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飞越疯人院》的碎碎念
霍华德·苏伯说,能够称之为“经典”的电影,是在一上映就受到广泛观众的喜爱,而且十年后观众仍然爱着它们。《飞越疯人院》就是这样一部堪称经典的电影。虽然我前后两次观影不到10年间隔,但我相信若干年后再看多少遍,都会有新的体会。
第一次看《飞》,大约是在3年前。很晚,看完片就起身去刷牙……结果把洗面奶当成的牙膏,刷到满嘴磨砂粒……当时这部片子对我的震撼,不次于用钝器偷袭我的后脑勺,让我在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已经神志不清。然后开始感到疼痛,疼痛不已,呲牙咧嘴。
相信和不少人一样,第一次看完片子的愤怒,就像心里的热血青年们奋力的挥舞着革命的旗帜,想要用呐喊声震碎牢狱一般的病院和生活的桎梏。这种情绪在我心里徘徊了很久,现在回想起来仍记忆犹新。三年后的今天,有机会重新看了一遍《飞》,竟得到与当时大相径庭的感受——不再捶胸顿足义愤填膺,而是冷眼人性。
罗列一些这次看片时候的碎碎念。没有章法,没有论点,只是陈述。而墨菲也不再是主角。
·开篇的疯人院中,医生们对病人们细心照顾,病人们自娱自乐,一派和谐。他们看起来很快乐,不是吗?这是真正的快乐吗?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呢?
·瑞秋和病人们围圈开会的时候,我们得知相当一部分病人是自愿来到这个病院的(本想说“牢狱般的病院”),这个信息让墨菲震惊,也让我们震惊——谁会愿意呆在这种(活见鬼的)地方!?他们想要什么?
·自由。多么美好崇高的一个词。
这也是浪漫的人们永恒追求的东西——墨菲一定是一个浪漫主义者(突然明白为什么那漂亮女孩愿意死心塌地的跟着他了,他风趣幽默又活力有创意……和他谈恋爱一定是一种享受),然而并非所有的人都浪漫。大多数人甘于被控制并安于生活在某种制度当中——遵守一种制度让他们感到安全。(这让我想起安东尼奥尼的《中国》里面有一句话“在中国,几乎感受不到感情和痛苦,它们被隐藏在简朴和含蓄的后面”。而贯穿整部影片的,我想是“集体”这个词——这是绝对中国特色,西方无人能敌的一个词汇。从当时的幼儿园、学校、工厂到农村,无一不与“集体”有关。而使集体成为集体的,就是制度。那个年代,至少从安东尼奥尼的镜头里看,那个年代的中国是幸福而满足的。)主动入住病院的这些人,他们不但乐于享受制度带给他们的安全感,更拒绝自由带给他们的未知。
·他们害怕自由,因为他们从未自由过。自由对于他们来说是无法掌控的,自由就像阴影里的妖怪,看不见,摸不到。这群人就像被宠坏的吉娃娃,回归大自然只有死路一条。(这又让我想到学校。学校可以说是“制度”的代名词。校服校规校训和无数个瑞秋。总有人会逃学,而逃学的孩子最终还是会回到学校。他们尝到了自由的快感,但无法承受绝对的自由)
·医生们创造制度,而她们同时也被自己创造的制度所控制。医生的工作是为病人治疗,定点喂药,定点打针,定点开会,这是她们生活的钢结构。一旦这个制度受到威胁(墨菲多次试图打破这种结构),她们也像病人那样不安和恐惧。所以她们对病人实施的各种“苛刻”行为,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
·整部片也许没有“正面”与“反面”角色,它只是叙述一种生活的常态——每个人都在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没有人选择做一件事是因为自己觉得它是错的,即使是杀人犯,他在杀人的那一瞬间也认为他在做正确的事)。所以墨菲,不是好人(我想好人是所有的人都认为他在做正确的事),瑞秋不是坏人。墨菲是一个革命者。他挑战的不是医院,而是所有人的制度——控制者和被控制者的。
·革命的代价是战争。战争的结果就是有人胜利,有人牺牲,有人叛变,有人被俘虏,有人逃亡。影片结束的时候,这场战争也告一段落。而制度会永远存在——因为医生和病人都需要。
(写到最后发现还是没有回答前面的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不过我想这并不重要了,对于这部影片来说,真诚的呈现出一种生活的状态,已经足够。)
第一次看《飞》,大约是在3年前。很晚,看完片就起身去刷牙……结果把洗面奶当成的牙膏,刷到满嘴磨砂粒……当时这部片子对我的震撼,不次于用钝器偷袭我的后脑勺,让我在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已经神志不清。然后开始感到疼痛,疼痛不已,呲牙咧嘴。
相信和不少人一样,第一次看完片子的愤怒,就像心里的热血青年们奋力的挥舞着革命的旗帜,想要用呐喊声震碎牢狱一般的病院和生活的桎梏。这种情绪在我心里徘徊了很久,现在回想起来仍记忆犹新。三年后的今天,有机会重新看了一遍《飞》,竟得到与当时大相径庭的感受——不再捶胸顿足义愤填膺,而是冷眼人性。
罗列一些这次看片时候的碎碎念。没有章法,没有论点,只是陈述。而墨菲也不再是主角。
·开篇的疯人院中,医生们对病人们细心照顾,病人们自娱自乐,一派和谐。他们看起来很快乐,不是吗?这是真正的快乐吗?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呢?
·瑞秋和病人们围圈开会的时候,我们得知相当一部分病人是自愿来到这个病院的(本想说“牢狱般的病院”),这个信息让墨菲震惊,也让我们震惊——谁会愿意呆在这种(活见鬼的)地方!?他们想要什么?
·自由。多么美好崇高的一个词。
这也是浪漫的人们永恒追求的东西——墨菲一定是一个浪漫主义者(突然明白为什么那漂亮女孩愿意死心塌地的跟着他了,他风趣幽默又活力有创意……和他谈恋爱一定是一种享受),然而并非所有的人都浪漫。大多数人甘于被控制并安于生活在某种制度当中——遵守一种制度让他们感到安全。(这让我想起安东尼奥尼的《中国》里面有一句话“在中国,几乎感受不到感情和痛苦,它们被隐藏在简朴和含蓄的后面”。而贯穿整部影片的,我想是“集体”这个词——这是绝对中国特色,西方无人能敌的一个词汇。从当时的幼儿园、学校、工厂到农村,无一不与“集体”有关。而使集体成为集体的,就是制度。那个年代,至少从安东尼奥尼的镜头里看,那个年代的中国是幸福而满足的。)主动入住病院的这些人,他们不但乐于享受制度带给他们的安全感,更拒绝自由带给他们的未知。
·他们害怕自由,因为他们从未自由过。自由对于他们来说是无法掌控的,自由就像阴影里的妖怪,看不见,摸不到。这群人就像被宠坏的吉娃娃,回归大自然只有死路一条。(这又让我想到学校。学校可以说是“制度”的代名词。校服校规校训和无数个瑞秋。总有人会逃学,而逃学的孩子最终还是会回到学校。他们尝到了自由的快感,但无法承受绝对的自由)
·医生们创造制度,而她们同时也被自己创造的制度所控制。医生的工作是为病人治疗,定点喂药,定点打针,定点开会,这是她们生活的钢结构。一旦这个制度受到威胁(墨菲多次试图打破这种结构),她们也像病人那样不安和恐惧。所以她们对病人实施的各种“苛刻”行为,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
·整部片也许没有“正面”与“反面”角色,它只是叙述一种生活的常态——每个人都在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没有人选择做一件事是因为自己觉得它是错的,即使是杀人犯,他在杀人的那一瞬间也认为他在做正确的事)。所以墨菲,不是好人(我想好人是所有的人都认为他在做正确的事),瑞秋不是坏人。墨菲是一个革命者。他挑战的不是医院,而是所有人的制度——控制者和被控制者的。
·革命的代价是战争。战争的结果就是有人胜利,有人牺牲,有人叛变,有人被俘虏,有人逃亡。影片结束的时候,这场战争也告一段落。而制度会永远存在——因为医生和病人都需要。
(写到最后发现还是没有回答前面的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不过我想这并不重要了,对于这部影片来说,真诚的呈现出一种生活的状态,已经足够。)
-
心行无悔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17 21:5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