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师德在教学中扎根发芽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的引路人。可以说,教师是除家长外,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最大的人。特别是高校学生,远离父母家人,在学校视老师为最亲近、最信任、最崇敬的人,所以教师的道德、人品表现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其一生。所以,教师的师德不只是个人的问题,同时,一个教师只有有良好的师德,才能认真对待教学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因此,师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而良好的师德师风,则是一个学校的立身之本。
教师要时刻想着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企业的口号是“向8小时要效益”,而我们的一节课才45分钟,对学生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所以我授课的原则是“向45分钟要效果”,尽力使课堂学习效果最大化。当然,这就需要在课前认真备课,特别是对于专业课程,还要在课外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对背景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我在对学生授课时,学生来自不同的小学学校,掌握程度相差很大。对于这种情况,就需要事先向学生进行了解,然后对没有学过的和掌握差的学生进行课外辅导补课,使他们能尽快赶上本科层次的学习,绝不能不分情况地一味灌输。正如一位老老师所说“工夫到了,教学效果自然就有了”。
教师就是要传道、解惑,对学生和同事在学术上不能有丝毫地保留。对于自己编写的教案、收集的资料等,都会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学生和同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也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同时别人的进步也是促进自己不断努力学习的动力,正如美国历史学家杜兰特所说“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
树立良好的师风需要每个老师的努力,都要从自身做起,培养良好的师德。希望能借评估的东风,“立师德,正师风,强师能”,使自己的德能更上一层,使我们的学校办得更好。学习师德师风的理论,最终要求人们把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师德师风水平,否则就会变成空谈理论。有位教师曾说过:“假如你厌恶学生,那么,当你的工作刚开始时就意味着已经结束。” 以前在初三班有位名叫佳的同学,是年级出了名的“坏”女生。经常迟到、旷课、顶撞老师,甚至还在校内打了几次架,对于一个十五六岁的花季女孩,这种自暴自弃的行为叫人看了真是头疼和心疼。 记得那天的一节讨论课上,课已经进行了一半,佳气喘吁吁地从外面闯进教室,她刚坐下,就向周围的同学吹嘘她的所见所闻。我故意装着没看见她的左顾右盼并看着她对全班同学说:“佳刚从外面进来,还不知道我们讨论的话题,我再讲一遍给她听。”接着,我把整个讨论的思路整理了一下,并把讨论引导到更深的层次。 没想到,一份单独的邀请、一句动听的话竟然起了作用。这节课,佳听得格外认真,并且还站起来加入了讨论,这是从未有过的事! 从那以后,我发现她变了,对我更是格外的友好尊重。上我的课的时候注意力比以前更集中,甚至周围有人上课违纪时,她还会提醒他们。在课外,我也借机会或深或浅地找她单独谈了几回。佳曾经封闭的心扉逐渐地向我打开。 在那节课上,对于佳的左顾右盼,我最初只是不想跟佳在课堂上发生正面冲突,因为在这之前老师们过多的指责、教诲对于她来说已经麻木了,恨铁不成钢的埋怨和指责不但不能起任何教育效果,反而只会增强她自暴自弃和逆反的心理。 可见,崇高的师爱是沟通师生心灵的通道,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是架起师生纽带的桥梁。崇高的师爱更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教师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 常言道:“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并且这桶水是不断流动、不断更新的有源头的水。教师应注重教育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科学文化和业务水平。而仅仅依靠已有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要求,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必然要遭到时代的淘汰。
平时我在课堂上非常欢迎学生问问题。学生可以就课本中的、以及他们所观察到的社会现象进行大胆提问,并且可以不经举手就站起来直接发问。有时,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很尖锐,有的理论目前仍处于发展和完善之中,学生就敢于提出疑问,例如,“我们应如何看待民营经济?”还有些问题是社会上刚刚出现的现象,还没有形成理论上的认识,例如,今年前段时间粮油刚刚涨价时,就有同学发问,“这次粮油全面涨价为什么会突然发生,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等等。有些问题不是我们中学政治教师三言两语就能讲得清的。尤其是今年上了初二的政治课后,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在政治课堂里,经常会出现学生争得面红耳赤而我又拿不出令人满意的答案,甚至会被问得措手不及,不知如何回答。于是,常常被学生们问的没招时,下课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向组里的或年级里的老师请教,或者搬出读大学时候的课本、资料,或者到图书馆、到网上查询答案。有时费了几番周折终于获得较满意的答案后,心情比谁都要兴奋和愉快。这时,深深体会到教学相长的道理,并充分享受着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的快乐。
总之,在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教师既要有崇高的师爱,又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师德师风修养水平,才能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才能不断发展自我,从而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师要时刻想着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企业的口号是“向8小时要效益”,而我们的一节课才45分钟,对学生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所以我授课的原则是“向45分钟要效果”,尽力使课堂学习效果最大化。当然,这就需要在课前认真备课,特别是对于专业课程,还要在课外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对背景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我在对学生授课时,学生来自不同的小学学校,掌握程度相差很大。对于这种情况,就需要事先向学生进行了解,然后对没有学过的和掌握差的学生进行课外辅导补课,使他们能尽快赶上本科层次的学习,绝不能不分情况地一味灌输。正如一位老老师所说“工夫到了,教学效果自然就有了”。
教师就是要传道、解惑,对学生和同事在学术上不能有丝毫地保留。对于自己编写的教案、收集的资料等,都会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学生和同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也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同时别人的进步也是促进自己不断努力学习的动力,正如美国历史学家杜兰特所说“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
树立良好的师风需要每个老师的努力,都要从自身做起,培养良好的师德。希望能借评估的东风,“立师德,正师风,强师能”,使自己的德能更上一层,使我们的学校办得更好。学习师德师风的理论,最终要求人们把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师德师风水平,否则就会变成空谈理论。有位教师曾说过:“假如你厌恶学生,那么,当你的工作刚开始时就意味着已经结束。” 以前在初三班有位名叫佳的同学,是年级出了名的“坏”女生。经常迟到、旷课、顶撞老师,甚至还在校内打了几次架,对于一个十五六岁的花季女孩,这种自暴自弃的行为叫人看了真是头疼和心疼。 记得那天的一节讨论课上,课已经进行了一半,佳气喘吁吁地从外面闯进教室,她刚坐下,就向周围的同学吹嘘她的所见所闻。我故意装着没看见她的左顾右盼并看着她对全班同学说:“佳刚从外面进来,还不知道我们讨论的话题,我再讲一遍给她听。”接着,我把整个讨论的思路整理了一下,并把讨论引导到更深的层次。 没想到,一份单独的邀请、一句动听的话竟然起了作用。这节课,佳听得格外认真,并且还站起来加入了讨论,这是从未有过的事! 从那以后,我发现她变了,对我更是格外的友好尊重。上我的课的时候注意力比以前更集中,甚至周围有人上课违纪时,她还会提醒他们。在课外,我也借机会或深或浅地找她单独谈了几回。佳曾经封闭的心扉逐渐地向我打开。 在那节课上,对于佳的左顾右盼,我最初只是不想跟佳在课堂上发生正面冲突,因为在这之前老师们过多的指责、教诲对于她来说已经麻木了,恨铁不成钢的埋怨和指责不但不能起任何教育效果,反而只会增强她自暴自弃和逆反的心理。 可见,崇高的师爱是沟通师生心灵的通道,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是架起师生纽带的桥梁。崇高的师爱更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教师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 常言道:“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并且这桶水是不断流动、不断更新的有源头的水。教师应注重教育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科学文化和业务水平。而仅仅依靠已有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要求,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必然要遭到时代的淘汰。
平时我在课堂上非常欢迎学生问问题。学生可以就课本中的、以及他们所观察到的社会现象进行大胆提问,并且可以不经举手就站起来直接发问。有时,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很尖锐,有的理论目前仍处于发展和完善之中,学生就敢于提出疑问,例如,“我们应如何看待民营经济?”还有些问题是社会上刚刚出现的现象,还没有形成理论上的认识,例如,今年前段时间粮油刚刚涨价时,就有同学发问,“这次粮油全面涨价为什么会突然发生,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等等。有些问题不是我们中学政治教师三言两语就能讲得清的。尤其是今年上了初二的政治课后,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在政治课堂里,经常会出现学生争得面红耳赤而我又拿不出令人满意的答案,甚至会被问得措手不及,不知如何回答。于是,常常被学生们问的没招时,下课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向组里的或年级里的老师请教,或者搬出读大学时候的课本、资料,或者到图书馆、到网上查询答案。有时费了几番周折终于获得较满意的答案后,心情比谁都要兴奋和愉快。这时,深深体会到教学相长的道理,并充分享受着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的快乐。
总之,在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教师既要有崇高的师爱,又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师德师风修养水平,才能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才能不断发展自我,从而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