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二)
1997年,我11岁,开始到镇上寄宿读初中。当时村子里到镇上没通公路,回家需要步行50分钟左右。镇子在山脚下,我回家需要翻过两座山,沿途很荒凉,只有一户人家,翻过山顶就到了我们村子里,再走几分钟就到我家。每周日下午去学校是下山,比较好走。每周五放学回家是上山的路,走起来更吃力。
我小学五年都在本村读的,学校离家特别近,就三两分钟路程。到镇上寄宿读初中,是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父母独自生活。那时候,年龄很小,特别想家。听妈妈说,初一刚开学的时候,因为想家,我会自己趴在课桌上哭。说我等不到周五,经常下午放学了一个人往家跑。
初中三年,我们吃饭都是自己家里带米,带上咸菜。一天三顿,每次都要提前用各自的铝制饭盒淘好米,送到食堂,统一用蒸锅蒸饭。有一次,应该是周日的下午,妈妈跟我一起去学校,给我送米。妈妈离开学校走路回家,我就偷偷的、远远的跟在她后面,想跟她一起回去。还没出镇子,就被妈妈发现了。妈妈看到我跟着她很生气,让我赶紧回学校,好好读书,亲自拿着挑米的扁担把我“押送”回学校。威胁我说,再偷偷跟她回家,就拿扁担打我屁股。再次回到学校,天也快黑了。妈妈关照好年龄较大的同学,让他们帮忙照看我,然后自己拿着扁担回家了。
从那以后,我就不再偷偷往家跑,开始硬着头皮适应一个人独自生活。
当时只道是寻常。如今,那么多年过去了,当时那一幕,还在深深的影响着我。那时的自己,内心深处明明很想回家,但因为害怕父母责骂,因为想讨父母欢心,只好把想回家的念头藏起来,藏到自己也不容易找到的角落。
初二开始,妈妈开始到宁波去打工,这一去就是十几年。这十几年里,我好像不怎么想家。妈妈每年会在暑假和春节期间回家两次,每次呆上半个月左右。平常我学校放假回到家里,只有爸爸一个人在家。有时候,爸爸出门做生意去了,我回家了也是自己一个人。这时候,奶奶会帮我炒上一瓷缸的咸菜,我带到学校吃一个星期。
高中三年,学校管理严格,每月放我们回家一次。大学在南京读,离家远路费贵,只有寒暑假会回家,每次五一国庆小长假,舍友们基本都回家了,12个人的宿舍只剩下一两个人,那几天的孤独、寂寞与凄凉,大部分应该跟回不了家有关吧。
到苏州读书工作以后,回家次数就更少了。后来,跟老婆结了婚,在苏州有了自己的家。从小长大的家,则变成了口中的“老家”。
“老家”是父亲、母亲、姐姐和我共同的家。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等到那一天,父母都不在了,我和姐姐应该都难得再回一次了。“老家”,也就不叫老家,只能叫故乡了吧。
趁着现在还有个家,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