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最佳青春片,不该只有这么少人知道它
《闪光少女》是一部特别可爱的电影。
这种可爱首先来自一群青涩而朝气蓬勃的新人演员。你可能并不认识他们,以至于在开场相当长一段时间过去,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原来这两个灰头土脸、素面朝天的男女生就是本片的主角。
然后,你会情不自禁地从他们疏于打理的乱蓬蓬的头发上、从他们颜色鲜艳的塑料镜框上,从他们显眼的凸出的牙套上,看到学生时代自己的影子。在市场的热捧下,国产青春片一度跑偏为大龄人气明星演员的集体变装秀。而《闪光少女》则清楚地知道,真正符合普通人青春的特征一直都是平凡。
这种可爱还来自人物散发的乐天派精神和执着信念。那种年少的轻狂、冲动以及逆反心理,在影片有着毫不夸张的呈现。我们看到女主角陈惊花痴般地暗恋帅学长,为了引起他的注意、向他证明自己而排除万难地组建了乐队;看到她像游击队战士一样,躲避老师的检查,在教室里想法设法地又涮火锅又烤肉。
陈惊的生动,不是靠演员穿上一件不合身的中国特色肥大校服实现的。一如片名所表达的那样,一个女孩的闪光点,不是她在学生时期有多么漂亮出众,而是她能落落大方、毫不遮掩地舒展自己的天性,无忧无虑地做一个机灵、真诚而飒爽的元气少女。
这种可爱更体现在影片情节的高潮处——两场音乐演奏的较量上。第一场,陈惊和千指大人带领学民乐的同学们,当着来视察的领导的面,向学西洋乐的同学发动了大战;第二场,由民乐和二次元爱好者组成的乐队偷偷溜进演奏厅,惊艳了对他们充满偏见和质疑的观众。
曾创作《失恋33天》的才女鲍鲸鲸将自己学民乐的亲身体验倾注到了这部轻快而活泼的校园音乐电影里,以妙趣横生的文笔制造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耳目一新的故事情节。我们会发现,在《闪光少女》炫目而斑斓的华彩里,隐藏着一种可以被感知到的深深的焦虑:它可以被定义为传统文化(民乐)遭遇外来文明(西洋乐)巨大冲击后继承和发展的困境,也可以被诠释为小众群体(二次元,ACG爱好者)面对广大的不了解乃至误解自己的主流社会(同学,家长),如何去艰难地获得认同并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
《闪光少女》的故事发生在高中校园,因而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它归类为青春片。但个人认为,《闪光少女》更准确的称呼,是一部“青春问题片”。一旦你细细回味那些片中的情节,并明白它并非是导演和编剧单纯为制造戏剧冲突的手段,而是一面映照现实社会的镜子,就能认识到,影片把诸多沉重的议题用幽默诙谐的手法淡化并进行了调侃;看电影的时候,你会觉得主角遭遇种种的挫折和阻挠很是可笑,然而,当这些情节被还原到真实的校园生活中去,它们就会变得相当的可怕了。
《闪光少女》的折射的是当下的教育问题。第一点是教育资源的不公平配置。体现在学校区别对待学民乐和西洋乐的两个学生群体上。影片是如何呈现学校心目中两种学生地位的呢?最明显的是在集会时,西洋乐班坐在了前排和中间,而民乐班则被发配到了后排和两边。
众所周知,在中国教学语境下,排座位是老师用来暗示学生重要程度的特殊方法。西洋乐班同学的目中无人,难道没有受到他们看不起民乐的老师的影响?既然如此,民乐班屡屡和西洋乐班爆发的打架事件,就不仅仅只是因为口角冲突,更深层次上,是民乐班对校方过分倾斜态度的抗议。
第二点,是教育方式的粗暴。上面说到,民乐班和西洋乐班经常动不动打架。那么学校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在民乐班教室入口,拉一道铁门,锁上。空间隔断非但没有解开两个群体之间的心结,反而助长了他们之间的敌意。即便打架的几率降低,可学生变得老死不相往来。
一种粗暴的教育会带来什么?其一,它治标不治本,让学生的冲突从肢体上转移到了心理上;其二,它自以为在解决问题,实际上却制造了新问题,那道铁门为何拉在民乐班那边而不是西洋乐班那边?为何只有民乐班拉了铁门而西洋乐班不拉?这只会给两个班级传递消极的信号,让西洋乐班对民乐班的歧视变得更加顺理成章并理所当然。
第三点,是反映某些教育工作者的官本位思想和官僚主义作风。看过电影的人都会记得片中那位喜感十足的系主任。这是一位典型的对上而不对下负责的老师:他对上级领导(陈奕迅饰演)的视察分外重视,全程陪同并表现地毕恭毕敬,唯唯诺诺;面对学生则趾高气昂,大吼大叫,暴跳如雷,变化之大实在判若两人。当他宣布民乐明年停止招生后,完全无视学生的强烈抗议,同时坚决不同意他们去演出,以免“影响学校的形象”。
从小到大,谁没有遇到过“系主任”和“系主任”式的做法?在这一点上,《闪光少女》谨慎地把系主任处理为了一个喜剧人物而非反派的形象,但谁又能说,现实中存在于各所学校的“系主任”们,没有伤过几个孩子的心呢?
当然,《闪光少女》最精彩的部分不在于批判或反映现实。这些充其量只不过是针对剧情的延伸讨论罢了。开头已经指出,这是一部可爱的电影。尽管它的主题颇为严肃,是本土经典和西方现代文艺的一次“对抗”,亦是青年亚文化向掌握着话语权的主流社会(老师,大人)一次正名,但《闪光少女》最大程度地做到了令观影者在愉悦,明快的心情中体会到了影片主旨。它没有刻意制造那种盛大的反转和逆袭,只有主角们不断拼搏、终于实现了一个目标的圆满。
女主角陈惊不认同西洋乐班对民乐班的偏见,但也不认为民乐就胜于西洋乐——如果是那样的话,比赛失败的赌注会是民乐替代西洋乐去表演。事实上,艺术的魅力是不分高下的,是完全可以互相欣赏的。所以,在影片的结尾,西洋乐班同学演出谢幕后马上帮助民乐班偷溜进了演奏厅,并在演出完成后为他们的表现鼓掌喝彩。
可贵的是,《闪光少女》告诉我们,有很多看法并不是事物本身的客观属性决定的,而是人为建构的。当人们过于追求国际化而冷落了传统文化时,便建构了西方乐器“高雅”的描述,同时形成了民族音乐“老土”的刻板印象;当人们不理解二次元爱好者的世界时,便总会戴上“非主流”的有色眼镜,给他们贴上“怪胎”的标签,从而边缘化了他们。
影片中就有这样一位家长。她看到自己的孩子对穿着五颜六色演出服的民乐团充满好奇,便赶忙警告:你长大可千万别学他们!为什么爱好二次元在家长心目中直接和“学坏了”划等号了呢?说到底,不过是因为他们太小众,而以长辈这样大众的眼光来看,显得格外另类、奇怪罢了。
每一个时代年轻人的新颖娱乐方式都难免遭到“有害身心”的猛烈抨击。那么,这些来自外界的严厉指责,又有多少是由简单片面的误解和根本经不起推敲的偏见组成的呢?《闪光少女》中这群年轻人的可爱之处,他们愿意为了纠正这些莫须有的成见(对民乐的,对二次元的),而勇敢坚定地去对抗权威——当系主任就站在办学的功利角度(升学率,出国率),决定了民乐班不再招生后,迅速遭到了来自学生的“放任民乐凋敝”的谴责;尔后,学生们更自发地擅自溜进演奏厅,向家长们宣传民乐和二次元文化。这群执着的年轻人让我们看到:继承传统文化和尊重小众群体,不应该只是一种挂在嘴边的政治正确,还应当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新常态。
唯有捍卫美的多元性,才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试想,如果有一天,世上只有一种音乐。那么它将变得多么单调乏味,多么千篇一律。我们要警惕的是:任何群体只要壮大了到一定规模,便会下意识地建立群体内外的等级高下之分,用“看不起”进一步挤压相对弱势群体的生存空间;而原本它们之间本该是平等的。就像学校因为学西洋乐的人越来越多就干脆取消了民乐教学。西洋乐班的同学通过比赛中发现了民族乐器的闪光点,从而意识到了原来他们之间为了争高下的争吵毫无意义——没有一种艺术是可以取代另一种的,更没有一种美能接替另一种。它们因彼此闪光而相映生辉。
如果你对《闪光少女》感兴趣的话,抓紧去看一看吧。排片已经不多了。这部暑期最佳青春片,不该只有这么少人知道它。
这种可爱首先来自一群青涩而朝气蓬勃的新人演员。你可能并不认识他们,以至于在开场相当长一段时间过去,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原来这两个灰头土脸、素面朝天的男女生就是本片的主角。
![]() |
然后,你会情不自禁地从他们疏于打理的乱蓬蓬的头发上、从他们颜色鲜艳的塑料镜框上,从他们显眼的凸出的牙套上,看到学生时代自己的影子。在市场的热捧下,国产青春片一度跑偏为大龄人气明星演员的集体变装秀。而《闪光少女》则清楚地知道,真正符合普通人青春的特征一直都是平凡。
这种可爱还来自人物散发的乐天派精神和执着信念。那种年少的轻狂、冲动以及逆反心理,在影片有着毫不夸张的呈现。我们看到女主角陈惊花痴般地暗恋帅学长,为了引起他的注意、向他证明自己而排除万难地组建了乐队;看到她像游击队战士一样,躲避老师的检查,在教室里想法设法地又涮火锅又烤肉。
陈惊的生动,不是靠演员穿上一件不合身的中国特色肥大校服实现的。一如片名所表达的那样,一个女孩的闪光点,不是她在学生时期有多么漂亮出众,而是她能落落大方、毫不遮掩地舒展自己的天性,无忧无虑地做一个机灵、真诚而飒爽的元气少女。
这种可爱更体现在影片情节的高潮处——两场音乐演奏的较量上。第一场,陈惊和千指大人带领学民乐的同学们,当着来视察的领导的面,向学西洋乐的同学发动了大战;第二场,由民乐和二次元爱好者组成的乐队偷偷溜进演奏厅,惊艳了对他们充满偏见和质疑的观众。
曾创作《失恋33天》的才女鲍鲸鲸将自己学民乐的亲身体验倾注到了这部轻快而活泼的校园音乐电影里,以妙趣横生的文笔制造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耳目一新的故事情节。我们会发现,在《闪光少女》炫目而斑斓的华彩里,隐藏着一种可以被感知到的深深的焦虑:它可以被定义为传统文化(民乐)遭遇外来文明(西洋乐)巨大冲击后继承和发展的困境,也可以被诠释为小众群体(二次元,ACG爱好者)面对广大的不了解乃至误解自己的主流社会(同学,家长),如何去艰难地获得认同并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
《闪光少女》的故事发生在高中校园,因而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它归类为青春片。但个人认为,《闪光少女》更准确的称呼,是一部“青春问题片”。一旦你细细回味那些片中的情节,并明白它并非是导演和编剧单纯为制造戏剧冲突的手段,而是一面映照现实社会的镜子,就能认识到,影片把诸多沉重的议题用幽默诙谐的手法淡化并进行了调侃;看电影的时候,你会觉得主角遭遇种种的挫折和阻挠很是可笑,然而,当这些情节被还原到真实的校园生活中去,它们就会变得相当的可怕了。
《闪光少女》的折射的是当下的教育问题。第一点是教育资源的不公平配置。体现在学校区别对待学民乐和西洋乐的两个学生群体上。影片是如何呈现学校心目中两种学生地位的呢?最明显的是在集会时,西洋乐班坐在了前排和中间,而民乐班则被发配到了后排和两边。
众所周知,在中国教学语境下,排座位是老师用来暗示学生重要程度的特殊方法。西洋乐班同学的目中无人,难道没有受到他们看不起民乐的老师的影响?既然如此,民乐班屡屡和西洋乐班爆发的打架事件,就不仅仅只是因为口角冲突,更深层次上,是民乐班对校方过分倾斜态度的抗议。
第二点,是教育方式的粗暴。上面说到,民乐班和西洋乐班经常动不动打架。那么学校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在民乐班教室入口,拉一道铁门,锁上。空间隔断非但没有解开两个群体之间的心结,反而助长了他们之间的敌意。即便打架的几率降低,可学生变得老死不相往来。
一种粗暴的教育会带来什么?其一,它治标不治本,让学生的冲突从肢体上转移到了心理上;其二,它自以为在解决问题,实际上却制造了新问题,那道铁门为何拉在民乐班那边而不是西洋乐班那边?为何只有民乐班拉了铁门而西洋乐班不拉?这只会给两个班级传递消极的信号,让西洋乐班对民乐班的歧视变得更加顺理成章并理所当然。
第三点,是反映某些教育工作者的官本位思想和官僚主义作风。看过电影的人都会记得片中那位喜感十足的系主任。这是一位典型的对上而不对下负责的老师:他对上级领导(陈奕迅饰演)的视察分外重视,全程陪同并表现地毕恭毕敬,唯唯诺诺;面对学生则趾高气昂,大吼大叫,暴跳如雷,变化之大实在判若两人。当他宣布民乐明年停止招生后,完全无视学生的强烈抗议,同时坚决不同意他们去演出,以免“影响学校的形象”。
从小到大,谁没有遇到过“系主任”和“系主任”式的做法?在这一点上,《闪光少女》谨慎地把系主任处理为了一个喜剧人物而非反派的形象,但谁又能说,现实中存在于各所学校的“系主任”们,没有伤过几个孩子的心呢?
当然,《闪光少女》最精彩的部分不在于批判或反映现实。这些充其量只不过是针对剧情的延伸讨论罢了。开头已经指出,这是一部可爱的电影。尽管它的主题颇为严肃,是本土经典和西方现代文艺的一次“对抗”,亦是青年亚文化向掌握着话语权的主流社会(老师,大人)一次正名,但《闪光少女》最大程度地做到了令观影者在愉悦,明快的心情中体会到了影片主旨。它没有刻意制造那种盛大的反转和逆袭,只有主角们不断拼搏、终于实现了一个目标的圆满。
女主角陈惊不认同西洋乐班对民乐班的偏见,但也不认为民乐就胜于西洋乐——如果是那样的话,比赛失败的赌注会是民乐替代西洋乐去表演。事实上,艺术的魅力是不分高下的,是完全可以互相欣赏的。所以,在影片的结尾,西洋乐班同学演出谢幕后马上帮助民乐班偷溜进了演奏厅,并在演出完成后为他们的表现鼓掌喝彩。
可贵的是,《闪光少女》告诉我们,有很多看法并不是事物本身的客观属性决定的,而是人为建构的。当人们过于追求国际化而冷落了传统文化时,便建构了西方乐器“高雅”的描述,同时形成了民族音乐“老土”的刻板印象;当人们不理解二次元爱好者的世界时,便总会戴上“非主流”的有色眼镜,给他们贴上“怪胎”的标签,从而边缘化了他们。
影片中就有这样一位家长。她看到自己的孩子对穿着五颜六色演出服的民乐团充满好奇,便赶忙警告:你长大可千万别学他们!为什么爱好二次元在家长心目中直接和“学坏了”划等号了呢?说到底,不过是因为他们太小众,而以长辈这样大众的眼光来看,显得格外另类、奇怪罢了。
每一个时代年轻人的新颖娱乐方式都难免遭到“有害身心”的猛烈抨击。那么,这些来自外界的严厉指责,又有多少是由简单片面的误解和根本经不起推敲的偏见组成的呢?《闪光少女》中这群年轻人的可爱之处,他们愿意为了纠正这些莫须有的成见(对民乐的,对二次元的),而勇敢坚定地去对抗权威——当系主任就站在办学的功利角度(升学率,出国率),决定了民乐班不再招生后,迅速遭到了来自学生的“放任民乐凋敝”的谴责;尔后,学生们更自发地擅自溜进演奏厅,向家长们宣传民乐和二次元文化。这群执着的年轻人让我们看到:继承传统文化和尊重小众群体,不应该只是一种挂在嘴边的政治正确,还应当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新常态。
唯有捍卫美的多元性,才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试想,如果有一天,世上只有一种音乐。那么它将变得多么单调乏味,多么千篇一律。我们要警惕的是:任何群体只要壮大了到一定规模,便会下意识地建立群体内外的等级高下之分,用“看不起”进一步挤压相对弱势群体的生存空间;而原本它们之间本该是平等的。就像学校因为学西洋乐的人越来越多就干脆取消了民乐教学。西洋乐班的同学通过比赛中发现了民族乐器的闪光点,从而意识到了原来他们之间为了争高下的争吵毫无意义——没有一种艺术是可以取代另一种的,更没有一种美能接替另一种。它们因彼此闪光而相映生辉。
如果你对《闪光少女》感兴趣的话,抓紧去看一看吧。排片已经不多了。这部暑期最佳青春片,不该只有这么少人知道它。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