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印象
好久没有更文,不是因为我不想更,而是因为没有合适的时间。这大概是我偷懒的另一个借口。
正好周末和林先生去了平遥,时间虽然匆促,却也算瞥见这座古城的一点风姿了。于是,我打算和你说说,我与平遥的初次会面。
周六起了大早,从西站坐动车去平遥。西站是我熟悉的地方,因为回我的老家湖北,也是从北京西站发车,然而这次我的终点站却是陌生的平遥。好在,地方虽然陌生,一旦去了至少会有点熟悉。况且身边还有一个熟悉的人,尽管会有点小埋怨,但也是把旅途上的事情都给打点好了。我只用把自己带出来就可以了。

以往我们去天津、北戴河等地,单程旅途耗时不长,如此一来,到站之后人并没有在路上折腾之后的疲态。这回出行,虽是动车,因为早起的缘故,路上的四个小时显得有点漫长。动车驶离北京时,窗外渐渐灰白,看起来像是阴天,却挡不住光照。于是,动车两侧的遮光帘都被紧紧关上了。我的座位并不靠窗,窗帘也被拉上,想看看窗外的风景自然是不可能了。于是,只好睡觉,睡了醒,醒了睡。林先生则睡了醒,醒了就开始玩德州扑克。
到平遥古城站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后,出动车便感觉到热。站是小站,远处都是延展的一马平川,天色灰蒙蒙。到此站的人互不相识,但是大概都有同样的终点站。人群中还有金发老外,大概是情侣或夫妻而来,只不过出行的辎重明显大于我们所有人,背上都各自背着两个鼓囊囊的大登山包。手里拿的是专业的摄像设备,引得林先生一阵赞叹。
我们需要坐公车去一个站点等客栈老板前来接人。此刻的公交并没有空调,完全是乡村小巴车的感觉,这倒是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家乡,那些驰骋在乡间小道上的小巴车。车上闷热不已,终于等来了师傅开车,车窗处却并没有什么凉风。于是,只好观察窗外,打量着这个我初来乍到的地方,看这外面的景象,好像并没有一点古城的踪迹。
车窗外树种大概不能再单调了,多是马尾松、红叶李、小叶黄杨、栾树等树种。等我们到站等客栈前来接人时,我竟然妄想在这个小城里面找到共享单车的身影。无论是什么颜色的单车,若能有那么一辆,骑行一下大概也是好的。无奈,扫视周边好几遍,并没有任何踪迹。
没等多久,客栈师傅开着一辆破旧的黑色轿车靠在了路对面。下车的却并不是一个中老年人,因为我以为在古城里开客栈的,大概至少会是中年吧。结果,下车的是一个带着眼镜、说话斯斯文文的高个青年,一见我们就开始开后备箱预备放东西。大概,从我们等待张望的神色,以及身边的行李箱上,他认为了我们的旅人身份。
可叹的是,轿车上并没有空调,于是又是一路闷热。所幸,我们已经距离客栈不远了。老远就能看到城墙,那会儿我还想象不出,在城里等待我们的是什么样的景观。

车不知从哪个城门入了城,便奔着自家客栈去了,此时已经是下午一点多,我和林先生已经饥肠辘辘,赶着办入住去寻觅吃食。客栈的老板倒还贴心,安置好我们之后,还给推荐了适合我们去游玩及吃饭的地点。背着那张被圆珠笔勾画过的古城地图,记着那几个被强调过的美食店,我们就出门了。
天很热,大概我也不会想到周日返京的我,会头晕头疼难受不已。林先生想吃地道的山西面食已经很久了,此地大概可以一定程度上满足他的舌尖之好。穿过弯弯曲曲的街道,我们终于找到一处被推荐的美食店。我也没有想到,之后的每次出门,都需要这样弯弯曲曲地步行,这大概可以解释我感觉劳累与中暑的原因了。

平遥古城的第一餐,面食自然成了主角。韭菜花总能在面食里看见,味道很独特。酒足饭饱之后,我们终于开始用心观察起周边的一切。其实,这种观察早已开始。我发现这里的路两边绿化挺少,反而是每个四合院内,绿化更集中,无论是大树,还是盆栽,都被安置在正对大门的庭院里。当你从家家户户的大门向内望去,几乎都能在照壁上看见一个福字。虽然只是一个福,却也被当地人弄出了多种花样,有些贴窗花,有些刷油漆。树多是枣树、桑树、榆树以及泡桐树,盆栽多石榴、无花果、夹竹桃。路边小店多卖醋、卖牛肉;街上多有当地土狗,模样类似,只是毛色不同。

以前,我总以为夹竹桃是南方特有的植物,尤其在老家湖北,铁轨两边夏天总是开着红白相间花色的夹竹桃,有些树已经很大了。当我在平遥古城见到花盆里树形不小的夹竹桃时,不能不说吃了一惊。至于无花果,更是让我惊讶,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家种无花果,难道是商业化行为中的模仿?后来,我从一个本地的朋友那里得知,种无花果,只是因为它好养,并且结的果子可以吃,看来,这件事是我想多了。
终于到了县衙,这大概是许多人会选择第一去逛的地方。其实,我们这次除了逛县衙,还去了不少镖局、商号,去了清虚观、古城墙、马家大宅等。但是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县衙与马家大宅。
县衙的占地面积算是非常之大了,说不出来有几进。当我穿梭在县衙里的时候,所想的却是《大明王朝1566》里的海瑞,在任知县之时,便是坐在院子里给自己的老母亲冲脚。这县衙保存的还算完整,不远处的导游在给游客们介绍“走后门 ”、“塞红包”等。县衙的刑具房里很阴暗,让我匆匆瞥了一眼就赶紧出来了。下午三点半是县县衙定期的升堂表演,对话间还串入了不少跟进时代的话题,比如炒鱿鱼、反腐等等,竟然引得不少人围观,把个台子团团围了起来。
马家大宅却是周日去的,宅子大且精巧。在这里我有几个有趣的发现,一是马家女儿的房间,被叫做花儿房,正对着大太太房。堂屋两边是马进士与其老母各自的房间,马家少爷的房间则紧挨着其父马进士。如此看来,也是儿女有别。但不管怎样,老母、马进士、大太太、少爷、小姐、陪房丫鬟都是在一个院儿里的。二太太、三太太,则在另外各自的院落里,看来也是亲疏有别 ,秩序井然了。二是当时竟然分出了厨房、灶房、伙房三处地,不像现在,家家户户大概都只有厨房。这应该是时代自身的变化了吧。
周日下午两点多,我们从平遥古城准备离开,算起来,我们在平遥逗留的时间并不算太长。尽管已经一定程度上商业化,但若时间悠闲一些,还是能发现许多独特之处的。
既然不是古城里的人,就只能做一回古城的游客了。
@2017.06.21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