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笔记下部
501.周人为八卦,又重之为六十四卦,以仿龟兆。其初八卦本不必有何意义,及后日益附演,八卦乃各有其所代表之事物。
502.八卦已有此诸种意义时,讲《周易》者之宇宙论,系以个人生命之来源为根据,而类推及其他事物之来源。
503.总之,宇宙间之最大者为天地,天上之最惹人注意者为日月风雷;地上之最惹人注意者为山泽;人生之最切用者为水火;古人以此数者为宇宙之根本,于是以八卦配之;而又依人间父母子女之关系,而推定其间之关系焉。
504.此以八卦所代表者为宇宙之根本。此八卦说与前所述之五行说,(见前第七章第七节)在先秦似为两独立的系统。在其时,讲五行者不讲八卦,讲八卦者不讲五行。至汉此两说始相混合。
505.《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506.道指万物全体之所以生之原理,而人物之性,则所分于道之一部分也。
507. 此亦以个人生命之来源为根据,类推万物之来源。
508. 宇宙间诸事物时时革新,时时变化,所谓日新也。 宇宙间诸事物之变化,皆依一定之秩序。
509.宇宙间事物时时变化。其变化是循环的。
510.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511.吉凶既与动常相即不离,而宇宙演化,即是一动。
512.惟其如此,故在宇宙变化程序中,有好亦必有不好。
513. 宇宙间诸事物,时时革新,时时变化;《易》摹拟宇宙间诸事物,摹拟其变化。
514. 然《易传》所说之处世接物的方法,与《老子》所说,相似而不相同。盖《老子》注重“合”,而《易传》注重“中”。“合者”,两极端所生之新事情;而“中”者,则两极端中间之一境界也。
515.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象》,《周易》卷一页二)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象》,《周易》卷一页五)
516. 总之,《易》之一书,即宇宙全体之缩影。
517.《淮南鸿烈》为汉淮南王刘安宾客所共著之书。杂取各家之言,无中心思想。
518.此以天地为一大宇宙,人身为一小宇宙。
519.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积阳之热气久者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气,精者为星辰。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尘埃。
520. 孔子教人有各种功课,即所谓六艺是也。(第四章第一节)然孔子虽以六艺教人,而尚未立六艺之名,亦未有总论六艺功用之言论。至战国末年,始有人对于六艺之功用,作总括普通之理论。
521.盖荀子以前之儒家,虽亦以《易》教人,而视之固不如《诗》、《书》、《礼》、《乐》、《春秋》之重也。
522.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523. 艺异科而皆同道
524. 董仲舒《春秋繁露》曰: 君子知在位者之不能以恶服人也,是故简六艺以赡养之。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诗道志,故长于质;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德,故长于风;书著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
525.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
526.于是中国大部分之思想统一于儒,而儒家之学,又确定为经学。自此以后,自董仲舒至康有为,大多数著书立说之人,其学说无论如何新奇,皆须于经学中求有根据,方可为一般人所信受。
527.自孔子至淮南王为子学时代,自董仲舒至康有为则经学时代也。
528.儒家之兴起,为子学时代之开端;儒家之独尊,为子学时代之结局。
529.及汉之初叶,政治上既开以前所未有之大一统之局,而社会及经济各方面之变动,开始自春秋时代者,至此亦渐成立新秩序;故此后思想之亦渐归统一,乃自然之趋势。
530.及汉之初叶,政治上既开以前所未有之大一统之局,而社会及经济各方面之变动,开始自春秋时代者,至此亦渐成立新秩序;故此后思想之亦渐归统一,乃自然之趋势。秦皇、李斯行统一思想之政策于前,汉武、董仲舒行统一思想之政策于后,盖皆代表一种自然之趋势,非只推行一二人之理想也。
531.秦皇、李斯废私学,为统一思想之第一步。汉武、董仲舒罢黜百家,为统一思想之第二步。
532.或谓儒家在政治上主张尊君抑臣,故为专制皇帝所喜;然于专制皇帝最方便之学说,为法家非儒家。后来君主多“阳儒阴法”;“阴法”即“阴法”矣,而又“阳儒”何哉?
533.即秦汉大一统后,欲另定政治上,社会上各种新制度,亦须用儒者为之。盖儒者通以前之典籍,知以前之制度,又有自孔子以来所与各种原有制度之理论。
534. 盖儒者通以前之典籍,知以前之制度,而又理想化之、理论化之,使之秩然有序,粲然可观。若别家则仅有政治、社会哲学,而无对于政治社会之具体办法,或虽有亦不如儒家完全;在秦汉大一统后之“建设时代”,当然不能与儒家争胜也。
535.再有一点,即儒家之六艺,本非一人之家学,其中有多种思想之萌芽,易为人所引申附会。此富有弹力性之六艺,对于不同之思想,有兼容并包之可能。儒家独尊后,与儒家本来不同之学说,仍可在六艺之大帽子下,改头换面,保持其存在。儒家既不必完全制别家之死命,别家亦不必竭力反对之,故其独尊之招牌,终能敷衍维持。
536. 由此言之,在西洋哲学史中,中古哲学与近古哲学,除其产生所在之时代不同外,其精神面目,实有卓绝显著的差异也。
537.在经学时代中,诸哲学家无论有无新见,皆须依傍古代即子学时代哲学家之名,大部分依傍经学之名,以发布其所见。
538. 在经学时代中,诸哲学家无论有无新见,皆须依傍古代即子学时代哲学家之名,大部分依傍经学之名,以发布其所见。其所见亦多以古代即子学时代之哲学中之术语表出之。[1]此时诸哲学家所酿之酒,无论新旧,皆装于古代哲学,大部分为经学,之旧瓶内。
539.由此方面言之,则在中国哲学史中,自董仲舒至康有为,皆中古哲学,而近古哲学则尚甫在萌芽也。
540.盖中国之佛学家,无论其自己有无新见,皆依傍佛说,以发布其所见。其所见亦多以佛经中所用术语表出之。中国人所讲之佛学,亦可称为经学,不过其所依傍之经,乃号称佛说之经,而非儒家所谓之六艺耳。
541.故谓中国无近古哲学,非谓在中古近古时期中,中国思想全无新成分,亦非谓此后中国哲学家,全无新见。
542.特因其不极多,或不极新之故,人仍以之装于上古哲学,大部分为经学,之旧瓶内。
543.特因其不极多,或不极新之故,人仍以之装于上古哲学,大部分为经学,之旧瓶内。因此旧瓶又富于弹力性,遇新酒多不能容时,则此瓶自能酌量扩充其范围。所以所谓经者,由六而增至十三
544.故佛学东来,中国人依中国之观点,整理之、选择之、解释之。在整理选择解释之时,中国人之新见,随时加入。
545. 故中国之佛学,其精神亦为中古的,其学亦系一种经学。
546. 盖上古子学时代之思想,以横的发展为比较显著;中古近古经学时代之思想,以纵的发展为比较显著。故本书第一篇所包括之历史时间,不过四百余年;而第二篇所包括,则及二千余年
547. 直至最近,中国无论在何方面,皆尚在中古时代。中国在许多方面,不如西洋,盖中国历史缺一近古时代。哲学方面,特其一端而已。
548.直至最近,中国无论在何方面,皆尚在中古时代。中国在许多方面,不如西洋,盖中国历史缺一近古时代。哲学方面,特其一端而已。近所谓东西文化之不同,在许多点上,实即中古文化与近古文化之差异。此亦非由于中国人之格外不长进,实则人之思想行为之改变,多为适应环境之需要。已成之思想,若继续能应环境之需要,人亦自然继续持之;即时有新见,亦自然以之比附于旧系统之上;盖旧瓶未破,有新酒自当以旧瓶装之。
549. 以后所谓阴阳家皆即此意推衍,将此等宗教的思想加以理论化。(第七章第七节)阴阳家,于其成“家”之时,即似有与一部分儒家混合之趋势。
550.及至秦汉,阴阳家之言,几完全混入儒家。西汉经师,皆采阴阳家之言以说经。所谓今文家之经学,此其特色也。
551.三公除负政治上之责任外,尚须负自然界中事物变化之责任。
552.欲明西汉人之思想,须先略知阴阳家之学说。欲略知阴阳家之学说,须先略明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
553.昔殷道弛,文王演《周易》;周道敝,孔子作《春秋》。则乾坤之阴阳,效《洪范》之咎征,天人之道,粲然著矣。汉兴,承秦灭学之后,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
554.董仲舒又言万物皆有所始,其所始谓之元。
555. 故元者,为万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安在乎?乃在乎天地之前。
556.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557.甘者,五味之本也;土者,五行之主也。
558.五行之次序,为木火土金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559.《淮南子·诠言训》云:“阳气起于东北,尽于西南。阴气起于西南,尽于东北。”
560.人与天如此相同,故宇宙若无人,则宇宙即不完全,而不成其为宇宙。
561.贪即情之表现;仁即性之表现也
562.人之质中有与情相对之性,故其中实有善;但其中亦有与性相对之情,故不能本来即善。须加以人力,以性禁情,方可使人为善人。
563.董仲舒之性说,按一方面说,为调和孟荀。按又一方面说,则董仲舒亦谓人之质中本有善端,故其说实与孟子性善之说不悖;不过董仲舒以为若性中仅有善端,则不能谓之为善。
564. 欲发展人质中之善端,使之成为完全之善,则须实行诸德。其关于个人伦理者,则仁义最为重要。
565.省仁义之所在也。是故《春秋》为仁义法。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
566. 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
567.五性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仁者,不忍也,施生爱人也。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知著也。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故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常,仁义礼智信也。
568.六府者,何谓也?谓大肠、小肠、胃、膀胱、三焦、胆也。
569.“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570.王者受天之命,法天以治人,其地位甚高,其责任甚大
571.人主以好恶喜怒变习俗,而天以暖清寒暑化草木
572.故曰,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
573.人主之喜怒哀乐,庆赏刑罚,以四时为法;若皆得其宜,则“世治”矣。
574.设官分职,均法天之数,
575.天以爱利人为意;王者法之,亦以爱利人为意,此点与墨子之学说有相同处。
576.此谓人之行为有不当,“天生灾异以谴告之”。
577. 故在董仲舒及一般汉人眼光中,历史之变化,亦遵循天道之规律。
578.三统为黑统、白统、赤统。三统亦名三正。
579.就实际的历史言,则夏为黑统,以寅月为正月。色尚黑。商为白统,以丑月为正月。色尚白。周为赤统,以子月为正月。色尚赤。其继周者,又为黑统。
580.“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581.文王制文礼以奉天”,周尚文,故《春秋》尚质。
582.由斯而言,则《春秋》乃董仲舒所谓“天理”之写出者,所谓“体天之微”者也。其中大义,有“十指”,“五始”,“三世”等
583.举事变见有重焉,则百姓安矣。见事变之所至者,则得失审矣。因其所以至而治之,则事之本正矣。强干弱枝,大本小末,则君臣之分明矣。别嫌疑,异同类,则是非著矣。论贤才之义,别所长之能,则百官序矣。承周文而反之质,则化所务立矣。亲近来远,同民所欲,则仁恩达矣。木生火,火为夏,则阴阳四时之理,相受而次矣。切刺讥之所罚,考变异之所加,则天所欲为行矣。统此而举之,仁往而义来。德泽广大,衍溢于四海。
584.《春秋》有五始,董仲舒曰: 《春秋》之道,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诸侯之即位。以诸侯之即位,正境内之治。五者俱正,而化大行。
585. 《春秋》分十二世以为三等:有见,有闻,有传闻。有见三世,有闻四世,有传闻五世。故哀、定、昭,君子之所见也。襄、成、文、宣,君子之所闻也。僖、闵、庄、桓、隐,君子之所传闻也。所见六十一年,所闻八十五年,所传闻九十六年。
586.后来公羊家又以此三世分配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
587.“《春秋》以道名分”;董仲舒对于名,更为重视,
588.此以名号为天意之代表,具有神秘的意义;故察其名之意,即知其名所指之事物之所应该也。
589.天之大经,一阴一阳;人之大经,一情一性。性生于阳,情生于阴。阴气鄙,阳气仁。曰性善者,是见其阳也;谓恶者,是见其阴者也。
590.所谓纬者,对于经而言。纬书之外,又有谶书。
591.普通多将纬与谶连言。其实二者本非一事。
592.如伏生《尚书大传》、董仲舒《春秋阴阳》,核其文体,即是纬书;特以显有主名,故不能托诸孔子。其他私相撰述,渐杂以术数之言,既不知作者为谁,因附会以神其说。迨弥传弥失,又益以妖妄之辞,遂与谶合而为一。
593. 谶书与纬,不可并论。然纬书中荒诞之部分,实类于谶。盖皆一种趋势下之产物也。
594.此谓先有物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此乃与常识相合之说。
595.故所谓象数之学,发达于汉,而大成于宋。
596.数目之原质即奇偶:奇为有限;偶为无限。
597.中国之象数之学,与希腊哲学中毕达哥拉派之学说颇多相同处。
598. 明谓筮法乃象天文、历法;非天文、历法,象筮法也。
599.孔子曰: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风水火山泽之象定矣。
600.震生物于东方,位在二月。巽散之于东南,位在四月。离长之于南方,位在五月。坤养之于西南方,位在六月。兑收之于西方,位在八月。乾制之于西北方,位在十月。坎藏之于北方,位在十一月。艮终始之于东北方,位在十二月
601.以八卦配入四方,尚余四卦,位于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隅,所谓“四正四维”也。
602.故道兴于仁,立于礼,理于义,定于信,成于智
603.上五爻皆阴,独下一爻为阳者,为复卦。上四爻皆阴,下二爻为阳者,为临卦。上三爻皆阴,下三爻为阳者,为泰卦。上二爻皆阴,下四爻为阳者,为大壮卦。上一爻为阴,下五爻为阳者,为夬卦。六爻皆阳者,为乾卦。上五爻皆阳,下一爻为阴者,为姤卦。上四爻皆阳,下二爻为阴者,为遁卦。上三爻皆阳,下三爻皆阴者,为否卦。上二爻为阳,下四爻为阴者,为观卦。上一爻为阳,下五爻为阴者,为剥卦。六爻全阴者,为坤卦
604.是孟喜于二十四气外,又加入七十二候。
605.又以黄钟,林钟,太簇三律为天地人三统。
606.十二律中,总名之皆为律,分名之则六阳律为律,六阴律为吕;黄钟为律之首,林钟为吕之首。太簇为林钟所生。故若黄钟为天统,林钟为地统,则太簇为人统也。
607.惟一岁之中,阳气生于十一月,极盛于五月,至六月而阴生。此后阳渐衰,阴渐盛,极于十月。
608.此以为阳气盛则音浊,阴气盛则音清。一岁之中,阴阳盛衰,循环变化,故音之清浊亦循环变化。
609.阴阳家之学,虽有若斯流弊,而中国科学萌芽,则多在其中。
610.阴阳家之学,虽有若斯流弊,而中国科学萌芽,则多在其中。盖阴阳家之主要的动机,在于立一整个的系统,以包罗宇宙之万象而解释之。其方法虽误,其知识虽疏,然其欲将宇宙间诸事物系统化,欲知宇宙间诸事物之所以然,则固有科学之精神也。
611.古文经学家之经典及经说,比于今文经学家之经典及经说,多为后起,可无疑义
612. 然“古学”虽不为刘歆所独创,而刘歆实为提倡“古学”最显著之一人
613.两汉时代,以儒家与阴阳家混合之思想为主体;魏晋时代,以儒家与道家混合之思想为主体。
614. 由此言之,玄乃宇宙之最高原理、万物之发生运动,与其间之秩序,皆玄为之也。
615. 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
616.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617.然辟阴阳家之言,使儒家之学与之分离,虽古文经学家之共同工作,然扬雄能在思想方面,有有系统之表现,就历史之观点言,扬雄亦自有其在历史上之
618.《论衡》一书,对于当时迷信之空气,有摧陷廓清之功;但其书中所说,多攻击破坏,而少建树,故其书之价值,实不如近人所想像之大也。
619.王充对于历史之见解,亦有特别之处。古代诸哲学家,多托古立言,其结果使人理想化古代,以为一切皆古优于今;此观念王充深辟之。
620.儒者所说之圣王与圣治,实只一种理想,非古代之所实有也。
621.然人之感觉所得,有时不必与实际相符。感觉所得,不必即可为立论之根据。
622.善者不必有福,为恶者不必有祸。人之受祸受福,全视其遭遇有幸有不幸。王充若只就此点立论,则与其自然主义的宇宙观及人生观相合,与事实亦相符。但王充立论,尚不止此。以为人之幸不幸之遭遇,皆命中所已定。
623.但就别篇所说,则一人或一国,皆有其先决定的命运。此人之贫贱祸福,此国之兴衰治乱,皆其先决定的命运之实现,人力丝毫不能改变之。此所谓命,正世俗所谓命,其中颇有迷信之分子。王充于此,盖亦未能免于世俗之见也。
624.自王充以后,至南北朝时,道家之学益盛。道家之学,当时谓为玄学。
625.史叔明,少善《老》、《庄》,尤精三玄。所谓三玄者,《颜氏家训·勉学篇》谓系《老》、《庄》、《周易》。
626.道以“无”为体,以“无为”为用。以“无”为体,故能无不有;以“无为”为用,故能无不为。
627. 王弼之《易》注,大开以道家之学注经之风气。
628.以道家之学说,释儒家之经典,此玄学家之经学也。
629.君子不以是非为念,但虚心率性而行,自然不违道,此亦《老》庄之言
630.《列子》一书,为魏晋时代人之作品,其中有纯粹的惟物论、机械论,及快乐主义。
631.事物之变化,皆自己进行;人力与天命,皆不能控制转移之。事物之变化,又是不得不然者.
632.人与天如此相同,故宇宙若无人,则宇宙即不完全,而不成其为宇宙。
633.贪即情之表现;仁即性之表现也。
634.人之质中有与情相对之性,故其中实有善;但其中亦有与性相对之情,故不能本来即善。须加以人力,以性禁情,方可使人为善人。
635.董仲舒之性说,按一方面说,为调和孟荀。按又一方面说,则董仲舒亦谓人之质中本有善端,故其说实与孟子性善之说不悖;不过董仲舒以为若性中仅有善端,则不能谓
636.欲发展人质中之善端,使之成为完全之善,则须实行诸德。其关于个人伦理者,则仁义最为重要。
637.省仁义之所在也。是故《春秋》为仁义法。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
638.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
639. 五性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仁者,不忍也,施生爱人也。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知著也。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故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常,仁义礼智信也。
640.人主之喜怒哀乐,庆赏刑罚,以四时为法;若皆得其宜,则“世治”矣。
641.此谓人之行为有不当,“天生灾异以谴告之”。
642.就实际的历史言,则夏为黑统,以寅月为正月。色尚黑。商为白统,以丑月为正月。色尚白。周为赤统,以子月为正月。色尚赤。其继周者,又为黑统。
643.人生之中,只有快乐享受为有价值,而人生之目的及意义亦即在此。欲益满足,则人生益为可乐。
644.《杨朱篇》所认为求幸福之道如此。求满足诸欲,有一困难,即诸欲常相冲突。一切欲皆得满足,乃此世界中不可能之事。
645.人之所欲,而社会之赞誉亦吾人之所欲也。《杨朱篇》所选择而所视为应行满足者,盖皆目下即能满足之欲,甚容易满足之欲;至于须俟甚长时间,经过繁难预备,方能满足者,则一概不顾。
646.《杨朱篇》甚重肉体快乐;其所以如此,或者即由在一切快乐中,肉体快乐最易得到。选取最近快乐,正所以避免苦痛。
647.《杨朱篇》所选择而所视为应行满足者,盖皆目下即能满足之欲,甚容易满足之欲;至于须俟甚长时间,经过繁难预备,方能满足者,则一概不顾。《杨朱篇》甚重肉体快乐;其所以如此,或者即由在一切快乐中,肉体快乐最易得到。选取最近快乐,正所以避免苦痛。
648.法律习惯,亦或有用;然所谓有用,乃对将来的利而言,非目下所可享受者
649.若依此,则名非不可贵,但若专为虚名而受实祸,则大可不必耳。况美名之养成,甚需时日,往往在甚远将来,或竟在死后。究竟将来享受美名之快乐,是否可偿现在牺牲目前快乐之损失,不可得知。至于死后美名,更无所用。
650.你须常想,死与我们绝无关系。因一切好及不好,皆在感觉之中,而死乃是感觉绝灭。
651.因当我们存在时,死尚未至;及死至时,我们已不存在矣。
652.此虽是一极端的道理,而《杨朱篇》即以此为救世之法。设举世之人,皆只求目前快乐,则自无争权争利之人;盖权与利,皆非经繁难的预备及费力的方法,不能得到。如此,则世人所取,只其所需;而其所需,亦只限于其所能享受。
653.《杨朱篇》以为吾人只宜求目前快乐,不顾将来结果;吾人于此,亦不必以常人之见批评之,盖《杨朱篇》之根本意见,即以为吾人宁可快乐而生一日,不可忧苦而生百年也。然各种快乐,无论如何近在目前,皆必须用方法手段,始能得到。
654.“物各自生而无所出焉”
655.“造物无主,而物各自造”,即“独化之理”也。
656. 严格言之,宇宙间之任何事物,皆与其间之他任何事物有关系。所以说:“区区之身,乃举天地以奉之。故天地万物,凡所有者,不可一日而相无也。
657.盖《庄子注》言有只是有,乃就宇宙之全体言。言万物是常变的,乃就宇宙间之各个事物言。例如长江之水,时刻变迁,而长江之为长江则自若也。
658.时变则需要新办法、新制度。圣人以新办法、新制度,应新时变,正是顺自然。
659.《庄子注》并不反对道德制度,但反对不合时宜的道德制度。
660.夫工人无为于刻木,而有为于用斧。主上无为于亲事,而有为于用臣。臣能亲事,主能用臣。斧能刻木,而工能用斧。各当其能,则天理自然,非有为也。……故各司其任,则上下咸得,而无为之理至矣。
[笔记]无为不等于不作为,而是各司其职,无为而治
661.人各有其性,各有所能。圣智之所以为圣智,亦不过顺其性,展其能而已。若别人弃己之所能,而妄学圣智,“则性命丧矣”。
662.《庄子注》不反对圣智,而只反对学圣智。
663.“恣其性内”,即是无为;有“纤介于分外”,即是有为。
[笔记]做能力允许的事就是无为,做能力之外的事就是有为
664.物虽如此不同,然苟顺其性,则皆逍遥。
665.此所谓“逍遥而系于有方”,其逍遥是有限的。其必得之而后可以自足者,即是其“所待”。必得其“所待”,然后可以逍遥;故其逍遥即为其“所待”所限制。
666.夫至人用之则行,舍之则止。行止虽异,而玄默一焉。……虽波流九变,治乱纷如,居其极者,常淡然自得,泊乎忘为也。(《庄子注疏》卷三页四十七)此《庄子注》之理想人格。
667.佛学本为印度之产物,但中国人讲之,多将其加入中国人思想之倾向,以使成为中国之佛学。所谓中国人思想之倾向者,可分数点论之。 (1)佛学中派别虽多,然其大体之倾向,则在于说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所谓外界,乃系吾人之心所现,虚妄不实,所谓空也。但由本书以上所讲观之,则中国人对于世界之见解,皆为实在论。即以为吾人主观之外,实有客观的外界。谓外界必依吾人之心,乃始有存在,在中国人视之,乃非常可怪之论。故中国人之讲佛学者多与佛学所谓空者以一种解释,使外界为“不真空”。(用僧肇语) (2)“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净”,乃佛教中之三法印。涅槃译言圆寂。佛之最高境界,乃永寂不动者;但中国人又注重人之活动。儒家所说之最高境界,亦即在活动中。如《易传》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即于活动中求最高境界也。即庄学最富于出世色彩,然其理想中之真人至人,亦非无活动者。故中国人之讲佛学者,多以为佛之境界并非永寂不动。佛之净心,亦“繁兴大用”,虽“不为世染”,而亦“不为寂滞”。(《大乘止观法门》语)所谓“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僧肇语) (3)印度社会中,阶级之分甚严。故佛学中有一部分谓有一种人,无有佛性,不能成佛。但中国人以为“人皆可以为尧舜”,故中国人之讲学者,多以为人人皆有佛性。即一阐提亦可成佛。(道生语)又佛教中有轮回之说。一生物此生所有修行之成就,即为来生继续修行之根基。如此历劫修行,积渐始能成佛。如此说,则并世之人,其成佛之可能,均不相同。但中国人所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之义,乃谓人人皆于此生可为尧舜。无论何人,苟“服尧之服,行尧之行,言尧之言”,皆即是尧。而人之可以为此,又皆有其自由意志。故中国人之讲佛学者,又为“顿悟成佛”(道生语)之说。以为无论何人,“一念相应,便成正觉”。
668. 慧远“引庄子为连类”,以讲“实相义”。即以庄学讲佛学也。此在当时,谓之“格义”。
669.此明色无自性,故言即色是空,不言即色是本性空也。
670.夫色之性也,不自有色。色不自有,虽色而空
671.一切诸法,众缘会合即有,缘散即无。
672.此现象世界,因其只为现象,故可谓之为假,可谓之为“无”;但既有此现象,则亦不能不谓之为“有”
673.现象世界中诸物,皆待因缘凑合方有,因缘不凑合即灭,故皆如幻化人也。
674. 故万物皆有其所以不有,有其所以不无,此所谓不真空义也。
675.由此言之,则一切事物,若就其曾存在一点观之,则皆是“常”而非“无常”也。 曾存在之事物,不仅曾存在;且能对于以后之事物,发生影响
676. 愚人执著现象,以为真实;圣人则不执著现象,于现象中即见真实。愚人执著现象,即为现象所囿;圣人不执著现象,即与真实合一。
677. 中国人善于悟理,故孔氏教人侧重顿悟;印度人易于受教,故释氏教人侧重积学也。此以顿渐之分,归于华夷之异。
678.玄奘自印度返国后,其全部精力皆用于翻译。实可谓为佛学之忠实的介绍者。然正因其如此,故其所倡导之宗派中,最少中国人思想之倾向。
679. 依此派所说,众生皆有我法二执。我执者,执“我”,为实有;法执者,执“法”,即诸事物,为实有。唯识教之目的,即欲破此二执,显示二空。二空者,我空法空也。
680.识能变“我”“法”诸相,“变谓识体转似二分”。(《成唯识论》卷一,《大藏经》卷三一页一)二分即相分、见分也。
681.种子又可分为有漏无漏二类。有漏种子,即世间诸法之因;无漏种子,即出世间诸法之因。
682.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也。有此五根之身,此五根及其所依处,皆异熟识中不共相种所变。
683.依此说推之,则某人之根及其所依处,为其自己之异熟识中之不共相种所变;吾人所见之某人之根之所依处,或及某人之根,乃吾人之共相种所变。
684. 能了境之识有六种,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
685. 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是三别义。如是三义,虽通八识,而随胜显。第八名心,集诸法种,起诸法故。第七名意,缘藏识等,恒审思量为我等故。
686.又此八种识,不可定言其为八个各不相干之体,即不可言其为定异。亦不可定言其即为一体,即不可言其为定一。
687.为破此二执,当知“我”“法”皆“非实有”。
688.所谓唯识者,谓识外无物。
689.此问谓既许自识外有非自识所变之他识,是于自识外另有异境也。“既有异境,何名唯识?”答言,唯识教本不只说一识,吾人之识之外本许有他人之识。若只有一识,则何有凡圣尊卑之别
690.三性者:(一)遍计所执性,(二)依他起性,(三)圆成实性。
691.三无性者:(一)相无性,(二)生无性,(三)胜义无性。
692.诸法实性,即名真如。
693.何谓悟入唯识五位?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
694. 在第一“资粮位”中,修行者仅对于唯识之义,能深信解而已,尚不能伏除能取所取之二取
695.有能取而执之以为实我,即生烦恼障;有所取而执之以为实法,即生所知障。
696.在“加行位”中,修行者寻思名,义,自性,差别,等四种法,皆“假有实无”,“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
697.识中本有有漏无漏,即染法净法,二类种子
698.《金师子章》列有十门。所谓十门者,“初明缘起,二辨色空,三约三性,四显无相,五说无生,六论五教,七勒十玄,八括六相,九成菩提,十入涅槃”。
699.现象世界中诸事物,本是真心所现幻有。若就其为幻而言,则有即非有,可谓为无相。
700.真心为一,现象为多。就一方面言,每一现象皆为真心全体所现,则一即多,多即一,所谓“一全是多,方名为一;又多全是一,方名为多。
701. 现象世界中,每一事物,皆是真心全体所现。真心包罗一切事物;故现象世界中,每一事物,亦包罗一切事物。此一事物,不但包罗一切事物,并且将每一事物中所包罗之一切事物亦包罗之。
702. 就现象世界中一事物而言,其事物之全体是总相;其中之各部分是别相。此事物及其各部分,皆由缘起,是同相;各部分是各部分,是异相。各部分会合成此事物,则此事物成;此是成相。各部分若不会合而只是各部分,则此事物坏;此是坏相。
703.梦中执梦中现象为实,此为迷,为颠倒;醒后知梦中现象本来无实,所谓迷及颠倒,亦无有实,知此即已“入真”,“更无别真而可入也”。至此境界,即成菩提矣。
704. 修行至最高境界时,不知现象世界,亦不知本体世界。
705.诸佛于大智之外,仍有大悲。成大智则不住生死,成大悲则不住涅槃。
706.谓《华严》有四法界: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
707.则可知法藏立一常恒不变之真心,为一切现象之根本;其说为一客观的唯心论。
708.客观的世界,可离主观而存在也。且客观的世界中,每一事物,皆是真心全体之所现。
709.宇宙之全体,即是一心,此心名为真如,又称为如来藏。
710.又复诸法虽实非有,但以虚妄因缘,而有生灭之相。然彼虚法生时,此心不生;诸法灭时,此心不灭。不生,故不增;不灭,故不减。以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故名之为真。
711. 一切诸法,凡所有者,其性皆“藏”于此心中,故此心有“藏”之名也。
712. 则吾人本心中不但有一切所谓好的诸事物之潜能,且有一切所谓恶的诸事物之潜能,所谓“如来之藏,从本以来,俱时具有染净二性”也。惟因本心中原有一切染净之性,故可有一切染净诸事。
713. 真心中含有染性;由此染性,现为染事。染事者,即现象世界中之具体的事物也。
714.若欲明染业之所由起,则须先明所谓三性。三性即真实性,依他性,及分别性。
715.则真实性“复有两种:一者有垢净心以为真实性,二者无垢净心以为真实性。
716.动即有生灭,就真心之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言之,即名之为阿梨耶识,此即依他性。
717.似识不知诸虚状即是心作,妄执为实。本来之虚状,即染浊依他性法;而妄执虚状,以为实境,即染浊分别性法也。染浊分别性妄执虚状,以为实境;此实境即现象世界也。
718.众生同业所现之事物,如山河大地等,因其为同业所现,故均能见之,受用之。其别业所现,如各人之根身等,则只其自己能用之,他人不能用之也。
719.现象世界中各个事物,即所谓事者,虽万有不同,而皆可圆融互摄。
720. 就空间言,大小可以体融相摄;就时间言,长短可以体融相摄。其余诸性诸事,无不如是。
721. 由此可知,吾人普通对于宇宙人生之意见,皆是迷妄。
722.故诸佛亦有染性,与众生同;众生亦有净性,与诸佛同,所谓佛性也。
723.由此可知众生染性所起之染业,乃起于不觉;此不觉即所谓无明也。净性所起之净业,使人觉;此觉即所谓智慧也。以此理由,故净性有与染性不同之价值,而众生所以须修行以成佛也。
724.诸佛之觉净心,即是净心之自觉。
725.诸佛与众生同具染性,故诸佛亦可有与众生相同之染事。其所差只在觉与不觉。
726.无情有性者,谓即无情之物,亦有佛性也。
727. 无情者,谓如草木瓦石等。无情有性者,谓即无情之物,亦有佛性也。
728. 中国所谓禅宗,对于佛教哲学中之宇宙论,并无若何贡献。惟对于佛教中之修行方法,则辩论甚多。
729.禅宗“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730.我此法门,从上巳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731.眼耳口鼻身意,共有六识
732. 故《坛经》所谓“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者,实亦即只一“无念”而已
733.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734.拂尘看净,方便通经
735.“有教行不拘而灭识”
736.“有触类是道而任心”
737.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绝无寄宗,三直显心性宗。
738.禅门息妄修心宗,即息我,法(诸境)二执之妄修唯识之心。
739.宗密于是又考佛教中各派别所说对于人生来源之理论,以为“佛教自浅之深,略有五等。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五一乘显性教”。
740.世界经成、住、坏、空四时期,即所谓四劫。
741.吾人在梦中时,不惟梦物,即梦中所见之物,为虚妄,梦想亦是虚妄。由此推之,识所变之境既妄,则能变之识亦非真。一切皆空,即此宗所持也。
742.则宗密不啻上为以前佛学,作一结算;下为以后道学,立一先声。
743.(一)韩愈于此,极推尊孟子,以为得孔子之正传。
744.(二)韩愈于此特引《大学》。《大学》本为《礼记》中之一篇,又为荀学,自汉以后至唐,无特别称道之者。
745.(三)韩愈提出“道”字,又为道统之说。此说孟子本已略言之,经韩愈提倡,宋明道学家皆持之,而道学亦遂为宋明新儒学之新名。由此三点言之,韩愈实可为宋明道学家之先河也。
746.愈在《原性》中,又分性与情之别。曰:“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
747.性与情不相无也。虽然,无性则情无所生矣。是情由性而生。情不自情,因性而情。性不自性,由情以明。
748.(一)《中庸》本为《礼记》中一篇。此特别提出之。此后《中庸》遂为宋明道学家所根据之重要典籍。
749.(二)礼乐之功用,在原来儒家之学中,本所以使人之欲望与感情,皆发而有节而得中。
750.(三)此段谓“性命之书虽存,学者莫能明,是故皆入于庄列老释。
751.盖其所说之圣人,非只如孟子所说之“人伦之至”之人,而乃是以尽人伦,行礼乐,以达到其修养至高之境界,即与宇宙合一之境界。
752.由上所言,则宋明道学之基础及轮廓,在唐代已由韩愈李翱确定矣。
753. 李翱及宋明道学家皆欲使人成儒家的佛,而儒家的佛必须于人伦日用中修成。此李翱及宋明道学家所以虽援佛入儒而仍排佛也。
754. 及乎北宋,此种融合儒释之新儒学,又有道教中一部分之思想加入。此为构成新儒学之一新成分。西汉之际,阴阳家之言,混入儒家。此混合产品,即董仲舒等今文经学家之学说。及古文经学家,及玄学家起,阴阳家之言,一时为所压倒。但同时阴阳家言即又挟儒家一部分之经典,附会入道家之学说,而成所谓道教。玄学家亦推衍道家之学说,但与道教不但分道,而且背驰。
755.宇宙间阴阳消息之状况如此。故吾人如欲得长生者,须于阳长阴消之时,“窃天地之机”,炼吾身中之“精”、“气”、“神”,即所谓炼丹。
756.尝谓科学有两方面,一方面注重确切,一方面注重权力。
757.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758.周濂溪取道士所用以讲修炼之太极图,而与之以新解释,新意义。
759. 若太极则动而无动,即于动中亦有静也。静而无静,即于静中亦有动也。故其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此所谓“神妙万物”也
760.此以人为万物之灵,禀太极之理,具五行之性。太极之理,为“纯粹至善”,故人之性亦本来是善
761.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762.“明则通”者,吾人心中无欲而静,则心如明镜,寂而能照。明则能如此,不明则不能如此也。
763.“形由象生,象由数设。”天下之物皆形也。有数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形。数为最根本的。
764. 濂溪之太极图,即其象学也。濂溪有象学而无数学,康节则兼有象学及数学。
765. 其八卦次序之图,以阴阳为两仪;太阳,少阳,太阴,少阴为四象。
766.如是八卦之次序,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767. 天生于动者也;地生于静者也;一动一静交,而天地之道尽之矣。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静之始则柔生焉,静之极则刚生焉,一刚一柔交,而地之用尽之矣。动之大者谓之太阳;动之小者谓之少阳;静之大者谓之太阴;静之小者谓之少阴。太阳为日,太阴为月,少阳为星,少阴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体尽之矣。太柔为水,太刚为火,少柔为土,少刚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之体尽之矣。
768.太极既分,两仪立矣。阳下交于阴,阴上交于阳,四象生矣。阳交于阴,阴交于阳,而生天之四象。刚交于柔,柔交于刚,而生地之四象。于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焉。
769.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
770. 日为暑;月为寒;星为昼;辰为夜。暑寒昼夜交而天之变尽之矣。水为雨;火为风;土为露;石为雷。雨风雷露交而地之化尽之矣。暑变物之性;寒变物之情;昼变物之形;夜变物之体;性情形体交而动植之感尽之矣。雨化物之走;风化物之飞,露化物之草;雷化物之木;走飞草木交而动植之应尽之矣。
771. 物之中之至灵者为人;人中之至完善者为圣人。
772.人亦物也,圣人亦人也。……人也者,物之至者也;圣也者,人之至者也。……何哉?谓其能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物观万物,一世观万世者焉。又谓其能以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事者焉。又谓其能以上识天时,下尽地理,中尽物情,通照人事者焉。又谓其能以弥纶天地,出入造化,进退古今,表里人物者焉
773.圣人之所以能如此者,因其能“以物观物也”
774.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
775.天与人相为表里。天有阴阳;人有邪正。邪正之由,系乎上之所好也。上好德则民用正;上好佞则民用邪。邪正之由有自来矣。虽圣君在上,不能无小人,是难其为小人。虽庸君在上,不能无君子,是难其为君子。
776.康节分政治为皇帝王霸四种。
777.用无为,则皇也。用恩信,则帝也。用公正,则王也。用智力,则霸也。霸以下则夷狄,夷狄而下,是禽兽也。
778.吾人所见空若无物之太虚,实非无物,不过气散而未聚耳,无所谓无也。
779. 气之“聚散攻取”,虽百涂不同,然皆遵循一定的规律。故物之生有一定的次序;一物之成,有一定的结构组织。此所谓“天序”“天秩”也。此即所谓“理”。气之聚散攻取,皆顺是理而不妄。
780.须有理。以希腊哲学中之术语说之,则物为质(Matter)而理为式(Form)。质入于式,乃为一个具体的物。
781.则物为质(Matter)而理为式(Form)。质入于式,乃为一个具体的物。
782.阴阳交感,则气升降飞扬,聚而有象而成为物。有一物必有与之相反者以对之。此与之相反者,与之立于仇敌之敌位。然相反之物,亦能相成;及气散则相反相仇之物,又复同归于太虚,此所谓“和而解”者也。物相反相仇,则有恶之情;相和相成,则有爱之情;此所谓“物欲”也。然此等物欲,亦同出于太虚,终亦复归于太虚。此为宇宙间之一种普遍的现象。
783.造化所成,无一物相肖者”,此亦宇宙间之一种普遍的现象。横渠又云:“游气纷扰,合而成质者,生人物之万殊;其阴阳两端,循环不已者,立天地之大义。”(同上页九)气本涵有阴阳之性,故其聚而成之物,无无阴阳者。但万物皆气聚而成,皆“游气纷扰”所合而成质者,何以无一物相肖者,此点横渠未明言。[笔记]物质的特殊性
784.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同上)气散则复聚;聚则复散。气聚则物成;气散则物毁。如是循环不息。是亦宇宙间一普遍的现象也。[笔记]变化发展,事物是永恒变化发展的,事物是永恒变化的
785.以个体之我为我,其余为非我,即以“闻见牿其心”者也。圣人破除此牿,以天下之物与己为一体,即“能体天下之物”者也。
786.吾人之体,即宇宙之体;吾人之性,即宇宙之性。吾人应视宇宙为父母,亦应以事父母之道事之。应视天下之人,皆如兄弟,天下之物,皆如同类,亦应以待兄弟,待同类之道待之。
787.吾人不求无生,亦不求长生;生活一日,则作一日人所应作之事;一日死至,复合太虚。此所谓:“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788.若知气之“聚亦吾体,散亦吾体”;则“生无所得”,何必求无生?“死无所丧”,何必求长生?吾人不求无生,亦不求长生;生活一日,则作一日人所应作之事;一日死至,复合太虚。此所谓:“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789.若知气之“聚亦吾体,散亦吾体”;则“生无所得”,何必求无生?“死无所丧”,何必求长生?吾人不求无生,亦不求长生;生活一日,则作一日人所应作之事;一日死至,复合太虚。此所谓:“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790.宋明道学之确定成立,则当断自程氏兄弟。
791.程伊川为程朱,即理学,一派之先驱,而程明道则陆王,即心学一派之先驱也。然二人之主张虽异,而其所讨论之问题,则大致相同。
792. 尧尽君道,为为君之理添一实例;然为君之理不因此增。即无尧尽君道,为君之理亦丝毫不减,不过“人看他不见耳”。
793.明道所谓理,似指一种自然的趋势。一物之理,即一物之自然趋势。天地万物之理,即天地万物之自然趋势。
794.一物之理,即一物之自然趋势。天地万物之理,即天地万物之自然趋势。
795.以道学家之术语言之,则气及一切具体的事物为形而下者;理则为形而上者也。
796. 其标明为明道所说者,不言理离物而独存;其标明为伊川所说者,则颇注重此点。
797.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798. 形而上者”,“形而下者”,本《易·系辞》中二语,依理学家所与之意义,则形而下者之器,即在时空中之具体的事物;形而上者之道,即超时空而永存之抽象的理也。
799.明道未多言气;伊川则多言之。伊川以为物之始有,皆由气化。
800.不过伊川以为已散之气,已散即归无有,其再聚之气,乃新生者。
801.所谓“真元”亦是气
802.人居天地气中,所呼吸之气,乃外气也。人呼出之气,乃真元所新生者,非其所吸入之气也。
803. 明道此意,即以为性即人所得于道,即自道所出者,亦可谓天所赋与者。就其为天所赋与者而言,则谓之曰命;就其为人所得于天而得以生而言,则谓之曰性。
804.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805. 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
806.明道以为吾人实本来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不过吾人多执个体以为我,遂将我与世界分开。吾人修养之目的,即在于破除此界限而回复于万物一体之境界。
807.道学家主张情感可有,但吾人有情感之时,应以情感为非我有。见可喜可恶之事,圣人亦有喜怒之情感。但非圣人喜怒,乃其事可喜可怒也
808. 若常人则自有其怒,故可怒之事既去,而仍有怒心,见不可怒者亦怒之。此所谓迁怒也。
809.伊川所说之修养法,注重穷理;而其所讲穷理,则近于“知之事”
810.濂溪主静,二程主敬;敬与静不同。
811.敬则自虚静,不可把虚静唤做敬。
812.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一日之运即一岁之运。
813. <中国哲学史(套装上下册)>(冯友兰)
814.或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曰:怎生便会该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久,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815.涵养须用敬,明道亦如此说。但明道须先“识得此理”,然后以诚敬存之。
816.伊川则一方面用敬涵养,勿使非僻之心生,一方面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以求“脱然自有贯通处”。
817.道学家中,集周邵张程之大成,作理学一派之完成者为朱子。
818.朱子之形上学,系以周濂溪之《太极图说》为骨干,而以康节所讲之数,横渠所说之气,及程氏弟兄所说形上形下及理气之分融合之。
819.所谓道,即指抽象的原理或概念;所谓器,即指具体的事物。
820.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
821.朱子云:“无极而太极,只是 说无形而有理。”
822.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823.故凡可能有之物,无论其是天然的或人为的,在形而上之理世界中,本已具有其理。故形而上之理世界,实已极完全之世界也。
824.太极即天地万物之理之总和,而亦即天地万物之最高标准也。
825.则太极即如柏拉图所谓好之概念,亚里士多德所谓上帝也。
826.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
827. 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828.自其本而之末,则一理之实而万物分之以为体,故万物各有一太极。”如此,则是太极有分裂乎?曰: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而见,不可谓月已分也。
829. 形而上之理世界中只有理。至于此形而下之具体的世界之构成,则赖于气。理即如希腊哲学中所说之形式(Form),气即如希腊哲学所说之材质(Matter)也。
830.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831.依逻辑言,理虽另有一世界;就事实言,则理即在具体的事物之中。
832.气不结聚,则理无所附着,即理不能表现为具体的物也。
833.朱子之系统言,一理必在其个体事例之先,盖若无此理,即不必有此个体事例也
834. 濂溪之太极,依朱子之系统言,盖亦形而下者。濂溪之“无极而太极”,实近老子“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之说。
835.天地生物,五行独先。
836.天地初间,只是阴阳之气。这一个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桚去许多渣滓。里面无处出,便结成个地在中央。气之清者便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常周环运转。地便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笔记]道学家对天地诞生的解释
837.具体的世界中,每类生物之生,皆先由“气化”而后由“形生”
838.理与气合而成为具体的个人。此气中之理,即所谓性也。
839.禀气清明者为圣人,昏浊者为愚人。朱子以为如此说法,可将自孟荀以来儒家所争论之性善性恶问题,完全解决。
840.性者心之理;情者心之动
841.才是心之力,是有气力去做底;心是管摄主宰者,此心所以为大也。
842.人得于理而后有其性,得于气而后有其形。
843.柏拉图理想中之哲学王,须先有极深之修养,能超越现象世界至概念世界,直见好之概念。必有此程度,然后可为人群之主宰。
844.上文谓朱子以佛家与儒家之不同,在于佛家以性为空,儒家以性为实。
845.朱子评论佛家,注意此点,以为吾人之性,即太极之全体,其中众理皆具;故无论如何,理世界不能是空;吾人之性,不能是空
846.吾人之性,即太极之全体,其中“万理咸备”,“不生不灭”。惟其不生不灭,故即不承认理者,亦不能不依之而行。
847.枯槁之物,虽无知觉,而既有其物,必有其理,此理即其性也。知觉属心,若因枯槁之物无知觉,即谓其无性,是误以心为性也
848.朱子为道学中理学一派之最大人物,与朱子同时而在道学中另立心学一派者,为陆象山。
849.象山之学,虽与伊川不同,而与明道则极相近。
850.所谓“先立乎其大者”,即先知道即吾心,吾心即道;道外无事,事外无道。
851. 吾人之心,本是宇宙全体。但普通人则常有所蔽
852.“宇宙不曾限隔人,人自限隔宇宙”
853.经世乃顺吾心之自然,而出世则自私用智之结果也。
854.支离,象山谓朱子之学;易简,象山谓其自己之学也。
855. 朱子言性即理。象山言心即理。
856.盖朱子所见之实在,有二世界,一不在时空,一在时空。而象山所见之实在,则只有一世界,即在时空者。只有一世界,而此世界即与心为一体,所谓“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857. 故与朱子对抗之人物,非陆象山杨慈湖,而为二百五十年后之王阳明。
858.不限隔宇宙者,此所谓大人也;限隔宇宙者,此所谓小人也。
859.人之心,亦有“一体之仁”之本心。
860.孟子所谓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等四端,即此本心之发现,亦即所谓良知也。即此而扩充之,实行之,即是“致良知”也。
861.良知是知;致良知是行。
862.阳明自言其自己之学与朱子之学不同之处云: 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于理而为二矣。……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863.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864.朱子以为吾人之心,具有太极之全体,故心亦具众理。然心但具众理而已,至于具体的事物,则不具于吾人心中也。阳明则以为天地万物皆在吾人心中。此种惟心论,朱子实不持之。
865.苟其有之,则即是明道所谓“自私用智”矣。释道二氏之弊,即在于“自私用智”。
866.此即谓吾人良知,在相当范围内,亦以自私为对耳。待物何者宜厚,何者宜薄,吾人之良知自知之。
867.盖儒家所谓之仁,乃所谓恻隐之心之自然发展;非如墨家兼爱,乃以功利主义为其根据。在所谓恻隐之心之自然发展中,其所及自有先后厚薄之不同。此即所谓“良知上自然的条理”也。
868.动静合一,乃是真静,绝对的静。动亦定,静亦定,乃是真定,绝对的定。
869.夫心者,人之神明;性者,人之生理。理之所在谓之心,心之所有谓之性,不可混而为一也。
870.指出陆王之近禅,陆王诚较朱派为近禅也。清代陆稼书亦就此点指出朱王之不同。
87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之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872.则心是“无心之心”,意是“无意之意”,知是“无知之知”,物是“无物之物”。
873.则识即知之著于有者。若识不著于有,则即是无知之知,即识变为知矣。
874.汉学家之贡献,在于对于宋明道学家之问题,能予以较不同的解答;对于宋明道学家所依经典,能予以较不同的解释。然即此较不同的解释,明末清初之道学家,已略提出汉学家所讲义理之学,乃照此方向,继续发展者。
875.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876.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
877.习斋之主要意思,在于以气为宇宙之根本。虽亦言理,而以理气为“融为一片”。以此别于理学家。
878. 此以气为较根本者,亦与蕺山同。盖理学与心学之差别之一,即理学需要二世界,心学只需要一世界。或可谓理学为二元论的,心学为一元论的。
879.气为较根本者,亦与蕺山同。
880.盖理学与心学之差别之一,即理学需要二世界,心学只需要一世界。或可谓理学为二元论的,心学为一元论的。
881. 盖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若无气处,则俱无也。
882.习斋以恶之起源,归于“引蔽习染”。
883. 当视即视,当听即听,不当即否。使气质皆如其天则之正,一切邪色淫声,自不得引蔽。
884.在习斋诸人之系统中,理学家所说之理,仍自有其地位,不过诸人之意,以为理不在气外,性不在气质外。
885.东原以为宋明道学家之学,皆“杂袭老释之言”,以解经者。自以辟道学家之学为己任,如孟子以辟杨墨为己任然。
886. 关于理气问题,东原与理学家异者,实只在于东原以为理学家以为理在气上或气先,而其自己则以为理在气中。用西洋哲学中之术语言之,则东原以为理学家以为理乃超世界之上(Transcendent),而其自己则以为理在世界之中(Immanent)。此蕺山、梨洲、船山、颜、李、东原,一致的见解也。
887.以“血气心知”为“性之实体”,亦即习斋所说“性形俱是天命”之意也。
888. 东原以类为常存,其类中之个体,则气化所生。
889.气化生人生物,据其限于所分而言谓之命;据其为人物之本始而言谓之性;据其体质而言谓之才。由成性各殊,故才质亦殊。
890.由斯而言,则性为潜能,才为现实。
891.就人而言,其血气心知之性中所具之能有三,即情,欲,知。
892. 人之所以异于物者,即物但是自然,而人则因有知而能知必然也。人依其知而行,即是行诸道德。
893.理是客观的,不变的。吾人剖析事物,而求其理,求得之后,则观其是否只吾一人以为然,或只少数人以为然。如只吾一人以为然,或只少数人以为然,则此只是吾一人或少数人之意见,非理也。
894.吾人剖析事物,而求其理,求得之后,则观其是否只吾一人以为然,或只少数人以为然。如只吾一人以为然,或只少数人以为然,则此只是吾一人或少数人之意见,非理也。若天下万世皆曰不可易,是则所求得者,必为客观的不变的理矣。
895.人之情、欲、知,皆有失。
896. 因己之欲,推而及人之欲,是之谓强恕。若只知己之有欲,不知人之有欲,因纵欲以害人,是之谓私,欲之失也。
897.于是以《春秋公羊传》为中心之今文经学家之经学,在清代中叶以后,遂又逐渐复兴。
898.故讲今文经学,则孔子自成为教主;而孔子之教,自成为宗教。
899.人生之苦七:一投胎,二夭折,三废疾,四蛮野,五边地,六奴婢,七妇女。天灾之苦八:一水旱饥荒,二疫疠,三火焚,四水灾,五火山,六屋坏,七船沉,八蝗虫。人道之苦五:一鳏寡,二孤独,三疾病无医,四贫穷,五卑贱。人治之苦七:一刑狱,二苛税,三兵役,四阶级,五压制,六有国,七有家。人情之苦六:一愚蠢,二雠怨,三劳苦,四爱恋,五牵累,六愿欲。人所尊羡之苦五:一富人,二贵者,三老寿,四帝王,五神圣仙佛。
900.若知“诸苦之根源,皆因九界”,则去此九界,即可去苦。
901.孔所谓仁,亦即以太之用
902.谭嗣同又以为一切物皆为化学中之原质所聚合而成,故一切物皆无自性。
903.以太不生不灭,原质不增不损,故宇宙间但有变易,而无存亡
904.求之过去,生灭无始。求之未来,生灭无终。求之现在,生灭息息。
905.此言极推尊佛教。然其所以推尊之,以其合于孔子最高之义。是其推尊佛教,亦即所以推尊孔子也。
906.因孔子有初年晚年之主张,孔子殁后,宗孔子初年之说者,为古学;宗孔子晚年之说者,为今学。
907.《周礼》所说为周制,即孔子初年所欲从者;《王制》为继周之王之制,乃孔子晚年决心革命之后之所作者。
908.廖平此时学说与康有为之孔子《改制考》及《新学伪经考》所主张者同,故以为康之《改制考》为祖述《知圣篇》,《伪经考》为祖述《辟刘篇》。
909.所以知《春秋》、《王制》为孔子治中国之制,《尚书》、《周礼》为孔子治世界之制者,以《春秋》、《王制》及《尚书》、《周礼》中所说疆域不同也。
910.小礼小乐,乃修身齐家之学;乃人学三经中之第一种。其第二种为《春秋》,乃“治国学,王伯学,为仁为义。《王制》为之传”。此乃“人学之小标本,儒墨名法家主之”。其第三种为《尚书》,乃“平天下学,皇帝学,为道为德。《周礼》为之传”。此乃“人学之大标本,道家阴阳家主之”。
911.康有为、谭嗣同皆以为大同之治之上,尚有“天造之世”。此皆廖平所谓之天学,惟廖言之特详耳。
912.廖平所说,如上所引者,吾人若以历史或哲学视之,则可谓无价值之可言。但廖平之学,实为中国哲学史中经学时代之结束。自此方面观之,则廖平在哲学史中之地位,亦有相当重要。
913.说法,儒家与儒两名,并不是同一的意义
914.儒指以教书相礼等为职业之一种人。儒家指先秦诸子中之一学派。
915.论战国诸子,除墨子外,皆出于职业
916. 傅先生之说,即以三年之丧乃“殷之遗礼,而非周之制度”,行于民间之殷人,而不行于统治者之周人。孔子之言,乃就前者而言;滕父兄之说,乃就后者而言。孔子与滕父兄皆不扯谎。
917.盖孔子所说,乃礼之常;而滕父兄所说,乃近世之变也。
918.孔子在文化学术方面,欲继文王之“道统”;在政治方面,欲有周公之建树。
919. 照我们的看法,儒之起是起于贵族政治崩坏以后,所谓“官失其守”之时。
920.度以理论的根据者,此等人即后来之儒家。孔子不是儒之创始者,但乃是儒家之创始者
921. 孔子不是儒之创始者,但乃是儒家之创始者。
922.儒即“士”之一种。在贵族政治崩坏以前,大概没有“士”之阶级。所谓士之阶级,即是一种人,不治生产,而专以卖技艺材能为糊口之资。
923.此种人大别言之,可分为二类:一为知识礼乐之专家,一为打仗之专家;或以后世之名词言之,即一为文专家或文士,一为武专家或武士。用当时之名词言之,则一为儒士(儒士之名,见《墨子·非儒下》)一为侠士。
924.在贵族政治未崩坏以前,出兵打仗,贵族即是将帅,庶民即是兵士。及贵族政治崩坏以后,失业之人乃有专以帮人打仗为职业之武专家,即上述之侠士,此等人自有其团体,自有其纪律。墨家即自此等人中出;墨子所领导之团体,即是此等团体。
925.可见学战及实际参加战事,乃墨子之弟子所应有之工作。
926. 墨家与普通的侠不同处,大约有三点可说。 1.侠士为帮人打仗专家,而墨家者流为有主义的帮人打仗专家。墨子非攻,专替被攻者之弱小国家打仗。 2.墨子不仅为有主义的打仗专家,且亦进而讲治国之道。 3.侠士之团体中本自有其道德,墨子不但实行其道德,且将此道德系统化,理论化,并欲使之普遍化,以为一般社会之公共的道德。
927.其有虽有技艺材能,而不屑,或不愿“货卖于帝王家”者,则为隐士。
928. 此外阴阳家者流,出于方士;名家者流,出于辩士;法家者流,出于法术之士
929.见侮则斗,乃士之一重要道德,
930.与孔子抗衡之武圣人之称,实则惟墨子足以当之。
931.是法术之士亦自以其所长乃霸王之术。管仲虽未必讲如以后法术之士所讲之“法”“术”,但他亦长霸王之术,为后世法术之士所引为同志。且他相齐,霸诸侯,而又死在桓公之前,得以富贵功名终。此又法术之士所认为最成功者。所以一部分法术之士,遂追奉管仲为首领,而因有《管子》之书。
932. 兴,亦更不必出于自王室之官流出之专家。所以我们虽亦以为诸子之学大都出于“官”,但不必出于“王”官。这是我们与刘歆不同之第二点
933.所以我们虽亦以为诸子之学大都出于“官”,但不必出于“王”官。这是我们与刘歆不同之第二点。
934.旧日之“官”,以为其所自出,则尤凿矣。刘歆于九流士家,皆为指一“官”以为其所
935.刘歆于九流士家,皆为指一“官”以为其所自出,盖由于汉人好系统,喜整齐之风尚。吾人于刘歆之说,只取其普通底说法,至于某家必出自某官之特殊底说法,则为吾人所不取。此吾人与刘歆不同之第三点。
936.这些见解,亦出于理想化古代。我们的见解,完全与此不同。这是我们与刘歆不同之第四点。 在第一点上,我们与刘歆不同底,即是刘歆理想化古代之一点。
937.“道术”一词,照《庄子·天下篇》所与的意义,差不多与西洋有一部分哲学家所谓“真理”一词范围相同。(他们写这个字的时候,第一个字母,是要用大写的)大概言之,道术是对道而言,道是万事万物的总原理,对于此总原理的知识,就是道术;道术是对于道的知识,故有时亦简称曰道。
938.第一,从历史上看,就统治者说,思想统一是必需的。第二,有许多人相信真理,尤其是有些哲学家用大写写的那个真理,本来而且只能有一个。第三,就思想史之发展言,经过一“百家争鸣”之时代,随后亦常有一综合整理之时代。
939.照这个观点的看法,他们以为求真理的最好的办法,是从各家的学说,取其所“长”,舍其所“短”,取其所“见”,去其所“蔽”,折衷拼凑起来,集众“偏”以成“全”。
940.这种态度明白地是折衷拼凑的态度。这派思想家《汉书·艺文志》称为“杂家”
941.儒家是保存传统学术,拥护传统制度的学派。
942.以下分三点来说明《天下篇》之道术统一说: 第一,《天下篇》所谓道术,是无所不包的“真理”。第二,《天下篇》以为道术,“古之人”能全有之。第三,《庄子·天下篇》对于各家方术之看法,与《庄子·齐物论》等篇有相同之点。
943.《天下篇》既不想定一定的标准,以统一各家,亦不想折衷各家,以恢复道术之统一。既有各家,即任其自尔。这是道家的态度。
944.法家之学之目的,在于治世强国
945.韩非子对百家之学,有下列三种见解。 (一)杂反之学,互相冲突之说,不能并存。(二)妨害国家政令的学说,不能容许。(三)无用之辩,微妙难知之论,都须取消。
946.“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言谈者必归于法”,即是《韩非子》对于统一思想的办法。
947. 道家对于有两点持之甚坚:(1)道术是“天地之纯”,纯有纯朴的意思,纯是最好最全的;因其不是从名言分别得来,故为无上智慧。(2)因循无为,也是道家所坚持之一点。百家蜂起,杂说纷争,无论起因如何,已为既成事实;百家“往而不返”;“道术将为天下裂”,乃是当时之趋势。对于此种趋势,道家只好叹一声“悲夫”
948.要之一点,亦可与杂家以影响,上文已说。兹将杂家所承受于战国末期之“道术统一”说,及统一思想之主张者,列举数点如下: 第一,“道术统一”说之中心观点,为战国末期儒道二家所公认者。此说以为道术之全,包括所有的学说,或包括所有学说之“好”的一方面。 第二,对于百家之学,“道术统一”说以为他们都见到总全道术之一偏一隅,这也是荀子和《天下篇》所共同主张的。 第三,杂家又采取荀子、韩非子的见解,认为各家学说,有统一之必要。就实用上说,学说必须统一不二,才不至惑乱法令,混淆是非;就知识上说,必知大全的道术,才算全知之士。
949.总之,杂家不是道家,也不宗主任何一家,它是应秦汉统一局面之需要,以战国末期“道术统一”说为主要的理论根据,实际企图综合各家之一派思想。这种思想,在秦汉时代,成为主潮。在秦汉时代,各派各家,都不免有杂家的色彩。
950.《吕氏春秋》与《淮南内篇》,在《汉书·艺文志》中,皆列为杂家,它们有下列三点相同: 第一,两书都不提它的宗主,也不说明以哪一家为主。 第二,虽然如此,它们亦各根据一些已有的理论,造成一标准,企图用此标准,来把各种相互冲突的学说主张,加以抉择,放在一起,以“总天下古今之论”,“弃其畛挈,斟其淑静,以统天下,理万物,应变化,通殊类”。舍短取长,“以见王治之无不贯”。第三,照历史的记载,二书都是统治当权者命其食客所编。吕不韦为秦相国,刘安为淮南王。
951. 于此可见两点,其一是:学说统一,是统治当权者所需要。其二是:此等拼凑折衷的工作,食客作之,最为相宜。
952.凡企图把不同或相反的学说,折衷调和,而使之统一的,都是杂家的态度,都是杂家的精神。
953.重生贵己是《吕氏春秋》所注重的思想,却不是《吕氏春秋》所自己特有的思想。
954.不过《吕氏春秋》之近乎墨道,其实不在节丧安死等主张。因为它所以主张节丧安死,与墨家所以主张节丧短丧,所持理由不同。墨家持功利主义,《吕氏春秋》亦持功利主义。在这一点说,《吕氏春秋》近乎墨道。不过其间又有一点不同:墨家以利天下为利,《吕氏春秋》则以顺生适性为利。
955.重生有广狭二义:广义的重生,包括顺生,也包括不迫生;狭义的重生,才只重身体之存在。利生也有广狭二义:广义的利生,包括利群,即所谓义;狭义的利生,才只是利己。
956. 对于义利的看法,有两种:一种是君子的看法;一种是小人的看法。君子知道义亦是利,觉得不义是辱,是迫生,故行义而不苟生。小人只知狭义的利,私利,不知公利也是利,只知使此身体存在是重生,不知有时舍生(舍被迫之生)也是重生。
957.第一,“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这种“无为”也叫“无欲”,有安恬虚静之意。第二,“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权”。反乎此种无为,即是下文所谓“以火熯井以淮灌山”,“用己而背自然”。第三,“自然之势,曲故不得容者”。此论因时因地之重要。
958.此本末之说,即是《淮南》统一方术之方法。
959.《淮南内篇》以为无为之道是本,政治社会制度,及各家学说对此所有之主张,皆为末。
960.此亦是折衷各派,以求统一,与《吕氏春秋》相同。不过本末之说,为《淮南》所特有。
961.第一,《淮南》主张道是绝对之是。第二,本有不变之义,而末则为不可执者。“只要能执本”,应物无穷,末皆为用。第三,一切礼制事迹,都是末。
962.百家之学,专务其末。务末并非大害,大害在务末而弃本。
963.第五,人若能见本知末,则可谓知“道”“术”
964.这种本末说的道术统一论,起源于《天下篇》,而成立于《淮南》。
965.司马谈又以为道家的好处,即在于自己的主义外,又能兼收别家之长
966. 董仲舒的学说是很有杂家的倾向的。他所主张之方术统一说,固然有似荀子立王制为“隆正”,以收服各家;但他暗地里却把这“隆正”自身,即所谓“孔子之术”,参加上了道、阴阳等家之成分,这是他与荀子的不同了。
967.盖曾子的“守义”,是就一件一件底事说。而孟子的“集义”,则是就一种心理状态说。
968.又曾子由守义而得底大勇,虽大,而仍是关于人与人底关系者。孟子由集义而得底浩然之气,则是关系人与宇宙底关系者。由此方面说,孟子的集义,虽原出于曾子,而其成就则比曾子又高一层,又进一步
969.孔子曰:“智者不惑,惑者不忧,勇者不惧。”不惑、不忧、不惧,即是不动心也。
502.八卦已有此诸种意义时,讲《周易》者之宇宙论,系以个人生命之来源为根据,而类推及其他事物之来源。
503.总之,宇宙间之最大者为天地,天上之最惹人注意者为日月风雷;地上之最惹人注意者为山泽;人生之最切用者为水火;古人以此数者为宇宙之根本,于是以八卦配之;而又依人间父母子女之关系,而推定其间之关系焉。
504.此以八卦所代表者为宇宙之根本。此八卦说与前所述之五行说,(见前第七章第七节)在先秦似为两独立的系统。在其时,讲五行者不讲八卦,讲八卦者不讲五行。至汉此两说始相混合。
505.《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506.道指万物全体之所以生之原理,而人物之性,则所分于道之一部分也。
507. 此亦以个人生命之来源为根据,类推万物之来源。
508. 宇宙间诸事物时时革新,时时变化,所谓日新也。 宇宙间诸事物之变化,皆依一定之秩序。
509.宇宙间事物时时变化。其变化是循环的。
510.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511.吉凶既与动常相即不离,而宇宙演化,即是一动。
512.惟其如此,故在宇宙变化程序中,有好亦必有不好。
513. 宇宙间诸事物,时时革新,时时变化;《易》摹拟宇宙间诸事物,摹拟其变化。
514. 然《易传》所说之处世接物的方法,与《老子》所说,相似而不相同。盖《老子》注重“合”,而《易传》注重“中”。“合者”,两极端所生之新事情;而“中”者,则两极端中间之一境界也。
515.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象》,《周易》卷一页二)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象》,《周易》卷一页五)
516. 总之,《易》之一书,即宇宙全体之缩影。
517.《淮南鸿烈》为汉淮南王刘安宾客所共著之书。杂取各家之言,无中心思想。
518.此以天地为一大宇宙,人身为一小宇宙。
519.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积阳之热气久者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气,精者为星辰。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尘埃。
520. 孔子教人有各种功课,即所谓六艺是也。(第四章第一节)然孔子虽以六艺教人,而尚未立六艺之名,亦未有总论六艺功用之言论。至战国末年,始有人对于六艺之功用,作总括普通之理论。
521.盖荀子以前之儒家,虽亦以《易》教人,而视之固不如《诗》、《书》、《礼》、《乐》、《春秋》之重也。
522.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523. 艺异科而皆同道
524. 董仲舒《春秋繁露》曰: 君子知在位者之不能以恶服人也,是故简六艺以赡养之。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诗道志,故长于质;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德,故长于风;书著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
525.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
526.于是中国大部分之思想统一于儒,而儒家之学,又确定为经学。自此以后,自董仲舒至康有为,大多数著书立说之人,其学说无论如何新奇,皆须于经学中求有根据,方可为一般人所信受。
527.自孔子至淮南王为子学时代,自董仲舒至康有为则经学时代也。
528.儒家之兴起,为子学时代之开端;儒家之独尊,为子学时代之结局。
529.及汉之初叶,政治上既开以前所未有之大一统之局,而社会及经济各方面之变动,开始自春秋时代者,至此亦渐成立新秩序;故此后思想之亦渐归统一,乃自然之趋势。
530.及汉之初叶,政治上既开以前所未有之大一统之局,而社会及经济各方面之变动,开始自春秋时代者,至此亦渐成立新秩序;故此后思想之亦渐归统一,乃自然之趋势。秦皇、李斯行统一思想之政策于前,汉武、董仲舒行统一思想之政策于后,盖皆代表一种自然之趋势,非只推行一二人之理想也。
531.秦皇、李斯废私学,为统一思想之第一步。汉武、董仲舒罢黜百家,为统一思想之第二步。
532.或谓儒家在政治上主张尊君抑臣,故为专制皇帝所喜;然于专制皇帝最方便之学说,为法家非儒家。后来君主多“阳儒阴法”;“阴法”即“阴法”矣,而又“阳儒”何哉?
533.即秦汉大一统后,欲另定政治上,社会上各种新制度,亦须用儒者为之。盖儒者通以前之典籍,知以前之制度,又有自孔子以来所与各种原有制度之理论。
534. 盖儒者通以前之典籍,知以前之制度,而又理想化之、理论化之,使之秩然有序,粲然可观。若别家则仅有政治、社会哲学,而无对于政治社会之具体办法,或虽有亦不如儒家完全;在秦汉大一统后之“建设时代”,当然不能与儒家争胜也。
535.再有一点,即儒家之六艺,本非一人之家学,其中有多种思想之萌芽,易为人所引申附会。此富有弹力性之六艺,对于不同之思想,有兼容并包之可能。儒家独尊后,与儒家本来不同之学说,仍可在六艺之大帽子下,改头换面,保持其存在。儒家既不必完全制别家之死命,别家亦不必竭力反对之,故其独尊之招牌,终能敷衍维持。
536. 由此言之,在西洋哲学史中,中古哲学与近古哲学,除其产生所在之时代不同外,其精神面目,实有卓绝显著的差异也。
537.在经学时代中,诸哲学家无论有无新见,皆须依傍古代即子学时代哲学家之名,大部分依傍经学之名,以发布其所见。
538. 在经学时代中,诸哲学家无论有无新见,皆须依傍古代即子学时代哲学家之名,大部分依傍经学之名,以发布其所见。其所见亦多以古代即子学时代之哲学中之术语表出之。[1]此时诸哲学家所酿之酒,无论新旧,皆装于古代哲学,大部分为经学,之旧瓶内。
539.由此方面言之,则在中国哲学史中,自董仲舒至康有为,皆中古哲学,而近古哲学则尚甫在萌芽也。
540.盖中国之佛学家,无论其自己有无新见,皆依傍佛说,以发布其所见。其所见亦多以佛经中所用术语表出之。中国人所讲之佛学,亦可称为经学,不过其所依傍之经,乃号称佛说之经,而非儒家所谓之六艺耳。
541.故谓中国无近古哲学,非谓在中古近古时期中,中国思想全无新成分,亦非谓此后中国哲学家,全无新见。
542.特因其不极多,或不极新之故,人仍以之装于上古哲学,大部分为经学,之旧瓶内。
543.特因其不极多,或不极新之故,人仍以之装于上古哲学,大部分为经学,之旧瓶内。因此旧瓶又富于弹力性,遇新酒多不能容时,则此瓶自能酌量扩充其范围。所以所谓经者,由六而增至十三
544.故佛学东来,中国人依中国之观点,整理之、选择之、解释之。在整理选择解释之时,中国人之新见,随时加入。
545. 故中国之佛学,其精神亦为中古的,其学亦系一种经学。
546. 盖上古子学时代之思想,以横的发展为比较显著;中古近古经学时代之思想,以纵的发展为比较显著。故本书第一篇所包括之历史时间,不过四百余年;而第二篇所包括,则及二千余年
547. 直至最近,中国无论在何方面,皆尚在中古时代。中国在许多方面,不如西洋,盖中国历史缺一近古时代。哲学方面,特其一端而已。
548.直至最近,中国无论在何方面,皆尚在中古时代。中国在许多方面,不如西洋,盖中国历史缺一近古时代。哲学方面,特其一端而已。近所谓东西文化之不同,在许多点上,实即中古文化与近古文化之差异。此亦非由于中国人之格外不长进,实则人之思想行为之改变,多为适应环境之需要。已成之思想,若继续能应环境之需要,人亦自然继续持之;即时有新见,亦自然以之比附于旧系统之上;盖旧瓶未破,有新酒自当以旧瓶装之。
549. 以后所谓阴阳家皆即此意推衍,将此等宗教的思想加以理论化。(第七章第七节)阴阳家,于其成“家”之时,即似有与一部分儒家混合之趋势。
550.及至秦汉,阴阳家之言,几完全混入儒家。西汉经师,皆采阴阳家之言以说经。所谓今文家之经学,此其特色也。
551.三公除负政治上之责任外,尚须负自然界中事物变化之责任。
552.欲明西汉人之思想,须先略知阴阳家之学说。欲略知阴阳家之学说,须先略明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
553.昔殷道弛,文王演《周易》;周道敝,孔子作《春秋》。则乾坤之阴阳,效《洪范》之咎征,天人之道,粲然著矣。汉兴,承秦灭学之后,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
554.董仲舒又言万物皆有所始,其所始谓之元。
555. 故元者,为万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安在乎?乃在乎天地之前。
556.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557.甘者,五味之本也;土者,五行之主也。
558.五行之次序,为木火土金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559.《淮南子·诠言训》云:“阳气起于东北,尽于西南。阴气起于西南,尽于东北。”
560.人与天如此相同,故宇宙若无人,则宇宙即不完全,而不成其为宇宙。
561.贪即情之表现;仁即性之表现也
562.人之质中有与情相对之性,故其中实有善;但其中亦有与性相对之情,故不能本来即善。须加以人力,以性禁情,方可使人为善人。
563.董仲舒之性说,按一方面说,为调和孟荀。按又一方面说,则董仲舒亦谓人之质中本有善端,故其说实与孟子性善之说不悖;不过董仲舒以为若性中仅有善端,则不能谓之为善。
564. 欲发展人质中之善端,使之成为完全之善,则须实行诸德。其关于个人伦理者,则仁义最为重要。
565.省仁义之所在也。是故《春秋》为仁义法。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
566. 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
567.五性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仁者,不忍也,施生爱人也。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知著也。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故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常,仁义礼智信也。
568.六府者,何谓也?谓大肠、小肠、胃、膀胱、三焦、胆也。
569.“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570.王者受天之命,法天以治人,其地位甚高,其责任甚大
571.人主以好恶喜怒变习俗,而天以暖清寒暑化草木
572.故曰,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
573.人主之喜怒哀乐,庆赏刑罚,以四时为法;若皆得其宜,则“世治”矣。
574.设官分职,均法天之数,
575.天以爱利人为意;王者法之,亦以爱利人为意,此点与墨子之学说有相同处。
576.此谓人之行为有不当,“天生灾异以谴告之”。
577. 故在董仲舒及一般汉人眼光中,历史之变化,亦遵循天道之规律。
578.三统为黑统、白统、赤统。三统亦名三正。
579.就实际的历史言,则夏为黑统,以寅月为正月。色尚黑。商为白统,以丑月为正月。色尚白。周为赤统,以子月为正月。色尚赤。其继周者,又为黑统。
580.“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581.文王制文礼以奉天”,周尚文,故《春秋》尚质。
582.由斯而言,则《春秋》乃董仲舒所谓“天理”之写出者,所谓“体天之微”者也。其中大义,有“十指”,“五始”,“三世”等
583.举事变见有重焉,则百姓安矣。见事变之所至者,则得失审矣。因其所以至而治之,则事之本正矣。强干弱枝,大本小末,则君臣之分明矣。别嫌疑,异同类,则是非著矣。论贤才之义,别所长之能,则百官序矣。承周文而反之质,则化所务立矣。亲近来远,同民所欲,则仁恩达矣。木生火,火为夏,则阴阳四时之理,相受而次矣。切刺讥之所罚,考变异之所加,则天所欲为行矣。统此而举之,仁往而义来。德泽广大,衍溢于四海。
584.《春秋》有五始,董仲舒曰: 《春秋》之道,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诸侯之即位。以诸侯之即位,正境内之治。五者俱正,而化大行。
585. 《春秋》分十二世以为三等:有见,有闻,有传闻。有见三世,有闻四世,有传闻五世。故哀、定、昭,君子之所见也。襄、成、文、宣,君子之所闻也。僖、闵、庄、桓、隐,君子之所传闻也。所见六十一年,所闻八十五年,所传闻九十六年。
586.后来公羊家又以此三世分配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
587.“《春秋》以道名分”;董仲舒对于名,更为重视,
588.此以名号为天意之代表,具有神秘的意义;故察其名之意,即知其名所指之事物之所应该也。
589.天之大经,一阴一阳;人之大经,一情一性。性生于阳,情生于阴。阴气鄙,阳气仁。曰性善者,是见其阳也;谓恶者,是见其阴者也。
590.所谓纬者,对于经而言。纬书之外,又有谶书。
591.普通多将纬与谶连言。其实二者本非一事。
592.如伏生《尚书大传》、董仲舒《春秋阴阳》,核其文体,即是纬书;特以显有主名,故不能托诸孔子。其他私相撰述,渐杂以术数之言,既不知作者为谁,因附会以神其说。迨弥传弥失,又益以妖妄之辞,遂与谶合而为一。
593. 谶书与纬,不可并论。然纬书中荒诞之部分,实类于谶。盖皆一种趋势下之产物也。
594.此谓先有物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此乃与常识相合之说。
595.故所谓象数之学,发达于汉,而大成于宋。
596.数目之原质即奇偶:奇为有限;偶为无限。
597.中国之象数之学,与希腊哲学中毕达哥拉派之学说颇多相同处。
598. 明谓筮法乃象天文、历法;非天文、历法,象筮法也。
599.孔子曰: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风水火山泽之象定矣。
600.震生物于东方,位在二月。巽散之于东南,位在四月。离长之于南方,位在五月。坤养之于西南方,位在六月。兑收之于西方,位在八月。乾制之于西北方,位在十月。坎藏之于北方,位在十一月。艮终始之于东北方,位在十二月
601.以八卦配入四方,尚余四卦,位于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隅,所谓“四正四维”也。
602.故道兴于仁,立于礼,理于义,定于信,成于智
603.上五爻皆阴,独下一爻为阳者,为复卦。上四爻皆阴,下二爻为阳者,为临卦。上三爻皆阴,下三爻为阳者,为泰卦。上二爻皆阴,下四爻为阳者,为大壮卦。上一爻为阴,下五爻为阳者,为夬卦。六爻皆阳者,为乾卦。上五爻皆阳,下一爻为阴者,为姤卦。上四爻皆阳,下二爻为阴者,为遁卦。上三爻皆阳,下三爻皆阴者,为否卦。上二爻为阳,下四爻为阴者,为观卦。上一爻为阳,下五爻为阴者,为剥卦。六爻全阴者,为坤卦
604.是孟喜于二十四气外,又加入七十二候。
605.又以黄钟,林钟,太簇三律为天地人三统。
606.十二律中,总名之皆为律,分名之则六阳律为律,六阴律为吕;黄钟为律之首,林钟为吕之首。太簇为林钟所生。故若黄钟为天统,林钟为地统,则太簇为人统也。
607.惟一岁之中,阳气生于十一月,极盛于五月,至六月而阴生。此后阳渐衰,阴渐盛,极于十月。
608.此以为阳气盛则音浊,阴气盛则音清。一岁之中,阴阳盛衰,循环变化,故音之清浊亦循环变化。
609.阴阳家之学,虽有若斯流弊,而中国科学萌芽,则多在其中。
610.阴阳家之学,虽有若斯流弊,而中国科学萌芽,则多在其中。盖阴阳家之主要的动机,在于立一整个的系统,以包罗宇宙之万象而解释之。其方法虽误,其知识虽疏,然其欲将宇宙间诸事物系统化,欲知宇宙间诸事物之所以然,则固有科学之精神也。
611.古文经学家之经典及经说,比于今文经学家之经典及经说,多为后起,可无疑义
612. 然“古学”虽不为刘歆所独创,而刘歆实为提倡“古学”最显著之一人
613.两汉时代,以儒家与阴阳家混合之思想为主体;魏晋时代,以儒家与道家混合之思想为主体。
614. 由此言之,玄乃宇宙之最高原理、万物之发生运动,与其间之秩序,皆玄为之也。
615. 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
616.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617.然辟阴阳家之言,使儒家之学与之分离,虽古文经学家之共同工作,然扬雄能在思想方面,有有系统之表现,就历史之观点言,扬雄亦自有其在历史上之
618.《论衡》一书,对于当时迷信之空气,有摧陷廓清之功;但其书中所说,多攻击破坏,而少建树,故其书之价值,实不如近人所想像之大也。
619.王充对于历史之见解,亦有特别之处。古代诸哲学家,多托古立言,其结果使人理想化古代,以为一切皆古优于今;此观念王充深辟之。
620.儒者所说之圣王与圣治,实只一种理想,非古代之所实有也。
621.然人之感觉所得,有时不必与实际相符。感觉所得,不必即可为立论之根据。
622.善者不必有福,为恶者不必有祸。人之受祸受福,全视其遭遇有幸有不幸。王充若只就此点立论,则与其自然主义的宇宙观及人生观相合,与事实亦相符。但王充立论,尚不止此。以为人之幸不幸之遭遇,皆命中所已定。
623.但就别篇所说,则一人或一国,皆有其先决定的命运。此人之贫贱祸福,此国之兴衰治乱,皆其先决定的命运之实现,人力丝毫不能改变之。此所谓命,正世俗所谓命,其中颇有迷信之分子。王充于此,盖亦未能免于世俗之见也。
624.自王充以后,至南北朝时,道家之学益盛。道家之学,当时谓为玄学。
625.史叔明,少善《老》、《庄》,尤精三玄。所谓三玄者,《颜氏家训·勉学篇》谓系《老》、《庄》、《周易》。
626.道以“无”为体,以“无为”为用。以“无”为体,故能无不有;以“无为”为用,故能无不为。
627. 王弼之《易》注,大开以道家之学注经之风气。
628.以道家之学说,释儒家之经典,此玄学家之经学也。
629.君子不以是非为念,但虚心率性而行,自然不违道,此亦《老》庄之言
630.《列子》一书,为魏晋时代人之作品,其中有纯粹的惟物论、机械论,及快乐主义。
631.事物之变化,皆自己进行;人力与天命,皆不能控制转移之。事物之变化,又是不得不然者.
632.人与天如此相同,故宇宙若无人,则宇宙即不完全,而不成其为宇宙。
633.贪即情之表现;仁即性之表现也。
634.人之质中有与情相对之性,故其中实有善;但其中亦有与性相对之情,故不能本来即善。须加以人力,以性禁情,方可使人为善人。
635.董仲舒之性说,按一方面说,为调和孟荀。按又一方面说,则董仲舒亦谓人之质中本有善端,故其说实与孟子性善之说不悖;不过董仲舒以为若性中仅有善端,则不能谓
636.欲发展人质中之善端,使之成为完全之善,则须实行诸德。其关于个人伦理者,则仁义最为重要。
637.省仁义之所在也。是故《春秋》为仁义法。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
638.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
639. 五性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仁者,不忍也,施生爱人也。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知著也。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故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常,仁义礼智信也。
640.人主之喜怒哀乐,庆赏刑罚,以四时为法;若皆得其宜,则“世治”矣。
641.此谓人之行为有不当,“天生灾异以谴告之”。
642.就实际的历史言,则夏为黑统,以寅月为正月。色尚黑。商为白统,以丑月为正月。色尚白。周为赤统,以子月为正月。色尚赤。其继周者,又为黑统。
643.人生之中,只有快乐享受为有价值,而人生之目的及意义亦即在此。欲益满足,则人生益为可乐。
644.《杨朱篇》所认为求幸福之道如此。求满足诸欲,有一困难,即诸欲常相冲突。一切欲皆得满足,乃此世界中不可能之事。
645.人之所欲,而社会之赞誉亦吾人之所欲也。《杨朱篇》所选择而所视为应行满足者,盖皆目下即能满足之欲,甚容易满足之欲;至于须俟甚长时间,经过繁难预备,方能满足者,则一概不顾。
646.《杨朱篇》甚重肉体快乐;其所以如此,或者即由在一切快乐中,肉体快乐最易得到。选取最近快乐,正所以避免苦痛。
647.《杨朱篇》所选择而所视为应行满足者,盖皆目下即能满足之欲,甚容易满足之欲;至于须俟甚长时间,经过繁难预备,方能满足者,则一概不顾。《杨朱篇》甚重肉体快乐;其所以如此,或者即由在一切快乐中,肉体快乐最易得到。选取最近快乐,正所以避免苦痛。
648.法律习惯,亦或有用;然所谓有用,乃对将来的利而言,非目下所可享受者
649.若依此,则名非不可贵,但若专为虚名而受实祸,则大可不必耳。况美名之养成,甚需时日,往往在甚远将来,或竟在死后。究竟将来享受美名之快乐,是否可偿现在牺牲目前快乐之损失,不可得知。至于死后美名,更无所用。
650.你须常想,死与我们绝无关系。因一切好及不好,皆在感觉之中,而死乃是感觉绝灭。
651.因当我们存在时,死尚未至;及死至时,我们已不存在矣。
652.此虽是一极端的道理,而《杨朱篇》即以此为救世之法。设举世之人,皆只求目前快乐,则自无争权争利之人;盖权与利,皆非经繁难的预备及费力的方法,不能得到。如此,则世人所取,只其所需;而其所需,亦只限于其所能享受。
653.《杨朱篇》以为吾人只宜求目前快乐,不顾将来结果;吾人于此,亦不必以常人之见批评之,盖《杨朱篇》之根本意见,即以为吾人宁可快乐而生一日,不可忧苦而生百年也。然各种快乐,无论如何近在目前,皆必须用方法手段,始能得到。
654.“物各自生而无所出焉”
655.“造物无主,而物各自造”,即“独化之理”也。
656. 严格言之,宇宙间之任何事物,皆与其间之他任何事物有关系。所以说:“区区之身,乃举天地以奉之。故天地万物,凡所有者,不可一日而相无也。
657.盖《庄子注》言有只是有,乃就宇宙之全体言。言万物是常变的,乃就宇宙间之各个事物言。例如长江之水,时刻变迁,而长江之为长江则自若也。
658.时变则需要新办法、新制度。圣人以新办法、新制度,应新时变,正是顺自然。
659.《庄子注》并不反对道德制度,但反对不合时宜的道德制度。
660.夫工人无为于刻木,而有为于用斧。主上无为于亲事,而有为于用臣。臣能亲事,主能用臣。斧能刻木,而工能用斧。各当其能,则天理自然,非有为也。……故各司其任,则上下咸得,而无为之理至矣。
[笔记]无为不等于不作为,而是各司其职,无为而治
661.人各有其性,各有所能。圣智之所以为圣智,亦不过顺其性,展其能而已。若别人弃己之所能,而妄学圣智,“则性命丧矣”。
662.《庄子注》不反对圣智,而只反对学圣智。
663.“恣其性内”,即是无为;有“纤介于分外”,即是有为。
[笔记]做能力允许的事就是无为,做能力之外的事就是有为
664.物虽如此不同,然苟顺其性,则皆逍遥。
665.此所谓“逍遥而系于有方”,其逍遥是有限的。其必得之而后可以自足者,即是其“所待”。必得其“所待”,然后可以逍遥;故其逍遥即为其“所待”所限制。
666.夫至人用之则行,舍之则止。行止虽异,而玄默一焉。……虽波流九变,治乱纷如,居其极者,常淡然自得,泊乎忘为也。(《庄子注疏》卷三页四十七)此《庄子注》之理想人格。
667.佛学本为印度之产物,但中国人讲之,多将其加入中国人思想之倾向,以使成为中国之佛学。所谓中国人思想之倾向者,可分数点论之。 (1)佛学中派别虽多,然其大体之倾向,则在于说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所谓外界,乃系吾人之心所现,虚妄不实,所谓空也。但由本书以上所讲观之,则中国人对于世界之见解,皆为实在论。即以为吾人主观之外,实有客观的外界。谓外界必依吾人之心,乃始有存在,在中国人视之,乃非常可怪之论。故中国人之讲佛学者多与佛学所谓空者以一种解释,使外界为“不真空”。(用僧肇语) (2)“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净”,乃佛教中之三法印。涅槃译言圆寂。佛之最高境界,乃永寂不动者;但中国人又注重人之活动。儒家所说之最高境界,亦即在活动中。如《易传》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即于活动中求最高境界也。即庄学最富于出世色彩,然其理想中之真人至人,亦非无活动者。故中国人之讲佛学者,多以为佛之境界并非永寂不动。佛之净心,亦“繁兴大用”,虽“不为世染”,而亦“不为寂滞”。(《大乘止观法门》语)所谓“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僧肇语) (3)印度社会中,阶级之分甚严。故佛学中有一部分谓有一种人,无有佛性,不能成佛。但中国人以为“人皆可以为尧舜”,故中国人之讲学者,多以为人人皆有佛性。即一阐提亦可成佛。(道生语)又佛教中有轮回之说。一生物此生所有修行之成就,即为来生继续修行之根基。如此历劫修行,积渐始能成佛。如此说,则并世之人,其成佛之可能,均不相同。但中国人所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之义,乃谓人人皆于此生可为尧舜。无论何人,苟“服尧之服,行尧之行,言尧之言”,皆即是尧。而人之可以为此,又皆有其自由意志。故中国人之讲佛学者,又为“顿悟成佛”(道生语)之说。以为无论何人,“一念相应,便成正觉”。
668. 慧远“引庄子为连类”,以讲“实相义”。即以庄学讲佛学也。此在当时,谓之“格义”。
669.此明色无自性,故言即色是空,不言即色是本性空也。
670.夫色之性也,不自有色。色不自有,虽色而空
671.一切诸法,众缘会合即有,缘散即无。
672.此现象世界,因其只为现象,故可谓之为假,可谓之为“无”;但既有此现象,则亦不能不谓之为“有”
673.现象世界中诸物,皆待因缘凑合方有,因缘不凑合即灭,故皆如幻化人也。
674. 故万物皆有其所以不有,有其所以不无,此所谓不真空义也。
675.由此言之,则一切事物,若就其曾存在一点观之,则皆是“常”而非“无常”也。 曾存在之事物,不仅曾存在;且能对于以后之事物,发生影响
676. 愚人执著现象,以为真实;圣人则不执著现象,于现象中即见真实。愚人执著现象,即为现象所囿;圣人不执著现象,即与真实合一。
677. 中国人善于悟理,故孔氏教人侧重顿悟;印度人易于受教,故释氏教人侧重积学也。此以顿渐之分,归于华夷之异。
678.玄奘自印度返国后,其全部精力皆用于翻译。实可谓为佛学之忠实的介绍者。然正因其如此,故其所倡导之宗派中,最少中国人思想之倾向。
679. 依此派所说,众生皆有我法二执。我执者,执“我”,为实有;法执者,执“法”,即诸事物,为实有。唯识教之目的,即欲破此二执,显示二空。二空者,我空法空也。
680.识能变“我”“法”诸相,“变谓识体转似二分”。(《成唯识论》卷一,《大藏经》卷三一页一)二分即相分、见分也。
681.种子又可分为有漏无漏二类。有漏种子,即世间诸法之因;无漏种子,即出世间诸法之因。
682.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也。有此五根之身,此五根及其所依处,皆异熟识中不共相种所变。
683.依此说推之,则某人之根及其所依处,为其自己之异熟识中之不共相种所变;吾人所见之某人之根之所依处,或及某人之根,乃吾人之共相种所变。
684. 能了境之识有六种,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
685. 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是三别义。如是三义,虽通八识,而随胜显。第八名心,集诸法种,起诸法故。第七名意,缘藏识等,恒审思量为我等故。
686.又此八种识,不可定言其为八个各不相干之体,即不可言其为定异。亦不可定言其即为一体,即不可言其为定一。
687.为破此二执,当知“我”“法”皆“非实有”。
688.所谓唯识者,谓识外无物。
689.此问谓既许自识外有非自识所变之他识,是于自识外另有异境也。“既有异境,何名唯识?”答言,唯识教本不只说一识,吾人之识之外本许有他人之识。若只有一识,则何有凡圣尊卑之别
690.三性者:(一)遍计所执性,(二)依他起性,(三)圆成实性。
691.三无性者:(一)相无性,(二)生无性,(三)胜义无性。
692.诸法实性,即名真如。
693.何谓悟入唯识五位?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
694. 在第一“资粮位”中,修行者仅对于唯识之义,能深信解而已,尚不能伏除能取所取之二取
695.有能取而执之以为实我,即生烦恼障;有所取而执之以为实法,即生所知障。
696.在“加行位”中,修行者寻思名,义,自性,差别,等四种法,皆“假有实无”,“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
697.识中本有有漏无漏,即染法净法,二类种子
698.《金师子章》列有十门。所谓十门者,“初明缘起,二辨色空,三约三性,四显无相,五说无生,六论五教,七勒十玄,八括六相,九成菩提,十入涅槃”。
699.现象世界中诸事物,本是真心所现幻有。若就其为幻而言,则有即非有,可谓为无相。
700.真心为一,现象为多。就一方面言,每一现象皆为真心全体所现,则一即多,多即一,所谓“一全是多,方名为一;又多全是一,方名为多。
701. 现象世界中,每一事物,皆是真心全体所现。真心包罗一切事物;故现象世界中,每一事物,亦包罗一切事物。此一事物,不但包罗一切事物,并且将每一事物中所包罗之一切事物亦包罗之。
702. 就现象世界中一事物而言,其事物之全体是总相;其中之各部分是别相。此事物及其各部分,皆由缘起,是同相;各部分是各部分,是异相。各部分会合成此事物,则此事物成;此是成相。各部分若不会合而只是各部分,则此事物坏;此是坏相。
703.梦中执梦中现象为实,此为迷,为颠倒;醒后知梦中现象本来无实,所谓迷及颠倒,亦无有实,知此即已“入真”,“更无别真而可入也”。至此境界,即成菩提矣。
704. 修行至最高境界时,不知现象世界,亦不知本体世界。
705.诸佛于大智之外,仍有大悲。成大智则不住生死,成大悲则不住涅槃。
706.谓《华严》有四法界: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
707.则可知法藏立一常恒不变之真心,为一切现象之根本;其说为一客观的唯心论。
708.客观的世界,可离主观而存在也。且客观的世界中,每一事物,皆是真心全体之所现。
709.宇宙之全体,即是一心,此心名为真如,又称为如来藏。
710.又复诸法虽实非有,但以虚妄因缘,而有生灭之相。然彼虚法生时,此心不生;诸法灭时,此心不灭。不生,故不增;不灭,故不减。以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故名之为真。
711. 一切诸法,凡所有者,其性皆“藏”于此心中,故此心有“藏”之名也。
712. 则吾人本心中不但有一切所谓好的诸事物之潜能,且有一切所谓恶的诸事物之潜能,所谓“如来之藏,从本以来,俱时具有染净二性”也。惟因本心中原有一切染净之性,故可有一切染净诸事。
713. 真心中含有染性;由此染性,现为染事。染事者,即现象世界中之具体的事物也。
714.若欲明染业之所由起,则须先明所谓三性。三性即真实性,依他性,及分别性。
715.则真实性“复有两种:一者有垢净心以为真实性,二者无垢净心以为真实性。
716.动即有生灭,就真心之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言之,即名之为阿梨耶识,此即依他性。
717.似识不知诸虚状即是心作,妄执为实。本来之虚状,即染浊依他性法;而妄执虚状,以为实境,即染浊分别性法也。染浊分别性妄执虚状,以为实境;此实境即现象世界也。
718.众生同业所现之事物,如山河大地等,因其为同业所现,故均能见之,受用之。其别业所现,如各人之根身等,则只其自己能用之,他人不能用之也。
719.现象世界中各个事物,即所谓事者,虽万有不同,而皆可圆融互摄。
720. 就空间言,大小可以体融相摄;就时间言,长短可以体融相摄。其余诸性诸事,无不如是。
721. 由此可知,吾人普通对于宇宙人生之意见,皆是迷妄。
722.故诸佛亦有染性,与众生同;众生亦有净性,与诸佛同,所谓佛性也。
723.由此可知众生染性所起之染业,乃起于不觉;此不觉即所谓无明也。净性所起之净业,使人觉;此觉即所谓智慧也。以此理由,故净性有与染性不同之价值,而众生所以须修行以成佛也。
724.诸佛之觉净心,即是净心之自觉。
725.诸佛与众生同具染性,故诸佛亦可有与众生相同之染事。其所差只在觉与不觉。
726.无情有性者,谓即无情之物,亦有佛性也。
727. 无情者,谓如草木瓦石等。无情有性者,谓即无情之物,亦有佛性也。
728. 中国所谓禅宗,对于佛教哲学中之宇宙论,并无若何贡献。惟对于佛教中之修行方法,则辩论甚多。
729.禅宗“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730.我此法门,从上巳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731.眼耳口鼻身意,共有六识
732. 故《坛经》所谓“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者,实亦即只一“无念”而已
733.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734.拂尘看净,方便通经
735.“有教行不拘而灭识”
736.“有触类是道而任心”
737.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绝无寄宗,三直显心性宗。
738.禅门息妄修心宗,即息我,法(诸境)二执之妄修唯识之心。
739.宗密于是又考佛教中各派别所说对于人生来源之理论,以为“佛教自浅之深,略有五等。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五一乘显性教”。
740.世界经成、住、坏、空四时期,即所谓四劫。
741.吾人在梦中时,不惟梦物,即梦中所见之物,为虚妄,梦想亦是虚妄。由此推之,识所变之境既妄,则能变之识亦非真。一切皆空,即此宗所持也。
742.则宗密不啻上为以前佛学,作一结算;下为以后道学,立一先声。
743.(一)韩愈于此,极推尊孟子,以为得孔子之正传。
744.(二)韩愈于此特引《大学》。《大学》本为《礼记》中之一篇,又为荀学,自汉以后至唐,无特别称道之者。
745.(三)韩愈提出“道”字,又为道统之说。此说孟子本已略言之,经韩愈提倡,宋明道学家皆持之,而道学亦遂为宋明新儒学之新名。由此三点言之,韩愈实可为宋明道学家之先河也。
746.愈在《原性》中,又分性与情之别。曰:“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
747.性与情不相无也。虽然,无性则情无所生矣。是情由性而生。情不自情,因性而情。性不自性,由情以明。
748.(一)《中庸》本为《礼记》中一篇。此特别提出之。此后《中庸》遂为宋明道学家所根据之重要典籍。
749.(二)礼乐之功用,在原来儒家之学中,本所以使人之欲望与感情,皆发而有节而得中。
750.(三)此段谓“性命之书虽存,学者莫能明,是故皆入于庄列老释。
751.盖其所说之圣人,非只如孟子所说之“人伦之至”之人,而乃是以尽人伦,行礼乐,以达到其修养至高之境界,即与宇宙合一之境界。
752.由上所言,则宋明道学之基础及轮廓,在唐代已由韩愈李翱确定矣。
753. 李翱及宋明道学家皆欲使人成儒家的佛,而儒家的佛必须于人伦日用中修成。此李翱及宋明道学家所以虽援佛入儒而仍排佛也。
754. 及乎北宋,此种融合儒释之新儒学,又有道教中一部分之思想加入。此为构成新儒学之一新成分。西汉之际,阴阳家之言,混入儒家。此混合产品,即董仲舒等今文经学家之学说。及古文经学家,及玄学家起,阴阳家之言,一时为所压倒。但同时阴阳家言即又挟儒家一部分之经典,附会入道家之学说,而成所谓道教。玄学家亦推衍道家之学说,但与道教不但分道,而且背驰。
755.宇宙间阴阳消息之状况如此。故吾人如欲得长生者,须于阳长阴消之时,“窃天地之机”,炼吾身中之“精”、“气”、“神”,即所谓炼丹。
756.尝谓科学有两方面,一方面注重确切,一方面注重权力。
757.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758.周濂溪取道士所用以讲修炼之太极图,而与之以新解释,新意义。
759. 若太极则动而无动,即于动中亦有静也。静而无静,即于静中亦有动也。故其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此所谓“神妙万物”也
760.此以人为万物之灵,禀太极之理,具五行之性。太极之理,为“纯粹至善”,故人之性亦本来是善
761.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762.“明则通”者,吾人心中无欲而静,则心如明镜,寂而能照。明则能如此,不明则不能如此也。
763.“形由象生,象由数设。”天下之物皆形也。有数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形。数为最根本的。
764. 濂溪之太极图,即其象学也。濂溪有象学而无数学,康节则兼有象学及数学。
765. 其八卦次序之图,以阴阳为两仪;太阳,少阳,太阴,少阴为四象。
766.如是八卦之次序,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767. 天生于动者也;地生于静者也;一动一静交,而天地之道尽之矣。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静之始则柔生焉,静之极则刚生焉,一刚一柔交,而地之用尽之矣。动之大者谓之太阳;动之小者谓之少阳;静之大者谓之太阴;静之小者谓之少阴。太阳为日,太阴为月,少阳为星,少阴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体尽之矣。太柔为水,太刚为火,少柔为土,少刚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之体尽之矣。
768.太极既分,两仪立矣。阳下交于阴,阴上交于阳,四象生矣。阳交于阴,阴交于阳,而生天之四象。刚交于柔,柔交于刚,而生地之四象。于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焉。
769.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
770. 日为暑;月为寒;星为昼;辰为夜。暑寒昼夜交而天之变尽之矣。水为雨;火为风;土为露;石为雷。雨风雷露交而地之化尽之矣。暑变物之性;寒变物之情;昼变物之形;夜变物之体;性情形体交而动植之感尽之矣。雨化物之走;风化物之飞,露化物之草;雷化物之木;走飞草木交而动植之应尽之矣。
771. 物之中之至灵者为人;人中之至完善者为圣人。
772.人亦物也,圣人亦人也。……人也者,物之至者也;圣也者,人之至者也。……何哉?谓其能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物观万物,一世观万世者焉。又谓其能以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事者焉。又谓其能以上识天时,下尽地理,中尽物情,通照人事者焉。又谓其能以弥纶天地,出入造化,进退古今,表里人物者焉
773.圣人之所以能如此者,因其能“以物观物也”
774.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
775.天与人相为表里。天有阴阳;人有邪正。邪正之由,系乎上之所好也。上好德则民用正;上好佞则民用邪。邪正之由有自来矣。虽圣君在上,不能无小人,是难其为小人。虽庸君在上,不能无君子,是难其为君子。
776.康节分政治为皇帝王霸四种。
777.用无为,则皇也。用恩信,则帝也。用公正,则王也。用智力,则霸也。霸以下则夷狄,夷狄而下,是禽兽也。
778.吾人所见空若无物之太虚,实非无物,不过气散而未聚耳,无所谓无也。
779. 气之“聚散攻取”,虽百涂不同,然皆遵循一定的规律。故物之生有一定的次序;一物之成,有一定的结构组织。此所谓“天序”“天秩”也。此即所谓“理”。气之聚散攻取,皆顺是理而不妄。
780.须有理。以希腊哲学中之术语说之,则物为质(Matter)而理为式(Form)。质入于式,乃为一个具体的物。
781.则物为质(Matter)而理为式(Form)。质入于式,乃为一个具体的物。
782.阴阳交感,则气升降飞扬,聚而有象而成为物。有一物必有与之相反者以对之。此与之相反者,与之立于仇敌之敌位。然相反之物,亦能相成;及气散则相反相仇之物,又复同归于太虚,此所谓“和而解”者也。物相反相仇,则有恶之情;相和相成,则有爱之情;此所谓“物欲”也。然此等物欲,亦同出于太虚,终亦复归于太虚。此为宇宙间之一种普遍的现象。
783.造化所成,无一物相肖者”,此亦宇宙间之一种普遍的现象。横渠又云:“游气纷扰,合而成质者,生人物之万殊;其阴阳两端,循环不已者,立天地之大义。”(同上页九)气本涵有阴阳之性,故其聚而成之物,无无阴阳者。但万物皆气聚而成,皆“游气纷扰”所合而成质者,何以无一物相肖者,此点横渠未明言。[笔记]物质的特殊性
784.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同上)气散则复聚;聚则复散。气聚则物成;气散则物毁。如是循环不息。是亦宇宙间一普遍的现象也。[笔记]变化发展,事物是永恒变化发展的,事物是永恒变化的
785.以个体之我为我,其余为非我,即以“闻见牿其心”者也。圣人破除此牿,以天下之物与己为一体,即“能体天下之物”者也。
786.吾人之体,即宇宙之体;吾人之性,即宇宙之性。吾人应视宇宙为父母,亦应以事父母之道事之。应视天下之人,皆如兄弟,天下之物,皆如同类,亦应以待兄弟,待同类之道待之。
787.吾人不求无生,亦不求长生;生活一日,则作一日人所应作之事;一日死至,复合太虚。此所谓:“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788.若知气之“聚亦吾体,散亦吾体”;则“生无所得”,何必求无生?“死无所丧”,何必求长生?吾人不求无生,亦不求长生;生活一日,则作一日人所应作之事;一日死至,复合太虚。此所谓:“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789.若知气之“聚亦吾体,散亦吾体”;则“生无所得”,何必求无生?“死无所丧”,何必求长生?吾人不求无生,亦不求长生;生活一日,则作一日人所应作之事;一日死至,复合太虚。此所谓:“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790.宋明道学之确定成立,则当断自程氏兄弟。
791.程伊川为程朱,即理学,一派之先驱,而程明道则陆王,即心学一派之先驱也。然二人之主张虽异,而其所讨论之问题,则大致相同。
792. 尧尽君道,为为君之理添一实例;然为君之理不因此增。即无尧尽君道,为君之理亦丝毫不减,不过“人看他不见耳”。
793.明道所谓理,似指一种自然的趋势。一物之理,即一物之自然趋势。天地万物之理,即天地万物之自然趋势。
794.一物之理,即一物之自然趋势。天地万物之理,即天地万物之自然趋势。
795.以道学家之术语言之,则气及一切具体的事物为形而下者;理则为形而上者也。
796. 其标明为明道所说者,不言理离物而独存;其标明为伊川所说者,则颇注重此点。
797.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798. 形而上者”,“形而下者”,本《易·系辞》中二语,依理学家所与之意义,则形而下者之器,即在时空中之具体的事物;形而上者之道,即超时空而永存之抽象的理也。
799.明道未多言气;伊川则多言之。伊川以为物之始有,皆由气化。
800.不过伊川以为已散之气,已散即归无有,其再聚之气,乃新生者。
801.所谓“真元”亦是气
802.人居天地气中,所呼吸之气,乃外气也。人呼出之气,乃真元所新生者,非其所吸入之气也。
803. 明道此意,即以为性即人所得于道,即自道所出者,亦可谓天所赋与者。就其为天所赋与者而言,则谓之曰命;就其为人所得于天而得以生而言,则谓之曰性。
804.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805. 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
806.明道以为吾人实本来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不过吾人多执个体以为我,遂将我与世界分开。吾人修养之目的,即在于破除此界限而回复于万物一体之境界。
807.道学家主张情感可有,但吾人有情感之时,应以情感为非我有。见可喜可恶之事,圣人亦有喜怒之情感。但非圣人喜怒,乃其事可喜可怒也
808. 若常人则自有其怒,故可怒之事既去,而仍有怒心,见不可怒者亦怒之。此所谓迁怒也。
809.伊川所说之修养法,注重穷理;而其所讲穷理,则近于“知之事”
810.濂溪主静,二程主敬;敬与静不同。
811.敬则自虚静,不可把虚静唤做敬。
812.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一日之运即一岁之运。
813. <中国哲学史(套装上下册)>(冯友兰)
814.或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曰:怎生便会该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久,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815.涵养须用敬,明道亦如此说。但明道须先“识得此理”,然后以诚敬存之。
816.伊川则一方面用敬涵养,勿使非僻之心生,一方面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以求“脱然自有贯通处”。
817.道学家中,集周邵张程之大成,作理学一派之完成者为朱子。
818.朱子之形上学,系以周濂溪之《太极图说》为骨干,而以康节所讲之数,横渠所说之气,及程氏弟兄所说形上形下及理气之分融合之。
819.所谓道,即指抽象的原理或概念;所谓器,即指具体的事物。
820.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
821.朱子云:“无极而太极,只是 说无形而有理。”
822.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823.故凡可能有之物,无论其是天然的或人为的,在形而上之理世界中,本已具有其理。故形而上之理世界,实已极完全之世界也。
824.太极即天地万物之理之总和,而亦即天地万物之最高标准也。
825.则太极即如柏拉图所谓好之概念,亚里士多德所谓上帝也。
826.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
827. 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828.自其本而之末,则一理之实而万物分之以为体,故万物各有一太极。”如此,则是太极有分裂乎?曰: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而见,不可谓月已分也。
829. 形而上之理世界中只有理。至于此形而下之具体的世界之构成,则赖于气。理即如希腊哲学中所说之形式(Form),气即如希腊哲学所说之材质(Matter)也。
830.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831.依逻辑言,理虽另有一世界;就事实言,则理即在具体的事物之中。
832.气不结聚,则理无所附着,即理不能表现为具体的物也。
833.朱子之系统言,一理必在其个体事例之先,盖若无此理,即不必有此个体事例也
834. 濂溪之太极,依朱子之系统言,盖亦形而下者。濂溪之“无极而太极”,实近老子“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之说。
835.天地生物,五行独先。
836.天地初间,只是阴阳之气。这一个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桚去许多渣滓。里面无处出,便结成个地在中央。气之清者便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常周环运转。地便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笔记]道学家对天地诞生的解释
837.具体的世界中,每类生物之生,皆先由“气化”而后由“形生”
838.理与气合而成为具体的个人。此气中之理,即所谓性也。
839.禀气清明者为圣人,昏浊者为愚人。朱子以为如此说法,可将自孟荀以来儒家所争论之性善性恶问题,完全解决。
840.性者心之理;情者心之动
841.才是心之力,是有气力去做底;心是管摄主宰者,此心所以为大也。
842.人得于理而后有其性,得于气而后有其形。
843.柏拉图理想中之哲学王,须先有极深之修养,能超越现象世界至概念世界,直见好之概念。必有此程度,然后可为人群之主宰。
844.上文谓朱子以佛家与儒家之不同,在于佛家以性为空,儒家以性为实。
845.朱子评论佛家,注意此点,以为吾人之性,即太极之全体,其中众理皆具;故无论如何,理世界不能是空;吾人之性,不能是空
846.吾人之性,即太极之全体,其中“万理咸备”,“不生不灭”。惟其不生不灭,故即不承认理者,亦不能不依之而行。
847.枯槁之物,虽无知觉,而既有其物,必有其理,此理即其性也。知觉属心,若因枯槁之物无知觉,即谓其无性,是误以心为性也
848.朱子为道学中理学一派之最大人物,与朱子同时而在道学中另立心学一派者,为陆象山。
849.象山之学,虽与伊川不同,而与明道则极相近。
850.所谓“先立乎其大者”,即先知道即吾心,吾心即道;道外无事,事外无道。
851. 吾人之心,本是宇宙全体。但普通人则常有所蔽
852.“宇宙不曾限隔人,人自限隔宇宙”
853.经世乃顺吾心之自然,而出世则自私用智之结果也。
854.支离,象山谓朱子之学;易简,象山谓其自己之学也。
855. 朱子言性即理。象山言心即理。
856.盖朱子所见之实在,有二世界,一不在时空,一在时空。而象山所见之实在,则只有一世界,即在时空者。只有一世界,而此世界即与心为一体,所谓“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857. 故与朱子对抗之人物,非陆象山杨慈湖,而为二百五十年后之王阳明。
858.不限隔宇宙者,此所谓大人也;限隔宇宙者,此所谓小人也。
859.人之心,亦有“一体之仁”之本心。
860.孟子所谓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等四端,即此本心之发现,亦即所谓良知也。即此而扩充之,实行之,即是“致良知”也。
861.良知是知;致良知是行。
862.阳明自言其自己之学与朱子之学不同之处云: 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于理而为二矣。……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863.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864.朱子以为吾人之心,具有太极之全体,故心亦具众理。然心但具众理而已,至于具体的事物,则不具于吾人心中也。阳明则以为天地万物皆在吾人心中。此种惟心论,朱子实不持之。
865.苟其有之,则即是明道所谓“自私用智”矣。释道二氏之弊,即在于“自私用智”。
866.此即谓吾人良知,在相当范围内,亦以自私为对耳。待物何者宜厚,何者宜薄,吾人之良知自知之。
867.盖儒家所谓之仁,乃所谓恻隐之心之自然发展;非如墨家兼爱,乃以功利主义为其根据。在所谓恻隐之心之自然发展中,其所及自有先后厚薄之不同。此即所谓“良知上自然的条理”也。
868.动静合一,乃是真静,绝对的静。动亦定,静亦定,乃是真定,绝对的定。
869.夫心者,人之神明;性者,人之生理。理之所在谓之心,心之所有谓之性,不可混而为一也。
870.指出陆王之近禅,陆王诚较朱派为近禅也。清代陆稼书亦就此点指出朱王之不同。
87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之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872.则心是“无心之心”,意是“无意之意”,知是“无知之知”,物是“无物之物”。
873.则识即知之著于有者。若识不著于有,则即是无知之知,即识变为知矣。
874.汉学家之贡献,在于对于宋明道学家之问题,能予以较不同的解答;对于宋明道学家所依经典,能予以较不同的解释。然即此较不同的解释,明末清初之道学家,已略提出汉学家所讲义理之学,乃照此方向,继续发展者。
875.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876.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
877.习斋之主要意思,在于以气为宇宙之根本。虽亦言理,而以理气为“融为一片”。以此别于理学家。
878. 此以气为较根本者,亦与蕺山同。盖理学与心学之差别之一,即理学需要二世界,心学只需要一世界。或可谓理学为二元论的,心学为一元论的。
879.气为较根本者,亦与蕺山同。
880.盖理学与心学之差别之一,即理学需要二世界,心学只需要一世界。或可谓理学为二元论的,心学为一元论的。
881. 盖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若无气处,则俱无也。
882.习斋以恶之起源,归于“引蔽习染”。
883. 当视即视,当听即听,不当即否。使气质皆如其天则之正,一切邪色淫声,自不得引蔽。
884.在习斋诸人之系统中,理学家所说之理,仍自有其地位,不过诸人之意,以为理不在气外,性不在气质外。
885.东原以为宋明道学家之学,皆“杂袭老释之言”,以解经者。自以辟道学家之学为己任,如孟子以辟杨墨为己任然。
886. 关于理气问题,东原与理学家异者,实只在于东原以为理学家以为理在气上或气先,而其自己则以为理在气中。用西洋哲学中之术语言之,则东原以为理学家以为理乃超世界之上(Transcendent),而其自己则以为理在世界之中(Immanent)。此蕺山、梨洲、船山、颜、李、东原,一致的见解也。
887.以“血气心知”为“性之实体”,亦即习斋所说“性形俱是天命”之意也。
888. 东原以类为常存,其类中之个体,则气化所生。
889.气化生人生物,据其限于所分而言谓之命;据其为人物之本始而言谓之性;据其体质而言谓之才。由成性各殊,故才质亦殊。
890.由斯而言,则性为潜能,才为现实。
891.就人而言,其血气心知之性中所具之能有三,即情,欲,知。
892. 人之所以异于物者,即物但是自然,而人则因有知而能知必然也。人依其知而行,即是行诸道德。
893.理是客观的,不变的。吾人剖析事物,而求其理,求得之后,则观其是否只吾一人以为然,或只少数人以为然。如只吾一人以为然,或只少数人以为然,则此只是吾一人或少数人之意见,非理也。
894.吾人剖析事物,而求其理,求得之后,则观其是否只吾一人以为然,或只少数人以为然。如只吾一人以为然,或只少数人以为然,则此只是吾一人或少数人之意见,非理也。若天下万世皆曰不可易,是则所求得者,必为客观的不变的理矣。
895.人之情、欲、知,皆有失。
896. 因己之欲,推而及人之欲,是之谓强恕。若只知己之有欲,不知人之有欲,因纵欲以害人,是之谓私,欲之失也。
897.于是以《春秋公羊传》为中心之今文经学家之经学,在清代中叶以后,遂又逐渐复兴。
898.故讲今文经学,则孔子自成为教主;而孔子之教,自成为宗教。
899.人生之苦七:一投胎,二夭折,三废疾,四蛮野,五边地,六奴婢,七妇女。天灾之苦八:一水旱饥荒,二疫疠,三火焚,四水灾,五火山,六屋坏,七船沉,八蝗虫。人道之苦五:一鳏寡,二孤独,三疾病无医,四贫穷,五卑贱。人治之苦七:一刑狱,二苛税,三兵役,四阶级,五压制,六有国,七有家。人情之苦六:一愚蠢,二雠怨,三劳苦,四爱恋,五牵累,六愿欲。人所尊羡之苦五:一富人,二贵者,三老寿,四帝王,五神圣仙佛。
900.若知“诸苦之根源,皆因九界”,则去此九界,即可去苦。
901.孔所谓仁,亦即以太之用
902.谭嗣同又以为一切物皆为化学中之原质所聚合而成,故一切物皆无自性。
903.以太不生不灭,原质不增不损,故宇宙间但有变易,而无存亡
904.求之过去,生灭无始。求之未来,生灭无终。求之现在,生灭息息。
905.此言极推尊佛教。然其所以推尊之,以其合于孔子最高之义。是其推尊佛教,亦即所以推尊孔子也。
906.因孔子有初年晚年之主张,孔子殁后,宗孔子初年之说者,为古学;宗孔子晚年之说者,为今学。
907.《周礼》所说为周制,即孔子初年所欲从者;《王制》为继周之王之制,乃孔子晚年决心革命之后之所作者。
908.廖平此时学说与康有为之孔子《改制考》及《新学伪经考》所主张者同,故以为康之《改制考》为祖述《知圣篇》,《伪经考》为祖述《辟刘篇》。
909.所以知《春秋》、《王制》为孔子治中国之制,《尚书》、《周礼》为孔子治世界之制者,以《春秋》、《王制》及《尚书》、《周礼》中所说疆域不同也。
910.小礼小乐,乃修身齐家之学;乃人学三经中之第一种。其第二种为《春秋》,乃“治国学,王伯学,为仁为义。《王制》为之传”。此乃“人学之小标本,儒墨名法家主之”。其第三种为《尚书》,乃“平天下学,皇帝学,为道为德。《周礼》为之传”。此乃“人学之大标本,道家阴阳家主之”。
911.康有为、谭嗣同皆以为大同之治之上,尚有“天造之世”。此皆廖平所谓之天学,惟廖言之特详耳。
912.廖平所说,如上所引者,吾人若以历史或哲学视之,则可谓无价值之可言。但廖平之学,实为中国哲学史中经学时代之结束。自此方面观之,则廖平在哲学史中之地位,亦有相当重要。
913.说法,儒家与儒两名,并不是同一的意义
914.儒指以教书相礼等为职业之一种人。儒家指先秦诸子中之一学派。
915.论战国诸子,除墨子外,皆出于职业
916. 傅先生之说,即以三年之丧乃“殷之遗礼,而非周之制度”,行于民间之殷人,而不行于统治者之周人。孔子之言,乃就前者而言;滕父兄之说,乃就后者而言。孔子与滕父兄皆不扯谎。
917.盖孔子所说,乃礼之常;而滕父兄所说,乃近世之变也。
918.孔子在文化学术方面,欲继文王之“道统”;在政治方面,欲有周公之建树。
919. 照我们的看法,儒之起是起于贵族政治崩坏以后,所谓“官失其守”之时。
920.度以理论的根据者,此等人即后来之儒家。孔子不是儒之创始者,但乃是儒家之创始者
921. 孔子不是儒之创始者,但乃是儒家之创始者。
922.儒即“士”之一种。在贵族政治崩坏以前,大概没有“士”之阶级。所谓士之阶级,即是一种人,不治生产,而专以卖技艺材能为糊口之资。
923.此种人大别言之,可分为二类:一为知识礼乐之专家,一为打仗之专家;或以后世之名词言之,即一为文专家或文士,一为武专家或武士。用当时之名词言之,则一为儒士(儒士之名,见《墨子·非儒下》)一为侠士。
924.在贵族政治未崩坏以前,出兵打仗,贵族即是将帅,庶民即是兵士。及贵族政治崩坏以后,失业之人乃有专以帮人打仗为职业之武专家,即上述之侠士,此等人自有其团体,自有其纪律。墨家即自此等人中出;墨子所领导之团体,即是此等团体。
925.可见学战及实际参加战事,乃墨子之弟子所应有之工作。
926. 墨家与普通的侠不同处,大约有三点可说。 1.侠士为帮人打仗专家,而墨家者流为有主义的帮人打仗专家。墨子非攻,专替被攻者之弱小国家打仗。 2.墨子不仅为有主义的打仗专家,且亦进而讲治国之道。 3.侠士之团体中本自有其道德,墨子不但实行其道德,且将此道德系统化,理论化,并欲使之普遍化,以为一般社会之公共的道德。
927.其有虽有技艺材能,而不屑,或不愿“货卖于帝王家”者,则为隐士。
928. 此外阴阳家者流,出于方士;名家者流,出于辩士;法家者流,出于法术之士
929.见侮则斗,乃士之一重要道德,
930.与孔子抗衡之武圣人之称,实则惟墨子足以当之。
931.是法术之士亦自以其所长乃霸王之术。管仲虽未必讲如以后法术之士所讲之“法”“术”,但他亦长霸王之术,为后世法术之士所引为同志。且他相齐,霸诸侯,而又死在桓公之前,得以富贵功名终。此又法术之士所认为最成功者。所以一部分法术之士,遂追奉管仲为首领,而因有《管子》之书。
932. 兴,亦更不必出于自王室之官流出之专家。所以我们虽亦以为诸子之学大都出于“官”,但不必出于“王”官。这是我们与刘歆不同之第二点
933.所以我们虽亦以为诸子之学大都出于“官”,但不必出于“王”官。这是我们与刘歆不同之第二点。
934.旧日之“官”,以为其所自出,则尤凿矣。刘歆于九流士家,皆为指一“官”以为其所
935.刘歆于九流士家,皆为指一“官”以为其所自出,盖由于汉人好系统,喜整齐之风尚。吾人于刘歆之说,只取其普通底说法,至于某家必出自某官之特殊底说法,则为吾人所不取。此吾人与刘歆不同之第三点。
936.这些见解,亦出于理想化古代。我们的见解,完全与此不同。这是我们与刘歆不同之第四点。 在第一点上,我们与刘歆不同底,即是刘歆理想化古代之一点。
937.“道术”一词,照《庄子·天下篇》所与的意义,差不多与西洋有一部分哲学家所谓“真理”一词范围相同。(他们写这个字的时候,第一个字母,是要用大写的)大概言之,道术是对道而言,道是万事万物的总原理,对于此总原理的知识,就是道术;道术是对于道的知识,故有时亦简称曰道。
938.第一,从历史上看,就统治者说,思想统一是必需的。第二,有许多人相信真理,尤其是有些哲学家用大写写的那个真理,本来而且只能有一个。第三,就思想史之发展言,经过一“百家争鸣”之时代,随后亦常有一综合整理之时代。
939.照这个观点的看法,他们以为求真理的最好的办法,是从各家的学说,取其所“长”,舍其所“短”,取其所“见”,去其所“蔽”,折衷拼凑起来,集众“偏”以成“全”。
940.这种态度明白地是折衷拼凑的态度。这派思想家《汉书·艺文志》称为“杂家”
941.儒家是保存传统学术,拥护传统制度的学派。
942.以下分三点来说明《天下篇》之道术统一说: 第一,《天下篇》所谓道术,是无所不包的“真理”。第二,《天下篇》以为道术,“古之人”能全有之。第三,《庄子·天下篇》对于各家方术之看法,与《庄子·齐物论》等篇有相同之点。
943.《天下篇》既不想定一定的标准,以统一各家,亦不想折衷各家,以恢复道术之统一。既有各家,即任其自尔。这是道家的态度。
944.法家之学之目的,在于治世强国
945.韩非子对百家之学,有下列三种见解。 (一)杂反之学,互相冲突之说,不能并存。(二)妨害国家政令的学说,不能容许。(三)无用之辩,微妙难知之论,都须取消。
946.“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言谈者必归于法”,即是《韩非子》对于统一思想的办法。
947. 道家对于有两点持之甚坚:(1)道术是“天地之纯”,纯有纯朴的意思,纯是最好最全的;因其不是从名言分别得来,故为无上智慧。(2)因循无为,也是道家所坚持之一点。百家蜂起,杂说纷争,无论起因如何,已为既成事实;百家“往而不返”;“道术将为天下裂”,乃是当时之趋势。对于此种趋势,道家只好叹一声“悲夫”
948.要之一点,亦可与杂家以影响,上文已说。兹将杂家所承受于战国末期之“道术统一”说,及统一思想之主张者,列举数点如下: 第一,“道术统一”说之中心观点,为战国末期儒道二家所公认者。此说以为道术之全,包括所有的学说,或包括所有学说之“好”的一方面。 第二,对于百家之学,“道术统一”说以为他们都见到总全道术之一偏一隅,这也是荀子和《天下篇》所共同主张的。 第三,杂家又采取荀子、韩非子的见解,认为各家学说,有统一之必要。就实用上说,学说必须统一不二,才不至惑乱法令,混淆是非;就知识上说,必知大全的道术,才算全知之士。
949.总之,杂家不是道家,也不宗主任何一家,它是应秦汉统一局面之需要,以战国末期“道术统一”说为主要的理论根据,实际企图综合各家之一派思想。这种思想,在秦汉时代,成为主潮。在秦汉时代,各派各家,都不免有杂家的色彩。
950.《吕氏春秋》与《淮南内篇》,在《汉书·艺文志》中,皆列为杂家,它们有下列三点相同: 第一,两书都不提它的宗主,也不说明以哪一家为主。 第二,虽然如此,它们亦各根据一些已有的理论,造成一标准,企图用此标准,来把各种相互冲突的学说主张,加以抉择,放在一起,以“总天下古今之论”,“弃其畛挈,斟其淑静,以统天下,理万物,应变化,通殊类”。舍短取长,“以见王治之无不贯”。第三,照历史的记载,二书都是统治当权者命其食客所编。吕不韦为秦相国,刘安为淮南王。
951. 于此可见两点,其一是:学说统一,是统治当权者所需要。其二是:此等拼凑折衷的工作,食客作之,最为相宜。
952.凡企图把不同或相反的学说,折衷调和,而使之统一的,都是杂家的态度,都是杂家的精神。
953.重生贵己是《吕氏春秋》所注重的思想,却不是《吕氏春秋》所自己特有的思想。
954.不过《吕氏春秋》之近乎墨道,其实不在节丧安死等主张。因为它所以主张节丧安死,与墨家所以主张节丧短丧,所持理由不同。墨家持功利主义,《吕氏春秋》亦持功利主义。在这一点说,《吕氏春秋》近乎墨道。不过其间又有一点不同:墨家以利天下为利,《吕氏春秋》则以顺生适性为利。
955.重生有广狭二义:广义的重生,包括顺生,也包括不迫生;狭义的重生,才只重身体之存在。利生也有广狭二义:广义的利生,包括利群,即所谓义;狭义的利生,才只是利己。
956. 对于义利的看法,有两种:一种是君子的看法;一种是小人的看法。君子知道义亦是利,觉得不义是辱,是迫生,故行义而不苟生。小人只知狭义的利,私利,不知公利也是利,只知使此身体存在是重生,不知有时舍生(舍被迫之生)也是重生。
957.第一,“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这种“无为”也叫“无欲”,有安恬虚静之意。第二,“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权”。反乎此种无为,即是下文所谓“以火熯井以淮灌山”,“用己而背自然”。第三,“自然之势,曲故不得容者”。此论因时因地之重要。
958.此本末之说,即是《淮南》统一方术之方法。
959.《淮南内篇》以为无为之道是本,政治社会制度,及各家学说对此所有之主张,皆为末。
960.此亦是折衷各派,以求统一,与《吕氏春秋》相同。不过本末之说,为《淮南》所特有。
961.第一,《淮南》主张道是绝对之是。第二,本有不变之义,而末则为不可执者。“只要能执本”,应物无穷,末皆为用。第三,一切礼制事迹,都是末。
962.百家之学,专务其末。务末并非大害,大害在务末而弃本。
963.第五,人若能见本知末,则可谓知“道”“术”
964.这种本末说的道术统一论,起源于《天下篇》,而成立于《淮南》。
965.司马谈又以为道家的好处,即在于自己的主义外,又能兼收别家之长
966. 董仲舒的学说是很有杂家的倾向的。他所主张之方术统一说,固然有似荀子立王制为“隆正”,以收服各家;但他暗地里却把这“隆正”自身,即所谓“孔子之术”,参加上了道、阴阳等家之成分,这是他与荀子的不同了。
967.盖曾子的“守义”,是就一件一件底事说。而孟子的“集义”,则是就一种心理状态说。
968.又曾子由守义而得底大勇,虽大,而仍是关于人与人底关系者。孟子由集义而得底浩然之气,则是关系人与宇宙底关系者。由此方面说,孟子的集义,虽原出于曾子,而其成就则比曾子又高一层,又进一步
969.孔子曰:“智者不惑,惑者不忧,勇者不惧。”不惑、不忧、不惧,即是不动心也。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