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朝代假期最多?好想穿越回宋朝!
对于奔走在办公室、住所之间的上班族来说,正常的状态是:“过了星期三,翻过一座山。到了星期五,只剩一上午。”不过仔细一想,“做五休二”这种日程计算方式,对于中国人而言,是十足的“舶来品”:《圣经》故事中,上帝用五天创造时间万物,第六天造人,第七天,上帝休息一天。对于中国古人而言,没有《圣经》故事衍生出的作息传统,他们怎么休假?哪个朝代放假最长呢?
唐以前的休假
总体来看,中国古代的休假制度分为两条线路:一是法定节假日休假,二是平时生活中的例行假日。不同的朝代对两种假期有不同规制。
由于目前尚缺文献记录,对于先秦时代的官方例行假日难以考证。不过当时已经出现一些公共假期,在许多民间的节令习俗,例如上巳、重阳、腊日等,常常要举行公众的祭祀和游娱活动。这也为后代所沿袭,后世往往遇冬至、正月初一安排有公共假日。
汉代时,官方休假制度正式确立。《汉律》规定“吏五日得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当时的官吏在五个工作日内,多住官舍之中,第六天“休沐日”可以回家看望父母妻儿,沐浴休息。
五天一休,看起来与今天十分相似,但是为了保证公务的正常运转,汉代的“休沐”采用轮休的方式,即没有所谓固定的“星期六”来休息,根据每个官员情况不同,错开休沐时间。同时,汉代还形成“告宁”(即因病因事或父母逝世)、“赐告”(即因病因功)而获得皇帝批予的不定假期。
唐宋的休假
至唐代,官方假期又做出三大重要调整:
一是特殊节假日开始增多,在原有基础上,中元、中秋、寒食等等都有假期。皇帝、皇后的生辰、忌日也有假期,《唐会要》中载:“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左丞相源干曜、右丞相张说等上表,请以是日为千秋节,著之甲令,布于天下,咸令休假”,文中所谓“是日”即玄宗李隆基生日,此风一开,后代唐皇纷纷仿效。
在休假名目上也更加多样,除原本的病假、事故假、探亲假,唐代还新增“旅游假”和“婚姻假”,用大白话说就是:天气很好,想出去玩,放假!自己结婚、朋友结婚,要去吃酒席,放假!
开心的同时也是有代价的,唐代的例行休假,由汉代的五日一休调整为“旬休”,百官每十天中休假一天。
吗 宋大体承唐制,但也有翻新,以至于现在算来,宋代大概是最幸福的朝代:一年放假时间超过全年的三分之一。各类节日及其对应的放假天数,算起来麻烦程度和麻将番种表有一拼:传统的正月初一、寒食、冬至、天庆、上元节各送一个“黄金周”,夏至、先天、中元、下元、降圣等节再来三天“小长假”,立春、立夏、七夕、端午、中秋等节再休一天,算下来全年公假日76天,加上“旬休”36天,就有112天。当时还有帝后薨逝的忌日假,大忌15天,小忌4天,现在看起来,宋代人生活得真是很开心。
元明清的休假制度
在元代,原来“旬休”制度得以保留,但各类公共假日急剧减少,原来的“黄金周”一律被缩减到两天,或者只放一天假。盘算下来,全年公共假日加上旬休,只有52天。
统治者对假期的严苛最终也“作”到自己头上,来自马背、生性自由的蒙古官员难以适应十天一假,倒促元世祖最终定每月的三天假延长为五天,每月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乙亥日休假。
而明朝的假期更是少得可怜,明代将大部分的传统假期都取消,只有元旦、冬至、元宵三节休假,元宵放十天,元旦放五天,冬至放三天。虽然一算,公共假日好歹也长达18天,但可以发现,这些假期多集中在冬季,以往春夏秋冬都有假的格局被完全打破。让官员更加欲哭无泪的是,例行假日由汉代的五日一休,唐代的十日一休,调整为一月一休。
清代承袭明制,有所调整,但更加让官员心塞。考虑到明代的元旦、冬至、元宵三假时间集中,清人索性将这三假放在一起休,每年年末的十二月十九到二十二至新一年的正月十九到二十二为假期,这段时间称为“封印”。至于是十九到二十二之间哪一天开始放假,哪一天开始上班,每个年份不同,由钦天监算出吉日,除此之外不再设其他假期。
唐以前的休假
总体来看,中国古代的休假制度分为两条线路:一是法定节假日休假,二是平时生活中的例行假日。不同的朝代对两种假期有不同规制。
由于目前尚缺文献记录,对于先秦时代的官方例行假日难以考证。不过当时已经出现一些公共假期,在许多民间的节令习俗,例如上巳、重阳、腊日等,常常要举行公众的祭祀和游娱活动。这也为后代所沿袭,后世往往遇冬至、正月初一安排有公共假日。
汉代时,官方休假制度正式确立。《汉律》规定“吏五日得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当时的官吏在五个工作日内,多住官舍之中,第六天“休沐日”可以回家看望父母妻儿,沐浴休息。
![]() |
五天一休,看起来与今天十分相似,但是为了保证公务的正常运转,汉代的“休沐”采用轮休的方式,即没有所谓固定的“星期六”来休息,根据每个官员情况不同,错开休沐时间。同时,汉代还形成“告宁”(即因病因事或父母逝世)、“赐告”(即因病因功)而获得皇帝批予的不定假期。
唐宋的休假
至唐代,官方假期又做出三大重要调整:
一是特殊节假日开始增多,在原有基础上,中元、中秋、寒食等等都有假期。皇帝、皇后的生辰、忌日也有假期,《唐会要》中载:“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左丞相源干曜、右丞相张说等上表,请以是日为千秋节,著之甲令,布于天下,咸令休假”,文中所谓“是日”即玄宗李隆基生日,此风一开,后代唐皇纷纷仿效。
在休假名目上也更加多样,除原本的病假、事故假、探亲假,唐代还新增“旅游假”和“婚姻假”,用大白话说就是:天气很好,想出去玩,放假!自己结婚、朋友结婚,要去吃酒席,放假!
开心的同时也是有代价的,唐代的例行休假,由汉代的五日一休调整为“旬休”,百官每十天中休假一天。
![]() |
吗 宋大体承唐制,但也有翻新,以至于现在算来,宋代大概是最幸福的朝代:一年放假时间超过全年的三分之一。各类节日及其对应的放假天数,算起来麻烦程度和麻将番种表有一拼:传统的正月初一、寒食、冬至、天庆、上元节各送一个“黄金周”,夏至、先天、中元、下元、降圣等节再来三天“小长假”,立春、立夏、七夕、端午、中秋等节再休一天,算下来全年公假日76天,加上“旬休”36天,就有112天。当时还有帝后薨逝的忌日假,大忌15天,小忌4天,现在看起来,宋代人生活得真是很开心。
![]() |
元明清的休假制度
在元代,原来“旬休”制度得以保留,但各类公共假日急剧减少,原来的“黄金周”一律被缩减到两天,或者只放一天假。盘算下来,全年公共假日加上旬休,只有52天。
统治者对假期的严苛最终也“作”到自己头上,来自马背、生性自由的蒙古官员难以适应十天一假,倒促元世祖最终定每月的三天假延长为五天,每月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乙亥日休假。
而明朝的假期更是少得可怜,明代将大部分的传统假期都取消,只有元旦、冬至、元宵三节休假,元宵放十天,元旦放五天,冬至放三天。虽然一算,公共假日好歹也长达18天,但可以发现,这些假期多集中在冬季,以往春夏秋冬都有假的格局被完全打破。让官员更加欲哭无泪的是,例行假日由汉代的五日一休,唐代的十日一休,调整为一月一休。
清代承袭明制,有所调整,但更加让官员心塞。考虑到明代的元旦、冬至、元宵三假时间集中,清人索性将这三假放在一起休,每年年末的十二月十九到二十二至新一年的正月十九到二十二为假期,这段时间称为“封印”。至于是十九到二十二之间哪一天开始放假,哪一天开始上班,每个年份不同,由钦天监算出吉日,除此之外不再设其他假期。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