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诗遗珠(下)——无名宫女,说出你的故事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擅写长篇叙事诗,他有一首题为《上阳白发人》的诗作讲述了唐代上阳宫里一位无名宫女的孤苦人生。
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
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诗歌开篇便点名了这位可怜的女子在上阳宫中的境遇,入宫时正是二八年华,而如今已年过六旬,是一个白发老人了。在幽闭的上阳宫内,这名无名宫女寂寞地度过了四十几年光阴。当年一同来的百余名身世相似的姐妹,如今死的死、去的去,只剩下她一人。想起当年离别父母乡亲时的凄凉悲苦,连哭的权利都没有。此后,白居易用了相当长的篇幅讲述她在宫中的遭遇:因杨贵妃恃宠,还没来得及见到皇帝就被迫迁居上阳宫,从此永远失去了陪王伴驾的机遇。上阳宫里的岁月是“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地苦熬,熬到如今年岁资格最老,却还画着“天宝末年时世妆”,是个彻底被时代抛弃却又只有旧时代可守的老人了。讲述完她一生的遭遇,白居易的内心也受到极大的触动,感喟道:
上阳人,苦最多。
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
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这名宫女只是无数个无名宫人中的一人,白居易听到了她一人的故事,却也在同时感受到了千千万万与她有相同遭遇的宫人的悲凉。作为诗人,他善于体悟他人的内心情感,故而能够真实地描摹出人世间的悲欢际遇。《全唐诗》中有一卷收录了唐代无名宫人的诗作,她们的作品固然不及白居易的精彩生动,但作为当时当世的亲历者,听一听她们自己讲述的故事,会有一种别样的感怀。
武后时期的一位宫人首先回忆了自己当年离家入宫时的情景,她的遭遇与白居易所描述的上阳白发人十分相似:
此别难重陈,花飞复恋人。
来时梅覆雪,去日柳含春。
物候催行客,归途淑气新。
剡川今已远,魂梦暗相亲。
《离别难》
从她的叙述中可以得知,她是浙江人。诗写得有模有样,想必出身不俗,从小受过较好的教育。尽管如此,她的身世地位还不能与徐惠等相比,应该属于小康人家的女孩子。假若没有入宫,她的生活应该是嫁入相似门第的人家,过上属于她自己的家居生活。然而,命运给了她一个转机,却没有给她一个好的结局。来到深宫数年,没有被皇帝宠幸的机会也没有比之当初更好的前途。颈联和颔联两句似透露她获得了出宫的机会,然而尾联却告诉我们家乡已远,只能魂梦相亲。也许,她草草出宫配人,留在了长安或是洛阳,再没有回过遥远的浙江。
如果她真的出宫了,虽然远离家乡是遗憾,也总好过困守深宫的上阳白发人,白居易若听晓她的际遇也会感到欣慰吧?与上阳白发人几乎同时的开元时期,唐宫里还有一位无名女子,她的遭遇则充满离奇转折,可谓天赐良缘。
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
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
蓄意多添线,含情更著绵。
今生已过也,结取后生缘。
《袍中诗》
关于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唐时便见于记载:
开元中,颁赐边军纩衣,制于宫中。有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曰:“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畜意多添线,含情更著绵。今生已过也,重结后身缘。”兵士以诗白于帅,帅进之。玄宗命以诗遍示六宫曰:“有作者勿隐,吾不罪汝。”有一宫人自言万死。玄宗深悯之,遂以嫁得诗人,仍谓之曰:“我与汝结今身缘。”边人皆感泣。
《本事诗·情感第一》
孟启的《本事诗》中记载了许多有关诗歌诗人的小故事,虽然不一定尽数真实,但却可以从中窥探到唐人唐诗的别样风貌,是正史以外更贴近于生活的记录。如果不是《本事诗》的记载,也许这首诗和这名无名宫人都不会被后世所知,历史上也就少了一段感人的传奇故事。
唐人尚武,边塞诗也曾风行一时,咏叹空闺中等待良人的闺怨诗也曾是诗歌的一大主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深宫里的女人们也同样不能超然世外。唐玄宗命令为边疆战士制衣,欲意体现他的仁君之道。负责制衣的是宫中的宫女,其中一人似乎不甘于命运的摆布,仍旧存着那一丁点对宫外世界的渴望,也是对遥不可及的,扭转命运的奢望。她很大胆,偷偷写了一首诗缝于战袍中。她期盼着什么?连她自己也说不清吧?因为太渺茫,听来太可笑,她自己也明白“今生已过也”,她本该是安于命运,不该再有期寄的人。但她还是这样做了,内心深处还是要争一争的。果然,她的诗歌被有心人发现。消息传到宫中,唐玄宗也深受触动,找到这名宫人,并没有处罚她,而是御赐了这段姻缘。也许这是“念念不忘,终有回响”的古代最佳诠释,一首诗改变了一个弱女子的命运。
尽管听来传奇,在有关唐宫的传奇故事里,《袍中诗》并非最有名的。若说能达到家喻户晓且传承为一段千古美谈的,当属著名的“红叶题诗”。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曾经是多少寂寞宫女打发孤苦时光的一个小小的排遣,因唐宫中有多名女子题诗传情,致使其成为了一种唐代特有的行为艺术。少女、花叶、流水、深宫、诗歌,几个元素凑在一起,似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然而潜藏在那少女的胭脂靓妆下的面容当是幽怨的。花叶是琐屑的,深宫是不自由的,流水是匆匆而逝的,诗歌自然也是凄楚的。看起来美好的事物总有不尽如人意的那一面,这位题诗红叶的少女不耐深宫寂寞,希望重返人间却身不由己,只得借一片叶子悄悄传递情思。
唐宫中像她一般的人不在少数,红叶题诗的事屡见不鲜。然而,真正能够得到人间回应的却是凤毛麟角,孟启的《本事诗》里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
顾况在洛,乘间与三诗友游于苑中,坐流水上,得大梧叶题诗上曰:“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况明日于上游,亦题叶上,放于波中。诗曰:“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帝城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欲寄谁?”后十余日,有人于苑中寻春,又于叶上得诗以示况。诗曰:“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顾况是浙江才子,唐肃宗时期进士,当是一位风流潇洒的人物。天宝年间,顾况在洛阳时一次与朋友出去玩,竟然在水中拾到一片题有诗句的梧桐叶,诗人希望借助这一枚花叶可以传递自己的情思,让宫外世界中的行人懂得她内心的孤寂。既然从前出过《袍中诗》并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天赐良缘,那么这位无名宫人当然也可以效仿并做一个美丽的姻缘梦。其实在她之前,已经有人做过红叶题诗的事,至于有无好结局,我们不知道,但她一定是知道的。这一次,她也想碰碰运气,诗里也说得明白,要“寄与有情人”。不过她自然不会想到,这位有情人不但有情而且有才,也许因了有才而更有情。顾况果然接招,也拾了片叶子并题诗一首放入水流中,心中怀着有些渺茫的希望:那个题诗之人可以看到他的回音。而从顾况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题诗的宫人也来自上阳宫。
传奇的是,顾况的诗被那名宫女读到了,并作了回诗。有人捡到后给了顾况,而之后的故事,孟启却不说了。究竟两人相遇相识了吗?孟启不说,也许是世人太想让这个故事有一个好的结局,传说顾况趁安史之乱找到宫女并结为连理,但其中的来龙去脉却又无从得知,或许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吧?
红叶题诗的行为在唐宫中仍在继续,但结局恐怕都是惨淡的。白居易诗中的那位上阳白发人或许也曾偷偷模仿,写下过自己的小小心愿,然而现实是如此残酷,不给她一丝一毫的转机与希望。
深宫的生活枯索寂寞,绝大多数留在这里的人都是被迫且被剥削的。在她们中间,也曾有来去匆匆的一位女子,曾似李季兰一般因才奉诏入宫,也曾与宋氏姐妹齐名,却及时抽身隐退,早早回归了凡人生活,她的名字叫鲍君徽。

可惜,这是一位有名无史的女诗人,只在《全唐诗》中窥见到她诗影翩翩。有别于宋氏姐妹清一色的应制诗,更不同于无名宫人的凄苦,她的诗歌散发着清绝俊丽的气息,是真情的流露:
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
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声中。
幽篁引沼新抽翠,芳槿低檐欲吐红。
坐久此中无限兴,更怜团扇起清风。
诗名《东亭茶宴》,而东亭不知何处。景物似在佳山秀水间,翠竹青森,管弦幽眇,流水潺潺,鲜花芳艳。坐在此处饮茶会友,绝不会生出厌烦之心,手执团扇慢摇,缕缕清风怀中起落,更添得多少诗情画意。这样曼妙的诗句大概不是在宫中写就的,那样闭塞严苛的所在绝不会触发如此超然的情怀。与宋氏姐妹相比,鲍君徽虽然没有留下多少身世,但她能善始善终,逍遥自在,却是幸运的。而与千百个对宫外世界望眼欲穿的上阳人相比,鲍君徽的来去自如则宛如天外飞仙,永生不可企及。

敬请关注下篇:蔡文姬 | 命运无情人有情
往期回顾:宫诗遗珠(上)——武则天与杨贵妃
玲珑心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梦🌸“徒劳,我的爱人 ”Vainement,ma bien aimée (2人喜欢)
- 🌸梦🌸“艺术家的生涯”La Bohème(4) (3人喜欢)
- 🌸梦🌸“艺术家的生涯”La Bohème(3) (4人喜欢)
- 🌸梦🌸“艺术家的生涯”La Bohème(2) (3人喜欢)
- 🌸梦🌸“艺术家的生涯”La Bohème(1)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