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和石头
有一个故事,是唐朝时候的事。一位禅师在禅房打坐,徒弟伸头看见房间里一池水,就好奇地往水里丢了一个小瓦片。师父出定后身体不对劲,于是问徒弟:“刚才你来看过我吗?”“我来叫师父吃饭。”“那你做了什么?”徒弟回答:“我看到房间里都是水,就丢了一个小石头进去。”师父吩咐徒弟说:“我再打坐入定,你去把那块石头捡走。”这样以后就好了。
好多年前看到这个故事,心里有些疑问,然后就忘了。最近老是想起这个故事,连同曾经的疑问,似乎都可以一一做答了,便在这个交通偏瘫的颱风天,就着利落的雨声聊以为记:
第一个疑问是:禅师入定的时候,对徒弟和石头无知无觉吗?
据说禅师是入定水观,他在那个当下不是禅师只是水,于是无关禅师的知觉,他既然入了那个化境,自然在那个化境领受全然的发生。知觉发生在出定后,当那个化境已不在了,有感知、有辨别、有行动力的禅师才后知后觉了。
对于俗世的凡人,可能最不经意的入定就是被情击中的时候,自我消弥,恍若无物又仿似万物合一,芸芸生发。禅师在有徒弟看护的禅房打坐,你我是在纷扰人间行走,情况不知要凶险复杂多少倍。出定后又岂是一句“我怎么了”或“你怎么了”可以兜住的?
第二个疑问是:如果心悸怔忡的禅师回不到定的状态,怎么办?
如果禅师不能再次入定,徒弟便无法找到并取出那块石头;其他人更没有办法;禅师自己也无能为力。禅师将因这块石头修行受阻,或带着这块石头继续修行,忍受、参详、应对它带来的各种不对劲、各种觉受和磨砺。禅师可能在不对劲中一蹶不振甚至堕落;也可能在将来某个时候再次入定,藉他人之手取出石头;也可能随着禅师不懈的精进,当初的石头渐渐有了灵性,不再是那块制造“不对劲”的石头了。
俗世中任何一段亲密关系,难免有落石沉渣。由此而生的困惑、茫然、苦痛,怕不是三杯两盏淡酒、几曲猛奏高歌或几个冷笑话就可以消解的。最便捷的疗愈还得发生在一段真实的亲密关系中。如果缘分未至或心力不济,化境难再,也只有怀揣着这点“不对劲”,在对劲的方向和道路上努力前行。总之,任何时候,以本心为凭依,切勿对焦在当下无解的“不对劲”上。“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丛生,无法而不造”。
忽然想起小时候常玩的“木头人”的游戏,规则很简单,“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谁先发出声音或动作就输了。这真是一个输了都很快乐的游戏啊!因为输的总是那个忍不住先笑起来、动起来的人:受不了被定格的卡住的状态,心甘情愿地认输,乐呵呵地随兴而动,放弃做一个赢的木头人,宁可做一回输的大活人……
祝福在诸缘中释怀的大活人,痛便痛,好过长生不醒。
好多年前看到这个故事,心里有些疑问,然后就忘了。最近老是想起这个故事,连同曾经的疑问,似乎都可以一一做答了,便在这个交通偏瘫的颱风天,就着利落的雨声聊以为记:
第一个疑问是:禅师入定的时候,对徒弟和石头无知无觉吗?
据说禅师是入定水观,他在那个当下不是禅师只是水,于是无关禅师的知觉,他既然入了那个化境,自然在那个化境领受全然的发生。知觉发生在出定后,当那个化境已不在了,有感知、有辨别、有行动力的禅师才后知后觉了。
对于俗世的凡人,可能最不经意的入定就是被情击中的时候,自我消弥,恍若无物又仿似万物合一,芸芸生发。禅师在有徒弟看护的禅房打坐,你我是在纷扰人间行走,情况不知要凶险复杂多少倍。出定后又岂是一句“我怎么了”或“你怎么了”可以兜住的?
第二个疑问是:如果心悸怔忡的禅师回不到定的状态,怎么办?
如果禅师不能再次入定,徒弟便无法找到并取出那块石头;其他人更没有办法;禅师自己也无能为力。禅师将因这块石头修行受阻,或带着这块石头继续修行,忍受、参详、应对它带来的各种不对劲、各种觉受和磨砺。禅师可能在不对劲中一蹶不振甚至堕落;也可能在将来某个时候再次入定,藉他人之手取出石头;也可能随着禅师不懈的精进,当初的石头渐渐有了灵性,不再是那块制造“不对劲”的石头了。
俗世中任何一段亲密关系,难免有落石沉渣。由此而生的困惑、茫然、苦痛,怕不是三杯两盏淡酒、几曲猛奏高歌或几个冷笑话就可以消解的。最便捷的疗愈还得发生在一段真实的亲密关系中。如果缘分未至或心力不济,化境难再,也只有怀揣着这点“不对劲”,在对劲的方向和道路上努力前行。总之,任何时候,以本心为凭依,切勿对焦在当下无解的“不对劲”上。“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丛生,无法而不造”。
忽然想起小时候常玩的“木头人”的游戏,规则很简单,“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谁先发出声音或动作就输了。这真是一个输了都很快乐的游戏啊!因为输的总是那个忍不住先笑起来、动起来的人:受不了被定格的卡住的状态,心甘情愿地认输,乐呵呵地随兴而动,放弃做一个赢的木头人,宁可做一回输的大活人……
祝福在诸缘中释怀的大活人,痛便痛,好过长生不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