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
查看话题 >只做自己能让一个人变得多强大?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神奇少女的故事,也许她的人生能够给你们一些启发。
生于1996年,既是时尚博主、媒体主编、插画师,又是女性主义者、演员、歌手……Tavi Gevinson今年刚满20岁,却好像已经过了普通人的好几个人生。
在一些人眼里,她是身着奇装异服、不务正业的女孩;在另一些人眼里,她是美国梦的代言人,出身普通家庭(爸爸是高中英语老师,妈妈做纺织手工),读普通的公立学校,却年纪轻轻就扬名立万。Tavi本人却不喜欢被任何标签定义,如她在TED演讲里所说的那样,在多重身份背后,她正在让自己的人生自然地展开,仍然处在不断的探索之中(Still Figuring It Out)。
12岁的时尚博主:我与周围格格不入
2007年,Tavi在11岁时,就开了Style Rookie这个博客,发一些她自己的时尚图片和评论。当时,12岁的她最显眼的是一头冰蓝色的头发,尽管被老佛爷Lagerfeld夸赞过“这个颜色和你的眼睛很配”,却很快就褪成了银白色,使人们都以为她是故意扮作“小老奶奶”,而她也戏称自己为granny-chic。


尽管媒体总爱谈论她的每一次惊世骇俗的装扮,但她并不在意,反而认为这给她带来好处:“你的外表就像一个过滤器,根据人们对你外表的反应,你就能知道哪些人值得与之交谈。”
Tavi的博客走红,绝不仅仅因为她戴着大大的眼镜和蝴蝶结,穿着层层叠叠的衣服。在媒体眼中,她写时尚的角度带着其他人没有的新鲜劲儿,既活泼又古怪,她会在博文里和手提包开展对话,爱看《局外人》和希区柯克,也爱引用一些如《哈洛与茂德》这样调子怪怪的电影(感兴趣的可自主Google)。
“正如你们许多人一样,我在初中、高中的时候,也被周围的人孤立。”当Tavi每天穿着层层叠叠的“奇装异服”去学校时,她周围的同学大多还留着长发,穿着普通的休闲服装。她说,青春其实是阴暗的,“青春毫不性感,而是任何人在18岁之前都会经历的一种遗憾。”
“那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个异类。”在学校里,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经常嘲笑她,说她穿着“用窗帘做的衣服”。由于与周围环境的矛盾无法调和,她开始写博客,并坚持一天更新三次,她希望这能够成为一个固定下来的习惯,让自己能够暂时地避开现实的困扰。出乎意料的是,访客迅速增多,在短时间内便超过400万浏览量。
不过,尽管也有许多丧失、纠结和悲伤,她于14岁接受《纽约客》采访时仍然大胆地表示,“我从未回头看过。我想过可能在年龄渐长后,时尚的世界会不再对我感兴趣;不过,即便我已经失去了所有读者,我还是会写下去,这是为我自己而写。”


18岁:不再为自己打标签
也是在14岁那年,Tavi接受采访,被问到成年之后自己想要做什么,她一口气给出了很多个答案:做时尚,做演员、弹吉他、写作、做导演……
神奇的是,这些事在她成年后几乎都做到了。2014年,她18岁,已经出版了4本书,管理着80人的公司,给动画片Cadaver做过配音(2012),演了电影Enough Sad里的一个角色(2013),即将演出百老汇舞台剧,只差自己没有当过导演。纽约时报T magazine采访她时,报道用了“Tavi Forever”(永远的Tavi)的标题,并称呼她为清单制造者(list-maker),因为她的人生就是长长一串清单。
18岁的她不再将头发染成各种颜色,而是留着短短的金发,个子还是不高,但却已经脱离了稚气。但这一年,她的Rookie网站每月有350万流量,她已经入选福布斯的“30岁以下传媒大亨”榜单,以及《时代》周刊评选出的“2014年最有影响力的25个青少年”。
在接受采访时,她谈到自己的改变,说自己在成年前后学会了“自我批判”(self-criticism)。她开始审视从前的自己,一度认为自己患上“负担综合症” (Imposter Syndrome),虽然身边的所有人都觉得自己很优秀,但她却总在心里默默地想:其实他们都被我骗了,我并没有那么好,那些名利并不是我凭借真正的能力得到的,也许就在下一次,我就会露出马脚。这样的想法不断在她脑中盘旋。
不过,在高中时她选修了哲学课,在这门课上她明白了一个道理:“你不能为自己的身份(identity)做决定;相反,当你就这样活着的时候,你的身份会自然而然地凸显出来。”
因此,她的18岁待办清单并无特别:毕业,过夏天,穿新衣服,搬到纽约,参演百老汇舞台剧This is Our Youth,开始间隔年,组织公司全体工作人员的聚会,读书,听音乐,继续给Rookie写稿……也是在18岁生日之前,她刚刚结束了人生中第一场认真的恋爱。她也像普通女孩那样,在卧室里贴上“live through this”,以及接下来要做的事:“对他的爱如今意味着:让他走,爱自己,做自己。”
现在,她现在不再执着于以前那些固定的搭配风格,而是更愿意选择各种各样的衣服,只要能够让自己舒服。因为她希望“让自己的生命自然地展开,并不根据当初为自己赢得粉丝的身份来给自己下定义”。

女性主义者:探索进行时
尽管她不愿意为自己的身份下定义,有一个身份却变得越来越清晰——Tavi宣布,她是一个女性主义者。为此,2012年,Tavi走上TED的演讲台,她的演讲主题是“Still Figuring It Out”(探索进行时)——在她看来,不确定性和持续的探索性是像她这样的女孩最显著的特征。
2011年,她高一的时候,创立了在线电子杂志Rookie Magazine。Rookie不仅仅是个时尚媒体,还涵盖了十几岁的少年最感兴趣的方方面面,比如情感、性别、流行文化,还有很多风格独特的插画。她想要做一些“体现对读者智力尊重”的内容,而不是没有营养的花边新闻,以吸引一群最独特、最有格调的青少年。(听起来很像KY有没有)
她说,自己创办杂志,与人们对女性的误解有关。“很多人以为,女性主义者就是一些形象被固化的‘纸片人’,她们要么被夸大某一种特质,比如‘猫女’,要么被夸大了性能力。”而之所以造成这种误解,是因为人们总希望女性的形象是扁平而简单的。而女人的实质永远都是复杂的、多面的,即便是女强人也有很多弱点和缺陷,但人们最终仍会欣赏她们,比如“广告狂人”中的复杂女性形象。
而她觉得,在所有的女性中,青少年女性又是尤其矛盾的存在,她们仍处在不断的自我探索之中。外界对她们总有很多要求,比如你不能既聪明、又漂亮;如果你是女性主义者,就不能追逐外表的时尚,不应该在意别人(特别是男人)的眼光,而是应该无比坚定,完全遵照信仰而活,从来不会缺乏安全感和怀疑感。
“这些都是错的。因此,我想为青少年女性办一个网站,邀请大家投稿和加入。”Tavi说,自己创办网站不是为了展现女孩的强势,“不是告诉她们,你作为女权主义者就必须怎样做;也不是说‘我们是完美的榜样,你要学习我们’。我们的文章不仅仅关于强大,还关于接纳自己,接受自己的缺点和优点。”
当《纽约客》的记者第一次走进Tavi的家门时,他感到这里就和她的博客内容一样——地上堆满了吉他、书本、雕塑和织布机等,没有一寸地方是空着的。Tavi也承认,自己的脑子里现在还有着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东西,就像一张乱七八糟的PPT,不过,她很享受这种状态。
在Tavi 看来,女性主义绝不是一本给女孩子的“规则手册”,它不是用来规定女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不是用来提供一个统一的行为准则的。相反,女性主义的实质是一次探索,一场对话,一个过程。而她实践这种女性主义的方式,就是创造出一个安全的空间,让女孩子们能够有机会和她一起开展这个过程。

在Tavi20年的人生里,她从来没有动摇过“做自己”这个念头。无论这个“自己”在当时的环境里是不是格格不入,无论自己的选择在别人眼里是不是“不靠谱”。她的人生从来不用来回答别人提出来的问题,相反,她相信自己有权利向自己提出独一无二的问题,并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找答案。
Tavi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向自己提出新的问题的过程,而不是采纳那些社会主流的答案的过程。这个方式的好处是,她不断拥有更多的可能,而从未给自己的生命设定过任何的限制(limits)。提问拓展生命,直接采纳答案则会限制生命。
那么,如果我问此刻的你,你最想给你的人生提出的一个问题,会是什么呢?
以上。

如果你喜欢怪人,欢迎关注@KY主创们。关于爱、关于自我、关于人性和世界,我们陪你一起了解。
© 本文版权归 KnowYourself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