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出版社 金瓶梅 指瑕
吉林大学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了著名金学家王汝梅先生校注的《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繁体竖排,于是年10月出版。自京东商城购买的该书版权页标为1994年10月第一次印刷(未标印数),但从其十足新的品相上看,可以推测其新近加印的可能性极大。如果推测不误,则加印而不改印次的做法多少有点不太厚道。
吉大社这个版本,是属目前较易获得的版本之一,并且内文经过了删节,剔除了过于污秽的文字,又出名家校注,原本应当可以算是一个比较好的通行读本。但可惜的是我在通读上册过程中,却发现这本书的差错之多,已足“叹为观止”。如将每一误处全数摘出,恐怕要远超千例以上。为使入手本书者有所参照,本文仅摘若干处并予归类权作参考,但整理至第16例时,已发觉这种差错足够令人触目惊心了,遂搁下不录作罢。
1.扉页“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整书用繁体,则此处“学”明显是“學”的误字。并且该字在护封和版权页两处双双无误,正作“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本处错误错得莫名其妙。
2.前言第7页、第8页,“張評本:新的發現、新的探索”,所接排两段文字全部误植为简体。该书整体用繁体排版,正文夹双行小注并有眉批,可以看出其原意是尽量遵照底本原式进行点校。出现此种该种大片段的误植而能行销至今,也是匪夷所思。
3.“校注説明”,第一则“每回之后有注釋”,“后”明显为“後”字的误字。古文中的“后”字,常见义项与“皇后”“王后”等相关,而表示“前后”“先后”“后来”,对应原繁体字形为“後”。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这一字形的错误竟然满布本书,正确使用“後”字形的地方寥寥无几。古人刻书,用俗体异体字形不乏成例,但全书字形用错者本人并未见过。如以“底本如此”作解,则又与本书“校注説明”第三则所谓“底本中有大量俗別字、异體字,一般徑改為規範漢字,不出校記”无法对应,参照该则说明,“后”字形的大量出现无从解释了。本书“后”字用误的数量,粗粗统计,不下千处。
4.正文第10页第一回起首“暗里教君骨髓枯”,“里”明显为“裡”或“裏”的误字。简体“里”字,对应繁体中共有三个字形“里、裡、裏”,表示“距离、居处、街坊”等的义项时用“里”,与“外”相反的义项例用“裡、裏”为妥。本书“里”字的错误,也超过千例,令人费解。
5.正文第10页“哪討余錢沽酒”,“余”字明显为“餘”的误字。今简体“余”字对应古文中“余、餘”两个字形,除了表示“我”这个义项用“余”字形,其他基本使用“餘”字形。本书中的这个错误,仅就通读上册中检出者,就已不下百处。
6.正文第22页“查他果系道士”,“系”字明显为“係”的误字。在古文中,表示判断“是”的意思,使用“係”字形当为正解。今简体“系”字,对应繁体字常见“系、係、繫”三种字形,字形有别义项不同用法各异,随手翻一翻字典与词典即可避免。
7.正文第33页“就是奴家親自安排與叔叔吃,也干淨”,“干”字明显是“乾”的误字。简体“干”在古文中对应繁体字常见四种写法,“乾、幹、干、榦”,表示“干净”义项时正对应的是“乾”字。这一错误,仅就读过的上册而论,不下百十处。至于后面的“王干娘”,明显是应该是“王乾娘”之误,也基本一错到底,用对的地方反而显得不那么协调。
8.正文第36页回末注释“盧杞——唐時滑州人,字子良,性險貌丑,德宗時任宰相”。“丑”明显是“醜”的误字。本书里出现的“丑”字形,除了表示“丑时”这个时间概念处用对过,其他处基本全错。
9.正文第57页回末注释“為不正當男女關系牽綫的婦女”,“系”明显是“係”的误字。简体“系”字形对应三种繁体字形,已见上述,不再废话。
10.正文第71页“不是也請干娘說煤”,这八个字错了两个,“干”应该是“乾”,“煤”应该是“媒”。这种连排错字,恐难以“底本如此”作为托辞。
11.正文第71页“怎的好和人斗氣”,这里的“斗”明显是“鬥”的误字,因为在古人的“斗”字形,主要用于表示和星星相关的“斗”和与量器相关的“斗”,和与人争斗的义项不大沾边,补充一下,简体的“斗”对应繁体字形大概有“斗、鬥、鬦、鬬、鬭”。
12.正文第98页回目名“何九受贿瞒天 王婆帮闲遇雨”。这已经是太过明显的失误,应该写成繁体的“賄”“閑”,意外地错成了简体。不仅回目名错了,跟着它的书眉也错了。
13.正文第107页回末注释“白布制作的假髻”,这里的“制”明显是“製”的误字。在古文中“制”,主要和以下义项相关:丧事有关,皇帝命令有关,制度相关。而表示“制作”相关的义项时,正确的字形是“製”。
14.正文第133页“何處綠楊拴系馬”,这里的“系”明显是“繫”的误字。大概,马这种动物虽然温驯,但毕竟个头还不小,想要拴得牢,可不得“繫”的复杂一些嘛。本处解释纯属搞笑,但这是个错字,本书里一点也让人笑不出来。
15.正文第174页“打髪西門慶吃了”,此处的“髪”着实令人意外,因为最常见的错误是“頭髪”错成“頭發”,很多位编辑界的前辈同人数清次数地指出过这个错误。冷不丁这里错倒了个儿,也算是意外到令人摸不着脉的惊喜了。
16.正文第215页“云踪雨迹少人知”,这里的“云”明显是“雲”的误字。在古文中,表示天上飘着的用“雲”才对,现今简体的“云”在古代表示的多是“说”的意思,比如人人都能来上一句的“子曰詩云”。
初读圈误的时候,一度怀疑买到了盗版书,以为编校质量当不如是之甚。在将书寄往出版社,经出版社总编办同志确认为正版,并告之经与王汝梅先生确认后,给了我一个“底本如此”的结论,突然发现应该将这书的小问题汇总一部分,为买书人提供一点阅读时的参考。
吉大社这个版本,是属目前较易获得的版本之一,并且内文经过了删节,剔除了过于污秽的文字,又出名家校注,原本应当可以算是一个比较好的通行读本。但可惜的是我在通读上册过程中,却发现这本书的差错之多,已足“叹为观止”。如将每一误处全数摘出,恐怕要远超千例以上。为使入手本书者有所参照,本文仅摘若干处并予归类权作参考,但整理至第16例时,已发觉这种差错足够令人触目惊心了,遂搁下不录作罢。
1.扉页“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整书用繁体,则此处“学”明显是“學”的误字。并且该字在护封和版权页两处双双无误,正作“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本处错误错得莫名其妙。
2.前言第7页、第8页,“張評本:新的發現、新的探索”,所接排两段文字全部误植为简体。该书整体用繁体排版,正文夹双行小注并有眉批,可以看出其原意是尽量遵照底本原式进行点校。出现此种该种大片段的误植而能行销至今,也是匪夷所思。
3.“校注説明”,第一则“每回之后有注釋”,“后”明显为“後”字的误字。古文中的“后”字,常见义项与“皇后”“王后”等相关,而表示“前后”“先后”“后来”,对应原繁体字形为“後”。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这一字形的错误竟然满布本书,正确使用“後”字形的地方寥寥无几。古人刻书,用俗体异体字形不乏成例,但全书字形用错者本人并未见过。如以“底本如此”作解,则又与本书“校注説明”第三则所谓“底本中有大量俗別字、异體字,一般徑改為規範漢字,不出校記”无法对应,参照该则说明,“后”字形的大量出现无从解释了。本书“后”字用误的数量,粗粗统计,不下千处。
4.正文第10页第一回起首“暗里教君骨髓枯”,“里”明显为“裡”或“裏”的误字。简体“里”字,对应繁体中共有三个字形“里、裡、裏”,表示“距离、居处、街坊”等的义项时用“里”,与“外”相反的义项例用“裡、裏”为妥。本书“里”字的错误,也超过千例,令人费解。
5.正文第10页“哪討余錢沽酒”,“余”字明显为“餘”的误字。今简体“余”字对应古文中“余、餘”两个字形,除了表示“我”这个义项用“余”字形,其他基本使用“餘”字形。本书中的这个错误,仅就通读上册中检出者,就已不下百处。
6.正文第22页“查他果系道士”,“系”字明显为“係”的误字。在古文中,表示判断“是”的意思,使用“係”字形当为正解。今简体“系”字,对应繁体字常见“系、係、繫”三种字形,字形有别义项不同用法各异,随手翻一翻字典与词典即可避免。
7.正文第33页“就是奴家親自安排與叔叔吃,也干淨”,“干”字明显是“乾”的误字。简体“干”在古文中对应繁体字常见四种写法,“乾、幹、干、榦”,表示“干净”义项时正对应的是“乾”字。这一错误,仅就读过的上册而论,不下百十处。至于后面的“王干娘”,明显是应该是“王乾娘”之误,也基本一错到底,用对的地方反而显得不那么协调。
8.正文第36页回末注释“盧杞——唐時滑州人,字子良,性險貌丑,德宗時任宰相”。“丑”明显是“醜”的误字。本书里出现的“丑”字形,除了表示“丑时”这个时间概念处用对过,其他处基本全错。
9.正文第57页回末注释“為不正當男女關系牽綫的婦女”,“系”明显是“係”的误字。简体“系”字形对应三种繁体字形,已见上述,不再废话。
10.正文第71页“不是也請干娘說煤”,这八个字错了两个,“干”应该是“乾”,“煤”应该是“媒”。这种连排错字,恐难以“底本如此”作为托辞。
11.正文第71页“怎的好和人斗氣”,这里的“斗”明显是“鬥”的误字,因为在古人的“斗”字形,主要用于表示和星星相关的“斗”和与量器相关的“斗”,和与人争斗的义项不大沾边,补充一下,简体的“斗”对应繁体字形大概有“斗、鬥、鬦、鬬、鬭”。
12.正文第98页回目名“何九受贿瞒天 王婆帮闲遇雨”。这已经是太过明显的失误,应该写成繁体的“賄”“閑”,意外地错成了简体。不仅回目名错了,跟着它的书眉也错了。
13.正文第107页回末注释“白布制作的假髻”,这里的“制”明显是“製”的误字。在古文中“制”,主要和以下义项相关:丧事有关,皇帝命令有关,制度相关。而表示“制作”相关的义项时,正确的字形是“製”。
14.正文第133页“何處綠楊拴系馬”,这里的“系”明显是“繫”的误字。大概,马这种动物虽然温驯,但毕竟个头还不小,想要拴得牢,可不得“繫”的复杂一些嘛。本处解释纯属搞笑,但这是个错字,本书里一点也让人笑不出来。
15.正文第174页“打髪西門慶吃了”,此处的“髪”着实令人意外,因为最常见的错误是“頭髪”错成“頭發”,很多位编辑界的前辈同人数清次数地指出过这个错误。冷不丁这里错倒了个儿,也算是意外到令人摸不着脉的惊喜了。
16.正文第215页“云踪雨迹少人知”,这里的“云”明显是“雲”的误字。在古文中,表示天上飘着的用“雲”才对,现今简体的“云”在古代表示的多是“说”的意思,比如人人都能来上一句的“子曰詩云”。
初读圈误的时候,一度怀疑买到了盗版书,以为编校质量当不如是之甚。在将书寄往出版社,经出版社总编办同志确认为正版,并告之经与王汝梅先生确认后,给了我一个“底本如此”的结论,突然发现应该将这书的小问题汇总一部分,为买书人提供一点阅读时的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