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关(五)
张惠仙家巷口向右,是一爿小店。我们姜家园这一带,印象中只有这一爿店。 店的面积自然是不大,但卖的东西杂,基本也能满足居民们的需要。从散称的盐酱醋、各类小菜,到孩子们吃的零食(我们那时代零食品种有限,我记得的有山楂片,果丹皮,卜卜星。至于虾条都是后来才有的事),再有,就是学生们的文具。从这里沿着姜家园路向前走五十米,向左边叉进另一条鹅卵石小路继续走一百米就是姜家园小学。小店卖的文具也简单,只有品种极少的尺子、橡皮、铅笔。文具盒也有,但基本没有孩子在这里买,如果要买点新奇的文具尤其是那种自动铅笔盒,我们得去热河路的一家文具店。


但小店还是一年两年三年地生存着。它的门板还是那种最老式的,需要看店的人每天一片一片地把木头门板安好才能走,一片一片地卸下才能开门。但我们还是喜欢它,需要它。尤其是大年三十的下午,父母们正在忙着准备晚上的大餐,这时候每家的母亲们会拿出一点钱给孩子,喏,去小店买一瓶小香槟。我至今还记得那个味道,用扳子打开的时候也能冒出一股气。然后屋外的寒冷就消融在酒里了。

这条街除了卖杂货的这家店和上次提到的卖鸭子的,拿牛奶的和打烧饼的。最热闹的时候就属早上了。这时候是一天最有人气的时候,粮站门口常年是卖元宵的,父亲喊她孟老太元宵。后来有一次,我说,我小时候孟老太卖元宵。父亲笑起来,我年轻的时候她就在卖元宵,不过后来好长时间不卖了。 粮站旁边还有炸油条的。买油条的也是一道风景,拿上一根筷子把刚出炉的油条穿着,拖鞋的踢踏声回想在鹅卵石小路上。


有炸油条的必须得有卖豆浆的,这两样堪称早餐届的绝配。再往前走个一百米,如果你想吃烧卖我、包子,就得去那家店,先花钱买飞子(拿竹片子做的牌子),喊到你再去取包子。 后来,又慢慢多了卖蒸饭的,卖馄饨的。似乎还有卖火烧的。还没有卖煎饼的。煎饼本不是南京自产,我第一次吃恰恰是在90年代除的北京。 很多年了,有时候我一想起早市的热闹,脑海中总能浮现起我们姜家园那条街。好像就在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