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中打动你的女性形象
查看话题 >玉碎:中国古代女子复仇简史

1935年11月13日,北洋三大军阀之一的孙传芳,像往常一样来到佛堂听经。正当他闭目诵经的时候,一个女子从容走到他身后,拔出勃朗宁手枪,向他开了三枪。
枪声响后,佛堂大乱,她将提前准备好的《告国人书》和先父的照片抛向人群,大声宣布自己的姓名和为父报仇的目的,随后拨通了警察局的电话,决意自首。
这名女子就是施剑翘。十年前,她的父亲施从滨兵败被俘,遭到孙传芳斩首,暴尸三日。十年后,号称“东南王”的孙传芳,堂堂五省联军总司令,竟然被一个缠足女子刺杀身亡,举国震惊!

然而,施剑翘绝不是孤例。翻开故纸堆,还有无数像她这样的女子,满腔悲愤,用温柔卑顺与冷酷暴烈,谱写一段复仇之诗。
一、弗与仇雠共戴天——为父复仇
孔子一句颇有血性的”以直报怨“,奠定了近两千年儒家侵染下的复仇基调,即鼓励复仇、称颂复仇。然而,这段话的目标受众,是子,不是女。也就是说,身为女儿、身为姐妹的女性,并没有复仇的责任与义务。
赵娥
东汉时酒泉郡的赵娥,父亲被李寿所杀,她的三个弟弟,还未来得及报仇,皆死于瘟疫。李寿听说后大喜,请来族人一同庆贺,说:“赵氏男儿死绝了,剩一个弱女子,再也不用担心了。”
赵娥听说了这话,激愤难当,流着泪起誓:“李寿,你不要高兴得太早,我一定不会让你活着!”这个时候的赵娥,早已嫁人,每天相夫教子,围着锅台转。而李寿是当地恶霸,乡里的人都怕他。在这种实力悬殊下,赵娥想要复仇,无异于以卵击石。赵娥不顾乡里嘲笑讽刺,买来名刀,日夜练习,时而咬牙切齿,时而悲愤长叹。家里的事早已顾不上,她每天乘着小车等待李寿出现。
终于有一天,她在郊外遇见李寿,立即飞奔下车,一把拽住李寿的马,大声叱责。李寿非常吃惊,一时间竟愣在那儿,赵娥趁机用力向他砍去。马受了惊,将受伤的李寿挤到路边沟中。赵娥接着再砍,不料刀砍在树上折断了,就想去夺李寿的佩刀。李寿护着刀,大声呼救,狼狈躲闪,哪里还有平日的威风。
赵娥奋勇上前,左手顶着他的额头,右手掐着他的咽喉,终于将他打倒。接着,她拔出李寿的刀,割下他的头,提着来到县衙,面不改色地投案自首。

当时的县长尹嘉,不忍心给赵娥论罪,当即解下官印绶带准备辞官,纵容赵娥逃走。赵娥严词拒绝,表示大仇已报,不愿偷生,甘愿伏诛。
凉州刺史、酒泉太守纷纷上表,称颂赵娥的烈义,不仅赦免了死罪,还为她立碑列传,听闻她事迹的人,莫不感怀其孝勇。
值得玩味的是,史书上的赞语,说她“报仇似侠”。侠者,以一己之力帮扶他人也。报父仇,原本是男子的本分,她作为一个女子,在“三弟早死,门户灭绝”的极端情况下,原本是可以继续过自己的小日子,就算不复仇,也没有任何人会指责她。然而,她却以身犯险,豁出一条命,不是被李寿杀死,就是杀死李寿后伏诛。如此种种,堪称“侠女”!
王舜女
与赵娥类似的,还有隋代的王舜姐妹。父亲被堂兄夫妇杀死的时候,王舜年仅七岁,两个妹妹也才五岁和两岁,孤苦无依,辗转亲戚家,讨一口饭吃。在这样的情况下,王舜三姐妹长大成人,皆拒绝婚嫁,一心复仇。
终于在一天夜里,三姐妹拿着刀,翻墙进入仇人家,手刃仇家夫妇。到父亲墓前祭奠后,三人来到县衙,争着当主谋认罪。这件事一直传到隋文帝耳中,称赞不已,赦免了她们。
蜀中妇人
虽然在旁人看来,女子复仇,属于义行,值得嘉赏。但有时候,当事人却不这么想,有两个唐代的案例,令我触目惊心。
一个不知姓名的蜀中妇人,在长安大户中当杂役,后来嫁人,生了一个儿子。有时行迹可疑,半夜离家,天亮前回来,丈夫以为她在外偷汉,本想赶她走,又念在儿子年幼,离不开母亲,只得忍气吞声。
有天她又是凌晨归家,丈夫看她面有喜色,就责问她。她举起一个包裹,打开看,竟是一颗人头!丈夫吓得魂飞魄散,听到她解释说:“我生于蜀,长于蜀,父亲是蜀地一个小吏,犯了错,本该受鞭笞,谁知上司酷烈,判了死刑。那时小,没办法报仇,现在已经长大,这才杀了他。”
丈夫惊魂未定,又看到她抱起儿子说:“等到你慢慢长大,别人也会渐渐轻贱你,会说母亲杀了人,儿子必然行为丑恶。我既然生了你,又让别人轻贱你,这不是敢作敢当的行为。不如杀了你,免除这些后患。”
于是杀了儿子,与丈夫辞别,离开家,疾如乘风,消失在夜色中,再也没有出现。
这种为父报仇、杀子绝患的行为,实在骇人听闻;而在舆论上,仍能博一个孝名,又让人匪夷所思。
崔慎思妾
另一个杀子的复仇者,也是一个不知姓名的女子,被崔慎思纳为妾,生下孩子后几个月,有天夜里不知所踪,崔慎思也怀疑有奸情,在院子里找到了她。
月色朦胧中,只见她白练缠身,右手持匕首,左手提人头,表明父亲被当地郡守所杀,今日复仇,不可在此地久留,宅邸和仆人,都送给他,用来养育孩子。随即翻墙离去,没过一会儿,又返回来,说忘了给孩儿哺乳。她进了房间,过了很久才出来,崔慎思没有听到婴儿啼哭,觉得奇怪,一看,婴孩已经被她杀掉了。
王广女
不管怎么说,这些成功复仇的女子,也算了却心中大愿。然而,女子以柔弱之身仇戮男子,毕竟是大凶大险,在这些显赫的成功者旁边,还有更多失败者,遗落在历史的边边角角,落得香消玉殒的下场。
晋代有一名女子,不知姓名,她父亲王广,任扬州刺史,等到扬州失陷,被蛮族首领梅芳杀死。当时她十五岁,梅芳纳入暗室,想要霸占她。她先是假意顺从,本想趁机刺杀梅芳,奈何不中,只得厉声痛骂,随后自杀,宁死不肯侍奉仇人。

二、报答平生未展眉——为夫复仇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汉乐府《陌上桑》中,品貌皆姝的罗敷,面对使君的调戏,不卑不亢,对答如流,博得满堂彩。然而,现实中美丽如罗敷的有夫之妇,往往没有她这么幸运。
申屠希光
北宋时,申屠家有女,极为美艳,因倾慕东汉时贤女孟光的为人,就将自己改名为希光。
这一点很有意思,孟光容貌粗陋,好在家有余财,倒也有人提亲,只不过孟光一概拒绝,转眼到了30岁,还没出阁。一问才知道,她一心想嫁德才兼备的梁鸿。梁鸿家贫,孟光嫁给他之后,安于贫苦,全然没有富家小姐的架子,不要任何娘家的资助,那个著名的成语“举案齐眉”,说的就是孟光侍奉梁鸿。
申屠希光自比孟光,一是表明并不看重自己的美貌,二是表明选择夫婿,看才看德,唯独不看富。事实上,希光也确有文才,十岁能写文,看过一遍的书就能背诵,时常作诗自娱。
二十岁时,希光被父亲许配给秀才董昌,婚后生活贫苦,希光也怡然自得,想必这董昌,确为希光情投意合之人。没过几年,郡中豪强方六一听说了希光的美貌,想据为己有,就找人诬陷董昌,按罪责是要家人连坐同死。方六一又站出来,假意调停奔走,最终只有董昌死罪,妻子儿女幸免。靠这个功劳,方六一大献殷勤,要强纳希光。
希光知道他的阴谋,就假装答应他,然后将孩儿托付给董昌的朋友,寻了一把利刃,藏在怀里,去见方六一,对他说:“妾原本要身首异处,全仰仗您的救助,哪里敢不答应您呢?只是亡夫尚未入土,如果您能哀怜妾身,等到亡夫下葬的日子,就是礼成的日子。”
方六一大喜,厚葬了董昌,希光果然有了欢喜的神色。她先一步进入内室,等到方六一跟进来,就在帐中,一刀刺死了他。又杀死了两名侍从,防止泄密。到了晚上,假意呼救,说方六一突然病重,依次呼叫方家人,方家人不疑有诈,先后进入内室,都被希光屠戮殆尽,方家至此灭门。
希光割下方六一的头,装在囊中,奔赴董昌坟前,以头祭之。随后,解下衣带自缢而亡。
善歌妇人
《闺范》中记载了一名不知朝代、不知姓名的美丽女子,因歌声悦耳,被称为“善歌妇人”。一个掌兵的大帅看上了她,谁料她坚决不从。大帅找借口杀掉她的丈夫,将她安置在别室,用大量珠宝绸缎取悦她。
到了第二年,大帅来找她,她也能欣然接待,柔情款款。等到就寝时,她突然从袖中抽出刀砍向大帅,大帅扯裂衣衫才逃出去。随后派人来捉拿她,她早已自刎而死。
徐氏
在三国这个英雄与美人辈出的时代,有一名女子,凭借智慧,在波诡云谲的权力中心,导演了一出精彩纷呈的复仇大戏。
她被称为徐氏,擅长占卜。作为孙翊的妻子,她出现在历史舞台的时候,还不到二十岁。孙翊即孙权的弟弟,出身显赫,年纪轻轻就担任丹阳太守。
公元204年,丹杨郡诸县令会见孙翊,孙翊命徐氏为他卜卦,徐氏说卦相不佳有大凶,劝孙翊不要赴宴。而孙翊没有听从,仍然大请宾客。平时孙翊刀不离身,当时因有醉意,所以空手送客,部将边鸿趁机将孙翊斩杀。
事实上,边鸿是受妫览和戴员指使,这两人才是罪魁祸首。他们将罪责都推给边鸿,杀他灭口,但丹阳的军士都对实情了然于胸。
庐江太守孙河,是孙翊的堂兄,得知孙翊被杀后赶到宛陵,责骂妫览和戴员办事不力,令孙翊被杀。妫览和戴员心虚,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也杀掉孙河。趁着吴主孙权出征在外,秘密派人北上通敌,要扬州刺史刘馥领兵,他们就在丹阳里应外合。
妫览又进入到孙翊府中,强占孙翊的妾室和侍婢,又图谋徐氏。徐氏拖延时间说:“我需要等到晦日祭祀过后才能去丧。”妫览听从了她的意思。
尔后,徐氏秘密派人找到孙翊生前的亲信孙高、傅婴二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召集孙翊从前身边的二十人,把徐氏的话告诉他们,促成复仇盟约。
到了晦日,徐氏设祭完毕,脱掉丧服,焚香沐浴,风情万种,一如从前。看到她这般模样,大家都深感不齿,而妫览也打消了疑心。
徐氏柔情款款,拜见妫览,就在妫览回拜的时候,徐氏大喝:“二位将军请出来吧!”预先埋伏的孙高和傅婴冲出来,将妫览砍杀身亡,其余的人则出门杀掉戴员。
大事已了,徐氏仍穿回丧服,将这二人的首级祭孙翊。丹阳军士听闻徐氏的义行,大为震骇。
徐氏精于权谋,辅以占卜,在仇敌大权在握的情况下,精准挑选出对亡夫忠心的旧部,仅仅依靠二十余人,就重新夺取丹阳的控制权,虽手无执刀舞剑之力,也不失为女中豪杰。

三、鸳鸯袖里握兵符——为国复仇
西施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要说这为国复仇第一人,最著名的便是那位苎萝村的浣纱女西施。
春秋时期,越国战败,成为吴国的臣属。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求复国,将西施敬献给吴王夫差。西施使出浑身媚术,令夫差沉湎女色,不理朝政,最终亡国身死,成就了越国的霸业。
但是,我并不想将西施放入这篇文章,不是质疑她加速吴国灭亡的功绩,而是动机。前面的诸多女子,不论贵贱成败,无一不是出自本心,而非他人指使。西施在这场国与国的阴谋阳谋中,不过是勾践与范蠡的棋子,换做别的美人,南施北施,也没有任何区别。
当然,东施还是不行的。
吕母
公元8年,王莽篡位,成为新朝皇帝,西汉二百一十年国祚,就断送在这位外戚手中。一时间义军四起,打着“为国讨贼”的旗号,民变不断。这些义军头领中,除了那位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还有一位女性。
这位女将军,人称“吕母”,早先只是一个家境殷实的中年妇女,是琅琊郡海曲县人。她儿子是当地的县游徽,掌一方巡察缉捕,因同情交不起赋税的穷人,不愿意责罚殴打他们,妨碍了县令滥权收租的计划,被县令视为眼中钉,于是随便抓住一个小错,竟然判了他死罪。
吕母知道以后,悲痛欲绝。她丈夫早亡,母子俩相依为命,儿子一死,她更是生无可恋。然而,吕母并非一般女子,她散尽家财,笼络人心,招揽了一群青壮子弟,痛陈儿子的悲惨遭遇,号召大家起兵,跟随她造反。
众人一听,与其饿死,还不如豁出命找一条生路。于是吕母让大家挖了一个点将台,她登上点将台,自称将军,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起义英雄。
吕母集结了一百多人,兵甲武器齐全,攻入县衙。那个县令做梦也没想到,杀掉一个命如蝼蚁的下属,竟然会招致这么大的祸患。县令跪地求饶,吕母冷冷地说:“杀人当死,又何请乎?”随后一刀刺死他,以头祭奠儿子。
大仇得报之后,经过三年转战,吕母的起义军迅速壮大,人数发展到了一万多人,在山东各地,点燃了反莽大起义的燎原之火。几年之后,吕母病死,她的义军继承了吕母的遗志,大部分都加入了绿林、赤眉和铜马等起义军之中。在吕母去世后第五年,义军攻入长安,国贼王莽死于乱军之中。
严格来说,吕母是为子复仇,而我将她放在为国复仇这一章,是因为她在杀掉县令,复仇成功之后,并没有就此罢休。新莽统治下,民不聊生,不知道还有多少重税下苟延残喘的穷人,又有多少像她儿子一样,为民请命却死于非命的人。起义兵,讨国贼,早就不是私怨,而是公义,凭这一点,当之无愧。
秦良玉

秦良玉,明末四川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以军功封侯的女将,也是第一位载入正史将相传的女子。
她为人富有胆略和智谋,擅长骑射,还通晓诗文。虽然风度沉静文雅,却治军极严,每当行军发令,全军肃静严整,从未有人敢因她是女子而轻慢 。她所率领的军队号称“白杆兵”,令远近敌军都十分忌惮。
秦良玉的丈夫是石砫宣抚使马千乘,通常都是夫妇二人各领一军,屡立战功。后来,马千乘被诬告,病死在云阳狱中,秦良玉以遗孀之身,接任丈夫的职务和军队,堪称史无前例。
泰昌元年,清军入侵辽东,朝廷诏令秦良玉出兵援助。秦良玉派兄长和弟弟率领几千人先前往。随后,秦良玉亲率三千前往直抵榆关抗敌,所过之处秋毫无犯。
皇帝下诏给秦良玉加二品官员服饰,并封秦良玉为诰命夫人,封秦良玉儿子为指挥使,对战死的秦良玉兄长从优抚恤。
崇祯二年,皇太极率清军从蓟镇破边入关,至三年春,攻下遵化、永平、滦州、迁安四城,京师皇城岌岌可危,史称“己巳之变”。崇祯帝四下勤王诏,各军镇自保,观望不前。这时,远在四川的秦良玉拿出家财作为军饷,率领白杆军万里赴援,出师勤王。
崇祯皇帝为她颁发褒奖的诏书,在紫禁城平台召见她,加封少保,挂镇东将军印。还赏赐她彩币羊酒,并写了四首诗来表彰她的功绩。其中一首是:
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 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当时恰逢四城收复,蜀地又有百丈关之警,皇帝就让秦良玉回川。
秦良玉镇守四川石柱多年,在明末天下大乱的危局中,屡次击退进犯的贼兵,救一方百姓于水火中。明朝灭亡后,远在福建的明隆武帝朱聿键,派使节专程赴石柱,加封秦良玉太保兼太子太保衔,封忠贞侯。同时,近在西南的明永历帝朱由榔,加封秦良玉太子太傅,任以四川招讨使,仍以镇东将军督兵平定川中诸贼。
公元1647年,也就是清顺治四年,清廷设四川总督,驻成都府。至此,四川正式划归到清朝的版图中。次年,秦良玉含恨而终。
秦良玉一介女流,能纾解国难、奔赴道义,最后虽然敌不过历史洪流,其勇其忠,数百年后的今天,也令人不由得击节而赞。
终章:烈女憎命达
在“女无外事”的中国传统规训中,三从四德、慰老抚幼、针线织补、锅碗瓢盆这样的“内事”,为千千万万个女子编织了人生的经纬。
没有外事,也就无事可写,自然王侯将相、儒文墨武的历史篇章,都留给了男人们。
唯一的例外,就是遭家多难。家一破,就算想在“内事”中安稳终老,也求而不得了。
她们的父亲被杀,丈夫被杀,儿子被杀,君国受辱……犹如一声闪电霹雳,惊醒了她们现世安好的闺梦。
是向至亲拿起手帕、洒几滴清泪?
还是向至仇举起屠刀、索几条人命?
卑顺与暴烈,服从与反抗,退缩与进取……这些抉择,对一个身份来说不是难题,因为每个身份自有其规训。她们是女儿、是妻子、也是母亲,但首先,她们是一个人,自有爱恨悲怨,自有选择的权利。
因此,有一些刚烈女子,选了后一条路。她们的复仇义行,被拿刀笔的文人记下,在中国古代女子温顺卑下的群像中,撕出一道口子,迸发出惨烈激昂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