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剑拔弩张,剑指何处
张天布老师精神分析系列课程的学习,每一堂课的开始,听着咨询师报告自己的案例,都象是进入一个迷雾重重的丛林。渐渐浓雾弥漫,甚至看不见自己;或惊心动魄,令人窒息;或烦躁不安,抓耳挠腮;又或把心提到嗓子眼,直至曲终;有时也会想逃离现场,一走了之。种种纷乱心绪都会在张老师宽厚的音色中,渐渐趋于平静,从情绪走向思考,拨云见日,迷雾散去,眼前变成脉络清晰的图画,随着张老师的指点,看懂了他人,看到了自己。在张老师慧眼扫向全场的一瞬间,每个人都感觉到老师的眼神与自己有一种心领神会的相通,犹如蒙娜丽莎的目光。
今天的课堂,我们被一位咨询师带入了按剑待发、蠢蠢欲动的江湖。在全场屏住呼吸,凝神细听中,一位15岁青春期孩子的出场犹如《疯狂动物城》中黑帮老大鼩鼱出场的阵势, 而咨询师在见到这位孩子及其同伴的场面,既滑稽如桃谷六仙又让人忌讳他们个个身怀绝技,不敢造次,小心翼翼。咨询师在与孩子们周旋过招的过程,犹如一场黑帮卧底剧,步步惊心,最后艰难瓦解黑帮,成功让孩子们进入课堂。
第一幕结束时,张老师一石激起千层浪:“象一帮绿林好汉占山为王,咨询师深入虎穴,拜见大王”。学员们一下子从课堂上进入江湖想象,有为这帮孩子们焦虑不断升级的妈妈;有感慨世风日下,如何担负起一己之责的爸爸;有面对黑势力无奈不语的沉默;有指责父母只管生不管养的愤慨;有积极入手出谋划策改造黑帮的勇士;有呵呵一笑认为是小儿游戏的曾“混迹江湖”的过来人;也有敬佩卧底女英雄智勇双全的粉丝。
在课堂上很少见这样的群情激烈的场面,张老师只听不语,似面带微笑。我坐在第一排,不由得想揣测圣意,张老师现在在干嘛?一时间有种感觉冒出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都在与这一帮青春期少年对阵,当我们快意于自己的想法,积极表达的时候,咨询师的身份在哪里?老师会不会让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自己的感觉与立场?我刚才同样沉溺于剧情中,好象身临其境。体验自己当时的感受,有一种极力想让自己平静下来,去面对眼前这些充满怀疑与挑战的不羁少年的感觉。
这时候,张老师站起身来:“大家好象都进入了江湖纷争,我们再从江湖中回到现场来。”
这一句话出来,惊醒了我,感觉自己常常会被来访者带到他们的世界而不自知,虽然我们要穿着来访者的鞋子去感受来访者的生活体验,但也得借完即止,从感受中出来,做下一步工作。
张老师总结了这帮青春期孩子的特征:
1、这些孩子已经有了反社会的特征,不把父母放在眼里,叫着父母的名字开骂,不去上学,结成团伙,只认自己的团伙,忠诚于自己的团伙。他们为了团伙可以两肋插刀,超越社会规则。
2、这些孩子的家长都是有权有势事业成功,家境优越者。
这正是我一直以来寻求答案的问题:为何家长很优秀,却往往他们孩子在青春期会剑拔弩张?他们到底剑指何处?
剧情中心理学的意义是什么?张老师写下了大大的“我是谁?”
这些孩子身处这样的一个人生阶段:他们在无意识中探索“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样的人?
但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不认可家长,不尊重老师,却结成小团伙抱团不上学,行为出格。为什么这些孩子会变成现在这样?
这里涉及认同和身份的问题。想成为自己,这个自己是什么?是一个人对自己身份的期待,期待成为有自己身份的人,有自己名片的人。
成为有身份的人,是一个结果,这个过程如何达成?就需要认同,通俗地说是模仿、学习。借助榜样,通过认同过程,完成身份认同。
大多数人,能够顺利达成认同,具有了稳定的身份,与家长的涵容能力关系重大。
正常情况下青春期的发展是这个样子滴:
这是我的一亩三分地,你不要进来!
摆脱父母,表现出不允许父母进入自己的领地,比如:不允许父母进入自己的卧室,不允许父母翻自己的东西,不告诉父母自己在学校的事情等等。这个不允许,不是真的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事,是小狮子尿尿圈地盘的意思,首先从物理距离上象征性地要与父母隔开距离。但是很多父母不理解,纳闷:到底有什么秘密,就不让我靠近?
我不想只是你儿子,我要成为我自己!
摆脱父母,想完成内在的自主。还表现在父母说的什么我都表示反对,反对的重点不在于父母说的对不对,重点在于你说的我都不听,通过这种方式来表示我是我自己,我有我自己的想法,我与你不一样。这也让父母抓狂,大吐苦水:我怎么你了?没说什么呀,怎么就硬是跟我对着干?
青春期是孩子身体发育最快、生命力最旺盛的阶段,这个阶段孩子对自己的自我感受处于剧烈变动的时期。自恋膨胀,认为自己什么都可以做到,强烈的想表现出自己有多么有能耐,但苦于自己还没有那么大能力,又不得不依赖父母。这在青春期孩子的内心里是一对激烈的冲突。这种冲突所产生的焦虑,会让孩子做出许多不合情理的事。
青春期孩子不合情理的表现会激发出家长的焦虑,但是好的家长,会理解孩子所处的年龄段,包容孩子,知道过了这个阶段会好一些,因为自己也经历过类似的阶段,可以共情到孩子,平静温和的象一面镜子,让孩子有机会从父母的反馈中看到自己的样子。当孩子出现严重叛逆的时候,父母尽可能的减少冲突,努力与孩子一起承受成长的煎熬,承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不确定带来的焦虑感,不轻易给变化中的孩子贴上“坏蛋”的标签。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的态度和容量最重要。陪伴孩子渡过这个不稳定的阶段,父母用自己的稳定,自己的涵容,给孩子做出了示范。所以很多孩子渐渐无意识中就会模仿自己的父母和老师,与父母和解,完成认同。
那么报告案例的咨询师所碰到的这些孩子为什么没有向他们自己成功的父母认同?为什么会不上学、打架、抽烟、纹身、组成类似于黑社会的小团体呢?
这里发生了认同混乱的问题。
父母亲在事业上是成功的,按理孩子很容易认同成功的父母亲。但是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能够混出名堂的人,是适应社会的人,在鱼龙混杂的社会中,左右逢源是他们的长项,这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在生活、工作中随时转换角色,游刃有余,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这种多面做人,是成年人的一个成功的能力。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需要一个稳定的认同对象,一个身份一致的榜样,孩子需要去学习分辨黑白是非,需要基本的稳定感,才能够发展更全面的能力。身份认同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很多年。正因为这样,孩子面对多重面目的父母,到底该学他的哪个面?给孩子呈现的可能性太多,孩子迷糊了。发生了身份认同障碍。
由于有了认同障碍,增加了孩子的认同过程中的难度。该模仿谁?模仿什么?该朝哪个方向努力?孩子不知道。
能干的家长往往强势,因为生活事业上的成功,觉得自己对任何事的判断都是对的,轻易不会被别人干扰。当青春期孩子开始逆反的时候,家长感觉孩子做的都是不对的,强烈的想安排孩子的事情,包括孩子的想法。孩子不服,本来就认同混乱,有认同障碍,增加了认同难度,孩子的想法与行为都是无序的,这种无序让孩子焦虑,家长看到孩子的表现,没有按照自己的预期发展,孩子又强烈的不听话,不能掌控的感觉让焦虑感强。这样的家庭冲突,对于孩子是不接纳的,孩子便去寻找接纳自己的人,自然会与有同感的孩子结成团体。
而这位咨询师收服这帮“小混混”的手段,恰恰是她的态度和容量。她从开始就没有站在老师的身份上去教育孩子,也没有站在家长的身份上去教训孩子,而是没有任何条件地去尊重他们,态度平等地对话,允许孩子言行中的不合常理,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了,被接纳了。放松警惕,放下对抗。
咨询师在与孩子的多次接触中,始终如一的、温和有度的态度给内心混乱躁动的青春期孩子注入一股踏实稳定的力量,象惊恐不安的小兔子被妈妈抱住,才敢背靠妈妈回头看看刚才跑过的路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孩子们在这里感觉到自己被看到了,自己在老师眼里不是怪物;咨询师稳定的信任的力量,成为孩子稳定自信的力量。
在这一堂生动的案例督导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理解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感受到咨询师应秉持的态度和技术;同时从张天布老师在全场的教学中感受到:开放、平和、包容、内外一致需要融入咨询师的血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