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巴赫

6月23日冒着大雨被淋湿了一半奔去中山音乐堂听了“键盘上的巴赫”,意外地很不错,以为是三架(种)钢琴同时演奏,没想到是一个一个地单独演奏。盛原老师不愧是研究巴赫的专家!在我的印象里,巴赫是枯燥/复调的代名词,感觉全是为了锻炼左右手的独立性写的,要说起调子,真是没什么欣赏性。这次音乐会真是让我对巴赫的印象颠覆了,感觉他其实是个很有情趣、有血有肉的人(之前总觉得像机器)~并且通过这次音乐会,我才知道巴赫所生活、谱写乐曲的时期所用的键盘乐器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钢琴”!好颠覆!以前学琴的时候完全不知道!!!以为钢琴从古至今一直存在!
首先盛老师介绍的是巴赫时代德国人最喜欢的羽管键琴(左一)。羽管键琴体积庞大(最大的比现代钢琴还大,这是因为最低的音决定了最长的管子多长,如果想音域越宽阔低音越低,就要造得越长),发声效果有点像管风琴(背景墙银色管子就是管风琴的管儿),通过羽毛拨弦来发声,每根弦是由固定在每个琴键末端木制支柱上的一个羽毛管来拨奏的。有上下两排键盘,优点是可营造出更多更有层次的效果,缺点是羽毛太脆弱了,总是需要调音,盛老师在演奏的时候开玩笑说演奏羽管键琴大概有一半时间在调音~另外就是弹不出强弱的区分,抬手音止,没有延长的回响。适合教堂、宫廷弹奏。
两个老祖宗:
中东乌德琴-传到中国-演化为琵琶
柳特琴-西方—演化为吉他
盛老师首先用羽管键琴演奏了巴赫的c小调第2帕蒂塔和降E大调法国组曲。印象中这两首曲子都很长,而且听起来都差不多,那种没啥主旋律的复调曲,符合我心中典型的巴赫风格,唯一不同的是每首曲子变化/变调很多,经常一会就换个调子。羽管键琴的音色呢,清脆带有金属声。

接下来对击弦古钢琴的演奏和解说开始让我对巴赫有了全新的认识(据说是中国大陆上第一次出现击弦古钢琴的声音哦,而且目前研究它的学者很少)。盛老师说其实巴赫本人更偏爱击弦古钢琴,这种乐器体积小,便于家庭演奏,合上盖子完全可以当桌子使,可弹出强弱,颤音(揉弦,类似小提琴),延长,但是声音很小很小(撤调麦克风几乎听不到),适合一家子围在琴边演奏歌唱。

盛老师演奏的《安娜•马格达莲娜的键盘曲集》选曲就是以巴赫的第二任妻子命名的曲集,经后人研究应该是巴赫、巴赫的儿子、友人等人(之前大家以为全是巴赫写的)谱写的作品集,因专门给她妻子平时弹奏(玩)使用(因为他妻子是一名女高音歌唱家),所以以其妻命名。这个曲集其实有个更广为流传的名字--《巴赫初级钢琴曲集》。对的,就是每个学琴的孩子都必然弹过的这本~~

素日都用钢琴演奏的耳熟能详的曲目以一种小清新似的轻快击弦演奏,真是令人耳目一新~巴赫一家人围在琴边边弹边唱的温馨景象不禁浮现在眼前……接下来更有意思,盛老师带着我们研究了击弦古钢琴的前世今生,最早从古希腊的独弦琴演化而来,作曲家和演奏者们不能满足于一根、两根琴弦的合奏而开发出了同时可以十个手指弹奏的击弦古钢琴...(脑补了下钢琴出现以前的时代真的是激情四射创造力爆棚啊不断涌现新的琴来满足人的需求也是棒棒哒)..而传到中国你猜怎么着?盛老师即性来了一小段春江花月夜(在击弦古钢琴上!),配上颤音的特有奏法,还真特别像中国的古琴/古筝的音色!!!太神奇了~东西文化的交融~

下面盛老师又弹回了羽管钢琴,演绎巴赫在痛失第一任爱妻后写的《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 BWV 903》,里面有很多创新的不和谐和弦来表达其极度悲伤的心情(出个差回来老婆就没了),跟最开始两个曲子的曲风果然不一样,真的是有旋律有感情~不再是印象中枯燥无味的练习曲~
最后盛老师用现代钢琴演绎了两首由近代作曲家改编巴赫(19世纪很流行)的曲子,在主旋律的基础上大大地丰富、加花,变得华丽丽的~说实话,我最喜欢改变后的华丽巴赫😁😁,真的好听,盛老师此时发挥出了他的功力,十指翻飞,结束前给我们带来了别样的巴赫,视听的盛宴!

对了,盛老师还提出了一个学术争论的思考:对于巴赫的曲子,是应该尽力模仿当时的弹奏效果(少用踏板等),还是运用好现代钢琴的特点?他个人道出了第三种方法:他认为巴赫要表达的感情和内涵是无尽的,只是限于当时乐器所能表达的效果局限性,所以不一定要去模仿,只要去触及他想表达的内涵。大赞!
总结:听音乐会还是要有解说,经过盛老师的演奏和讲解,感觉进入了一个新世界啊!而且很后悔没有早知道这些知识,否则会对巴赫有更多更深入的理解!希望以后自己家小朋友学琴的时候会带ta先深入了解作曲家的生平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