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本龙一:电影配乐生涯精华
文 / Margaret Barton-Fumo
译 / 李铁匠
校 / 千岁
原文发布于2016年6月24日

下月,作曲家坂本龙一将在日本协会引介山田洋次的电影《如果和母亲一起生活》。2014年,在他被诊断出咽喉癌之前,他答应为这部影片配乐。2015年,坂本龙一从史无前例的,长达一年的假期中回归,完成了两套风格迥异的配乐作品:《如果和母亲一起生活》——山田洋次凭借此片获得日本学院奖(译注:本片仅获得提名,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记》夺魁),以及亚历山德罗·G·伊纳里图的《荒野猎人》,坂本龙一也凭借此片获得金球奖最佳原创配乐提名。
坂本龙一与电子音乐人Alva Noto(卡斯滕·尼古拉)再度合作,同时还得到了来自The Notional乐队的Bryce Bessner的鼎力帮助。《荒野猎人》的配乐并非故弄玄虚,但确实非常抽象:氛围、蜂鸣、刺耳的音效、多轨录音同步播放,以及长时间的停顿穿插其中。尽管这套配乐广受好评,但其非传统的另类风格并不符合学院奖提名的审美情趣。因为作为首席配乐师,坂本龙一创作的部分在整套配乐中并没有太高的辨识度。事实上,Alva Noto通过数字音效表现并改编了坂本龙一的配乐。而后Dessner又为整套配乐创作了一些附加的音乐。可以说坂本龙一的这套配乐是在一种特殊的协作模式下完成的。

相比之下,《如果和母亲一起生活》的配乐更为传统,类似一种老派复古的风格。84岁老龄的山田导演曾表示,这部电影是他创作生涯最重要的一作,影片发行时正值广岛和长崎核爆75周年之际。影片情节设定在1948年,讲述一位悲痛欲绝的母亲,与3年前死于核爆的儿子的灵魂交流沟通的故事。坂本龙一的配乐忧伤而美妙,所引发的情绪共鸣,也正是这部载誉剧情片所需要的。《如果和母亲一起生活》和《荒野猎人》这两部近期作品,都证明了坂本龙一创作风格涉猎之广,且挥洒自如。从传统到先锋,古典、电子流行、实验氛围以及世界音乐,坂本龙一在诸多领域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回溯到1983年,坂本龙一配乐生涯最开端——大岛渚的《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坂本龙一着手创作出一首听起来颇具“异国情调”的主旋律(标准收藏公司发行此片对其采访时,他解释道)。当时他痴迷于巴厘岛乐器甘美兰所发出的声音,遂将甘美兰的声音采样合成并录制成了影片中那令人迷醉的主旋律。创造出一首蕴含三种文化特征的标题曲,恰如其分地呼应了大岛渚影片中所要表达的主题。电影讲述在二战时期,印尼战俘营中,一段发生在日本士兵与其管制的西方俘虏之间的故事。有规律敲击木板的手法与日本传统打击乐颇为相似,而甘美兰的旋律则唤起人们有关圣诞钟声的联想。录制这首配乐时,坂本龙一的电子流行三人团黄色魔术交响乐团(Yellow Magic Orchestra)即将解散。这首配乐浓重的合成器特色与他在YMO的作品风格有着较高的相似度,只不过节奏相对缓慢。

作为电子乐团黄色魔术交响乐团的一员,坂本龙一早已声名鹊起(该团华丽的法西斯主题音乐会电影《烈焰焚音(YMO Propaganda)》于1984年推出,不容错过)。《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中,坂本龙一不单单是配乐师,同时也作为演员与大卫·鲍伊大演对手戏。他扮演一位未出柜的日本战俘营指挥官,此人极度迷恋大卫·鲍伊所饰角色,当鲍伊通过亲吻的方式反抗他时,他晕厥了。坂本龙一以单曲形式发行这部影片的标题曲时,他将其命名为“禁色”,这举是为了呼应三岛由纪夫的小说(《禁色》)中所表达的主题:被压抑的同性恋情。填词由坂本龙一的好友大卫·西尔维安(David Sylvian,Japan乐队)演唱。
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坂本龙一参与配乐的影片,风格多样,从1986年以小猫和小狗为主题的影片《子猫物語》,到1991年由村上龙执导的露骨狂放之作《堕落东京》——此片塑造了一名羞怯的性工作者,大演调教游戏。整个90年代,坂本龙一还相继与沃尔克·施隆多夫(《使女的故事》,1990年)、佩德罗·阿莫多瓦(《情迷高跟鞋》,1991年)、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小活佛》,1993年),以及约翰·梅布瑞(《情迷画色》,1998年)有过合作;奥利弗·斯通制片的电视剧集《野棕榈》(1993年)配乐亦出自坂本龙一之手;另外唐纳德·卡梅尔于1995年推出的癫狂遗作《狂野边缘》,配乐也是由坂本龙一操刀,只是影片最终版本换成了乔恩·哈塞尔(Jon Hassel)的作品。

1987年由贝托鲁奇执导的《末代皇帝》让坂本龙一和他的合作伙伴(大卫·拜恩和苏聪)收获了一樽奥斯卡小金人,一座金球奖奖杯,一台格莱美金留声机,尽管坂本龙一后来表示,这套配乐仍存在缺乏流动性,以及与影片本身的融合较为生硬等诸多缺憾。他个人认为,与贝托鲁奇的后两次合作更让他感到满意:1990年的《被遮蔽的天空》,这是一套风格较为传统,弦乐比重较大的配乐作品,由英国皇家交响乐团演奏,这套配乐的问世巩固了坂本龙一国际顶尖配乐大师的身份;1995年,为《小活佛》所作配乐,则融合了印度音乐和室内管弦乐,并以精妙的电子乐修饰,这是一次新世纪(New Age)音乐风格的实验。
纵观坂本龙一辉煌的配乐生涯,他与布莱恩·德·帕尔玛的两度合作都是极具代表性的,1998年的《蛇眼》和2002年的《蛇蝎美人》。2015年由诺阿·鲍姆巴赫和杰克·帕特罗共同执导的纪录片《德·帕尔玛》问世,这促使纽约Metrograph 电影院举办了德·帕尔玛作品回顾展,而《蛇蝎美人》与《蛇眼》在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坂本龙一的这两套配乐充满了忧伤的情绪和新古典风格,与之呼应的则是导演的愤世嫉俗与玩世不恭。

德·帕尔玛是出了名的影痴,这一点在他作品中的每个细节以及配乐上都有着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蛇眼》中,坂本龙一那妖娆而癫狂的弦乐表现,不禁让人联想起伯纳德·荷曼为希区柯克创作那些经典配乐,而其他提示音效则更为现代,加上一定比例的电子混响,使得电影中幽闭空间带来的压迫感和恐惧感得到增强。在这座迷宫般的赌场外,一场难以想象的强大飓风正无情地肆虐着。坂本龙一颇具匠心的配乐将影片中丑恶道德形态清晰地勾勒了出来。100美金带血钞票的画面粗鲁地循环,沉重的管弦乐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粗鲁的气质。
《蛇蝎美人》的配乐则呈现出古典主义的倾向,辅以少量的电子乐。坂本龙一颇有创意地改编了莫里斯·拉威尔的名作《波莱罗》(当时并未公开),并赋以直白的标题《Bolerish》,这首精妙的混搭之作,伴随着影片开头的珠宝抢劫,以及结尾处巴黎街头的慢镜。与影片本身不同,坂本龙一的配乐让聪明的“剽窃”与真诚的致敬不再违和。《Bolerish》的柔美为拉威尔行军曲般的原作注入了一丝优雅和从容。标准的古典音乐与其他熟悉的旋律跨界杂糅。《巴黎最后的探戈》的主题曲为卡多·巴比耶里(Gato Barbieri)带来了一座奥斯卡奖杯,这首作品改编自埃里克·萨蒂的《裸体舞会(Gymnopédies)》,它为后世此类作品树立了标杆。坂本龙一与德·帕尔玛一道将《蛇蝎美人》打造成了一场“视觉交响”。影片开头,《Bolerish》作为一首宏达的前奏曲居于视听的显著位置,贯穿影片开头的整场劫案,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在坂本龙一更为安静祥和的版本中,仍保留了《波莱罗》原有的那份和缓与华丽。配乐掌控着影片节奏,同时让那场发生在戛纳的珠宝劫案在优雅的氛围展开。

《蛇蝎美人》之后,坂本龙一几乎只为日本电影配乐,这期间穿插着各式的合作与个人音乐计划,直到2014年,结束长达一年的休息。从职业生涯伊始,他便一直致力于音乐流派间的跨界尝试,并不断推动延展管弦乐配乐所能达到的界限,即便他的很多理论——关于技术的影响,音乐与画面的关系,以及“电影时间”的概念——从未改变。1984年,在伊丽莎白·伦纳德的纪录片《东京旋律:一部关于坂本龙一的电影》中,坂本龙一的很多理念得到了具体的表现。坂本龙一从此放弃了他标志性的紫色眼影,但在这部纪录片中,他的理念依旧得到了较为完整的展现。

-
加号W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2-08 20:28:44
-
伊东三木太郎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27 00:06:13
-
Ada.苒菻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21 11:22:53
-
一一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7 13:19:41
-
Googoo_Sen🌈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29 00:06:35
-
am your m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04 11: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