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选拔、现代考试制度和社会阶层流动
每年六月高考之后,有关于高考制度的批评和反思的文章就开始见诸各大网站和公众号,说起来这些文章的内容也无非是讨论高考形式的公平性和内容的科学性,其实这些评论早在明清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所以我觉得并无半点新意。乾隆三年(1783年),朝廷中发生了一场科举存废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大学士鄂尔泰说“时艺取士,自明至今,殆四百年,人知其弊而守之不变者,非欲不变,诚以变之而未有良法美意以善其后”,反映到我们今天,我们也能看到虽然很多人对高考制度颇有微词,但却始终没能有一个能好的制度去取代它,所以无论在现在还是将来的一段时间中高考还是我们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
对于现代考试制度的认识,除了我们对其公平性和科学性的反思之外,我想更为重要的是,现代考试制度的存在是为什么?当然,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为国家选拔人才,但是认识到这一点我觉得尚且不够,为了能在另一个层面上去认识高考,我们需要回顾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历史沿革。
首先是夏商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世袭”,在这一时期血缘关系在政治生态环境中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那个时候真的是“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一个人打一落生就决定了他的未来,底层的广大人民群众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跻身政治精英的行列,社会阶层没有一丁点的流动。中央和地方的各级权力,分别掌握在大大小小的贵族手中。这种世禄世卿制度,是与当时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一体的,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体系。看到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可能会说那是一个多么黑暗的时代啊,但是世卿世禄制竟然可以存在这么久,这里面的道理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会在下文中给出一个解释。当然,世卿世禄制实行的结果大家也看到了,那就是出现了春秋战国的各方割据势力的出现,并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分裂时期。
到了汉代,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新的选拔官吏的制度,名为察举制。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汉代察举制度,严格地说是从文帝(公元前179年—前157年在位)开始,他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还有我们熟悉的“举孝廉,茂才异”,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不过到了东汉末年,举荐官徇私舞弊,被举荐者沽名钓誉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改变这种不正之风,曹丕下令实行九品中正制,由中央下派中正官向朝廷推荐贤良之才,虽然相较于察举制有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可想而知,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种方式其实和察举制没有本质的区别,掌握举荐权利的地方政治精英决定了未来掌握国家机器的人事权力,所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贵胄蹑高位,英雄沉下僚”的现象也就屡见不鲜了。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我想这里面与察举制的存在不无关系。
到了隋朝,隋文帝也认识到了这种自下而上的举荐制的弊端,并在公元583年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于是在中国承袭1300多年,作为国家“抡才大典” 的科举制出现了。科举制对于中国的意义我想不用多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美好愿望激励着一代代读书人悬梁刺股,铁砚磨穿,一心想着登科及第,光耀门楣。通过科举考试,一批批优秀的青年才俊补充到政治队伍中来,并参与到地方和国家的治理,中国也从“武治”逐步走向“文治”。可以说科举制为中国自唐代以来整个社会较为稳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一直到晚清,政府为了自强求富,创办新式学堂,科举制才慢慢废除。
了解了这些历史,我们不禁要问这么几个问题:第一,各个制度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第二,各个制度存在的社会基础是什么?第三,制度的更替是因为什么?虽然是三个问题,但是其实我们可以用统一的逻辑去分析。人才的选拔其实涉及到三个利益主体:皇帝、贵族士大夫、平民百姓。其实人才制度的选拔就是政治这一稀缺资源在这三者之间进行分配的过程,而资源的分配又取决于这三方的政治力量的博弈,再进一步说,三方政治力量的对比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在这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体现的还是比较到位的。我们可以看到,底层人民从没有希望跻身政治精英的行列,到通过结交权贵得到推荐有些许希望进入政治精英行列,再到可以通过较为公平的全国性的考试跻身政治精英的行列,这个变化就反应了底层人民所拥有的政治能量其实是越来越大的,这个力量的获得一定是以底层民众的经济地位上的提高为基础的。比如铁器的出现加速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与此同时底层人民也可以通过举荐进入到官僚体系中来,再比如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小地主阶级的崛起,并为维护自身利益,打破豪门士族对政治的垄断而争取通过考试改变其政治地位。因此科举制的出现代表了新兴地主阶层的利益,这同时也与隋朝遏制士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诉求不谋而合,科举取代九品中正制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历史的必然。所以我们看制度兴替的背后,往往是国家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是洗牌后的利益集团对社会稀缺资源的重新划分过程。中央为了遏制贵族的发展和割据一方的现象出现,就必须打破固有的血缘和裙带关系,让下面的人进入到地方乃至中央某些职能部门的管理中来,与现有的贵族势力形成权力的制衡,以达到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权统治的目的。
我喜欢一副对联,“观古至今当思进退,读书养志可识春秋”,我们回望历史,绝不应该只停留在历史当中,而是回到我们今天帮助我们认识今天的事物。正所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当我们有时候想不明白的时候,也不妨回到过去寻找一下答案。回到我们的题目,现代考试制度其实跟科举制是很像的,当然内容上早已不是什么四书五经,程朱理学,但是形式上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还是通过一种较为公平的方式从底层选拔精英人才,进入到社会的更高阶级,甚至直接参与到国家治理当中。不过我们应该明白一点,我们普通老百姓之所以拥有考试的权力,一方面是底层的政治力量的逐步强大,另外很关键的一点是高层之间的权力斗争和权力分配。而对于权贵来说他们虽然不希望自己的权力被通过考试选拔进来的人分走,但是也无法反抗这种制度,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底层民众的政治力量和诉求越来越强烈。唯一比较例外就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高考废除了10年之久,那个时候的人才选拔其实接近于东汉末年到隋早期的察举制,察举制的弊端相较于科举制来说那可是大了去了。
当然我们可能会问,底层平民能够通过考试达到什么程度上的阶级的改变?我想这还是由三方的政治力量博弈决定的,而且是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变化的,如果随着经济的发展,底层的力量越来越大,我相信考试能对底层人民的改变也就越来越大。还有人可能会问,现在高考农村孩子相比城市孩子的表现显得差强人意了一些,这个怎么办,我想这是底层人民内部的结构性问题,而且也可能是一个随着时间会逐渐消失的问题,我可能会在“中国未来大城市群趋势”这篇文章中继续分析。不过这不是我们这篇文章要说的主要内容,而且我觉得相比较于这篇文章所说的逻辑,这个问题只能算个小问题了。最后不得不提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我们很熟悉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三权分立,但是很多人不熟悉的是,我们的宝岛台湾实行的是“五权分立”,其中有一项是“考试权”,刚开始我也很不解考试权也能提到这么重要的位置吗?我想通过这篇文章,不仅我自己,应该每个看到的人都能理解了。
对于现代考试制度的认识,除了我们对其公平性和科学性的反思之外,我想更为重要的是,现代考试制度的存在是为什么?当然,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为国家选拔人才,但是认识到这一点我觉得尚且不够,为了能在另一个层面上去认识高考,我们需要回顾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历史沿革。
首先是夏商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世袭”,在这一时期血缘关系在政治生态环境中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那个时候真的是“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一个人打一落生就决定了他的未来,底层的广大人民群众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跻身政治精英的行列,社会阶层没有一丁点的流动。中央和地方的各级权力,分别掌握在大大小小的贵族手中。这种世禄世卿制度,是与当时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一体的,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体系。看到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可能会说那是一个多么黑暗的时代啊,但是世卿世禄制竟然可以存在这么久,这里面的道理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会在下文中给出一个解释。当然,世卿世禄制实行的结果大家也看到了,那就是出现了春秋战国的各方割据势力的出现,并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分裂时期。
到了汉代,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新的选拔官吏的制度,名为察举制。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汉代察举制度,严格地说是从文帝(公元前179年—前157年在位)开始,他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还有我们熟悉的“举孝廉,茂才异”,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不过到了东汉末年,举荐官徇私舞弊,被举荐者沽名钓誉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改变这种不正之风,曹丕下令实行九品中正制,由中央下派中正官向朝廷推荐贤良之才,虽然相较于察举制有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可想而知,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种方式其实和察举制没有本质的区别,掌握举荐权利的地方政治精英决定了未来掌握国家机器的人事权力,所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贵胄蹑高位,英雄沉下僚”的现象也就屡见不鲜了。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我想这里面与察举制的存在不无关系。
到了隋朝,隋文帝也认识到了这种自下而上的举荐制的弊端,并在公元583年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于是在中国承袭1300多年,作为国家“抡才大典” 的科举制出现了。科举制对于中国的意义我想不用多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美好愿望激励着一代代读书人悬梁刺股,铁砚磨穿,一心想着登科及第,光耀门楣。通过科举考试,一批批优秀的青年才俊补充到政治队伍中来,并参与到地方和国家的治理,中国也从“武治”逐步走向“文治”。可以说科举制为中国自唐代以来整个社会较为稳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一直到晚清,政府为了自强求富,创办新式学堂,科举制才慢慢废除。
了解了这些历史,我们不禁要问这么几个问题:第一,各个制度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第二,各个制度存在的社会基础是什么?第三,制度的更替是因为什么?虽然是三个问题,但是其实我们可以用统一的逻辑去分析。人才的选拔其实涉及到三个利益主体:皇帝、贵族士大夫、平民百姓。其实人才制度的选拔就是政治这一稀缺资源在这三者之间进行分配的过程,而资源的分配又取决于这三方的政治力量的博弈,再进一步说,三方政治力量的对比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在这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体现的还是比较到位的。我们可以看到,底层人民从没有希望跻身政治精英的行列,到通过结交权贵得到推荐有些许希望进入政治精英行列,再到可以通过较为公平的全国性的考试跻身政治精英的行列,这个变化就反应了底层人民所拥有的政治能量其实是越来越大的,这个力量的获得一定是以底层民众的经济地位上的提高为基础的。比如铁器的出现加速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与此同时底层人民也可以通过举荐进入到官僚体系中来,再比如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小地主阶级的崛起,并为维护自身利益,打破豪门士族对政治的垄断而争取通过考试改变其政治地位。因此科举制的出现代表了新兴地主阶层的利益,这同时也与隋朝遏制士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诉求不谋而合,科举取代九品中正制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历史的必然。所以我们看制度兴替的背后,往往是国家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是洗牌后的利益集团对社会稀缺资源的重新划分过程。中央为了遏制贵族的发展和割据一方的现象出现,就必须打破固有的血缘和裙带关系,让下面的人进入到地方乃至中央某些职能部门的管理中来,与现有的贵族势力形成权力的制衡,以达到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权统治的目的。
我喜欢一副对联,“观古至今当思进退,读书养志可识春秋”,我们回望历史,绝不应该只停留在历史当中,而是回到我们今天帮助我们认识今天的事物。正所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当我们有时候想不明白的时候,也不妨回到过去寻找一下答案。回到我们的题目,现代考试制度其实跟科举制是很像的,当然内容上早已不是什么四书五经,程朱理学,但是形式上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还是通过一种较为公平的方式从底层选拔精英人才,进入到社会的更高阶级,甚至直接参与到国家治理当中。不过我们应该明白一点,我们普通老百姓之所以拥有考试的权力,一方面是底层的政治力量的逐步强大,另外很关键的一点是高层之间的权力斗争和权力分配。而对于权贵来说他们虽然不希望自己的权力被通过考试选拔进来的人分走,但是也无法反抗这种制度,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底层民众的政治力量和诉求越来越强烈。唯一比较例外就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高考废除了10年之久,那个时候的人才选拔其实接近于东汉末年到隋早期的察举制,察举制的弊端相较于科举制来说那可是大了去了。
当然我们可能会问,底层平民能够通过考试达到什么程度上的阶级的改变?我想这还是由三方的政治力量博弈决定的,而且是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变化的,如果随着经济的发展,底层的力量越来越大,我相信考试能对底层人民的改变也就越来越大。还有人可能会问,现在高考农村孩子相比城市孩子的表现显得差强人意了一些,这个怎么办,我想这是底层人民内部的结构性问题,而且也可能是一个随着时间会逐渐消失的问题,我可能会在“中国未来大城市群趋势”这篇文章中继续分析。不过这不是我们这篇文章要说的主要内容,而且我觉得相比较于这篇文章所说的逻辑,这个问题只能算个小问题了。最后不得不提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我们很熟悉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三权分立,但是很多人不熟悉的是,我们的宝岛台湾实行的是“五权分立”,其中有一项是“考试权”,刚开始我也很不解考试权也能提到这么重要的位置吗?我想通过这篇文章,不仅我自己,应该每个看到的人都能理解了。
-
hello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2-09 08:3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