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服侍老人的感受
这是我第二次伺候爷爷了,已经过了大约一个星期,借此记录一下个中感受,作为这个阶段的收获和纪念。 成都归来,带着女朋友回家看看,第一天凌晨2点到家,4点起来参加同学婚礼,一整天都处于懵逼状态,晚上爸妈请吃火锅。回家吃饭的饮食规律和学校大不相同导致了自己闹了一晚上的肚子,之后几天过得还算滋润。 女朋友走的前一天得知自己要去伺候半身不遂的爷爷一个星期,虽然之前预料到可能会去伺候,但是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还是让我感觉有些措手不及,不过该来的总是要来,回去伺候爷爷以我妈的话来说就是在尽孝道,为自己的后世积德,虽有些迷信,但说的着实在理和中听。 在这里要解释下为什么回老家伺候爷爷心里会忐忑,不仅仅因为照顾老人本身,还是因为奶奶。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伺候爷爷为什么还要时刻提防着奶奶?因为奶奶实在事情太多,是好战民族的后代,但是她的好战民族的血统却没传给我们,因此我们每次回老家都要在奶奶的强压下伺候爷爷。本来伺候人就很压抑,奶奶又隔三差五的抱怨,数落,这对人的身体和心理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这就是为啥我爸那一辈的人伺候爷爷的时候很懊恼的原因。总而言之就是这老奶奶不一般。于是送走女朋友后壮士上战场般义无反顾的就去照顾爷爷了。 战战兢兢地过了两天,虽然时常会和奶奶有些不愉快,但是总体来说还算说的过去,一是因为我的略显成熟的言辞使得她没什么可挑剔和刻薄的,还有就是她实在没有什么力气去埋怨我做某些事情的不规矩。这些都导致了事情向着我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 之前她一直都强调自己年轻的时候如何勤快,做事如何让人放心,我只是心里默默地有些不屑。渐渐地,我发现我奶奶嘴中的她当年的叱诧风云并不是随口一说,许多事情是有真实依据的,比如她做事情的有条不紊,井井有条,让我真的叹服。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洗碗的布只用来洗碗,擦桌子的布只用来擦桌子。这很简单而且很理所应当,其实但凡做过些家务的人都会有另一番见解。上述这样的事情一件两件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是真的有很多这样的小事集中在一起的时候,以至于这些琐碎的小事让人忍无可忍的时候,这时大多数人都会采取如何省事如何处理,只有极少数人才会真的按照以往的惯例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而奶奶就是这极少数具有可贵品质的人群的其中一员。她哮喘很重,走路都很吃力,何况做家务,但是当她擦桌子的时候发现洗碗的布就放在她面前而真正擦桌子的布却距她很远的时候她依然会选择步履蹒跚的选择拿到擦桌子的布然后接着干她的活,即使之后她会累得上气不接下气甚至干完活要呕吐,但是在她心中原则已经成为比她生命更加重要的东西。 但是和她相处还是会时不时进入雷区,有时她让我干的事情我不是很懂,因为毕竟老人描述一件事的逻辑和年轻人不太一样,这时候要连猜带蒙,根据她的举止和她说话的只言片语来揣测出她到底想让干啥,是把切好的土豆和西红柿放到一个小盆里,还是把两样东西分别放到不同的小盆里,做错了都会引来她的一顿呵斥和半天的碎碎念。老人嘛,这些都是可以谅解的,但是有一次事情确实深深的触动了我。第四天做完了饭,当我发现蒸好的干粮中有一个馒头好像有点变质,在争取了奶奶的同意之后我就把那变质的馒头扔掉了,后来发现干粮刚好够那顿中午饭,但是这违背了奶奶的吃的干粮要远大于人的饭量的基本原则(其实这本身是好的,能保证吃饭的人每顿都吃饱),她就一直对着爷爷碎碎念“看你的大孙子多好啊,饭都不给你吃饱”等诸如此类的话,辛辛苦苦的一顿饭却换来了如此的冷嘲热讽,虽说你是老年人,但是也要有个限度吧,介于她是我奶奶,我也就忍了。 奶奶的事迹暂且说到这,现在开始说说爷爷这个让人可笑又可气的老宝贝。从小我都觉得爷爷是一个逆来顺受,遇事很淡定的潇洒老爷爷,但真正随着年龄的增长,不知不觉地觉得刚才的对他的评价就变了。 来的第一天就遇到奶奶说落爷爷,爷爷静静的坐在屋子的角落,一声不发,默默地接受奶奶对他的一切批评。这一景象虽然之前司空见惯,但是还是让我不由得心生怜悯,上去各种劝慰,各种替爷爷辩解,什么年纪大了,什么身患疾病日常表现不能如人所愿,我为了爷爷可谓是耗尽了口舌,不仅累的够呛,还惹了奶奶的一顿骂,说我不了解情况,各种冷嘲热讽爷爷,我也就没法再继续说下去了,但心里还是在默默的替爷爷报冤。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明白了奶奶的话... 爷爷白天各种打盹儿,每次都哀求我们想到炕上躺一会,一开始我奶奶不让躺,说他白天睡觉晚上就不睡了,我先前对这个现象的不理解瞬间就被那天中午爷爷不睡觉的各种折腾解释的纰漏无疑。他确实在中午是睡了一觉,但是只有有限的十分钟,之后就开始各种玩窗帘,玩自己的尿壶,非得弄出一些声响他才满意,我冷不丁的问他一句他在干嘛,他只是对我很诡异的笑了笑,然后就佯装自己睡觉了,等我们刚一躺下要睡觉,他就又开始了他自己的游戏。常人根本无法想像他把尿壶在墙上蹭来蹭去的情形,既可笑又招人烦。 这些都还好,但是他在我照顾他第五天的举动有些让我实在接受不了... 我事先声明爷爷的意识绝对是清醒的,不存在小脑萎缩的症状。他可以清楚的识别是谁来看望他,清楚的记得外界发生的事情,清晰的知道自己以及周围家庭的老人的岁数,甚至还记得周围老人得的什么病,甚至还能够预测他们什么时候可能离开人世,估计到周围老人的病情可能会发展到一个什么状态...等等...下面再来进入正题。 隔壁老姑父和爷爷染上了同样的病,老姑有时到我们家来串门慰问一下,因为同病相怜的人最能理解得这种病的感受了。老姑一进门,爷爷就开始要求溜达一下,我们都觉得他主动要求溜达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举动。等他慢慢悠悠的溜达到老姑的附近的时候,他就开始抱怨没人照顾他,说没人管他,直接让我和奶奶都很无语,我们起早贪黑的都在干什么?都在耍着他玩吗?他要是脑子糊涂也没关系,关键是他脑子是清楚的,这就让我们无法接受了,只要他觉得我们做的不合他的心意,他就觉得别人都不照顾他的感受,都不是真心照顾他,当时我自己心里就是一酸,但是没办法,这是我爷爷,我如何不愿意也要按捺住自己的不耐烦,一笑置之,也许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成年人的涵养和包容吧。那一刻我终于能理解当我去别人家做客而那家的老人抱怨自己的生活如何不好过而他的子女只是无奈笑笑时候的心情了,并不是儿女真的不孝顺,只是老人有些时候太过于自我中心化了。而且子女孝顺不孝顺,我自己心里最清楚,也不用别人做过多的评价,自己做事自己心里能够问心无愧就行。 说了这么多,我只是想说一点就是照顾老人真的不容易,这一个小点映射出混社会的辛酸和苦楚。慢慢地能够明白为什么我周围已经进入社会工作的同学能够迅速成熟起来,说话和举止的得体有点让人望而生畏,这些都是一点点慢慢积攒起来的。 说到社会的不容易,当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独到的见解,而我下面描述的却是站在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考虑这个问题。抛开所有的话题都不讨论,只是从照顾老人这个话题上衍生出来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年轻的时候积累的不多,到了中年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的物质基础不足,暂且不说在孩子,房子,车上投入的成本,单单说老人突然有人倒下了,而老人又不愿意去敬老院,家里只有一个孩子,那压在这个中年子女身上的担子就是前所未有的大了,要么就是儿媳妇把自己手里的活全都放下,变为一个全职保姆,要么就是儿子和儿媳妇都在照顾老人,那家里的经济来源无论如何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且家庭的日常开销也会直线甚至指数上升,透支是在所难免,到最后的结局可想而知。虽然我有一个姐姐,但我毕竟是家里的顶梁柱,将来的一切都是要靠我来维护,想一想就觉得后背发凉,头脑发晕,然而没有办法,年轻的时候必须踏下心来好好打好基础,为之后的中年生活提供足够的保障,这是我应该也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我只是简简单单照顾了七天,就会有如此多的感受,更何况是那些一直照顾老人数十年的人呢。从心底里佩服这些人几十年如一日的照顾老人,虽说是他们的义务,但是能够一直坚持下来真的是很不容易,他们才是能够感动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因素,在这为他们点个赞。而我现在要做的就是积蓄力量,到时候好好挣钱,养家糊口,虽然说的有点俗,但是这些是货真价实的感受。可能因为自己现在经济实力不够,才会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承受这样的负担,真的有强烈的欲望在将来把爸妈照顾的好好的,而且自己也不用像爸妈一样放下手中的一切来照顾老人还时不时得遭老人的白眼和冷落。也希望当代的年轻人好好奋进,早些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和义务,早些踏踏实实的丰富羽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