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黑瓦
数不清是本月第几次踏上高铁了,出差的工作就是这样,旅行包永远整理的妥当,准备随时踏上“征途”。
现在的高铁确实比以往让人感到舒适,风驰电掣的唯一缺点也许就是没时间欣赏路途的美景吧。
在江苏这种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加上平原为主的地理特点,要说沿途有什么自然美景,那也许是自欺欺人了,但是有特色的人文景观,确是不少。从11年前去苏州上学,就被铁轨旁不远的黛瓦白墙所吸引,房边交错着河道,屋檐下穿梭着青石板路。若是运气好,赶上个下雨,幻想着跃在河上的石桥上走出个娉娉婷婷的少女,着素衣,持油伞...这简直是不能再江南的场景了。
渐渐的,黛瓦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充满了流水线气味的砖红色方瓦,甚至是四四方方的小高楼,规整的像乐高拼成的,都面向着南方。剩下不多的黛瓦白墙,其上也因年久失修,爬满了污秽的水渍和裂纹,像极了老人脸上长满的老年斑。这似乎也显示着它不多的生命力,垂垂老矣。若是赶上黄昏,背阳面的窗口黑洞洞的,像极了空洞呆滞的眼睛,我简直都不忍直视了。
消失的村落不只是物质形态上的消失,它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的消失。社会进步的结果就是趋同。各种人种、各种文化的人们都在社会进步中力求活得这么更舒适、惬意,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舒适惬意的生活无论对谁,都是一样的。于是我们失去了自己的生活特色和方式。归根到底,我们向社会进步妥协了。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