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森林、铁路和城市的小故事
唐朝这里才纳入中国版图。1911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罕有人迹的原始森林,只有猎人在深山中出没。1942年前这里人称“伊松甸子”。1942年开始,日本人为了采伐林业资源开始修筑“伊松甸子”和伊春之间的铁路。1943年,一个日本铁路工程技术员给了这里一个沿用至今的名字——翠峦。
解放以后,翠峦铁路被收归国有,继续承担着从采伐区运出木材和向伊春市发电厂运送煤炭的任务。通过铁路,森林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输送着温暖、坚固和现代化。六十多年里,占中国重点国有林区林地总面积13%的伊春林区提供了2.7亿立方米的木材。然而森林终于还是会枯竭。2014年黑龙江省全面停伐,伊春当年财政收入便减少2000多万元,GDP首次负增长。这一年伊春人在俄罗斯砍伐了50万立方米的木材。如今整个黑龙江省一年在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的采伐量有几百万立方米。
伊春这座城市因林业和铁路兴起,连城市的布局都是沿着河流和铁路长长地延伸开来。在这里生活,不可能有哪一天眼睛里没有看到铁路和火车,也不可能有哪一天耳朵里没有听到鸣笛和铁轨被轧过时发出的声音。资源一朝采尽,城市迅速变得衰老、安静。年轻人大批离开,而与木头和火车打了半生交道的伐木工人和铁路工人则感到迷茫。衰老,安静和迷茫是东北老工业区许多城市的共同特征。2016年,横穿伊春市区的翠峦铁路停运。铁道成了一道没用的,丑陋的,横亘在城市中心地带的疤痕。人们不想要它,又想象不出没有它城市会是什么样子。
然而它又毋庸置疑地很美丽,让我想坐着过去运出木材的火车原路驶入,去看看无人干扰安安静静美丽着的大兴安岭。同时我也在思考它以后会是什么样子,能不能把几十年来人从原始森林里拿走的东西还一些回去,又能不能带回城市兴起之初一样繁荣的烟火气息。一百年间城市的繁荣和自然的美丽在此消彼长着,以后又会去向何方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319篇内容 · 99.7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329.2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1303篇内容 · 150.7万次浏览
- 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172篇内容 · 69.3万次浏览
- 聊聊让你印象深刻的路人33篇内容 · 1.2万次浏览
- 当我和母亲谈起女性主义72篇内容 · 23.2万次浏览
- 汶川地震17周年1.0万+篇内容 · 18.5万次浏览
- 我能把生活过得很好4594篇内容 · 892.8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