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大蠊和其他
骗你的 没有蟑螂
小学低年级的校区环境特别好,操场四周是一圈杉树,教学楼边上的花坛里有超大的广玉兰。天气好的时候围在花坛边上写作业,风偶尔把花瓣吹到我们头上。下完雨就和班里的两个姑娘去土地里找各种菌类和小虫子,拿作业本折了小纸盒子带去给自然老师看,问她这些是什么东西。当然了更多时候是献宝。她总是夸我们细心爱观察,认识的东西跟我们解答,不认识的就说回去研究,然后把这些小发现放在自己的抽屉里面。这个一米四的女青年也挺厉害,小学生看见毛毛虫不尖叫,她也不尖叫。
有次捡到了萤火虫,放在广玉兰的花瓣上面喂它吃花,当时都不知道这个亮亮的小甲虫夜里会发光。又有次从杉树上采到了木耳,委托个子比较高的男孩子去摘,滑腻腻,比较恶心,胆大如我都胆怯了。还有次在叶片下面看见晶莹剔透草蛉的卵,长长的须,水滴的尾。不过我们并不觉得有什么稀奇,大家早早就把它捏破,明白那只是没长大的虫子。
好像住在森林里。森林里的小孩什么都不怕。四五年级的时候学校流行起养西瓜虫,教室后面的生物角养的是它,后边黑板上贴的小作文写的是它,打开最漂亮女孩(不是我)的铅笔盒,里面一个个金属色的小球球还是它。放到现在不敢想。
三年级写作文,家里碗莲盆突然长出来小虫子,好神奇好神奇!“地球上的生命也像是这样从无到有,我的花盆,千万年以后肯定也会走出人类!”老师看了很激动,在办公室朗读,我站在边上听。这个场景现在想来很奇妙,我站在老师堆里,她抑扬顿挫地读我的作文本,静音一下的话很像是当众批斗。课后有老师把本子借过去给自己班的学生读。
我跑回去跟我爸讲,我嘚瑟死了哦!!他就给我翻字典,告诉我什么是孑孓,教我怎么写。后来给买了好几本带彩图的讲动植物的小科普书,但是只是作为勇敢拔牙没有在牙科床上尿尿的奖励。可能是我最喜欢的一套书之一。书里讲沙漠有种猴面包树,特别特别大,等到了一年一次的雨,会开出小小的花;也讲过蛾子从卵到蛾的生命循环,知道了邻居爷爷用来喂鸟的蛹其实我也可以吃;也讲闪电分球状和叉妆,有红色和白色,雷雨季节千万不要躲在树下,更不要一个人在田野里奔跑。
忘记多大了,有次我爸去北方出差,坐火车又到大巴回家,到家已经很晚了。他把我从床上拍起来,递给我一个烟盒,非要我打开看看。我拆开烟盒,里面是一只两节的虫子,扭来扭去,枯黄枯黄,特别丑。“这个就是蝼蛄,蝼蚁尚且偷生说的就是它。我上厕所的时候看见的,放了三天了,可能快要死了。”我摸了一下,跟它说了会儿话,让它好好活着。开心了一会儿就睡着了。
第二天醒来蝼蛄果然已经死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