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是个败家子,却一不小心打铁打出了个千亿帝国!
类别:创业资讯
作者:包子
本文大约
2800字
读完共需4分钟
IM始纪,让创新有道,创业无忧
有这样一个人:
他梦想成为工人,却意外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家常青树。
他年轻时被当做败家子,却打造出了千亿帝国。
他出身农家,却将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为了中国第一个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提供零部件的OEM。
他15岁辍学,学历不高,却三度随同国家最高领导人访问美国。
没错,他就是图片上这位笑容可掬的大叔,鲁冠球。
如果你还不太了解他,或没有听过他的名字,没关系,听我慢慢道来。
百折而不挠
1945年,新中国尚未成立,鲁冠球出生于浙江萧山宁围乡。
他很小便随着父母下地干农活,但每天的起早贪黑并未完全解决家中的温饱,收成好的时候勉强度日,碰上收成不好,那就有大半年要饿肚子。
又做了一天农活,回家还吃不饱!鲁冠球又饿又气,发誓说,“靠天吃饭不保险,我以后要当工人赚钱!”
于是他15岁就执意辍学,去铁业社做了打铁学徒。可让他绝望的是,这样保险的工作只持续了三年,铁业社需要精简人员,于是他被精简掉了……
失去“铁饭碗”就意味着要重新踩进泥巴地,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能不能吃饱还得看天,他年纪虽小,却不愿意重回那个无奈的漩涡,继续过苦日子。
这时候他注意到,农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磨米做面的习惯,可米面加工厂距离很远,为什么自己不就近开一家呢?
那时候的鲁冠球还不满二十岁,办厂做生意更是违法行为,但他还是偷摸着坚持下来,一做就是六年,为了防止查办取缔,他连着换了七个地方,可……最后还是被查到了。
厂子被取缔,他不仅将赚到的钱赔了个精光,还搭上了爷爷留下的三间旧房,背后有人指着他骂“逆败家子”。
按理说折腾了这么久,家都基本败光了,他也该消停了。然而并没有,他只是蛰伏着,在等待下一次机会的到来。
很快,由于“停产闹革命”,当时人们连铁锹、镰刀都买不到,自行车也没有地方修。鲁冠球再一次发现商机,这一次他经过15次申请,终于得到了开办铁匠铺的资格,很快生意就红火起来。没过多久,一个更好的消息砸到了他头上。
实干出真知
1969年,中央下发文件,要求每一个公社都必须有一个农具修配站。24岁的鲁冠球已经是个健壮的青年,他意识到机会来了!于是变卖了所有家当,办起了公社农机修配厂,而这个不到十个人的小作坊,正是万向集团的前身。
那段时间虽然不用再东躲西藏,但鲁冠球的日子依旧不好过,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席卷而至。他成为了被批斗的重点对象,被批判为利润挂帅、唯生产力论、搞资本主义,甚至连厂子的牌子都被砸了。
尽管这样,鲁冠球依旧没有气馁,将自己劈成两半儿,一半儿白天挨批斗,另一半儿晚上办公。他相信不被人理解时,对的要去听,不对的不用去管。事情不是靠讲出来的,是干出来的。时间是最公正的,有播种一定有收获。
靠着这样坚持实干的精神,到1978年,中国开始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时,他的公司已经能够每天创造1万元的利润。工厂门口也已挂上了宁围农机厂、宁围轴承厂、宁围链条厂等多块牌子。
但鲁冠球并没有止步于此,很快他敏锐的嗅到了新的商机。
遇到困难,解决才是硬道理
1979年,《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国民经济要发展,交通运输是关键》的社论,这无疑为鲁冠球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鲁冠球重新审视了一遍自己手里的项目,刚刚开始生产不久的万向节映入眼帘。这种十字架形状的小东西,一只手正好可以握住,看上去不算起眼,却是汽车必需要品!思索再三,他拍板了,干!
可干就干吧,他还偏偏将其他的产品全部剔除,专精他认为发展最好的万向节。这一点受到了诸多反对。可鲁冠球坚定的相信着自己的直觉,力排众议,坚持自己的想法。
那时候工厂已经有四百多工人,热火朝天的做着,很快就生产出大批产品。鲁冠球起名叫“钱潮牌”,盼望它能带来滚滚财源。
可预想中的大把订单并没有找上门来,大批的万向节也没有带来预想中的财富。大批万向节堆积在仓库,没有销路。工厂当年的营收立马减半,一些其他的声音也跟着冒出来,这些无一不让鲁冠球头疼不已。
直到1980年,全国汽车零部件订货会在山东召开,这个订货会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汽车生产制造商。
鲁冠球仿佛看到了一线生机,他当机立断,拉着两卡车“钱潮牌”万向节就到了主办地山东胶南县。这两卡车的万向节成为了鲁冠球创业史和万向集团企业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敲门砖。
但当事情的经过却可谓是一波三折:
他们车虽然达到会场入口,但其他拿着门票的都是国营企业,鲁冠球这样的乡镇厂子根本不够格进去!
鲁冠球被兜头浇了盆冷水,但毕竟是揣着希望来的,他没打算轻易放弃,不让进场?那行,我就在门口摆地摊儿!
可很快他就绝望了,摆了三天地摊儿,光费嗓子吆喝了,一个顾客没有!
这样下去不行啊!
鲁冠球顺着人群看向会场,只能看到里面人头攒动,却不清楚里面具体什么情况,他干脆悄悄安排人进去打听敌情,一打听果然得到一个重磅消息,双方都不肯妥协,正在咬价!
这是个好消息,也不算个好消息。
没成交就意味着还有希望,可涉及到价格却又很难办。万向节本身的利润就不高,再压缩价格,基本就没几个钱好赚了。可看着两卡车万向节,也没别的办法了,他干脆一咬牙决定搏一搏,将价格降低20%,将利润打薄到极致。
第二天横幅一挂,汽车制造商蜂拥而至,晚上回去一统计,订单总共210万,鲁冠球打响第一炮!
这次的成功不仅解了鲁冠球的燃眉之急,更让他重新看到了希望。而过程当中历经波折,最终想办法完满解决的精神,也一度成为万科的企业文化。
第一炮打响之后,鲁冠球的地盘在悄无声息的扩张着,工厂生产的万向节销往全国各地,但很快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导致工厂连着6个月发不出工资。
质量为上,社会责任为大
1980年夏天,民营企业还在计划经济的夹缝中求生存。
而鲁冠球自从改革开始做万向节虽然逐步打开了市场,但营收却还没完全追上改革之前。
这时候危机忽然来临:
在一个阴雨连绵的早晨,一封来自安徽芜湖客户的退货信摊在了鲁冠球的桌上,“贵厂的产品价格虽然公道,但有些万向节出现了裂纹……“
信中措辞虽然委婉,万向节厂却是首次碰到这种事情。鲁冠球好像受到当头一棒,气得他把桌子拍得震天响:“把合格的产品送过去换!把那些次品,不论在芜湖,还是在四川、济南,统统背回来!”
30多个工人闻风而动,奔赴全国各地,将所有有质量问题的全部拉回厂里。很快三万多套产品在厂子里堆积如山,鲁冠球头一次认识到,质量意识多么重要!
为了让全厂包括他自己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质量意识的重要性,他并未采纳回炉重造或者包装进行二次销售的建议,而是将那些瑕疵货品直接背进了废品收购站,当垃圾处理。
这与5年后,张瑞敏怒砸冰箱何其相似,我想,他们的认知都是一样的——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
这次事件造成的直接损失是43万,要知道那会儿一件质量不错的衣服才三块钱,一个月工资才20来块。造成的损失可想而知,所以接下去6个月时间,厂里都发不出工钱。
这个教训非常惨烈,但对社会的责任和诚信建立起来了,也让所有的工人都深刻地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
当然光有意识还不够,技术也必须跟上。
后面鲁冠球跑到东北寻找专家,“三顾茅庐”挖来了黑龙江一个原来参加过红旗研发的退休老师傅,进万向厂做技术指导。同时,鲁冠球把年利润的80%都用于改进设备,花了150万引进国外的高端机床。
这一举措,也为万向今后走入国际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
结语
到这里,鲁冠球与万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在那个躁乱又压抑的年代,鲁冠球作为一个执着的创业者,在经历了数次无可奈何的失败之后,依旧坚忍不拔。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向前。可以说他经历了中国市场经济最激荡的年代,在经历了漫长的改革之路之后,鲁冠球属于优秀民营企业家的精神越发熠熠生辉。
无论身处什么时代,创业路上都充斥着荆棘和反对的声音,对产品的执着和对社会的责任将是你手上可以掌握的利剑,旁的声音都可以不听,就像鲁冠球说的:时间是最公正的,有播种一定有收获。
持续关注“IM始纪”
带来更多创业思考
作者:包子
本文大约
2800字
读完共需4分钟
IM始纪,让创新有道,创业无忧
有这样一个人:
他梦想成为工人,却意外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家常青树。
他年轻时被当做败家子,却打造出了千亿帝国。
他出身农家,却将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为了中国第一个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提供零部件的OEM。
他15岁辍学,学历不高,却三度随同国家最高领导人访问美国。
![]() |
没错,他就是图片上这位笑容可掬的大叔,鲁冠球。
如果你还不太了解他,或没有听过他的名字,没关系,听我慢慢道来。
百折而不挠
1945年,新中国尚未成立,鲁冠球出生于浙江萧山宁围乡。
他很小便随着父母下地干农活,但每天的起早贪黑并未完全解决家中的温饱,收成好的时候勉强度日,碰上收成不好,那就有大半年要饿肚子。
又做了一天农活,回家还吃不饱!鲁冠球又饿又气,发誓说,“靠天吃饭不保险,我以后要当工人赚钱!”
于是他15岁就执意辍学,去铁业社做了打铁学徒。可让他绝望的是,这样保险的工作只持续了三年,铁业社需要精简人员,于是他被精简掉了……
![]() |
失去“铁饭碗”就意味着要重新踩进泥巴地,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能不能吃饱还得看天,他年纪虽小,却不愿意重回那个无奈的漩涡,继续过苦日子。
这时候他注意到,农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磨米做面的习惯,可米面加工厂距离很远,为什么自己不就近开一家呢?
那时候的鲁冠球还不满二十岁,办厂做生意更是违法行为,但他还是偷摸着坚持下来,一做就是六年,为了防止查办取缔,他连着换了七个地方,可……最后还是被查到了。
厂子被取缔,他不仅将赚到的钱赔了个精光,还搭上了爷爷留下的三间旧房,背后有人指着他骂“逆败家子”。
按理说折腾了这么久,家都基本败光了,他也该消停了。然而并没有,他只是蛰伏着,在等待下一次机会的到来。
很快,由于“停产闹革命”,当时人们连铁锹、镰刀都买不到,自行车也没有地方修。鲁冠球再一次发现商机,这一次他经过15次申请,终于得到了开办铁匠铺的资格,很快生意就红火起来。没过多久,一个更好的消息砸到了他头上。
实干出真知
1969年,中央下发文件,要求每一个公社都必须有一个农具修配站。24岁的鲁冠球已经是个健壮的青年,他意识到机会来了!于是变卖了所有家当,办起了公社农机修配厂,而这个不到十个人的小作坊,正是万向集团的前身。
![]() |
那段时间虽然不用再东躲西藏,但鲁冠球的日子依旧不好过,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席卷而至。他成为了被批斗的重点对象,被批判为利润挂帅、唯生产力论、搞资本主义,甚至连厂子的牌子都被砸了。
尽管这样,鲁冠球依旧没有气馁,将自己劈成两半儿,一半儿白天挨批斗,另一半儿晚上办公。他相信不被人理解时,对的要去听,不对的不用去管。事情不是靠讲出来的,是干出来的。时间是最公正的,有播种一定有收获。
靠着这样坚持实干的精神,到1978年,中国开始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时,他的公司已经能够每天创造1万元的利润。工厂门口也已挂上了宁围农机厂、宁围轴承厂、宁围链条厂等多块牌子。
但鲁冠球并没有止步于此,很快他敏锐的嗅到了新的商机。
遇到困难,解决才是硬道理
1979年,《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国民经济要发展,交通运输是关键》的社论,这无疑为鲁冠球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鲁冠球重新审视了一遍自己手里的项目,刚刚开始生产不久的万向节映入眼帘。这种十字架形状的小东西,一只手正好可以握住,看上去不算起眼,却是汽车必需要品!思索再三,他拍板了,干!
可干就干吧,他还偏偏将其他的产品全部剔除,专精他认为发展最好的万向节。这一点受到了诸多反对。可鲁冠球坚定的相信着自己的直觉,力排众议,坚持自己的想法。
那时候工厂已经有四百多工人,热火朝天的做着,很快就生产出大批产品。鲁冠球起名叫“钱潮牌”,盼望它能带来滚滚财源。
![]() |
可预想中的大把订单并没有找上门来,大批的万向节也没有带来预想中的财富。大批万向节堆积在仓库,没有销路。工厂当年的营收立马减半,一些其他的声音也跟着冒出来,这些无一不让鲁冠球头疼不已。
直到1980年,全国汽车零部件订货会在山东召开,这个订货会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汽车生产制造商。
鲁冠球仿佛看到了一线生机,他当机立断,拉着两卡车“钱潮牌”万向节就到了主办地山东胶南县。这两卡车的万向节成为了鲁冠球创业史和万向集团企业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敲门砖。
但当事情的经过却可谓是一波三折:
他们车虽然达到会场入口,但其他拿着门票的都是国营企业,鲁冠球这样的乡镇厂子根本不够格进去!
鲁冠球被兜头浇了盆冷水,但毕竟是揣着希望来的,他没打算轻易放弃,不让进场?那行,我就在门口摆地摊儿!
可很快他就绝望了,摆了三天地摊儿,光费嗓子吆喝了,一个顾客没有!
这样下去不行啊!
鲁冠球顺着人群看向会场,只能看到里面人头攒动,却不清楚里面具体什么情况,他干脆悄悄安排人进去打听敌情,一打听果然得到一个重磅消息,双方都不肯妥协,正在咬价!
这是个好消息,也不算个好消息。
没成交就意味着还有希望,可涉及到价格却又很难办。万向节本身的利润就不高,再压缩价格,基本就没几个钱好赚了。可看着两卡车万向节,也没别的办法了,他干脆一咬牙决定搏一搏,将价格降低20%,将利润打薄到极致。
第二天横幅一挂,汽车制造商蜂拥而至,晚上回去一统计,订单总共210万,鲁冠球打响第一炮!
这次的成功不仅解了鲁冠球的燃眉之急,更让他重新看到了希望。而过程当中历经波折,最终想办法完满解决的精神,也一度成为万科的企业文化。
第一炮打响之后,鲁冠球的地盘在悄无声息的扩张着,工厂生产的万向节销往全国各地,但很快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导致工厂连着6个月发不出工资。
质量为上,社会责任为大
1980年夏天,民营企业还在计划经济的夹缝中求生存。
而鲁冠球自从改革开始做万向节虽然逐步打开了市场,但营收却还没完全追上改革之前。
这时候危机忽然来临:
在一个阴雨连绵的早晨,一封来自安徽芜湖客户的退货信摊在了鲁冠球的桌上,“贵厂的产品价格虽然公道,但有些万向节出现了裂纹……“
信中措辞虽然委婉,万向节厂却是首次碰到这种事情。鲁冠球好像受到当头一棒,气得他把桌子拍得震天响:“把合格的产品送过去换!把那些次品,不论在芜湖,还是在四川、济南,统统背回来!”
30多个工人闻风而动,奔赴全国各地,将所有有质量问题的全部拉回厂里。很快三万多套产品在厂子里堆积如山,鲁冠球头一次认识到,质量意识多么重要!
为了让全厂包括他自己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质量意识的重要性,他并未采纳回炉重造或者包装进行二次销售的建议,而是将那些瑕疵货品直接背进了废品收购站,当垃圾处理。
这与5年后,张瑞敏怒砸冰箱何其相似,我想,他们的认知都是一样的——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
![]() |
这次事件造成的直接损失是43万,要知道那会儿一件质量不错的衣服才三块钱,一个月工资才20来块。造成的损失可想而知,所以接下去6个月时间,厂里都发不出工钱。
这个教训非常惨烈,但对社会的责任和诚信建立起来了,也让所有的工人都深刻地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
当然光有意识还不够,技术也必须跟上。
![]() |
后面鲁冠球跑到东北寻找专家,“三顾茅庐”挖来了黑龙江一个原来参加过红旗研发的退休老师傅,进万向厂做技术指导。同时,鲁冠球把年利润的80%都用于改进设备,花了150万引进国外的高端机床。
这一举措,也为万向今后走入国际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
结语
到这里,鲁冠球与万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在那个躁乱又压抑的年代,鲁冠球作为一个执着的创业者,在经历了数次无可奈何的失败之后,依旧坚忍不拔。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向前。可以说他经历了中国市场经济最激荡的年代,在经历了漫长的改革之路之后,鲁冠球属于优秀民营企业家的精神越发熠熠生辉。
无论身处什么时代,创业路上都充斥着荆棘和反对的声音,对产品的执着和对社会的责任将是你手上可以掌握的利剑,旁的声音都可以不听,就像鲁冠球说的:时间是最公正的,有播种一定有收获。
持续关注“IM始纪”
带来更多创业思考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