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紫禁城度夏指南系列:冰块如何活到夏天?
故宫的冰窖餐厅,就是当年藏冰的地点之一。
运用物理冷藏技术的冰窖
早在周代,中国就有了叫作“凌阴”的简易冰窖,汉代又改称为“凌室”。这些冰窖通常建在地势较高,土质坚实的地方,由于土壤温度较大气更为稳定,冰窖呈地下或半地下结构。根据建筑材料来看,清代冰窖主要分砖窖和土窖。砖窖是用石材和城砖砌成,窖底铺设砖块或者石板,向一端或两端倾斜,最低处与窖外排水沟或专门挖的井相连,以便融水时及时排出,或由设在窖外的井口抽出,窖顶有屋宇覆盖。土窖通常是挖土坑,筑土墙,就是一个大坑。土窖坑池里有四壁,一边有一条运冰的坡道,土窖没有窖顶,只在冬季采冰后,临时用竹竿、杉篙,搭个架子盖上苇席茅草,抹些泥或培土来保温、隔热护冰。两相比较,贵贱立判,皇家御用冰窖都是砖窖。
故宫里的冰窖坐落在隆宗门外西南的造办处外,形制完全相同,均为南北走向的半地下形式。冰窖外表与宫内一般规格的建筑没有差别,都是黑筒瓦元宝脊,硬山顶,灰色墙面,无窗,只在山墙两端各开一券门,从门洞逐级而下可至窖底。
冰窖地下部分深约1.5米,窖内净宽6.36米,长11.03米。地面满铺大块条石,一角留有沟眼,融化的冰水可由此流入暗沟。四壁自下而上先砌1.5米高的条石,再砌条砖至2.57米高,然后起条砖拱券,形成券顶。窖墙厚达2米,隔热效果极佳,至今进入窖内,仍有寒气袭人之感。即将开放的故宫冰窖餐厅是皇家冰窖之一,建于清乾隆年间,能存冰5000余块。
除了土壤与厚墙,清朝发现了一种既保温又除菌的“高科技”建筑材料——豆渣石,又名麦饭石,属火山岩类,其主要矿物质是火山岩,外观酷似大麦米饭,是一种对生物无毒、无害并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复合矿物或药用岩石。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描述豆渣石“麦饭石甘、温、无毒,主治一切痈疽发背”。如果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我们可以看到豆渣石上有很多孔,这种疏松多孔的结构里面有大量空气,保温隔热效果非常好,相当于给冰窖铺上一层保温塑料,大大提高了藏冰能力。
除了保温效果佳,多孔结构的豆渣石还能够吸收、分解、清除各种物质,具有除菌、抑菌的作用。冰块本身是由含有各种菌群的天然水凝固而成,经人工采凿后,在运输至冰窖的过程中,又由工人将冰块拖回窖中,这一系列程序不可避免地使冰块沾染不洁物质。到了存冰的过程中,冰块又会因为消融而使得储藏环境潮湿,为病菌滋生提供了优质环境。这时候,豆渣石就开始发挥功效了,它们能将融化冰水中的游离氯和杂质、有机物、杂菌等吸附、分解,保证了皇家用冰的安全和品质。
注:版权归《国家人文历史》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