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看脸时代你真的会看脸吗?
5月28日,由科幻局、5ART实验室与中山大学心理学教授程乐华联合举办的心理座谈会围绕“脸盲症”意在帮助解决现代人对于“看脸”的困惑。通过这次座谈会,我们希望能更有包容性、建设性地看待我们的人生以及我们和社会的关系。
整个对谈从主题“看脸”出发——因为“看脸”最直接;再以“人”作为结点——因为“人”是最关键的问题。
脸盲症又称为“面孔遗忘症”。最新研究发现,过去被认为极为罕见的脸盲症实际上在全球范围内较为普遍。该症状表现一般分为两种:认不清别人的脸和对别人的脸型失去辨认能力。
——脸盲的世界是怎样的?
第一个实验里,参与者们需要在五秒内猜出程教授所给图片的主角。由于图片是一张叠加图,在大家传阅了一遍图片之后,仍有三分之一的观众给出了错误的答案。程教授解释道,章子怡的脸原本就是一个大众脸,相当于大部分中国女性的脸集合、平均后得出的标准脸孔,因此在脸盲朋友眼中是很难被鉴别的。
观众一:老师,我觉得自己平时认人还蛮厉害的,但您一张图就把我判定为脸盲了吗?
程乐华:看你是不是脸盲不止在于你能不能认出章子怡,而更在于你知道结果后的反应,而你的反应跟我以前的很多实验对象是一致的。另外,认人和认脸是两回事:脸盲的朋友一般是通过辨析熟悉的人的体态、身体行动习惯来认人的,所以我们经常产生错觉,认为某些实际是脸盲的朋友很会认人。
科幻局:也就是说,脸盲朋友的推理线索是综合的,甚至包括了熟悉的时间、地点因素,他们把脸以外的其它信息结合起来,就能把是其他人的可能性排除掉。
程乐华:没错,脸盲朋友的整体推理能力一般很强。甚至你可以跟他们玩个游戏,换个形象跟地点约他们见面,把他/她可推理的可能性抹杀掉,他/她肯定认不出你来。(观众笑)
科幻局:我在这里补充一点,程老师结论性的东西都是建立在统计学的基础上的,无论我们认可/不认可都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不单只从内心判断来学心理学,更要对理性的数据的进行逻辑处理,才能真正进入心理学的对话。
——我们真的会“看脸”吗?
表情相对于感情在实践中往往表现出一种被动而主观的贬值倾向。也恰恰因为如此,感情与表情之间一直被认为天然就存在的因果关系就变得可疑起来。
蒋志《0.7%的盐》
在第二个实验中,参与者们需要进行一个电脑测试,他们将要把72个面孔分别归类为快乐、惊讶、恐惧、悲伤、厌恶、愤怒六种情绪。程教授说,这个实验非常直观,每个参与者的 个人情绪倾向都会直接反映在选择结果上。例如,把其它情绪错分到“厌恶”的人,证明内心的“厌恶”情绪占多数,容易在沟通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厌恶”投射到别人的反应当中,从而产生误解和矛盾。这类人更倾向于避开人群,选择独处。
在这次实验中,有一对夫妇的表现展示出非凡的默契——两人在游戏中辨别情绪的错误率都很低,错误数据也非常地接近。其中,丈夫在辨认“悲伤”情绪中出错较多,而太太则经常看不出别人的“愤怒”情绪;同时,俩夫妇都倾向于把恐惧、悲伤、厌恶、愤怒(四个负面的情绪)错认为惊讶(中性的情绪)。这说明两人都属于情商高、较乐观的群体,因此相互很少摩擦;而他们天生在情绪上的互补,更是他们得以长厢厮守的原因。
——脸盲是一种缺陷吗?
布拉德·皮特曾谈到,因为脸盲症的缘故,许多人认为他目中无人,对别人缺乏尊重,但实际上他只是记不住别人的脸。
观众二:程老师,脸盲是对陌生人还是对熟人呢?
程乐华:都会,严重的脸盲甚至会连自己母亲的模样都想不起来,不太严重的面盲一般只针对陌生朋友。
观众二:那脸盲的人会适合从事艺术吗?脸盲的艺术家怎么画脸呢?
程乐华:世界上当然也有脸盲的艺术家,再说艺术家总是相对强调自我感受的,就像梵高、草间弥生;但如果是脸盲的艺术家一般都不会去画脸。有意思的地方是,很多脸盲的艺术家在外形上都会更加个性——因为他们在跟人沟通的过程中产生了障碍,潜意识中就慢慢梳理出自己独特的形象,例如穿与众不同的衣服,这样子自己就更容易被他人识别和记住。
观众三:所以说,脸盲不一定是缺陷。
程乐华:没错,有时脸盲对事情的总体把握和判断反而强于非脸盲。每个人如果能更早地认清自己的生理特征,就更容易知道自己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力,把力量发得更好、更准。
科幻局:因此我们不需要谈“脸”色变,这个世界上每个人本来就不同,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去处理这种不同带来的困惑和长处。
后记
伴随着一系列“神秘”的心理实验,本次座谈会以“脸盲症”为支点对现代人的社交困惑进行了展开讨论,参与者纷纷将个人社交经历献给“现代巫师”以换取解疑良药。有观众表示,一开始甚至被宣传文字里的“巫师”色彩吓到了,没想到现场气氛是如此开放活跃,大家都毫无顾忌地敞开心扉。
在日后的活动中,我们也会以某一学科作为主导话题,以艺术作为途径,带领大家走往学科的边界——一个开放、模糊、万物一体的边界。只要我们打开了思维互换的大门,我们在大脑的游戏中就会有所体会,有所收获,我们的世界和世界观也会有所改变。
![]() |
整个对谈从主题“看脸”出发——因为“看脸”最直接;再以“人”作为结点——因为“人”是最关键的问题。
脸盲症又称为“面孔遗忘症”。最新研究发现,过去被认为极为罕见的脸盲症实际上在全球范围内较为普遍。该症状表现一般分为两种:认不清别人的脸和对别人的脸型失去辨认能力。
——脸盲的世界是怎样的?
![]() |
第一个实验里,参与者们需要在五秒内猜出程教授所给图片的主角。由于图片是一张叠加图,在大家传阅了一遍图片之后,仍有三分之一的观众给出了错误的答案。程教授解释道,章子怡的脸原本就是一个大众脸,相当于大部分中国女性的脸集合、平均后得出的标准脸孔,因此在脸盲朋友眼中是很难被鉴别的。
观众一:老师,我觉得自己平时认人还蛮厉害的,但您一张图就把我判定为脸盲了吗?
程乐华:看你是不是脸盲不止在于你能不能认出章子怡,而更在于你知道结果后的反应,而你的反应跟我以前的很多实验对象是一致的。另外,认人和认脸是两回事:脸盲的朋友一般是通过辨析熟悉的人的体态、身体行动习惯来认人的,所以我们经常产生错觉,认为某些实际是脸盲的朋友很会认人。
科幻局:也就是说,脸盲朋友的推理线索是综合的,甚至包括了熟悉的时间、地点因素,他们把脸以外的其它信息结合起来,就能把是其他人的可能性排除掉。
程乐华:没错,脸盲朋友的整体推理能力一般很强。甚至你可以跟他们玩个游戏,换个形象跟地点约他们见面,把他/她可推理的可能性抹杀掉,他/她肯定认不出你来。(观众笑)
![]() |
科幻局:我在这里补充一点,程老师结论性的东西都是建立在统计学的基础上的,无论我们认可/不认可都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不单只从内心判断来学心理学,更要对理性的数据的进行逻辑处理,才能真正进入心理学的对话。
——我们真的会“看脸”吗?
表情相对于感情在实践中往往表现出一种被动而主观的贬值倾向。也恰恰因为如此,感情与表情之间一直被认为天然就存在的因果关系就变得可疑起来。
![]() |
蒋志《0.7%的盐》
在第二个实验中,参与者们需要进行一个电脑测试,他们将要把72个面孔分别归类为快乐、惊讶、恐惧、悲伤、厌恶、愤怒六种情绪。程教授说,这个实验非常直观,每个参与者的 个人情绪倾向都会直接反映在选择结果上。例如,把其它情绪错分到“厌恶”的人,证明内心的“厌恶”情绪占多数,容易在沟通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厌恶”投射到别人的反应当中,从而产生误解和矛盾。这类人更倾向于避开人群,选择独处。
![]() |
在这次实验中,有一对夫妇的表现展示出非凡的默契——两人在游戏中辨别情绪的错误率都很低,错误数据也非常地接近。其中,丈夫在辨认“悲伤”情绪中出错较多,而太太则经常看不出别人的“愤怒”情绪;同时,俩夫妇都倾向于把恐惧、悲伤、厌恶、愤怒(四个负面的情绪)错认为惊讶(中性的情绪)。这说明两人都属于情商高、较乐观的群体,因此相互很少摩擦;而他们天生在情绪上的互补,更是他们得以长厢厮守的原因。
![]() |
——脸盲是一种缺陷吗?
布拉德·皮特曾谈到,因为脸盲症的缘故,许多人认为他目中无人,对别人缺乏尊重,但实际上他只是记不住别人的脸。
观众二:程老师,脸盲是对陌生人还是对熟人呢?
程乐华:都会,严重的脸盲甚至会连自己母亲的模样都想不起来,不太严重的面盲一般只针对陌生朋友。
观众二:那脸盲的人会适合从事艺术吗?脸盲的艺术家怎么画脸呢?
程乐华:世界上当然也有脸盲的艺术家,再说艺术家总是相对强调自我感受的,就像梵高、草间弥生;但如果是脸盲的艺术家一般都不会去画脸。有意思的地方是,很多脸盲的艺术家在外形上都会更加个性——因为他们在跟人沟通的过程中产生了障碍,潜意识中就慢慢梳理出自己独特的形象,例如穿与众不同的衣服,这样子自己就更容易被他人识别和记住。
观众三:所以说,脸盲不一定是缺陷。
程乐华:没错,有时脸盲对事情的总体把握和判断反而强于非脸盲。每个人如果能更早地认清自己的生理特征,就更容易知道自己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力,把力量发得更好、更准。
科幻局:因此我们不需要谈“脸”色变,这个世界上每个人本来就不同,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去处理这种不同带来的困惑和长处。
![]() |
后记
伴随着一系列“神秘”的心理实验,本次座谈会以“脸盲症”为支点对现代人的社交困惑进行了展开讨论,参与者纷纷将个人社交经历献给“现代巫师”以换取解疑良药。有观众表示,一开始甚至被宣传文字里的“巫师”色彩吓到了,没想到现场气氛是如此开放活跃,大家都毫无顾忌地敞开心扉。
在日后的活动中,我们也会以某一学科作为主导话题,以艺术作为途径,带领大家走往学科的边界——一个开放、模糊、万物一体的边界。只要我们打开了思维互换的大门,我们在大脑的游戏中就会有所体会,有所收获,我们的世界和世界观也会有所改变。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