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粉拾遗
米粉:“米粉”作为名词最早见于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指的是当时的化妆品。《种红蓝花栀子》篇:“作米粉法……乃作香粉以供妆摩身体。”[1] 唐颜师古注:“粉,谓铅粉及米粉,皆以傅面取光洁也。”[2] 台湾学者认为刘昭民认为:“《齐民要术卷》卷七中所记载的作面法,除了做储藏的生菜用的女面是以稻米为原料外,其他的面都是用麦子为原料。当时两广用米粉制面的方法还没有传到北方。”[3]
以“米粉”二字组合为专有名词,称条索状大米再加工食品的汉字词组,最早出现在元代广西灵川县的米粉店村[4],今桂林市东郊灵川县灵田乡仍存米粉店村[5];“米粉”一词最早形成文字刊印面世,见于明嘉靖九年(1555)在广西桂林刊印[6] 的《泰泉乡礼》一书。书中针对组织聚会祭祖仪式的具体细节都做了规范:“余月则去酒果。或直设饭,或米粉面食亦可。”[7]——每闰月不备酒和水果,或者直接吃饭,或者吃米粉,面食便可以了。这一段话,也是桂林米粉最早录入典籍的文字证据。清代乾隆年间,《泰泉乡礼》被收入《四库全书》(林志捷《论中国米粉起源于江西》)
[1] (北魏)贾思勰.民生日用三大奇书第 2 卷齐民要术.[M].沈阳出版社.1995:92.
[2] 容志毅.中国炼丹术考略.[.M]上海三联书店.199上海三联书店. 1998:124.
[3] 刘昭民编著.刘棠瑞订正.中华生物学史[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91:181.
[4] 灵川县地名委员会编.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地名志.[C].1992:4.
[5] 甘叠荣.灵川古今地名志.[C].桂林:灵川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出版.2015:204.
[6] (清)泰泉乡礼.[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42册.[C]..关于刊印地点的考据,见《泰泉乡礼》序:“刊于广之藩司。”明代广西藩司衙门位于今桂林解放东路文化宫。
[7] (清)泰泉乡礼.[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42册.[C].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以“米粉”二字组合为专有名词,称条索状大米再加工食品的汉字词组,最早出现在元代广西灵川县的米粉店村[4],今桂林市东郊灵川县灵田乡仍存米粉店村[5];“米粉”一词最早形成文字刊印面世,见于明嘉靖九年(1555)在广西桂林刊印[6] 的《泰泉乡礼》一书。书中针对组织聚会祭祖仪式的具体细节都做了规范:“余月则去酒果。或直设饭,或米粉面食亦可。”[7]——每闰月不备酒和水果,或者直接吃饭,或者吃米粉,面食便可以了。这一段话,也是桂林米粉最早录入典籍的文字证据。清代乾隆年间,《泰泉乡礼》被收入《四库全书》(林志捷《论中国米粉起源于江西》)
[1] (北魏)贾思勰.民生日用三大奇书第 2 卷齐民要术.[M].沈阳出版社.1995:92.
[2] 容志毅.中国炼丹术考略.[.M]上海三联书店.199上海三联书店. 1998:124.
[3] 刘昭民编著.刘棠瑞订正.中华生物学史[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91:181.
[4] 灵川县地名委员会编.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地名志.[C].1992:4.
[5] 甘叠荣.灵川古今地名志.[C].桂林:灵川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出版.2015:204.
[6] (清)泰泉乡礼.[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42册.[C]..关于刊印地点的考据,见《泰泉乡礼》序:“刊于广之藩司。”明代广西藩司衙门位于今桂林解放东路文化宫。
[7] (清)泰泉乡礼.[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42册.[C].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