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中的依恋》有感20170705
第八章,非言语体验和未经思考的已知,进入自我的情绪核心
对我们不能用言语表达的,我们倾向于和他人一起活现出来,在他人身上唤起,以及(或者)去具身。
读这一段时,作者对于一个案例,与Eliot的咨询中,发现当时自己困倦了,这时来访者也感到很困,关于这个“困倦”的讨论,是因为来访者感受到咨询师的侵入好像是他那具有侵入性的诱惑的母亲一样,他想离开,困倦就是离开,用身体说出的离开;而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更需要的是自己工作有效,但来访者的困倦让咨询师受挫,咨询师也犯困,是咨询师对于来访者的防御,也是以身体的方式感受到了来访者的离开。
当咨询师意识到这些身体表达出的内容时,发现未经言语表达的东西,意识不知道,但身体知道。
在这一段的讨论中,我们意识到,咨询师要做的事是:去感受身体知道的,把身体知道的,让大脑知道,这是咨询室里非常重要的事。
这也是我们一直在训练的感受。从张天布老师的感受训练,到徐钧老师的聚焦,一直在训练这件事。也就是从移情和反移情去感受咨询室里发生了什么,来访者与咨询师互动的模式是什么,来访者的生活就是什么,来访者的痛苦源于什么,从这些模式中去寻找来访者的特征,去寻求治疗的契机。
这里洁发现了一个最神奇的事:在这个案例中感觉到咨询师不是有目的的去解决问题,而是去研究在咨询室里发生了什么,或者来访者的事件中发生了什么,这些事件是如何运作的,是把这些东西呈现出来。
是没有解决问题吗?为什么没有有目标的去解决问题,反而好象问题解决了?解决了什么?这些疑问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我们围绕这些感觉去聚焦——虽然在讨论的过程中,并不知道是聚焦,但很快在得出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结论,或者说,收获到一些东西的时候,我们发现这应该也是一种聚焦。
洁有个感受是,这个聚焦,好象不是面对面的聚焦,更象是并排的站在一起的聚焦。这让我感觉到,我们一起在面对一个东西,而不是象原来的一个聚焦者,一个陪伴者。当我们一起面对同一个需要探索的内容时,我们一起用心在看,它是什么,一起琢磨,在琢磨的过程中,我们交换彼此的感觉,彼此的理解,最终得出一些“结论”,或体会,感觉这些体会是我们的身体原本就知道的,今天,我们把它浮现,明在化了。那么,我们得出了什么?
洁的比喻非常有意思:好象是一条河流,河流中有些岩石,咨询师做的不是搬开这些石头,不是照着自己的框架去改变水流,而是让水流绕过这些石头,顺畅的流动。
这个比喻太有意思了,让我看到在张天布老师的督导课上的模式,他在督导过程中,没有对任何一位初学精神分析的咨询师做出任何评价,尤其是负面的评价,但是咨询师大都明白了自己哪里有问题。这是我一直感兴趣的事情,我不明白这里发生了什么。今天,我被这条河流冲刷清晰了。
张老师在督导时,不是搬开咨询师这条河流中的岩石,让水顺畅的流下去。不是去主动改变水流,不是照着自己的框架去改造水流。而是带着咨询师去下水考察,一起去看水流为什么这里有个旋涡,为什么那里会急湍,当咨询师看到河流底下的岩石时,一切都明白了。好象是咨询师自己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一样。
这就是大师的做派,让我感受到舒服、顺畅,感受到面子得到了保全,这里没有评价。同时大师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教我们如何做咨询,咨询何尝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