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力量
我看过一个美国电影,片名已经记不太得了,剧情梗概大致是讲一个机器人被买回来后,经过两个世纪的自我改造,成了有血有肉有思想的真人,并且爱上了人类。但联邦法庭以没有长生不老的人类驳回其申请公民身份的请求。后来他又经历了很多年的自身改造,给自己设定了生命的年界。他说宁愿身为人类而死,也不愿因是机器人而永生。
联邦法庭最终宣布他获得公民身份,并可以和人类拥有得到法律认可的婚姻。消息传来,他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心中有情,胸中有义,超越生死的是人性,超越人性的是情义。
我曾在一家公司服务过五年。
关于这家公司的各种非议从来甚嚣尘上,却丝毫不影响它今天成为名振全球的世界级互联网公司。
从民居里办公到气派的园区,从一个事业部到另一个事业部,从乡镇到帝都再到总部,从“很傻很天真”到“又猛又持久”,我有幸参与了这家公司中早期组织使命的落地过程。
那时天很蓝,理想很简单,周围的人们都胸有块垒,价值观固若岩石。
作为老一辈“原厂人”,我应该比现在很多“厂内人”更懂什么是原汁原味、以柔克刚的价值观文化,以及每一次上阵酣战时融入血脉的战略执行力。
尽管对国民创业教父的创始人一直很有距离感。
早期的管理会议上正巧坐在其后排,茶歇时不断有同事前去合影或搭讪,我一般都会主动腾出地方一个人走到后门静静抽烟,但抛开个人风格的认同度,这位前老板的战略眼光和思维系统令世界惊叹的同时,对我的职业生涯也产生过无可替代的影响。
而真正增添人生厚重感并用心在意过的,是那些为帝国不平凡的崛起而孜孜不倦添砖加瓦的平凡人。
2008年末到2011年初,得益于团队的成全和伯乐的提点,我以每八个月一次的晋升速度连上三级,不小心创下当时B2B管理团队的晋升纪录。
平步青云和高绩效的背后是自己对自己管理行为中路径依赖日渐严重的焦虑和不满。
那时我刚28岁,Follow my heart,突然想离开帝国到“凡间”走走。
这一走,却出人意料地搞出了很多事情。
我当年在帝国掌管着一个大部门,手下一箩筐主管经理和几百人队伍。
也曾在莽夫打天下时结尽出生入死的兄弟,而偶得一些属下生死同行的信赖,多年来直到今天,南征北战戎马生涯中一路相伴。
我以及极少数同行人员的离职突然成了继任者笼络人心的反面教材,尤其当场外本早已离职的无关人员闻讯后陆续投奔到我新募的队伍,离奇的传言和暗喻甚至一度演变成了恶言相向。
可悲的是,
在位得势,人群中到处可见一往情深的模样。
人走茶凉,厚恩不及朝见新主时的乍见之欢。
人性相暗之处莫过于此。
就这样,那个我最熟悉的战场,曾经每天15+小时的呕心沥血,甚至把妻儿托付后独身到陌生的城市浴血奋战,无数个通宵达旦劳苦耕作的五年换来的一身光环和荣耀,一转身却在口水中被践踏成好似一个叛臣。
生而为人,头顶有天,脚下有地。
唯一承受不来的是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和有知遇之恩的恩师也因传言而神伤,而那些昔日的恩泽与信任是曾经无数次心灰意冷时前行的动力。
不断压抑到怒不可遏的情绪,仿佛就要挣脱理性的边界。
直到数年后,继任者黯然离场,风波渐息。
而我拒绝了很多待遇更优厚的选择,去了一家规模要小得多的非同行公司做VP。
后来的一年半里,整体上不算太流畅,跟在帝国时顺风顺水的个人发展势态和积累比,功利一点讲,付出的机会成本真的很高,连整体薪资收入上都呈明显的负收益。
身在职场,跟对人、选对平台,任何时候来不得半点轻率和马虎。
但总算做了一些自己想做但没做过的事,做完拿回的结果也算对得起众人和自己。
经历无价,也算不枉此行。
最是感念那些谣言四起时挺身执言的人们。
当我们身处顺境时,大部分人都面带微笑乐善好施;唯有狼狈不堪中,才能洞见人性之清明。
对于别有用心枉做小人的九流之徒自当敬而远之,而那些因现实之利跟风投石者和心如明镜却明哲保身的中立之人,也无需置评。
独有那些拒绝扭曲真相的人云亦云,甚至不惜与当权者为敌仍不忘本心,才是深到骨子里的善良和慈悲。
我倒从未作过半点解释或声明。
沉默只因对手的不配,而非过分爱惜自己的羽毛。
好在误会消除后,曾经的上司回归成兄弟,恩师的信任从未被辜负。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事可以论成败,就是很难说对错,毕竟每个人所处的位置和立场不同。
很多事不需要急着去澄清,更没必要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你认为别人会对你赞许的某种形象或刻意守住别人对你满意的样子,否则到最后你发现自己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条回不去的路。
你更要知道,靠语言是最无力的。
去相信时间和行动的力量。
别人对你说的话,做的事,从来不能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
你对别人说的话,做的事,才能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
真正应该去时刻在意的是用人格去守好自己的底牌,笃定前行的能量。
看一个男人的身家,就看他的对手;看一个江湖人的底牌,最好在他落魄时数数还有多少愿意跟他继续硬着头皮坚持的人。
有一张好的底牌,哪怕前面运气差一点,只要你愿意耐心等待下一张牌,不要因为负气而急着去All in,翻本的机会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作为职业经理人,很多年里我谙熟于攻守间的进退之道,强调团队合力在每个阶段的攻坚战中真刀真枪打出自己的江湖地位,抒写自己的江湖传奇。
不谦虚的讲,打工那些年走过的地方,留下的故事一直鼓励和影响着一些人,
因此五年前决定再次创业时,我从深圳回杭州,没花一分钱招聘费,已有数百人慕名辞职等在那里,等待新公司开张后办理入职。
很多人我甚至都叫不上名,他们也不知道我创业要做的事,但看简历听介绍,大部分都是经验丰富的优质人才。
但再是了不起的职业经理人,过去的辉煌足迹和执手创业团队管理,都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体验。
可能人们习惯了听故事里不败的情节,但屏蔽或忽略了那些曲折艰辛的经历,以致创业不到半年,在公司进入到生存的困境期,这数百人大部分人陆续离去,包括已追随多年的早期核心管理团队成员。
人员大量离职不但让初创公司的业务基础愈加脆弱,而且造成持续性的军心动荡,很长时间里都令我和剩下的管理团队心力交瘁。
但发自内心没有怪过那时离开的人们,反而感到愧疚。
毕竟当初都抱着赤诚之心加入创业团队,来之前作出了牺牲,来之后付出了努力,离开更是成年人在现实权衡之后作出的艰难决定。
做老大的,就有义务让兄弟们有肉吃,否则还做什么老大?
团队的问题,都是我的问题。
经历过很多事,后来过了两年公司规模近千人,慢慢有了自己的一些基础和竞争力。
如今的公司又有了一些不一样,刚刚进入新三板创新层,一切都在努力中脱变成当初我们想象的样子。
未来已来,翘首可期。
席慕容有段诗我很喜欢:让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让我与你相遇与你别离,完成上帝所作的一首诗,然后,再缓缓老去。
我可能是一个特别不善社交的人,除了出差,大部分日子都是公司和家两点一线,很多同事离开公司后也就失去了联系,不知道那些曾经共同奋斗过的同学们如今在哪里,过得怎么样。可曾偶尔也想起那些在东清、在中恒、在白马湖一起走过的日子。
这个月十五号就是公司创业五周年的庆典日,我多希望那些人能回家来看看。至少还有我在这里等你。
联邦法庭最终宣布他获得公民身份,并可以和人类拥有得到法律认可的婚姻。消息传来,他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心中有情,胸中有义,超越生死的是人性,超越人性的是情义。
我曾在一家公司服务过五年。
关于这家公司的各种非议从来甚嚣尘上,却丝毫不影响它今天成为名振全球的世界级互联网公司。
从民居里办公到气派的园区,从一个事业部到另一个事业部,从乡镇到帝都再到总部,从“很傻很天真”到“又猛又持久”,我有幸参与了这家公司中早期组织使命的落地过程。
那时天很蓝,理想很简单,周围的人们都胸有块垒,价值观固若岩石。
作为老一辈“原厂人”,我应该比现在很多“厂内人”更懂什么是原汁原味、以柔克刚的价值观文化,以及每一次上阵酣战时融入血脉的战略执行力。
尽管对国民创业教父的创始人一直很有距离感。
早期的管理会议上正巧坐在其后排,茶歇时不断有同事前去合影或搭讪,我一般都会主动腾出地方一个人走到后门静静抽烟,但抛开个人风格的认同度,这位前老板的战略眼光和思维系统令世界惊叹的同时,对我的职业生涯也产生过无可替代的影响。
而真正增添人生厚重感并用心在意过的,是那些为帝国不平凡的崛起而孜孜不倦添砖加瓦的平凡人。
2008年末到2011年初,得益于团队的成全和伯乐的提点,我以每八个月一次的晋升速度连上三级,不小心创下当时B2B管理团队的晋升纪录。
平步青云和高绩效的背后是自己对自己管理行为中路径依赖日渐严重的焦虑和不满。
那时我刚28岁,Follow my heart,突然想离开帝国到“凡间”走走。
这一走,却出人意料地搞出了很多事情。
我当年在帝国掌管着一个大部门,手下一箩筐主管经理和几百人队伍。
也曾在莽夫打天下时结尽出生入死的兄弟,而偶得一些属下生死同行的信赖,多年来直到今天,南征北战戎马生涯中一路相伴。
我以及极少数同行人员的离职突然成了继任者笼络人心的反面教材,尤其当场外本早已离职的无关人员闻讯后陆续投奔到我新募的队伍,离奇的传言和暗喻甚至一度演变成了恶言相向。
可悲的是,
在位得势,人群中到处可见一往情深的模样。
人走茶凉,厚恩不及朝见新主时的乍见之欢。
人性相暗之处莫过于此。
就这样,那个我最熟悉的战场,曾经每天15+小时的呕心沥血,甚至把妻儿托付后独身到陌生的城市浴血奋战,无数个通宵达旦劳苦耕作的五年换来的一身光环和荣耀,一转身却在口水中被践踏成好似一个叛臣。
生而为人,头顶有天,脚下有地。
唯一承受不来的是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和有知遇之恩的恩师也因传言而神伤,而那些昔日的恩泽与信任是曾经无数次心灰意冷时前行的动力。
不断压抑到怒不可遏的情绪,仿佛就要挣脱理性的边界。
直到数年后,继任者黯然离场,风波渐息。
而我拒绝了很多待遇更优厚的选择,去了一家规模要小得多的非同行公司做VP。
后来的一年半里,整体上不算太流畅,跟在帝国时顺风顺水的个人发展势态和积累比,功利一点讲,付出的机会成本真的很高,连整体薪资收入上都呈明显的负收益。
身在职场,跟对人、选对平台,任何时候来不得半点轻率和马虎。
但总算做了一些自己想做但没做过的事,做完拿回的结果也算对得起众人和自己。
经历无价,也算不枉此行。
最是感念那些谣言四起时挺身执言的人们。
当我们身处顺境时,大部分人都面带微笑乐善好施;唯有狼狈不堪中,才能洞见人性之清明。
对于别有用心枉做小人的九流之徒自当敬而远之,而那些因现实之利跟风投石者和心如明镜却明哲保身的中立之人,也无需置评。
独有那些拒绝扭曲真相的人云亦云,甚至不惜与当权者为敌仍不忘本心,才是深到骨子里的善良和慈悲。
我倒从未作过半点解释或声明。
沉默只因对手的不配,而非过分爱惜自己的羽毛。
好在误会消除后,曾经的上司回归成兄弟,恩师的信任从未被辜负。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事可以论成败,就是很难说对错,毕竟每个人所处的位置和立场不同。
很多事不需要急着去澄清,更没必要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你认为别人会对你赞许的某种形象或刻意守住别人对你满意的样子,否则到最后你发现自己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条回不去的路。
你更要知道,靠语言是最无力的。
去相信时间和行动的力量。
别人对你说的话,做的事,从来不能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
你对别人说的话,做的事,才能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
真正应该去时刻在意的是用人格去守好自己的底牌,笃定前行的能量。
看一个男人的身家,就看他的对手;看一个江湖人的底牌,最好在他落魄时数数还有多少愿意跟他继续硬着头皮坚持的人。
有一张好的底牌,哪怕前面运气差一点,只要你愿意耐心等待下一张牌,不要因为负气而急着去All in,翻本的机会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作为职业经理人,很多年里我谙熟于攻守间的进退之道,强调团队合力在每个阶段的攻坚战中真刀真枪打出自己的江湖地位,抒写自己的江湖传奇。
不谦虚的讲,打工那些年走过的地方,留下的故事一直鼓励和影响着一些人,
因此五年前决定再次创业时,我从深圳回杭州,没花一分钱招聘费,已有数百人慕名辞职等在那里,等待新公司开张后办理入职。
很多人我甚至都叫不上名,他们也不知道我创业要做的事,但看简历听介绍,大部分都是经验丰富的优质人才。
但再是了不起的职业经理人,过去的辉煌足迹和执手创业团队管理,都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体验。
可能人们习惯了听故事里不败的情节,但屏蔽或忽略了那些曲折艰辛的经历,以致创业不到半年,在公司进入到生存的困境期,这数百人大部分人陆续离去,包括已追随多年的早期核心管理团队成员。
人员大量离职不但让初创公司的业务基础愈加脆弱,而且造成持续性的军心动荡,很长时间里都令我和剩下的管理团队心力交瘁。
但发自内心没有怪过那时离开的人们,反而感到愧疚。
毕竟当初都抱着赤诚之心加入创业团队,来之前作出了牺牲,来之后付出了努力,离开更是成年人在现实权衡之后作出的艰难决定。
做老大的,就有义务让兄弟们有肉吃,否则还做什么老大?
团队的问题,都是我的问题。
经历过很多事,后来过了两年公司规模近千人,慢慢有了自己的一些基础和竞争力。
如今的公司又有了一些不一样,刚刚进入新三板创新层,一切都在努力中脱变成当初我们想象的样子。
未来已来,翘首可期。
席慕容有段诗我很喜欢:让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让我与你相遇与你别离,完成上帝所作的一首诗,然后,再缓缓老去。
我可能是一个特别不善社交的人,除了出差,大部分日子都是公司和家两点一线,很多同事离开公司后也就失去了联系,不知道那些曾经共同奋斗过的同学们如今在哪里,过得怎么样。可曾偶尔也想起那些在东清、在中恒、在白马湖一起走过的日子。
这个月十五号就是公司创业五周年的庆典日,我多希望那些人能回家来看看。至少还有我在这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