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坐不住、哭闹、打人到底该怎么办?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孩子还小,长大了就懂事了”,又或是“这孩子再不管,长大了要上天!”。
针对孩子的各种出格行为,这究竟是合乎他们年纪的呢,还是脾气太坏太任性?必须得管管了。
前阵子,一个家有一对3岁多双胞胎男孩的妈妈跟我吐槽,过去的一年简直就是场巨大的灾难。家里天天跟地震似的,还余震不断,今年可能更糟,非得闹得山崩地裂不可,最terrible的年龄段可不只是2岁啊。
我说:“真有这么严重?”心想难道因为我家是姑娘所以没男孩皮?
她接着噼里啪啦说了一连串:“可不是,前几天带着去朋友家玩,到回家时间了还赖着不愿意走,满屋子疯跑,玩具到处乱丢,放在桌上的饼干也是抓来就吃……”
我问:“那你后来有没有跟孩子沟通,问问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回家?”
“问了啊,他们说就是想多玩会。”
这样的抱怨想必各位家长都很耳熟。孩子处于及时行乐、追求满足于当下的每一个瞬间,什么良好的行为习惯,都还在养成的路上。
可是,我们也换一个角度思考一下,孩子才3岁多,我们究竟在期待什么?
下面我列出了6条孩子最常见的“坏毛病”,让我们逐一来分析。
1. 不听话
当你叫Ta 关上电视,快来吃饭,Ta好像装作没有听到你在说话。作为父母,我们经常得出结论,我们的孩子故意不听我们,在挑战我们的权威。
但,哥大心理学博士Shefali Tsabary博士说,Ta可能确实是没有听到或者太专注于那些有趣的事上了。
那么,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呢?分两步:让孩子看到听你话的好处;展现你的同理心,理解Ta 的感受。
比如你可以说:“我知道你正在看电视,停下来可能对你来说不容易,问题是饭菜会变凉,我们需要先去吃饭。”
没有人喜欢天天被人说你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你要怎么怎么样……尝试给Ta 一个选择,今晚胡萝卜炖排骨,你想先吃胡萝卜还是先吃排骨呀?
很多问题都可以用“选择题”来避免,命令的语气只会增加孩子的反感度。
PS:这招对爱人同样也是管用,比如可以问“你是选择扫地还是擦窗台?”,给出选择,会大大增加他们做事的动力。
至于沟通技巧,我们曾以《小别离》写过一篇——【深度】这才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最大缺失,里面有详尽的沟通技巧介绍,大家可以参考。
2. 举止粗鲁
举个栗子,带孩子去超市,如果Ta喜欢撒丫子到处乱跑,或是故意弄乱摆放好的食品货架,甚至在排队等待交钱时径直脱了裤子尿尿……当孩子有这些令人抓狂的行为时,先别急着骂人,Ta 可能只是感到无聊,想要搞点破坏提升自己的存在感。
Lise Eliot,美国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医科大学博士说:
孩子有燃之不尽的旺盛精力,但却缺乏控制自己身体、情绪的能力。在他们越是疲惫或越是受到刺激的情况下,越难控制住自己的行为。平时应给出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到室外去运动玩闹,消耗过剩的精力。
孩子在超市比较容易失控的情况下,家长可以尝试委派给他们一些小任务。比如让Ta 挑选新鲜的食材,去取平时家中常买的牛奶;或者让Ta 把要买的东西放到结账台上。如果都不行,那我们只能选择要么把孩子放在购物车上,要么带着离开。
如果孩子没有按照你的要求来,当下次再去超市,可以不带着孩子一起去,就算Ta央求也不行。起码让孩子体验一次不当行为带来的后果,作为惩罚!
3. 坐不住
除了超市,我们可能还需要偶尔带上孩子外出吃饭,这往往不会是一个轻松的就餐体验。大家可能都有过类似感受,刚到餐厅孩子会新鲜一阵子,一旦新鲜劲过了,就会坐不住吵着要离开,或是等得不耐烦大叫“我饿了”。
如果这个时候一味的要求孩子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凶巴巴地要求Ta老实点,孩子要么老实了,心里诋毁你,要么根本不管用,该吵吵该闹闹。要知道4岁大左右的孩子坐着不动的极限是45分钟,专注力只能持续5-10分钟,所以坐不住其实很正常。
哥大心理学博士Tsabary给出的建议是:可以带上色彩丰富的书本或是Ta 喜欢的玩具一起,让Ta忙起来。
其次,确保孩子的饭菜先端到桌上来,但不要太早端上来,避免让孩子坐在座位上等家长吃完的时间过长。当快吃完时就速度结账,缩短孩子呆在餐厅里的时间。
如果是和朋友一起去吃饭,吃完后还会聊聊天,这时,家长可能就不得不得把平板或手机里预存的动画片放给孩子看,当然,这得是在Ta 吃完饭以后。
4. 语言攻击
当我们让孩子停止做某事时,他们可能会不耐烦地说“你怎么那么讨厌,那么烦啊!”或者听到他们小嘴里说出“你是坏蛋”“我讨厌你”之类的。
请不要当真,也不要把它当成是顶撞或者没规矩。他们可能只是复述了从别的小朋友那里听来的话。
这时最佳策略是,家长展现出自己的同理心“我能理解你的心情,你想继续玩”,等Ta冷静下来后,再找Ta聊聊刚刚的事情。帮助Ta用其他方式形容出生气的感受,提出自己的要求。
例如“妈妈我很生气,因为你打断了我,我想继续玩下去,我能在多玩几分钟吗?”
告诉孩子,类似的话会比直接说“你怎么那么讨厌”有用,因为它准确地描述出了自己的需求,而不是简单地发泄自己的怒火或激怒父母。
这样做爸爸妈妈才知道你真的想要什么,学会沟通解决问题。这里可以参考,技巧 | 如何教会孩子管理情绪,里面有一些有效可操作的情绪管理方法。
5. 大声哭闹
当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的还不够完善的时候,遇到事情他们往往会有些焦躁,就像上面那条,不知道用语言去描述他们的感受,而是纯粹地用“讨厌”“笨蛋”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而另一个孩子最常见的发泄方式就是“大哭”,家长有时候也会觉得哭笑不得,不能理解孩子这戏剧般的情绪。这时如果你的孩子发脾气了,你火力十足地给怼回去的话,只会陷入恶性循环。
更好地控制自己,更多地支持孩子,其实是一个不错的策略。
哭泣是一种很好地解压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治疗方式。给孩子一个空间去释放自己的情绪。但自己也绝不能因为孩子的哭泣而妥协,让Ta达成Ta 的小目的。这会让孩子误以为用哭这种方法,就能达到Ta的目的。有一就有二,相信很多家长都明白这个道理。
保持理解和同情是必要的,如果Ta 需要一个拥抱,告诉Ta 你就在旁边。
去年,我总结了一篇技巧 | 当孩子情绪失控时,参考这11个解决方案,里面有更多实际有趣操作的方法,家长们可以一试。
6. 攻击其他小朋友
这两天网上一直流传着“儿子被踩,母亲失控咆哮拽女童”的视频。小孩子一起玩难免推推搡搡,但是如果真的出现了,你的孩子打了其他小朋友的情况,应该如何处理?
父母必须第一时间阻止并把孩子带离现场,停止游戏,严肃教育!
可以尝试这样说,“我们不能打其他小朋友,这会伤害到他们。我知道你很生气,因为Ta挡住了你的路,抢走了你的玩具,但你不能动手去打人,打人并不是重新得到玩具的正确方法。”
或者你也可以帮Ta 提出一些可以接受的、表达自己沮丧情绪的方式。
如“我不想再和你玩了”然后直接离开。当然让Ta 有事直接来找你也是一种可行的方式,总之不能使用暴力。
至于孩子为什么具有攻击性,我们也曾写过一篇文章来深扒其原因——深度 | 孩子为什么会具有攻击性?里面除了解释了原因以外,也给出了更多的解决方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戳链接。
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教育好孩子后,一定不能忘了带着Ta 去向被打的孩子诚恳地道歉。
不要为孩子打人感到羞耻,认为Ta是个坏孩子。作为父母应该相信Ta 仍是个温柔、善良的好孩子,只是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
写这篇文章不是说我们对孩子应该无下限,面对他们的各种哭闹无理要求、打人不听话等都要像一个标准的好妈妈/爸爸一样,必须保持温文尔雅,循循善诱。
谁还没有个发脾气的时候啊。
但,回到文章开头,孩子才3岁,我们在期待什么?我们都30多岁了,除了对孩子发脾气怒怼之外,是不是应该掌握更高明、有效的教育方法。毕竟我们要的不是孩子的害怕,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
最后,以美国心理学家Haim Ginott的话结束全文:
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怎样让孩子感受好?那就是接受他们的感受!
针对孩子的各种出格行为,这究竟是合乎他们年纪的呢,还是脾气太坏太任性?必须得管管了。
![]() |
前阵子,一个家有一对3岁多双胞胎男孩的妈妈跟我吐槽,过去的一年简直就是场巨大的灾难。家里天天跟地震似的,还余震不断,今年可能更糟,非得闹得山崩地裂不可,最terrible的年龄段可不只是2岁啊。
我说:“真有这么严重?”心想难道因为我家是姑娘所以没男孩皮?
她接着噼里啪啦说了一连串:“可不是,前几天带着去朋友家玩,到回家时间了还赖着不愿意走,满屋子疯跑,玩具到处乱丢,放在桌上的饼干也是抓来就吃……”
我问:“那你后来有没有跟孩子沟通,问问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回家?”
“问了啊,他们说就是想多玩会。”
这样的抱怨想必各位家长都很耳熟。孩子处于及时行乐、追求满足于当下的每一个瞬间,什么良好的行为习惯,都还在养成的路上。
可是,我们也换一个角度思考一下,孩子才3岁多,我们究竟在期待什么?
下面我列出了6条孩子最常见的“坏毛病”,让我们逐一来分析。
1. 不听话
当你叫Ta 关上电视,快来吃饭,Ta好像装作没有听到你在说话。作为父母,我们经常得出结论,我们的孩子故意不听我们,在挑战我们的权威。
但,哥大心理学博士Shefali Tsabary博士说,Ta可能确实是没有听到或者太专注于那些有趣的事上了。
那么,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呢?分两步:让孩子看到听你话的好处;展现你的同理心,理解Ta 的感受。
比如你可以说:“我知道你正在看电视,停下来可能对你来说不容易,问题是饭菜会变凉,我们需要先去吃饭。”
没有人喜欢天天被人说你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你要怎么怎么样……尝试给Ta 一个选择,今晚胡萝卜炖排骨,你想先吃胡萝卜还是先吃排骨呀?
很多问题都可以用“选择题”来避免,命令的语气只会增加孩子的反感度。
PS:这招对爱人同样也是管用,比如可以问“你是选择扫地还是擦窗台?”,给出选择,会大大增加他们做事的动力。
至于沟通技巧,我们曾以《小别离》写过一篇——【深度】这才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最大缺失,里面有详尽的沟通技巧介绍,大家可以参考。
2. 举止粗鲁
举个栗子,带孩子去超市,如果Ta喜欢撒丫子到处乱跑,或是故意弄乱摆放好的食品货架,甚至在排队等待交钱时径直脱了裤子尿尿……当孩子有这些令人抓狂的行为时,先别急着骂人,Ta 可能只是感到无聊,想要搞点破坏提升自己的存在感。
Lise Eliot,美国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医科大学博士说:
孩子有燃之不尽的旺盛精力,但却缺乏控制自己身体、情绪的能力。在他们越是疲惫或越是受到刺激的情况下,越难控制住自己的行为。平时应给出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到室外去运动玩闹,消耗过剩的精力。
孩子在超市比较容易失控的情况下,家长可以尝试委派给他们一些小任务。比如让Ta 挑选新鲜的食材,去取平时家中常买的牛奶;或者让Ta 把要买的东西放到结账台上。如果都不行,那我们只能选择要么把孩子放在购物车上,要么带着离开。
如果孩子没有按照你的要求来,当下次再去超市,可以不带着孩子一起去,就算Ta央求也不行。起码让孩子体验一次不当行为带来的后果,作为惩罚!
3. 坐不住
除了超市,我们可能还需要偶尔带上孩子外出吃饭,这往往不会是一个轻松的就餐体验。大家可能都有过类似感受,刚到餐厅孩子会新鲜一阵子,一旦新鲜劲过了,就会坐不住吵着要离开,或是等得不耐烦大叫“我饿了”。
如果这个时候一味的要求孩子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凶巴巴地要求Ta老实点,孩子要么老实了,心里诋毁你,要么根本不管用,该吵吵该闹闹。要知道4岁大左右的孩子坐着不动的极限是45分钟,专注力只能持续5-10分钟,所以坐不住其实很正常。
哥大心理学博士Tsabary给出的建议是:可以带上色彩丰富的书本或是Ta 喜欢的玩具一起,让Ta忙起来。
其次,确保孩子的饭菜先端到桌上来,但不要太早端上来,避免让孩子坐在座位上等家长吃完的时间过长。当快吃完时就速度结账,缩短孩子呆在餐厅里的时间。
如果是和朋友一起去吃饭,吃完后还会聊聊天,这时,家长可能就不得不得把平板或手机里预存的动画片放给孩子看,当然,这得是在Ta 吃完饭以后。
4. 语言攻击
当我们让孩子停止做某事时,他们可能会不耐烦地说“你怎么那么讨厌,那么烦啊!”或者听到他们小嘴里说出“你是坏蛋”“我讨厌你”之类的。
请不要当真,也不要把它当成是顶撞或者没规矩。他们可能只是复述了从别的小朋友那里听来的话。
这时最佳策略是,家长展现出自己的同理心“我能理解你的心情,你想继续玩”,等Ta冷静下来后,再找Ta聊聊刚刚的事情。帮助Ta用其他方式形容出生气的感受,提出自己的要求。
例如“妈妈我很生气,因为你打断了我,我想继续玩下去,我能在多玩几分钟吗?”
告诉孩子,类似的话会比直接说“你怎么那么讨厌”有用,因为它准确地描述出了自己的需求,而不是简单地发泄自己的怒火或激怒父母。
这样做爸爸妈妈才知道你真的想要什么,学会沟通解决问题。这里可以参考,技巧 | 如何教会孩子管理情绪,里面有一些有效可操作的情绪管理方法。
5. 大声哭闹
当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的还不够完善的时候,遇到事情他们往往会有些焦躁,就像上面那条,不知道用语言去描述他们的感受,而是纯粹地用“讨厌”“笨蛋”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而另一个孩子最常见的发泄方式就是“大哭”,家长有时候也会觉得哭笑不得,不能理解孩子这戏剧般的情绪。这时如果你的孩子发脾气了,你火力十足地给怼回去的话,只会陷入恶性循环。
更好地控制自己,更多地支持孩子,其实是一个不错的策略。
哭泣是一种很好地解压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治疗方式。给孩子一个空间去释放自己的情绪。但自己也绝不能因为孩子的哭泣而妥协,让Ta达成Ta 的小目的。这会让孩子误以为用哭这种方法,就能达到Ta的目的。有一就有二,相信很多家长都明白这个道理。
保持理解和同情是必要的,如果Ta 需要一个拥抱,告诉Ta 你就在旁边。
去年,我总结了一篇技巧 | 当孩子情绪失控时,参考这11个解决方案,里面有更多实际有趣操作的方法,家长们可以一试。
6. 攻击其他小朋友
这两天网上一直流传着“儿子被踩,母亲失控咆哮拽女童”的视频。小孩子一起玩难免推推搡搡,但是如果真的出现了,你的孩子打了其他小朋友的情况,应该如何处理?
父母必须第一时间阻止并把孩子带离现场,停止游戏,严肃教育!
可以尝试这样说,“我们不能打其他小朋友,这会伤害到他们。我知道你很生气,因为Ta挡住了你的路,抢走了你的玩具,但你不能动手去打人,打人并不是重新得到玩具的正确方法。”
或者你也可以帮Ta 提出一些可以接受的、表达自己沮丧情绪的方式。
如“我不想再和你玩了”然后直接离开。当然让Ta 有事直接来找你也是一种可行的方式,总之不能使用暴力。
至于孩子为什么具有攻击性,我们也曾写过一篇文章来深扒其原因——深度 | 孩子为什么会具有攻击性?里面除了解释了原因以外,也给出了更多的解决方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戳链接。
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教育好孩子后,一定不能忘了带着Ta 去向被打的孩子诚恳地道歉。
不要为孩子打人感到羞耻,认为Ta是个坏孩子。作为父母应该相信Ta 仍是个温柔、善良的好孩子,只是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
写这篇文章不是说我们对孩子应该无下限,面对他们的各种哭闹无理要求、打人不听话等都要像一个标准的好妈妈/爸爸一样,必须保持温文尔雅,循循善诱。
谁还没有个发脾气的时候啊。
但,回到文章开头,孩子才3岁,我们在期待什么?我们都30多岁了,除了对孩子发脾气怒怼之外,是不是应该掌握更高明、有效的教育方法。毕竟我们要的不是孩子的害怕,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
最后,以美国心理学家Haim Ginott的话结束全文:
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怎样让孩子感受好?那就是接受他们的感受!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