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一事终一生
01
匠心正离我们而去 社会日新月异,时代变换交替,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快了我们前进的步伐,做事的效率也逐步提高,可慢慢地,我们也丢掉了“匠心”。 写这个词之前,我特地去查了新华字典的释义,一是核实我对它的理解,再者以达到相对的专业与正确。匠心,指巧妙的心思:独居匠心,匠心独运。看到这个解释,有些许失落,似乎难以表达匠心,于我心中之意。可能,这也确是它的含义,只不过在世人的诠释下,带有了独特的感情色彩,成为了一种矢志不渝的精神象征。 有些匠人,用一生做出了对“匠心”最好的诠释与表达,择一事终一生。
02 30年成就“缎”子手 老师傅名叫贺斌,从小便在蜀锦厂,跟着父亲学习编织工艺。 21岁的时候,跟着叶师傅去美国波士顿参加文化交流活动。 那时就让美国人折服于中国蜀锦,惊叹不已。有位美国老太太还以为贺斌背后装了程序,便要他原地转一转。 在蜀锦厂里,每有不解之处,便向老一辈师傅们询问,一来二去,对于蜀锦的编织技艺也算大致掌握。 2003年,时逢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风潮,蜀锦厂倒闭,失业闲于家中,可家中生活需要开销,许多师兄弟都选择了其他行业,但又不想蜀锦制造技艺就此失传,便在转业与传承中苦苦做着心理斗争。 后来叶师傅,叫上贺斌回去恢复蜀锦制造技艺的工作,将传统技艺留存于博物馆之中,出于叶师傅对徒弟的绝对了解。 只要坐上织机,他就像扫地僧一样沉稳笃定。在一万多根丝线中,他1秒就能发现破绽。30年寂寞如雪,成就了这位80岁以下掌握全套蜀锦工艺的唯一一人。
03 最后的“修笔”匠 在上海静安区的东新民路上,有家不起眼的小店,店门口挂着“天顺古笔买卖修理”的横幅。店主名叫施天水,虽已是84岁的高龄,却依旧耳聪目明,干起手上活来不偏不抖。按他的话讲来,天顺和他的名字天水只有一字之差,图个经营顺顺当当的好口彩。 老施本是绍兴人,17岁那年跟着自己的哥哥来到大上海修钢笔讨生活。就连自己也没想到,这钢笔一修就是67年。对于自己的手艺,老施非常自信:“到了我手里的钢笔,就没有修不好的。” 说起自己修过的钢笔,他如数家珍:国产的金星、英雄;美国的派克、犀飞利、爱勿释;德国的百丽金;日本的的派露达……市面上说得出的牌子,他基本上都修过。60多年来,修过的钢笔加起来有几十万支。 修笔工艺和制笔工艺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容,老施的手艺高在圈子里是出了名的。过去还曾有笔厂的人专门拿着问题笔前来向他讨教。 过去,干修钢笔这行,得申领执照,还要考试的。老施的成绩不仅是行业第一,还拿到了管理部门免检的派司。他“点笔尖”手工活堪称一绝。现在还掌握这门传统手工活的人,在上海恐怕已找不出第二人。 老施一家子都住在苏州,就他一人为了坚守这门修钢笔的小生意,留在上海。现在的陋店是前两年从武进路中州路迁过来的。子孙早就希望他能关了店回家安享晚年。但他就是不愿意。 问起为啥没收徒弟,老施满脸无奈。他说,过去曾有年轻人找上门,希望拜师学艺,但当他告诉这些人,学手艺可以,但是你要考虑清楚,这门手艺将来并不能让你赚大钱后,就都离开了。 随着老施年岁愈长,身体也不如从前了,他说自己也不知道还能修多久,能修一天是一天吧。他不修也就没人修了。东新民路这条是要拆迁的,但是什么时候现在拆还不知道。等这条街拆迁了,他这修笔买卖也就不做了。
04 我们需要“匠心” 谈论匠心,特别认同李宗盛的一段话 匠人的内心绝对必须是安静的。 专注做点东西, 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 其他的,就留给时间去说吧。 —李宗盛《至匠心》 匠心,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只是在于个人的态度罢了。匠心,并不是指独属于手艺人的一种追求,它说的是我们面对世界的方式。我们做不到那么伟大,但可以把自己活好。对待一件事情,我们需要匠心,沉下心来,终其一生把它做得更好;对待爱情,我们需要匠心,选择一个聊得来的人,好好经营它,相爱一世。对待生活,保持匠心,一切还是那般美好。 05 特汇易购,匠心特产 特汇易购,也秉持着“匠心”,只卖最具中国特色的产品: 农林特产、美食小吃 名酒茗茶、工艺礼品 纺织刺绣、陶瓷雕刻 珠宝玉器、文墨丹青 你值得最好的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