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记(二)走近北苑
一曲松溪,两岸云山,在凤山茶神庙前开阔的高地上向南看去,山、水、云雾、茶田,当下了然为什么这里会成为一千多年前贡茶的产地。

宋代龙团凤饼,清代冻顶乌龙,这些熟悉的名茶都源自建瓯城东十五公里山水如画的凤山一带,据考这里曾是北宋御茶园和焙茶基地,现在松溪两岸仍有焙前、后焙等村庄。
从建瓯到东峰镇的乡村巴士沿着松溪北岸开行,路过凯捷茶厂(原凤山茶厂),规模很大,确切说是拥有很大的茶园,差不多有一座山…茶厂主路走到底是茶神庙,庙墙上有北苑贡茶介绍,据说每天都有茶客茶商来拜茶神或摆茶宴,每年七月七和八月八都要在戏台演戏给神仙看。这里种了很多品种却还是不够卖,有时还要从外地进货加工后再卖出去…里面的大姐是政和人,很热心,请我喝她家自制的茶叶,还带着我上山兜了一圈。

但我疑惑的是这里并没有传说中的北苑御焙遗址,几番琢磨才发现不妙。北苑之名北苑是因茶苑依山建而面北,茶厂在后焙算是朝南,所以我要找的地方在河对岸的焙前村,如果要过河需要往回走四五公里过桥,或者往前走四五公里摆渡,过了河还得往前或往后再走四五公里,而河对岸没有巴士公交……
昨天在光孝寺当地人告诉我到北苑可以顺路去看东游党城古民居,那里以前是地主村,都是做茶叶生意的,我原打算先看御焙遗址再去党城,但最后我的路线是:从茶厂先走了五公里到杨梅村确认了有渡船,从杨梅搭车到东峰桥头转车到东游镇再转车到党城,逛完党城回头走了三公里才搭上到建瓯的车到了杨梅渡口,摆渡过河从杨梅村走五公里到焙前,在焙前又走了两三公里烂泥山路,终于找到了那块宋仁宗庆历七年的摩崖石刻……


“建州东凤皇山厥植宜茶,惟北苑太平兴国初始为御焙,岁贡龙凤上,东东宫、西幽湖、南新会、北溪属三十二焙,有署暨亭榭,中曰御茶堂,后坎泉甘,宇之,曰御泉,前引二泉曰龙凤池,庆历戊子仲春朔柯适记。”正楷大字,字迹仍能辨识,据说是蔡襄手书… 在石刻保护亭前能听见山溪流淌,在去石刻的路上有一片因水流冲刷形成的灰白色奇特沙洲,上面还种着果树,不过这条路实在太难走了,平时应该也是人迹罕至。这里现在也没有很多茶,都改种上了柑橘,山峪幽深晦暗,听说我一个人要上去村民都觉得不可思议,让我想起那年走三坑两涧时也是这种感觉,不过谢天谢地没下雨。


村里人告诉我当年考古发掘的遗址就在道路两边,已经回填种树,田垄边上还能看到一些露出来的宋砖和焙茶烤黑的泥土。

石刻上记载的御泉也叫龙井,御泉水是生产北苑贡茶的关键,虽然它已经被找到但不知为什么没有保护好,如果不是村民指引就会以为是一小泥潭…

其实一路我都在想为什么这里会成为北宋御茶园?那个风雅到极致的朝代对茶的热衷和挑剔注定要千挑万选出得天独厚的宝地,松溪两岸茶山有云雾笼罩宜茶必然,龙井水造茶必须,而在交通闭塞的年代宽阔的河道利于船运应该也很重要。在杨梅村一道摆渡的大姐说松溪水以前很清,滩浅的地方她小时候都去摸青田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采砂淘金才让这条河变样,金生丽水,可惜这水已成浑水。

离开北苑遗址接近五点,天暗了,回建瓯还有二十公里,车就别想了,还是走,打算走四五公里到铜场过桥再找车,没车就只能走回建瓯,我做好了徒步四小时的准备,今天真是走够了!幸好没走多远有私家车路过主动要载我一程,我也不顾虑了决定蹭车…

在建瓯路边常能看到南无阿弥陀佛的小石碑,大概这里信佛的人很多,常与人为善。在党城遇上摆周岁酒要给我吃的,在焙前又被热心的村民送了一大堆柑橘和脐橙,虽然不知北苑茶味也无意深究,但至少也算尝过御茶园种的东西了,橘子很甜,没有核,进货价六毛一斤,真便宜…

-
julia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6-14 01:5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