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物150:荍:男女之情的永恒美色
我于1979年吃过锦葵籽儿。当时堂姐姐们说那叫“饼干花”,因为它的果实像饼干。但现在想来,更像扁扁的蟠桃。
那时我六岁,在二伯父家度夏。他们干休所里有一台公共电视机,黑白的。清楚地记得有天晚上播放《小刀会》,是一种舞台戏剧。我看着不耐烦,不时跑回去揪一个“饼干”。也没人管我,所以没几天,“饼干花”就没饼干了。印象中那“饼干”并不美味,只是一个儿童的精神寄托而已。
我还抱着锦鸡标本在“饼干花”边拍过一张照片。至今仍在。
视尔如荍[qiáo],贻我握椒。
(《诗经•国风•陈风•东门之枌》)
荍,即锦葵、“饼干花”。东门边的男人,视女子美如锦葵,女子赠他一把花椒。这种古老的传情模式,如今只保留了前一半,后一半替换成香手帕也好啊?毕竟调味品太现实主义了。
今天城市乡村锦葵都很多。初夏,我独自驾车经过合肥南边的刘河,见沿路乡民门前锦葵簇拥,欢喜且灿烂。就停车下去欣赏,拍照发朋友圈,引得诸多点赞。而远在内蒙、广东的朋友,也将自家种的锦葵发照片,与我看见的一样。可见这种花儿很久前,就不限于《诗经》所在的范围。更感人的是,连西藏高原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也有锦葵招展——
锦葵原自恋金蜂,谁供花颜奉神灵?
欲舞轻翼入殿里,偷向坛前伴卿卿。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在《情诗其五》中如是说。虽然锦葵只是一个象征、比喻,但这位活佛对它的记载,必然源自那片伟大的生活环境。锦葵的适应性、生命力,由此可见一斑。
欧洲也有锦葵,在基督教文化中,它的“花语”是“风味”。据欧洲古人说,锦葵籽儿有花生米的味道!难道他们与我幼时有类似的爱好?
埃及人也有锦葵可吃。但他们更喜欢将锦葵叶子切碎,与肉和大米同煮,再浇上奶油烧大蒜。据说味道极美。问题是,这种烹调法与中国人差距太大,我无法想象其味道,而且真的不打算品尝。
咱们古人的艺术感觉特别好,我个人甚至不惜为此厚古薄今。且不说祖先在文字、图画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单单制作小器具这一点,就有很多当世不能达到的水平。近年有人依据锦葵创作一种紫砂壶,很精美,但它其实还是师法古人传下的经典器型:风卷葵。现在的科学技术使制作条件更好了,而古人是在类似锦葵生活的自然条件下,完成这些关于锦葵的艺术品兼日用品。宋代诗人张镃道——
邂逅如相约,新交会旧知。
轩窗浑未暑,宾主总能诗。
小草浮冰楮,初篁映锦葵。
星郎风韵杀,我辈盍幽期。
这是一次朋友欢会场景。锦葵们与竹子在一起。如果刻意将锦葵理解成紫砂壶之类的茶具,亦很美——清茶对绿竹,谈笑有高朋,往来无白丁。虽然过分风雅了点,但也不至于招人厌倦吧?锦葵无论作为植物还是器物,自有一种魅力,让人无法否定关乎它的一切。
老中医们用锦葵治病,挺破坏诗意的。比如遭遇烫伤、烧伤,可以将锦葵叶子捣烂敷上去。若大便不通,则用锦葵叶子汁混合生姜汁喝下去……药用方法很多。但我还是想将其回归到上文的“茶环境”里——
锦葵花可以制作香茶。南方古人用这种泡出来呈淡蓝色的茶招待朋友,为增添雅趣,可以挤几滴柠檬汁,锦葵花茶就变粉红色了。有玩魔术的欢喜。
当年在陈国东门与女友相会的男子,如果掌握这个魔术,会更快更深地俘虏姑娘之心吧?毕竟文明之初那会儿,人们还普遍相信天地自然神;而锦葵与柠檬产生的化学反应,恰恰又是粉红色——男女爱情的永恒美色!
那时我六岁,在二伯父家度夏。他们干休所里有一台公共电视机,黑白的。清楚地记得有天晚上播放《小刀会》,是一种舞台戏剧。我看着不耐烦,不时跑回去揪一个“饼干”。也没人管我,所以没几天,“饼干花”就没饼干了。印象中那“饼干”并不美味,只是一个儿童的精神寄托而已。
我还抱着锦鸡标本在“饼干花”边拍过一张照片。至今仍在。
![]() |
pixabay美图 |
视尔如荍[qiáo],贻我握椒。
(《诗经•国风•陈风•东门之枌》)
荍,即锦葵、“饼干花”。东门边的男人,视女子美如锦葵,女子赠他一把花椒。这种古老的传情模式,如今只保留了前一半,后一半替换成香手帕也好啊?毕竟调味品太现实主义了。
今天城市乡村锦葵都很多。初夏,我独自驾车经过合肥南边的刘河,见沿路乡民门前锦葵簇拥,欢喜且灿烂。就停车下去欣赏,拍照发朋友圈,引得诸多点赞。而远在内蒙、广东的朋友,也将自家种的锦葵发照片,与我看见的一样。可见这种花儿很久前,就不限于《诗经》所在的范围。更感人的是,连西藏高原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也有锦葵招展——
![]() |
pixabay美图 |
锦葵原自恋金蜂,谁供花颜奉神灵?
欲舞轻翼入殿里,偷向坛前伴卿卿。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在《情诗其五》中如是说。虽然锦葵只是一个象征、比喻,但这位活佛对它的记载,必然源自那片伟大的生活环境。锦葵的适应性、生命力,由此可见一斑。
欧洲也有锦葵,在基督教文化中,它的“花语”是“风味”。据欧洲古人说,锦葵籽儿有花生米的味道!难道他们与我幼时有类似的爱好?
埃及人也有锦葵可吃。但他们更喜欢将锦葵叶子切碎,与肉和大米同煮,再浇上奶油烧大蒜。据说味道极美。问题是,这种烹调法与中国人差距太大,我无法想象其味道,而且真的不打算品尝。
咱们古人的艺术感觉特别好,我个人甚至不惜为此厚古薄今。且不说祖先在文字、图画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单单制作小器具这一点,就有很多当世不能达到的水平。近年有人依据锦葵创作一种紫砂壶,很精美,但它其实还是师法古人传下的经典器型:风卷葵。现在的科学技术使制作条件更好了,而古人是在类似锦葵生活的自然条件下,完成这些关于锦葵的艺术品兼日用品。宋代诗人张镃道——
![]() |
pixabay美图 |
邂逅如相约,新交会旧知。
轩窗浑未暑,宾主总能诗。
小草浮冰楮,初篁映锦葵。
星郎风韵杀,我辈盍幽期。
这是一次朋友欢会场景。锦葵们与竹子在一起。如果刻意将锦葵理解成紫砂壶之类的茶具,亦很美——清茶对绿竹,谈笑有高朋,往来无白丁。虽然过分风雅了点,但也不至于招人厌倦吧?锦葵无论作为植物还是器物,自有一种魅力,让人无法否定关乎它的一切。
老中医们用锦葵治病,挺破坏诗意的。比如遭遇烫伤、烧伤,可以将锦葵叶子捣烂敷上去。若大便不通,则用锦葵叶子汁混合生姜汁喝下去……药用方法很多。但我还是想将其回归到上文的“茶环境”里——
![]() |
pixabay美图 |
锦葵花可以制作香茶。南方古人用这种泡出来呈淡蓝色的茶招待朋友,为增添雅趣,可以挤几滴柠檬汁,锦葵花茶就变粉红色了。有玩魔术的欢喜。
当年在陈国东门与女友相会的男子,如果掌握这个魔术,会更快更深地俘虏姑娘之心吧?毕竟文明之初那会儿,人们还普遍相信天地自然神;而锦葵与柠檬产生的化学反应,恰恰又是粉红色——男女爱情的永恒美色!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