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北克2017 (一)
旅行和孩子的成长都应该按时记下来。时不我待,人生苦短。偶尔翻看过去的日志,发现记忆中的许多细节早已模糊,甚至一丁点印象都没有。
五年前去墨西哥,回想起来真是怀念。不过看看那时候我们的某些言论,蠢,真蠢。片面而无知。现在是这样吗?其实也有点。在美国呆久了,对美国不满增加了许多。但对中国的热爱,不仅仅是因为生活在别处,而是真真正正希望中国能越来越好。一来没得选,改得了法律层面的东西,改不了记忆,也改不了外貌。生在美国,也是中国人,这一点自己记住,远好于让那些洋人提醒你;二来,深深觉得中国所能达到的高度,哪怕只做到一半,恐怕也已经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奇迹了。十几亿人的生活,十几亿人的福祉。过去目光太短浅,没有历史观。而今换个角度,《联邦党人文集》开头作者对美国与全人类进步关系的那种解读,很容易让自己产生同感。只不过美国的使命和作用,似乎已经接近尾声了。美国伟大过,但伟大都是有周期的——中国在进入一个新的周期,当然远不完美,也不可能完美,但精气神不一样。人生在世,在一个有精气神的地方和时代生活,是幸事。
过去曾经敢说墨西哥比天朝安全,也确实是因为没见过世面。当然我个人幸运,在哪儿也还没遇到过危险,以后怎么样谁知道。
-----------
魁北克短短三日,最大感受是比英语北美地区好玩、好看,不止一倍两倍。为什么呢?难道法国殖民当局对殖民地感情更深更用心?
去了两个城市,三河和魁北克城。三河作为前菜,差强人意;魁北克城我个人感觉不亚于欧洲名城,实乃北美人文景观方面的一颗明珠。
自驾过去,没什么特别的感受。只能说不舒服——最舒服的还是有个你看不见的司机带着你灵活机动的玩——无人驾驶技术。佛蒙特和新罕布什尔的山里面,天气变化多端,时而电闪雷鸣,令人胆寒。在车里想——如果夜间被丢到这篇山林里,如何活命?人的生命力和潜力能有多强?不禁想起十三年前随夏令营去野营,也算是跋山涉水。从厨房顺出来的一袋土豆粉,救了一队人。也曾经遇到过狂风暴雨。看起来人还是能回归野外生存的。
往返都遇到了暴雨;返程时在加拿大平原地区亦然。
---
三河市,回想起来没什么太大意思。Cathedral de l'assomption,说开放,其实大门紧闭。
造纸博物馆,borealis,算是对了解地区历史、英法居民对立情绪、北美劳工运动等话题有一些间接帮助。能在捧魁北克当地造纸之余提到蔡伦和法国那位改进造纸术的科学家,还是令人欣慰的。
带虎去工厂遗址,第一反应是,祖父母那辈曾经在这样的地方工作过——这已经快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了。时间是多么可怕啊。一代一代的人,何其渺小。
圣劳伦斯河畔公园,偶遇一艘加国军舰,算是幸运。不大,估计是护卫舰。
下午开车去三河外部的某圣母教堂,cape,一般般,建筑很新。
若论天主教堂,北美还是不如拉美的。另外欧洲的天主教地区也算去过一点点了,虽然不是最经典的。比如拜仁不就是天主地区。
-------------
魁北克城的博物馆乏善可陈,和欧洲的没法比。毕竟不算列强,没抢到什么东西。或许多伦多的有一些。满怀期望去位于老城上城某神学院的法裔美州博物馆看了看,展览布置比较乱。真品不多,图片和视频为主。
不过不得不承认,如此没什么干活的博物馆,比较天津的大沽炮台博物馆,布置仍然精细,看起来是花了更多的钱的。而大沽炮台博物馆也并非免费,门票一点也不便宜,但还是不够用心。若真用心,博物馆可以搞得很富有层次。
圣母堂在老城,不错,比较简朴;
还有一座安立甘教堂,英国势力的渗透可见一斑;
最著名的应该是Frotenac酒店,古堡型建筑,突出一个大字,四围之内称不上别有洞天,却也让我想起了维也纳的某经典(算是内城墙?)建筑本身不算漂亮但比较繁复,同时饱含一种资本时代宁要规模无需精致美感的气质,似乎与照片上看过的沙特某钟楼酒店有一些神似。酒店周边许多中国人,卖艺者都在吹《女人花》。脚下是一片观景台,靠路边有一排炮台。
老城的建筑、风格,放在欧洲也不算平平无奇,说是萨尔茨堡,也得让人辨认一下;比苏黎世貌似还漂亮不少。也有那种墙上逼真的壁画,而这种壁画好像在苏黎世老城看见过。
第二天去堡垒看了哨兵换岗仪式,极为无聊,完全是来都来了的心态。贵皇军那走路的姿态,跟解放军仪仗队之间,还差着十个军训学生水平。不是黑,真没劲。那他们牵着的那头羊,挺有意思。
住得远,土包子被四星级骗了。路过了某自然景点,小瀑布,却比尼亚加拉落差高……路上还有个叫什么耶路撒冷的教堂。
--------------
旅行中的虎,难以驾驭。还不到能靠旅行学东西的年龄。吃饭更是费劲。
尽管如此,回到家却发现他默默地学会了bonjour这个词,并且很自然地将这个词与我唱的法语版国际歌联系在了一起。我一唱,他就说bonjour。这种事已经是第二次发生了——上次,他能把למעלה自动归类为与shalom一样的语言。小孩的大脑令人称奇。
在下城看见了一辆消防车,他十分兴奋。
----------------
蒙特利尔似乎也还值得期待;渥太华景点少;而多伦多最让我期待的,只剩唐人街了。到了英语区恐怕是乏善可陈,和北美其他地方一样。八月份见分晓。
----------------
说实话,完全看不出来魁北克是二十二年前举行独立公投两边几乎势均力敌的地方,更看不出来曾经的魁北克解放阵线高举马列大旗争取民族独立、工人阶级掌权。
一方面似乎早已没有了隔阂,也接受自己是加拿大一部分了;另一方面,三河市饭馆的厕所里,英语标识还是被人破坏了。
--------------------
整体上,发达地区能旅游,不能旅行。这话可能矫情了,但总是差着点意思。或许只是因为时光荏苒,青春不再,与去墨西哥时心态不同了。可是,无论如何觉得墨西哥、约旦和匈牙利(对不起我知道你发达了)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就好像一只脚在2017的中国大城市市中心,另一只脚踏入了老居民区或城乡结合部,或者十年前、十五年前小时候的中国大城市。或者说一只脚在五大道,另一只脚在河东老居民区。或者说就是一种乡土、生活化的朴实感。中国现在还有这种感觉。
游客在无情无义这方面,甚于什么戏子、婊子。为了自己某种感觉和情绪,恨不得全世界要么落后,要么萧条。提到自己的家乡,却恨不得快速精致化、现代化,被高科技包装得严严实实。所谓小资,罪实当诛。
五年前去墨西哥,回想起来真是怀念。不过看看那时候我们的某些言论,蠢,真蠢。片面而无知。现在是这样吗?其实也有点。在美国呆久了,对美国不满增加了许多。但对中国的热爱,不仅仅是因为生活在别处,而是真真正正希望中国能越来越好。一来没得选,改得了法律层面的东西,改不了记忆,也改不了外貌。生在美国,也是中国人,这一点自己记住,远好于让那些洋人提醒你;二来,深深觉得中国所能达到的高度,哪怕只做到一半,恐怕也已经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奇迹了。十几亿人的生活,十几亿人的福祉。过去目光太短浅,没有历史观。而今换个角度,《联邦党人文集》开头作者对美国与全人类进步关系的那种解读,很容易让自己产生同感。只不过美国的使命和作用,似乎已经接近尾声了。美国伟大过,但伟大都是有周期的——中国在进入一个新的周期,当然远不完美,也不可能完美,但精气神不一样。人生在世,在一个有精气神的地方和时代生活,是幸事。
过去曾经敢说墨西哥比天朝安全,也确实是因为没见过世面。当然我个人幸运,在哪儿也还没遇到过危险,以后怎么样谁知道。
-----------
魁北克短短三日,最大感受是比英语北美地区好玩、好看,不止一倍两倍。为什么呢?难道法国殖民当局对殖民地感情更深更用心?
去了两个城市,三河和魁北克城。三河作为前菜,差强人意;魁北克城我个人感觉不亚于欧洲名城,实乃北美人文景观方面的一颗明珠。
自驾过去,没什么特别的感受。只能说不舒服——最舒服的还是有个你看不见的司机带着你灵活机动的玩——无人驾驶技术。佛蒙特和新罕布什尔的山里面,天气变化多端,时而电闪雷鸣,令人胆寒。在车里想——如果夜间被丢到这篇山林里,如何活命?人的生命力和潜力能有多强?不禁想起十三年前随夏令营去野营,也算是跋山涉水。从厨房顺出来的一袋土豆粉,救了一队人。也曾经遇到过狂风暴雨。看起来人还是能回归野外生存的。
往返都遇到了暴雨;返程时在加拿大平原地区亦然。
---
三河市,回想起来没什么太大意思。Cathedral de l'assomption,说开放,其实大门紧闭。
造纸博物馆,borealis,算是对了解地区历史、英法居民对立情绪、北美劳工运动等话题有一些间接帮助。能在捧魁北克当地造纸之余提到蔡伦和法国那位改进造纸术的科学家,还是令人欣慰的。
带虎去工厂遗址,第一反应是,祖父母那辈曾经在这样的地方工作过——这已经快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了。时间是多么可怕啊。一代一代的人,何其渺小。
圣劳伦斯河畔公园,偶遇一艘加国军舰,算是幸运。不大,估计是护卫舰。
下午开车去三河外部的某圣母教堂,cape,一般般,建筑很新。
若论天主教堂,北美还是不如拉美的。另外欧洲的天主教地区也算去过一点点了,虽然不是最经典的。比如拜仁不就是天主地区。
-------------
魁北克城的博物馆乏善可陈,和欧洲的没法比。毕竟不算列强,没抢到什么东西。或许多伦多的有一些。满怀期望去位于老城上城某神学院的法裔美州博物馆看了看,展览布置比较乱。真品不多,图片和视频为主。
不过不得不承认,如此没什么干活的博物馆,比较天津的大沽炮台博物馆,布置仍然精细,看起来是花了更多的钱的。而大沽炮台博物馆也并非免费,门票一点也不便宜,但还是不够用心。若真用心,博物馆可以搞得很富有层次。
圣母堂在老城,不错,比较简朴;
还有一座安立甘教堂,英国势力的渗透可见一斑;
最著名的应该是Frotenac酒店,古堡型建筑,突出一个大字,四围之内称不上别有洞天,却也让我想起了维也纳的某经典(算是内城墙?)建筑本身不算漂亮但比较繁复,同时饱含一种资本时代宁要规模无需精致美感的气质,似乎与照片上看过的沙特某钟楼酒店有一些神似。酒店周边许多中国人,卖艺者都在吹《女人花》。脚下是一片观景台,靠路边有一排炮台。
老城的建筑、风格,放在欧洲也不算平平无奇,说是萨尔茨堡,也得让人辨认一下;比苏黎世貌似还漂亮不少。也有那种墙上逼真的壁画,而这种壁画好像在苏黎世老城看见过。
第二天去堡垒看了哨兵换岗仪式,极为无聊,完全是来都来了的心态。贵皇军那走路的姿态,跟解放军仪仗队之间,还差着十个军训学生水平。不是黑,真没劲。那他们牵着的那头羊,挺有意思。
住得远,土包子被四星级骗了。路过了某自然景点,小瀑布,却比尼亚加拉落差高……路上还有个叫什么耶路撒冷的教堂。
--------------
旅行中的虎,难以驾驭。还不到能靠旅行学东西的年龄。吃饭更是费劲。
尽管如此,回到家却发现他默默地学会了bonjour这个词,并且很自然地将这个词与我唱的法语版国际歌联系在了一起。我一唱,他就说bonjour。这种事已经是第二次发生了——上次,他能把למעלה自动归类为与shalom一样的语言。小孩的大脑令人称奇。
在下城看见了一辆消防车,他十分兴奋。
----------------
蒙特利尔似乎也还值得期待;渥太华景点少;而多伦多最让我期待的,只剩唐人街了。到了英语区恐怕是乏善可陈,和北美其他地方一样。八月份见分晓。
----------------
说实话,完全看不出来魁北克是二十二年前举行独立公投两边几乎势均力敌的地方,更看不出来曾经的魁北克解放阵线高举马列大旗争取民族独立、工人阶级掌权。
一方面似乎早已没有了隔阂,也接受自己是加拿大一部分了;另一方面,三河市饭馆的厕所里,英语标识还是被人破坏了。
--------------------
整体上,发达地区能旅游,不能旅行。这话可能矫情了,但总是差着点意思。或许只是因为时光荏苒,青春不再,与去墨西哥时心态不同了。可是,无论如何觉得墨西哥、约旦和匈牙利(对不起我知道你发达了)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就好像一只脚在2017的中国大城市市中心,另一只脚踏入了老居民区或城乡结合部,或者十年前、十五年前小时候的中国大城市。或者说一只脚在五大道,另一只脚在河东老居民区。或者说就是一种乡土、生活化的朴实感。中国现在还有这种感觉。
游客在无情无义这方面,甚于什么戏子、婊子。为了自己某种感觉和情绪,恨不得全世界要么落后,要么萧条。提到自己的家乡,却恨不得快速精致化、现代化,被高科技包装得严严实实。所谓小资,罪实当诛。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