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就请看看我眼中的世界|《无声告白》读后感
题记:看看身边你爱的人,在他们的瞳孔中,你找寻的只有自己吗?
这本书我花了三天的空闲时间看完了。没错,它并不长,但对于我这种万年不读书的人来说,三天看完一本书简直奇迹。看这本书更像是看一部电影,因为在作者的刻画下,每一幕都生动到跃出纸面,仿佛你就在这一家人的身边,看着情节一步步发展到意料之外。这也是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地方。 刚开始读的时候会想,“嗯,一定是这样”,但读着读着又想说,“诶?应该是这样吧?”, 而真相揭开的时候,“啊!原来是这样!” 。其实结局我并不是很喜欢,太让人惋惜了,但也只有这样的遗憾才会铭记于心吧。说了半天,你有没有一点期待知道这是个怎样的故事呢?
每本小说的第一句总能让人画上几个问号。“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莉迪亚是谁?一个高中少女。他们是谁?她的家人:妈妈玛丽琳,美国白人,是个家庭主妇,最大的梦想是当医生;爸爸詹姆斯,华裔,大学教授,教美国牛仔文化;哥哥内斯,遗传了爸爸的黑头发,喜欢航天学,即将上大学;妹妹汉娜,一个没什么存在感的家庭成员,却是这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我这里说的每一个人物的每一个特征都和故事走向息息相关。所以莉迪亚是怎么死的?为什么死了?他杀还是自杀?打住!不能再说了,不然白费了作者的精心布局。
好吧,还是忍不住给你们看看这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因为它们太迷人了。
场景1: 玛丽琳和詹姆斯的“一见钟情”。当时玛丽琳还是大三的学生,詹姆斯刚开始当大学教授,正好是教她美国牛仔文化课的老师。
“李教授收拾好讲义离开了教室,就在这时,玛丽琳感到脖子后面一阵刺痛,正是这种感觉驱使她去了李教授的办公室……她吻他的时候,被自己吓了一跳。那种冲动竟是如此强烈-她曾经凭着这股傻劲,追逐过风中的落叶,跳过雨天的水坑-不假思索、不加抗拒、意味不明、单纯无害……她内心深处有个声音在说:他明白什么叫与众不同。” “詹姆斯呢?他是怎么想她的?他永远不会告诉她,也不会对自己承认的是,在第一节课上,他肯本没有注意到她……然而,尽管他永远不会彻底意识到这一点,这正是他爱上她的原因,因为它能够完美的融入人群,因为她看上去是那么的普通和自然。”
其实刚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的内心不自觉地冒出粉红色的小泡泡,这样的相识也太浪漫了吧。然而读着读着却发现越来越不对劲。这真的是爱情吗?爱是只要对方有自己想要的就能拿来吗?玛丽琳有想过这种与众不同正是詹姆斯毕生努力想要抹掉的“胎记”吗?而詹姆斯有没有关切过玛丽琳内心真正的需求呢?这样看来,他们对彼此的了解程度甚至连朋友都不算吧。也可以说,他们是彼此的“魔镜”,映射着自己最想要成为的样子。
场景2: 莉迪亚落水又被哥哥内斯救上来。
“……另一条腿怎么也扯不下来,内斯扭过身子看着妹妹,突然,他觉得自己失去了平衡,歪向一边……像是配重不均的跷跷板,他们生活中的每个人-母亲、父亲、甚至他自己-都在滑动,滑向莉迪亚,在她的引力下,谁也难以抗拒,一切都围着她转......他只知道一件事,他把莉迪亚推进了水里......但他碰到她的那一刻,他便意识到自己错怪了她。当他的手拍在她肩膀上的时候,当水面在她头顶闭合的时候,莉迪亚感到极大的解脱,她在咳呛中满足地叹息着,从容地挣扎着,她迫切地体会到,自己和内斯的感受是一致的,那些倾斜挤压在她身上的东西,她也不想要,它们太沉重了。”
这一幕让我极其揪心,两个孩子的心理都被扭曲了,作为观众,我十分想冲到她们父母面前大骂,你们多么自私,多么不负责任,只关注到自己内心的苦闷。再回来看看这两兄妹,其实哥哥内斯并不坏,他很快把莉迪亚救了上来,而且能看出他内心的后怕,后怕自己变成一个monster,后怕妹妹真的放弃求生。也因为这件事,妹妹莉迪亚开始对哥哥产生了心理依赖。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以为我找到了最初几个问题的答案,没想到大错特错。唯一沾点儿边儿的推测是,这个只有兄妹俩知道的秘密事件,看似插曲,其实是一个关键的伏笔。
场景3: 汉娜想去探寻姐姐死亡的真相。
“她静静地躺了很长时间,想象着姐姐躺在湖底。姐姐会像她一样脸朝上,研究着水面之下的样子。她的胳膊伸开,像这样,似乎在拥抱全世界。她会一直听着动静,等待他们来找她。我们不知道,汉娜心想,我们应该来的。”
我很喜欢汉娜这个角色,因为她的视角。她总是尝试从别人的角度看事情,往往能还原事情的真相。她太不起眼了,就像是桌子上的一个果盘,或是墙上的一个挂钟,又或是角落里的一盏落地灯,大家总是忽略它们的存在,但它们一直在那儿默默地关注着家里的一切。汉娜渴望着家人的爱,她也用自己的方式爱着每个家人。她收集他们的小玩意,她敏锐地捕捉他们的情绪,她是最了解他们的人。真的很可爱。可惜这种可爱只有观众知道,他们不知道。他们不知道的事情可真多。
其实整本书有无数场景让我一边读,一边感叹,一边反思,一边猜测,欲罢不能。另外,通过前面分享的几个场景的原文可以看出,作者的细节描写功力深厚。可以说,即使情节没有这么丰富,即使立意没有这么多元,即使结局没有这么出乎意料,单纯就阅读感受来说,也是极好的。
最后,看完结局再看看这本书的第一句,竟然写着:“莉迪亚死了,他们才知道。”
这本书我花了三天的空闲时间看完了。没错,它并不长,但对于我这种万年不读书的人来说,三天看完一本书简直奇迹。看这本书更像是看一部电影,因为在作者的刻画下,每一幕都生动到跃出纸面,仿佛你就在这一家人的身边,看着情节一步步发展到意料之外。这也是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地方。 刚开始读的时候会想,“嗯,一定是这样”,但读着读着又想说,“诶?应该是这样吧?”, 而真相揭开的时候,“啊!原来是这样!” 。其实结局我并不是很喜欢,太让人惋惜了,但也只有这样的遗憾才会铭记于心吧。说了半天,你有没有一点期待知道这是个怎样的故事呢?
每本小说的第一句总能让人画上几个问号。“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莉迪亚是谁?一个高中少女。他们是谁?她的家人:妈妈玛丽琳,美国白人,是个家庭主妇,最大的梦想是当医生;爸爸詹姆斯,华裔,大学教授,教美国牛仔文化;哥哥内斯,遗传了爸爸的黑头发,喜欢航天学,即将上大学;妹妹汉娜,一个没什么存在感的家庭成员,却是这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我这里说的每一个人物的每一个特征都和故事走向息息相关。所以莉迪亚是怎么死的?为什么死了?他杀还是自杀?打住!不能再说了,不然白费了作者的精心布局。
好吧,还是忍不住给你们看看这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因为它们太迷人了。
场景1: 玛丽琳和詹姆斯的“一见钟情”。当时玛丽琳还是大三的学生,詹姆斯刚开始当大学教授,正好是教她美国牛仔文化课的老师。
“李教授收拾好讲义离开了教室,就在这时,玛丽琳感到脖子后面一阵刺痛,正是这种感觉驱使她去了李教授的办公室……她吻他的时候,被自己吓了一跳。那种冲动竟是如此强烈-她曾经凭着这股傻劲,追逐过风中的落叶,跳过雨天的水坑-不假思索、不加抗拒、意味不明、单纯无害……她内心深处有个声音在说:他明白什么叫与众不同。” “詹姆斯呢?他是怎么想她的?他永远不会告诉她,也不会对自己承认的是,在第一节课上,他肯本没有注意到她……然而,尽管他永远不会彻底意识到这一点,这正是他爱上她的原因,因为它能够完美的融入人群,因为她看上去是那么的普通和自然。”
其实刚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的内心不自觉地冒出粉红色的小泡泡,这样的相识也太浪漫了吧。然而读着读着却发现越来越不对劲。这真的是爱情吗?爱是只要对方有自己想要的就能拿来吗?玛丽琳有想过这种与众不同正是詹姆斯毕生努力想要抹掉的“胎记”吗?而詹姆斯有没有关切过玛丽琳内心真正的需求呢?这样看来,他们对彼此的了解程度甚至连朋友都不算吧。也可以说,他们是彼此的“魔镜”,映射着自己最想要成为的样子。
场景2: 莉迪亚落水又被哥哥内斯救上来。
“……另一条腿怎么也扯不下来,内斯扭过身子看着妹妹,突然,他觉得自己失去了平衡,歪向一边……像是配重不均的跷跷板,他们生活中的每个人-母亲、父亲、甚至他自己-都在滑动,滑向莉迪亚,在她的引力下,谁也难以抗拒,一切都围着她转......他只知道一件事,他把莉迪亚推进了水里......但他碰到她的那一刻,他便意识到自己错怪了她。当他的手拍在她肩膀上的时候,当水面在她头顶闭合的时候,莉迪亚感到极大的解脱,她在咳呛中满足地叹息着,从容地挣扎着,她迫切地体会到,自己和内斯的感受是一致的,那些倾斜挤压在她身上的东西,她也不想要,它们太沉重了。”
这一幕让我极其揪心,两个孩子的心理都被扭曲了,作为观众,我十分想冲到她们父母面前大骂,你们多么自私,多么不负责任,只关注到自己内心的苦闷。再回来看看这两兄妹,其实哥哥内斯并不坏,他很快把莉迪亚救了上来,而且能看出他内心的后怕,后怕自己变成一个monster,后怕妹妹真的放弃求生。也因为这件事,妹妹莉迪亚开始对哥哥产生了心理依赖。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以为我找到了最初几个问题的答案,没想到大错特错。唯一沾点儿边儿的推测是,这个只有兄妹俩知道的秘密事件,看似插曲,其实是一个关键的伏笔。
场景3: 汉娜想去探寻姐姐死亡的真相。
“她静静地躺了很长时间,想象着姐姐躺在湖底。姐姐会像她一样脸朝上,研究着水面之下的样子。她的胳膊伸开,像这样,似乎在拥抱全世界。她会一直听着动静,等待他们来找她。我们不知道,汉娜心想,我们应该来的。”
我很喜欢汉娜这个角色,因为她的视角。她总是尝试从别人的角度看事情,往往能还原事情的真相。她太不起眼了,就像是桌子上的一个果盘,或是墙上的一个挂钟,又或是角落里的一盏落地灯,大家总是忽略它们的存在,但它们一直在那儿默默地关注着家里的一切。汉娜渴望着家人的爱,她也用自己的方式爱着每个家人。她收集他们的小玩意,她敏锐地捕捉他们的情绪,她是最了解他们的人。真的很可爱。可惜这种可爱只有观众知道,他们不知道。他们不知道的事情可真多。
其实整本书有无数场景让我一边读,一边感叹,一边反思,一边猜测,欲罢不能。另外,通过前面分享的几个场景的原文可以看出,作者的细节描写功力深厚。可以说,即使情节没有这么丰富,即使立意没有这么多元,即使结局没有这么出乎意料,单纯就阅读感受来说,也是极好的。
最后,看完结局再看看这本书的第一句,竟然写着:“莉迪亚死了,他们才知道。”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