话说说就算,听听就过了。只要你心够大,你就主动跟他们自嘲呗,他们没叫你“乡下人”,你就自己叫自己是“乡下人”嘛,多大事?
况且有时候,大家不过无心的一句话,像我上次跟一个非常和善的上海阿姨聊天,不知怎么的就聊到我的家乡,她非常耐心地听我讲完,然后问我在上海生活得怎么样,我说我挺喜欢上海的,她随口接了句“那当然呀,上海肯定比你们那边好”。照说,这句话本来并没错,但大家放在心里想想就好,何必说出来?上海人有时候那种优越感怎么都忍不住嘛,你就大度点,让他们冒冒优越感又怎样呢?他们说出来了,你听过也就过了呗,虽然说,谁不喜欢自己的家乡呢?
5/
关于未来
现在大多数人都过得十分现实,觉得生活嘛,无非是追求户口、房子、学校、地位,如果你在上海吃苦受累最后却什么都得不到,很多人觉得你就像从来没生活过一样。我只能说,这种想法,没有做过跟“渣男”谈恋爱的“贱骨头”是不会理解的。
在上海,户口、房子、学校、地位这些东西都不仅仅依靠你的努力就能得来,更多的恐怕还需要运气,像我一个朋友,来上海十年,每次一有资格买房,政策就变,他永远没赶上过政策,难道是他不努力吗?当然不是,但,那又怎样呢?
对生活真正焦虑的不会是顶级的富豪,也不会是我们小区门口卖菜的大爷大妈,焦虑的是卡在中间的那一部分人,而且还是中间那一部分死活想不明白的人。
既然你正身在上海并且短期没有离开的打算,既然你正享受跟“渣男”谈恋爱那种爱之深恨之切的过程,那么你就尊重自己的决定,不要左顾右盼,痛痛快快、坦坦荡荡、踏踏实实地过日子,甭管别人怎么想。如果有一天,你跟“渣男”缘分已尽,想要跟他分手了,那就斩钉截铁、快意恩仇,也没什么丢人的——留在上海不是什么胜利,离开上海更不是什么失败。
毕竟“渣男”最终给你留下的,并不会仅仅只有伤痕,还有人生。

【更多精彩文章】
小顺游记/小顺说/小顺FM/小顺TV
请在公众号“Liu小顺”(ID:lxslvxing)中回复关键词“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