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还会好吗?
时过多日,北京那份相亲价格表所带来的喧嚣与讨论终于归于平静。赤裸、直接的物质至上,让人对世间的一切,都抱着巨大的怀疑。连爱情都物化的世界,还会再好吗?
“爱情不是你想买,想买就想买”,忘记什么时候,只觉得有一段时间大街小巷都发出这样哀怨的、愤怒的追问。虽说歌词是粗俗了点,但也唱出了大众的心声。纠葛着太多利益关系、斤斤计较于得失,这不是人们想象中的爱情应有之模样。
爱情理应是纯粹的、圣洁的、不容侵犯的,不夹带任何杂质。更不应该与万恶的金钱之属联系在一起。一旦与物质挂上钩,爱情便显得面目可憎。
但,这现实吗?
所有理想状态的爱情,最终都会陷入现实的困境。现实,便是吃喝拉撒睡;便是人间烟火里,每分每秒都得花钱。衣食住行都搞不定,你去哪里寻找爱情?再纯粹的爱情,也会掉落在地。
把爱情做成买卖,做成利益的来往,确实是令人难以接受。但在现实的逻辑之下,爱情确实就是一桩买卖。两人在一起了,品行、三观、收入等诸多要素,都得考虑。不然,这日子没法过了。
爱情确实是个世间最大难题。人们不希望它掺杂任何杂质,却迷恋用物质来证明它的纯粹。
你怎么证明自己的真心?用海枯石烂的誓言吗,还是用令人迷醉的甜言蜜语,或者是苦心专研的聊天技巧?或者用闲工夫来讨好对方的欢心?短期之内,甜言蜜语可能有用,但长久以往,难免会让人怀疑:这人到底行不行,到底是不是真的爱我?
所以啊,小礼品送着,生日、纪念日之时发发小红包,都是证明的小手段。等到真正谈婚论嫁了,更加巨大的现实就会到来啦。房子啊、车子啊、户口啊,不解决这个问题,在大城市里怎么生存。在逼仄的现实之下,浪漫乃是奢侈品。
或者换句话来说,浪漫从来都是衣食无忧阶级的特权。“你品尝过夜的巴黎,你品尝过北京的雪景”,有的人只能在陈绮贞里的歌声接近过,有的人却真真的经历过。
只有在现实的基础,爱情才有讨论的意义。张怡微写过一篇文论,叫做《“有情”与“无情”之间——与<细民盛宴>有关的两点想法》。这是她的长篇小说《细民盛宴》的创作谈,文章里有非常意思,尤其是其中对“有情”与“无情”的思考。
其中,有一句:“蒋兴哥休去出轨妻尚能为其打点‘十六个箱笼’的嫁妆,眼泪汪汪。这里‘十六个箱笼’的计量方式,其实是一种‘情’的历史知觉”。
这句话,比较难懂。所谓“历史知觉”,其实就是现实的一种。即使是虚构,也根源于莽莽苍苍的现实与日常。
精准的、具体的物质,可以衡量“爱情”的有无或薄厚,并非今日所有。冯梦龙所生活的时代,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再往前看,诗经里既有“彤管有炜”之浪漫,也有“抱布贸丝”之现实。
爱情啊,不管在哪个时代,模样都不曾发生变化。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法科奥夫(fakeaofu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