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条路,从来都不易行
或许也是我们许多人的路。

来香港快两年了,头一年,我住在很北边的马鞍山,对于新界来说,那也是个较晚发展的市镇,白天坐上驶往更北边的“新港城”商场的穿梭巴士,会发现同车的大都是老人和菲佣,劳动力都在早高峰经马鞍线运去了沙田、九龙和港岛,像马鞍山这样偏远的市镇似乎就是香港的“睡城”。
后来我跨过狮子山搬到了九龙,并开始到港岛上班,这里有非常不同的景象,旧唐楼和铁皮招牌从容地宣示着它们才是香港的形象代言人,立刻吸引我举起相机拍了一阵子街景,最开始申请了个叫做“认路”的公众号,就是想发这些照片的,不过后来渐渐没了闲心,一直拖延下去没有付诸行动。
今天是香港回归20周年,终于可以发挥其最初的使命来讲讲香港的故事应个景了。
港岛和九龙的的楼房,不是建在山坡上就是建在填海区,我常常感叹这里的市民为了发展这座城市比其他地方的人克服了多得多的困难。
香港,本是一个地少山多的小渔村,英国人甚至曾认为她是一个“细小、荒芜、不卫生、无价值”的战利品,但香港人将她建设成了一个大都市。上环歌赋街。



香港和重庆一样是座山城,这个城市的道路系统是3D的,在中环和湾仔,可以完全依赖天桥系统“脚不沾地”地畅游市中心。



除了往高处造城,就是往低处填海。下图这个地方以前便是海,再往南走一个街区是皇后大道,那里才是天然海岸线的位置。在湾仔的第一次填海工程之后,海岸线迁移至了左手边的这条庄士敦道,并有了最初的湾仔码头。不过,经过轮番填海之后,这里已经成了“内陆”,从这个位置走到会议道北边的新湾仔码头需要十多分钟,湾仔也从本来的“小海湾”变为了一大片商业区。

跨过维港,九龙有更大片的填海区,从许多路名中可以看出端倪,“渡船街”这个名字就昭示了在西九龙填海之前,这里曾是海旁,彼时此地有佐敦码头和巴士站加持,交通便利,所以文华新村在六七十年代刚落成便成了响当当的高尚住宅区。现在这些陈旧的洋楼,楼道里贴着过时的马赛克地砖,可是当年它们也时髦过,这里的窗户曾都是海景的,年轻的中产夫妇曾拨开崭新的窗帘眺望浩渺的生活。如今这里住满了印巴裔、老年人和我这样的港漂,豪宅区随着西九龙填海工程移去了九龙地铁站。
岁月总是这样拿走往日的光芒,转手就把繁华给了别人。


但渡船街所在地原也是海,往东再走300米的上海街和庙街一带才是最初的海岸线,这里填海的历史还得追溯到光绪刚刚登基的时候。
现在庙街看起来是个不太入流的小商品市场,但昔日坐拥水陆交通之利时舞厅、雀馆、戏院、茶楼林立,比旁边的弥敦道热闹得多。

再往东走,现在作为九龙半岛主干道的弥敦道是在地铁兴建后历经拓宽才发展起来的,2014年我第一次来香港,在机场问一个保洁阿姨弥敦道怎么走,保洁阿姨问:“哪里?”我说:“就是弥敦道啊。”阿姨看上去也很困惑,缓缓地说:“那是一条很长的路啊。”后来我才知道,弥敦道南至尖沙咀,北至界限街,是一条很宽的大马路,有3.6公里长。

一路走到旺角,这里连接旺角站和旺角东站的人行天桥是我最喜欢的取景地之一,天桥下是花园街街市,旁边一条路则是红色小巴的集结点,夺命红Van的司机们都是从这里出发,以他们所能达到的最快速度驶上自己的揾食之路。



再往北走是太子,在与殖民地文化的融合中,一些中华文化的元素以一种非常诙谐的方式保存了下来,比如皇后大道其实本应是“女王大道”,而“太子站”如果重新翻译则应该是“王子站”才对。
离开旺角的商业区,霓虹招牌渐渐被铁皮招牌取代,街景又开始陈旧起来,跨过界限街来到深水埗的范围内,街上印巴裔的面孔会让人觉得来到了小印度。




深水埗区是现时香港最贫穷的区域,历史上这里接纳了大量逃港潮时的难民,现在则还有许多住笼屋的新移民,但这些人正是狮子山精神的主角,是“吃苦耐劳”“不屈不挠”这些词所形容的人。




时代变迁,狮子山精神已经有了许多不同的内涵,但总是与“香港走的路”有关的。每代人都会在路上遇到不同的难题,从前是移山填海,今日则有更难撼动的山、更难征服的海,但拼搏的态度未曾改变。
这篇文章的标题就取自幸福医药2015年的“狮子山精神”广告片,完整的广告语是:“明知会输,我哋都一定要赢。香港条路,从来都唔易行,但每一代人都有佢嘅狮子山精神。”
更多香港街景,请移步相册香港巷陌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认路」,ID: odony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