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0还书笔记
还书笔记: 1.明史讲义,第二次借,还是没有看完。孟森是明清史专家,书是文言。民国学人古文功底了得,文言的好处是简洁废话少,所以看的慢,只看到靖难之变后成祖的政治作为,写的很精彩,朱棣实乃明朝政治风气戾变之始。 2.古书之美,古书藏家韦力和安妮宝贝关于古书的对话录。虽然安妮改名庆山,但是其做作的文风一眼便能识别。看完本书深感文脉传承艰难和顽强,太平天国和文革对文化的摧残居然是如此惨烈。还有一个好奇,韦力先生说他以一己之力恢复了古法造纸,我十分想见到真正的古纸实物是啥样,遗憾。 3.随园诗话,袁枚大才子喜欢录一些其有关诗句的熟人熟事,于是就成了个集子。有些诗句固然不错,但大多数的确不佳,当然这不能怪他,文学传到明清唯有小说戏剧可圈点,诗歌自然末流了。做床头书很好,随便翻到哪一页都不影响前后阅读。 4.人生忽如寄,书名取自古诗十九首,也比较贴切梁先生一生写照,北京重庆台湾辗转不停。书中散文有几篇我很喜欢,比如雅室,下棋,送行,跑警报,以幽默写困苦。其他说理的文章我不喜欢,现在理太多理不过来。 5.聋哑时代,东北80后作家的小说。国企改革东北确实付出了很大代价,下岗失业,跑关系以及各种社会问题似乎是每个东北作家笔下难以规避的元素,现在直播平台的主播大部分都是东北的,就可以想到就业之严峻。小说是写的初中时代,很有代入感,我也想起了我的初中时代,还好我们的老师没有那样严刻,学生也挺正常。 6.卡拉马佐夫兄弟,下册。我不知道这本被众多著名作家如海明威追捧的小说到底好在哪,下册人物对话完全就是废话居多,考虑到小说最初是报纸连载,难道不是为了字多赚稿费,看到600多页放弃了,可能读的时机不对。 7.书楼寻踪,之前不知道中国有很多私人藏书楼,西湖海宁南浔宁波藏书楼遍布,以后一定要去看看。古人富则藏书的好习惯现在变成藏房产,今不如昔。 8.中国国民性历史演变,此书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国民性为什么变成这样,作者人云亦云讲的不透,只是一朝一代历史概括就下了结论,打个比方,这就像问为什么李村人都比较逆来顺受?作者列举了一堆历任村委书记的暴政及暴政下村民的反应之后就匆匆下结论了说这是历史原因啊,这是泛泛而谈隔靴搔痒。 9.巴金沈从文随笔,代老婆借书,没看不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