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我读过的陈丹青,关于美的一点点想法...
最近在读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才读到第三章,因为『美学』是哲学的一部分,所以这本书从古希腊,柏拉图开始讲解哲学,再将文字转移到美。我本来打算是将这本书读到一半再根据陈丹青的『局部』视频,边看边学习。『西方美学史』这本书真的太厚了,大概10000多页,非常耗时,仅仅读了三章,我已经做了很多的读书笔记,因为之前读过尼采和叔本华的哲学书,所以这本美学史读起来更像是在从头梳理,似乎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但是我现在决定放弃读这本书。**
去年,陈丹青在优酷理想国的『局部』开播开始,我跟着一起看,大概看了五集,后来因为考试所以就没再跟了,去年年底『局部』结束,今年的一月二号,在北京前沿艺术展演中心举行了理想国局部的线下分享会。
我看完了整段视频,前面十六分钟的观众采访我觉得非常棒,形式我特别喜欢,尤其看到一些观众交换的礼物是我读过的书或是以前听说过的想要的。在日本年末公司的忘年会都会有礼物交换这个环节,我个人是非常喜欢的。
我喜欢陈丹青,大三的时候读过三本他的书,『退步集』(两遍),『荒废集』,『多余的素材』(一半就扔了)。因为小时候学过三年国画,两年水彩,一年素描,所以看他的书格外的起劲。
陈丹青这次分享会,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心得分享:
1. 他讨厌『专家』和『业余』这两个词。任何喜欢使用专家,教授这些词的人,本身想说明的就是这个词背后的权力。在体制内,往更大了的说,西方世界的艺术教育环境都在急速下降。
2. 教育孩子,不要总是想给他建议,而是要多去听他要什么。比如在学习画画上,不能急着给他送到培训班里,那样得到的结果就是,他在模仿,至少在13,14岁前是不可以的。
3. 教育环境是无法改变的,那是大问题,但尽可能带孩子去美术馆,尤其是在北京和上海这些有好的展览的地方。说实话,国内的大部分展览都是垃圾,看多了其实也是毁掉孩子,多去故宫里,或是798的展览。
4. 不要老提什么『普通』孩子,不要老什么东西都阶级化,即使有,也不要看不起自己。如果你的孩子选择未来一生做艺术,就要有赚不到的钱,穷困潦倒的准备。在纽约这样的艺术家太多了,十八岁的时候每天不停的画画,三十岁了仍然依靠救济金活着。并不是说让你不赚钱,你可以有赚钱养活自己的能力,但在艺术上尽量的不妥协。(我认为这里天赋占主要原因,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懂的,环境其实说起来,我认为影响和天赋比起来算个屎。)
5. 不要读什么艺术类的教科书,太无聊。
上学时埋头看过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还划杠杠,后来一个字都不记得,那本书也不知扔哪儿了。“文革”后,傅雷译的《艺术哲学》再版,赶紧读,但也不记得了。画家作家必须懂美学吗?陶渊明读过《文心雕龙》吗?董其昌恐怕根本不懂什么叫做“美学”——“美学”、“审美”,全是外来词。我从小到大看到的、出国后的眼界,都在影响我。它构成自己的记忆,但你下载记忆时会自动筛选,根据性格、脾气、血型、阅历……我不会理论地去表达这些意思。大致说,我的趣味是写实主义的,但非写实主义的我也喜欢。只要是好的我都喜欢。ー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