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影志(之九,2005.08)
最近读了徐鸢的《等待电影的日子》,颇有感触,乃决定把自己多年前写的迷影笔记逐一贴出来。
2005.8.15——2005.8.21
又买碟
8.18
红帆购DVD如下:
《小活佛》
《布赖恩·德· 帕尔玛早期作品集》
《小活佛》面市已久,但我每次购碟的资金有限,一直没有把它列入购对象。但最近我忽然特别怀念它,觉得它是一个被我遗弃的孩子,如果我不把它买下,良心就会受到责备。但面市已久,是否还有货很难说了。我先到小毛看了一下,已经没货,不免心凉,因为小毛的存货一直比较多,他家没有别家还有的可能性就更小了。我抱着碰碰运气的打算到红帆看一看,没想到不但有货,而且是一整叠!真是意外惊喜!该片的包装还很新,估计是补进的货。
我说过,布赖恩·德· 帕尔玛是我心目中的大师之一。大师往往是从短片起家的,看他们的短片,似乎看到了一条通向大师之路。这条路通还是不通姑且不论,能远远眺望一下,已属荣幸。我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荣幸一把的机会!
计12元。
8.19
小毛购DVD如下:
邵氏5张:
《江湖行》
《阎惜姣》
《济公》
《情侠追风剑》
《小子有种》
编号为邵氏No.222、No.223、No.224、No.225、No.226。
中盛D5三张:
《忍者武艺传》
大岛渚并不是我喜欢的导演,我尤其不喜欢他的那部《感官王国》。
但这样一个话题人物,这样一个以大胆和革命著称的家伙,对我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再说,他的电影有许多我会去学习与借鉴的东西。
《天堂可以等待》
《青年特尔勒斯》
这两个片子都是CC版,都出过D9,但不属我特别向往的片子,我不太乐意多花几块钱。所以,等到D5 出来了,我才“捡”回来。
简装D9三张:
《林世荣》
《杂家小子》
《龙在江湖》
《林世荣》、《杂家小子》、《鬼打鬼》为洪金宝大师兄的早期名作,市面上有套装卖的,但《鬼打鬼》我已经购得。又,套装较贵又占地方,实在是双重不实惠。所以,我不买套装。
《龙在江湖》,于仁泰导演,李国豪主演。喜欢于仁泰不是因为看了他的《白发魔女传》,而是因为看了他就《白发魔女传》所接受的采访。我喜欢他这样的电影人,喜欢他的电影理念、他对电影的态度,还喜欢他的平和的心态和在电影圈的处世策略。
而李国豪,李小龙的儿子。我一直只闻其名,未见其人,这是一个好机会,也许我还可以在他身上找到一些李小龙的身影。
我总是很乐意买港片的D9,因为我喜欢看港片的花絮,喜欢看香港电影导演接受采访。
计76元。
看电影
《买凶拍人》
身边的同学大都喜欢周星驰,但我以为,周星驰的喜剧并不是香港最好的喜剧。
在香港,真正把喜剧拍到极致的是许氏兄弟:许冠文、许冠英、许冠杰,还有基本上不露面的许冠武。他们的《半斤八两》、《天才与白痴》等都是经典的喜剧片。这些片子既足够搞笑,又有讽世的意义——这一点往往是周氏喜剧所缺少的。此外,把喜剧拍得最有香港特色的也是许氏兄弟,香港的众生百态、粤语所特有的味道,都在许氏兄弟的电影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而许冠杰所唱的电影主题曲或者插曲,对于懂粤语的人来说,都有无穷之妙!
可惜的是,这些年许氏兄弟已经淡出影坛,只有许冠杰还比较活跃,但状况也已经大不如前了。这两年,我一遍又一遍地看许氏兄弟的电影,怀念与期待难却。
直到彭浩翔横空出世,我才走出许氏兄弟的喜剧,学会了喜新厌旧——不过,这厌旧是暂时的。彭浩翔至今一共才拍了四部电影,已经有电影节给他举办过电影回顾展了!阿彭的作品往往被冠上“狂笑”之誉,正儿八经的电影节也许都需要阿彭的疯狂喜剧的活力吧。
阿彭的四部作品是:《买凶拍人》、《大丈夫》、《公主复仇记》、《AV》。《公主复仇记》我没有看过,在小毛问的时候,一家伙插嘴道,《公主复仇记》是彭浩翔最差的作品,不值得看。但从阿彭的另外三部令人拍案叫绝的作品看来,阿彭的水准应该不会差到那里去的——我始终不太相信那个家伙的话。但愿早日看到阿彭的这部作品吧。
毫无疑问,阿彭的这部处女作是他迄今为止最好的作品。《买凶拍人》讲述了一个极其荒诞的杀手的故事。它的故事基于这样一个前提:买凶者提出要让杀手拍下杀人的过程,这样,买凶者就可以看到仇家被杀的过程,从而达到泄愤的目的。这在现实中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是电影让它成为可能——在电影中做现实中所不可能的事情,这是电影能够赋予我们的特殊快乐之一!
《买凶拍人》是个小成本电影,最大的大牌要算电视节目主持人葛民辉了,其次就是一直作为二三线演员的张达民。葛民辉主持的电视节目我虽然没有看过,但阿彭看过,阿彭很喜欢看。从阿彭口中我知道,葛民辉主持的电视节目是一个爆笑的节目。在这一点上,葛民辉和许冠文极其相似,都出身于电视台的搞笑节目,都是主而优则演——许冠文更进一步,演而优则导。
一般而言,能够在电视台主持搞笑节目的主持人,都是非常有喜剧活力的人。许冠文当年就靠这个得李翰祥提拔,出演了那个有过分活力的“大军阀”(《大军阀》)。葛民辉演的那个杀手,是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家伙。他居然打电话给老主顾“拉生意”!他居然真的接下“买凶拍人”的活计!他的老婆、岳母、岳父竟然都让他“顺手”多杀几个人!他最后竟然阴差阳错地成了电影中的杀手!这个杀手太传奇、太另类、太无厘头了,这样的杀手如果让演小庄的发哥来演当然不行,只有辉哥这样活力四射的“鬼马”的、“搞怪”的家伙才是最佳人选。而张达民演的那个傻乎乎的很有电影追求的老马丁的校友,也恰到好处。张达民长着一张很无辜的脸,在一系列的杀人事件中,他是无辜的,也是幸运的。无辜的张达民得到了日本女优的芳心;到了最后,这个无辜的家伙竟然幸运到获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傻瓜有傻福,张达民傻到了家,也演到了家!
阿彭似乎还有意拿辉哥演的阿Bart和阿兰·德龙演的独行杀手作一番对比——阿Bart家中的墙上贴着《独行杀手》的海报,阿Bart干最后一单Case的之前,德龙前辈还开口“点醒”了阿Bart几句。阿彭最后把小庄也拉进来了,向老吴的《喋血双雄》致敬了一把——B,哥竟然想搞个“单枪白鸽”。可见阿彭是个贪玩之人,对经典电影十分熟悉——在《AV》中,阿彭更是拿塔尔科夫斯基开玩笑。
《买凶拍人》是一部玩出来的电影,是一部拍得尽兴,让我们看得也尽兴的电影。阿彭玩转了杀手,也玩转了喜剧!
不知道老昆汀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如果老昆汀看过,他大概就会有点惭愧——原来他并不是玩电影玩得最爽的人!
《捉鼠记》(The Rat Catcher)
邵氏出品,1974年,桂治洪导演,恬妮、刘陆华主演。
《鬼眼》(Ghost Eyes)
邵氏出品,1974年,桂治洪导演,陈思佳、思维主演。
《捉鼠记》让酒店经理改行过来的刘陆华一举成名。在香港,不少演员是盲打误撞地进入电影界的。肌肉男罗莽原来在写字楼当会计,因为工作清闲,便在办公室旁边的空地上健身。某日,导演张彻来到罗莽所在的写字楼,看见罗莽在健身,便问他有没有兴趣加入电影界。罗莽早已经厌倦了写字楼的无聊生活,经张彻这一提点,便投考邵氏的演员培训班,竟被录取了。后来,罗莽成了张家班的第三代弟子,虽然没有大红大紫,但也主演了不少功夫电影。
邵氏制片厂停产后,罗莽转投TVB,一直到现在。像罗莽、刘陆华这样盲打误撞进入电影界的电影人,在香港还是很多的。香港电影界是一个机会很多的行业。
因为播放的问题,《鬼眼》我只看了一小段,没法说。
《七仙女》(A Maid From Heaven)
邵氏出品,1963年,陈一新、何梦华导演,方盈、凌波。
李翰祥离开邵氏之前,已经开始筹拍此片,歌词都搜集得差不多了。但正在此时,李翰祥离开邵氏,远赴台湾自组国联公司并抢拍《七仙女》。邵氏当然也不甘示弱,马上组织人力物力赶拍《七仙女》。结果,邵氏的《七仙女》和国联的《七仙女》几乎同时上画。在票房上,邵氏凭借其庞大的院线资源略胜一筹,但在艺术上,普遍认为李翰祥的版本更见功力。我没有看过李翰祥的版本,但从李翰祥在黄梅调电影方面拍一部红一部的情况看来,再加上李翰祥在电影制作上大手大脚的习惯,公论所言当不差。
邵氏的黄梅调电影我看得不少,在那么多作品中,该片确实只属平庸之作。
《神经侠侣》
细节很生动,结构很松散。
看这个片子之前,我以为是一部搞笑的警匪片,但看了之后,觉得有点意外。相信你看了,也会觉得有点意外的。这点意外是惊喜还是失望,自在你心。
记得《看电影》的“审片室”曾经给该片打出一个80分的高分,并说该片是一部关于成长的电影。
2005.8.15——2005.8.21
又买碟
8.18
红帆购DVD如下:
《小活佛》
《布赖恩·德· 帕尔玛早期作品集》
《小活佛》面市已久,但我每次购碟的资金有限,一直没有把它列入购对象。但最近我忽然特别怀念它,觉得它是一个被我遗弃的孩子,如果我不把它买下,良心就会受到责备。但面市已久,是否还有货很难说了。我先到小毛看了一下,已经没货,不免心凉,因为小毛的存货一直比较多,他家没有别家还有的可能性就更小了。我抱着碰碰运气的打算到红帆看一看,没想到不但有货,而且是一整叠!真是意外惊喜!该片的包装还很新,估计是补进的货。
我说过,布赖恩·德· 帕尔玛是我心目中的大师之一。大师往往是从短片起家的,看他们的短片,似乎看到了一条通向大师之路。这条路通还是不通姑且不论,能远远眺望一下,已属荣幸。我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荣幸一把的机会!
计12元。
8.19
小毛购DVD如下:
邵氏5张:
《江湖行》
《阎惜姣》
《济公》
《情侠追风剑》
《小子有种》
编号为邵氏No.222、No.223、No.224、No.225、No.226。
中盛D5三张:
《忍者武艺传》
大岛渚并不是我喜欢的导演,我尤其不喜欢他的那部《感官王国》。
但这样一个话题人物,这样一个以大胆和革命著称的家伙,对我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再说,他的电影有许多我会去学习与借鉴的东西。
《天堂可以等待》
《青年特尔勒斯》
这两个片子都是CC版,都出过D9,但不属我特别向往的片子,我不太乐意多花几块钱。所以,等到D5 出来了,我才“捡”回来。
简装D9三张:
《林世荣》
《杂家小子》
《龙在江湖》
《林世荣》、《杂家小子》、《鬼打鬼》为洪金宝大师兄的早期名作,市面上有套装卖的,但《鬼打鬼》我已经购得。又,套装较贵又占地方,实在是双重不实惠。所以,我不买套装。
《龙在江湖》,于仁泰导演,李国豪主演。喜欢于仁泰不是因为看了他的《白发魔女传》,而是因为看了他就《白发魔女传》所接受的采访。我喜欢他这样的电影人,喜欢他的电影理念、他对电影的态度,还喜欢他的平和的心态和在电影圈的处世策略。
而李国豪,李小龙的儿子。我一直只闻其名,未见其人,这是一个好机会,也许我还可以在他身上找到一些李小龙的身影。
我总是很乐意买港片的D9,因为我喜欢看港片的花絮,喜欢看香港电影导演接受采访。
计76元。
看电影
《买凶拍人》
身边的同学大都喜欢周星驰,但我以为,周星驰的喜剧并不是香港最好的喜剧。
在香港,真正把喜剧拍到极致的是许氏兄弟:许冠文、许冠英、许冠杰,还有基本上不露面的许冠武。他们的《半斤八两》、《天才与白痴》等都是经典的喜剧片。这些片子既足够搞笑,又有讽世的意义——这一点往往是周氏喜剧所缺少的。此外,把喜剧拍得最有香港特色的也是许氏兄弟,香港的众生百态、粤语所特有的味道,都在许氏兄弟的电影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而许冠杰所唱的电影主题曲或者插曲,对于懂粤语的人来说,都有无穷之妙!
可惜的是,这些年许氏兄弟已经淡出影坛,只有许冠杰还比较活跃,但状况也已经大不如前了。这两年,我一遍又一遍地看许氏兄弟的电影,怀念与期待难却。
直到彭浩翔横空出世,我才走出许氏兄弟的喜剧,学会了喜新厌旧——不过,这厌旧是暂时的。彭浩翔至今一共才拍了四部电影,已经有电影节给他举办过电影回顾展了!阿彭的作品往往被冠上“狂笑”之誉,正儿八经的电影节也许都需要阿彭的疯狂喜剧的活力吧。
阿彭的四部作品是:《买凶拍人》、《大丈夫》、《公主复仇记》、《AV》。《公主复仇记》我没有看过,在小毛问的时候,一家伙插嘴道,《公主复仇记》是彭浩翔最差的作品,不值得看。但从阿彭的另外三部令人拍案叫绝的作品看来,阿彭的水准应该不会差到那里去的——我始终不太相信那个家伙的话。但愿早日看到阿彭的这部作品吧。
毫无疑问,阿彭的这部处女作是他迄今为止最好的作品。《买凶拍人》讲述了一个极其荒诞的杀手的故事。它的故事基于这样一个前提:买凶者提出要让杀手拍下杀人的过程,这样,买凶者就可以看到仇家被杀的过程,从而达到泄愤的目的。这在现实中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是电影让它成为可能——在电影中做现实中所不可能的事情,这是电影能够赋予我们的特殊快乐之一!
《买凶拍人》是个小成本电影,最大的大牌要算电视节目主持人葛民辉了,其次就是一直作为二三线演员的张达民。葛民辉主持的电视节目我虽然没有看过,但阿彭看过,阿彭很喜欢看。从阿彭口中我知道,葛民辉主持的电视节目是一个爆笑的节目。在这一点上,葛民辉和许冠文极其相似,都出身于电视台的搞笑节目,都是主而优则演——许冠文更进一步,演而优则导。
一般而言,能够在电视台主持搞笑节目的主持人,都是非常有喜剧活力的人。许冠文当年就靠这个得李翰祥提拔,出演了那个有过分活力的“大军阀”(《大军阀》)。葛民辉演的那个杀手,是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家伙。他居然打电话给老主顾“拉生意”!他居然真的接下“买凶拍人”的活计!他的老婆、岳母、岳父竟然都让他“顺手”多杀几个人!他最后竟然阴差阳错地成了电影中的杀手!这个杀手太传奇、太另类、太无厘头了,这样的杀手如果让演小庄的发哥来演当然不行,只有辉哥这样活力四射的“鬼马”的、“搞怪”的家伙才是最佳人选。而张达民演的那个傻乎乎的很有电影追求的老马丁的校友,也恰到好处。张达民长着一张很无辜的脸,在一系列的杀人事件中,他是无辜的,也是幸运的。无辜的张达民得到了日本女优的芳心;到了最后,这个无辜的家伙竟然幸运到获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傻瓜有傻福,张达民傻到了家,也演到了家!
阿彭似乎还有意拿辉哥演的阿Bart和阿兰·德龙演的独行杀手作一番对比——阿Bart家中的墙上贴着《独行杀手》的海报,阿Bart干最后一单Case的之前,德龙前辈还开口“点醒”了阿Bart几句。阿彭最后把小庄也拉进来了,向老吴的《喋血双雄》致敬了一把——B,哥竟然想搞个“单枪白鸽”。可见阿彭是个贪玩之人,对经典电影十分熟悉——在《AV》中,阿彭更是拿塔尔科夫斯基开玩笑。
《买凶拍人》是一部玩出来的电影,是一部拍得尽兴,让我们看得也尽兴的电影。阿彭玩转了杀手,也玩转了喜剧!
不知道老昆汀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如果老昆汀看过,他大概就会有点惭愧——原来他并不是玩电影玩得最爽的人!
《捉鼠记》(The Rat Catcher)
邵氏出品,1974年,桂治洪导演,恬妮、刘陆华主演。
《鬼眼》(Ghost Eyes)
邵氏出品,1974年,桂治洪导演,陈思佳、思维主演。
《捉鼠记》让酒店经理改行过来的刘陆华一举成名。在香港,不少演员是盲打误撞地进入电影界的。肌肉男罗莽原来在写字楼当会计,因为工作清闲,便在办公室旁边的空地上健身。某日,导演张彻来到罗莽所在的写字楼,看见罗莽在健身,便问他有没有兴趣加入电影界。罗莽早已经厌倦了写字楼的无聊生活,经张彻这一提点,便投考邵氏的演员培训班,竟被录取了。后来,罗莽成了张家班的第三代弟子,虽然没有大红大紫,但也主演了不少功夫电影。
邵氏制片厂停产后,罗莽转投TVB,一直到现在。像罗莽、刘陆华这样盲打误撞进入电影界的电影人,在香港还是很多的。香港电影界是一个机会很多的行业。
因为播放的问题,《鬼眼》我只看了一小段,没法说。
《七仙女》(A Maid From Heaven)
邵氏出品,1963年,陈一新、何梦华导演,方盈、凌波。
李翰祥离开邵氏之前,已经开始筹拍此片,歌词都搜集得差不多了。但正在此时,李翰祥离开邵氏,远赴台湾自组国联公司并抢拍《七仙女》。邵氏当然也不甘示弱,马上组织人力物力赶拍《七仙女》。结果,邵氏的《七仙女》和国联的《七仙女》几乎同时上画。在票房上,邵氏凭借其庞大的院线资源略胜一筹,但在艺术上,普遍认为李翰祥的版本更见功力。我没有看过李翰祥的版本,但从李翰祥在黄梅调电影方面拍一部红一部的情况看来,再加上李翰祥在电影制作上大手大脚的习惯,公论所言当不差。
邵氏的黄梅调电影我看得不少,在那么多作品中,该片确实只属平庸之作。
《神经侠侣》
细节很生动,结构很松散。
看这个片子之前,我以为是一部搞笑的警匪片,但看了之后,觉得有点意外。相信你看了,也会觉得有点意外的。这点意外是惊喜还是失望,自在你心。
记得《看电影》的“审片室”曾经给该片打出一个80分的高分,并说该片是一部关于成长的电影。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