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篇 河南:谁把长剑倚太行 3之3(安阳、内黄、清丰)
本篇:安阳(修定寺塔、灵泉寺石窟、小南海石窟、天宁寺塔、中国文字博物馆)——内黄(颛顼帝喾陵、三杨庄汉代遗址)——清丰(普照寺)

瞧瞧族姓表,哈哈,几千年前就是一家,朱、李是颛顼后代,王、周是帝喾后代。
(十一)安阳县 秦置安阳县名,太行山向华北平原过渡带。 (1)修定寺塔 省道S301东行,北拐,磊口乡清凉村,我吃惊田野端立一方塔,外壁似纹身般繁复!

北魏494年始建,唐重修,塔基八面形,塔身四面形,高20米。新修覆钵式顶,红黄绿三彩琉璃。
拱券石门,铺首衔环兽面;四边立柱刻饰奇特,马蹄形团花角柱+滚龙攀椽副柱?
各样花砖贴面,菱形/矩形/三角形/五边形等,刻画天王/力士/伎乐/飞天/滚龙/帐幔/花卉/飞雁。




很多年后看到这张图,是3775块模雕之一,35.3*43cm,孔武有力,1936年流出中国,现存匈牙利Ferenc Hopp东亚艺术博物馆。

(2)灵泉寺石窟群 省道S301南拐,善应镇南坪村,此窟两个门神、头偏东方,左侧门神身上有护身镜、右侧门神脚踩神牛。



窟内,正面是卢舍那佛、东壁弥勒佛、西壁阿弥陀佛、南壁有佛经。



周边有一些浅龛,凿于东魏至宋代,碑型、窟型、塔型、屋型(信女和居士)等各种样式。





(3)双塔 不远,北齐一对石塔,略有变化。




再走几步,唐代一对石塔,略有变化。


(4)小南海石窟 修路,绕行穿过村子,村民们生财有道,一傻子和孩子们用一根粗铁丝拦路、收费1元。

小南海石窟凿于北齐,现存三窟。第一窟,一人正在拓片,天色近黑、他是认真加班还是偷干私活?因为拓片很卖钱。




第二窟。



第三窟。

四周静悄悄,黄昏中若能安静地坐一会,寂然忘我、大脑排空,空掉意识的已知事物,也许可带来意识的变化?
(十二)安阳市 1949年设安阳市,安阳县和安阳市地域在一起,没弄清。
(1)天宁寺塔(文峰塔) 位于市中心还能保存得如此完好,令我吃惊。也称文峰塔,后周952年始建,唐重建,清重修,八面形五层密檐式砖塔,高38.65米。
密檐,与通常所见完全相反,由下至上渐进增大!

八面形塔基,托着圆形的叠叠莲瓣。

瞧这八面玲珑,八面的砖雕、直棂窗、圆券门;八角的盘龙柱+铁链枷锁。








可巧国庆假日允许登塔,太难得,内部的力学和美学皆精妙也。72级台阶,每层的四个面都开窗。





(2)中国文字博物馆 以中国命名,再次印证文化大市的地位,屋顶装饰是鹿方鼎牛方鼎造型。


我们讨论,卜辞、为何从刻画直接就进入到成熟的甲骨文字呢?也许还有夏文化的过渡?期待考古发现!


象形字很美,汉字解析分类为:独体象形字(牛虎)、


合意字(奚)、

指意字(朱)、

假借字(我)、

特殊字例-合文(十朋)、

形声字、特殊字符-族氏名号(父辛卣)。

商代,卜骨的解读。


查字典识字:伯梁其盨xu、宋公栾簠fu、太师虘簋cuo-gui。



瞧这些,甲骨文解读。




篆字砖、五年相邦吕不韦戈。


两汉400年太伟大,完成了文字演进籀篆/隶分/章草/楷书/行书,发现了《鲁壁经书》,诞生了《说文解字》!
我们好似参加了一场汉字大赛,舒口气,省道高速S22东去。 (十三)内黄县 BC198年汉置内黄县名,黄河冲积平原,商鞅的家乡。 (1)颛顼帝喾陵 始建年代未考,唐代以后屡建,清末被风沙掩埋。


三皇五帝的第二帝高阳氏颛顼、第三帝高辛氏帝喾。


元代的陵墓围墙165*66米,明代的砖道和房基,可见泥水冲塌的痕迹。


瞧一眼族姓表,朱、李是颛顼后代,王、周是帝喾后代, 呵果然,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呢。 (2)三杨庄汉代遗址 陵园附近,意外发现新考古,可惜大门锁着。若不是担心被人误为盗墓,G就翻围栏啦。 这是汉代农耕聚落遗址,因黄河泛滥被掩埋、得以完整保存。


(十四)清丰县 因隋代出名的大孝子张清丰,唐772年钦定清丰县名,黄河冲积平原。 (1)普照寺 省道S302东行,普照寺大殿,佛像和罗汉金光闪闪得晃眼,所谓明代壁画也是新涂的红红绿绿。


返程,7小时810公里一马平川,全无新闻报道的拥堵。夜抵宁,扑鼻而来的是满城的桂花暗香。

2012年10月行记 小结 与春耕相比,秋收的农民仍然辛苦。
太行山景区标注混乱,地理名称/行政名称/景点名称,各行其是、搅在一起。 直到行程结束,我才把两本纸质地图 + 电子地图 + 当地标示一个个对上号。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今古一相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