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椿
春天快过去了。夏天已经来了。北京的春天短的像兔子尾巴,街上从冷的穿毛衣往往中间隔着没几天就热的换上了短袖。所以这“没几天”就算是北京的春了。
既然是春天,无论长短,总也要吃点最有春天意思的食物。能够够的上这一头衔的,没错,就是香椿了。
前几年刚来北京的时候,穷而且乱,所以也注意不到季节的变化。冷了就穿,热了便脱,吃饱了就心满意足。周末偶尔逛一下菜市场,算是生活里一点甜。其实这甜就在我“嘴边”:我的住处就在菜市场的楼上。天色人影绰绰时候下了班到家,菜市场的灯火像一块吸铁石吸引着我。从此租房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要离菜市场近。
只是菜市场春天里逛,十次有十次会碰到香椿,这倒使我惆怅了。因为香椿太贵,而我太穷。那几年虽物价低,也已经到了十三四块钱一斤。每一到春天,菜市场一个一个横跨左右的大菜摊子,香椿随只占据小小的一隅,人们闻着味儿就找着了。春天里的香椿像菜市场里一个悄悄而知礼的贵族,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小油菜为了鲜亮撒了一层水,却显得更蔫儿;卖了一个冬天的大白菜也不复往日的风光;苦菊,油麦菜,冬瓜?啥时候吃不行。还是想吃香椿!嫩的很,嫩到叶和芽并不分,杆子也嫩,且香椿味儿最浓。对香椿的香,不爱的人觉得熏得慌,上头。爱的人越闻越馋,非得弄二两回家炒个鸡蛋不可。
日子随一茬茬香椿的上市又下市悄悄过去。我从天通苑搬到铁狮子坟,又从铁狮子坟搬到青年路,然后十里堡、大屯路......如今的生活如果说哪里让我满意的话,就是春天的时候买二斤香椿不会再犹豫了。
香椿在北京是鲜物,在我的老家却并不稀罕。
小时候,家里的香椿吃不完。奶奶家有两颗香椿树。它们就在奶奶划作卧室的堂屋的屋檐旁。一棵在南边,一棵在北边,两棵的距离只需三四步。有一抱粗,树龄有几十年了(到底几十年,我也不知道)。因为年岁久远,树皮上裂开一道道的沟。每年差不多三月下旬,两三场春雨落下后,老香椿按时发芽,只几天便芽尖变嫩叶,这儿一簇,那儿一簇。夜里凉风吹过,嫩叶拼命的摇,飒飒飒,两颗老香椿的枝子专往一处长,像两个功夫练家子在拆招太极拳。
捡香椿的日子在农历三、四月,要选择一个日头好的白天。说是捡,也并不是躺在树下等香椿的芽和叶子落下。只是农村人喜欢把复杂的事情说简单,这是一种大而化之的智慧。
“香椿到季儿了?”邻居一个娘们路过,大声问了一句,声音亮的从巷子那头也能听见。有个人在香椿树的枝子和叶子之间爬来爬去,那便是我了。奶奶冲着敞开的大门联络了邻居,向她许以“刚捡的香椿”。这个空儿里我又折了一截绿油油老香椿叶,往地上扔。爷爷只是在树下高高的立着仰头看,呢喃着让我注意安全。树下方圆五米奶奶铺了一层化肥袋子,怕沾上土。捡下来的老香椿叶是不能洗的,因为要揉了腌起来,洗了会长毛发霉。你去农村人家屋檐下一个个齐膝高的坛子,坛子盖儿用大石头压住,那里面十有八九就是咸香椿了。我记得乌江榨菜有一句广告词,叫三腌三榨。我们坛子里的咸香椿不比乌江榨菜简单。捡的是不嫩不老的那些叶子,梗也能吃,不浪费,但太老的枝和叶一定要扔掉的。腌的盐选的是大粒子的盐,不是细盐,不是加碘盐。洗了手,抓了大把的盐粒子往香椿叶子上抹,正面一次,反面一次,反复揉搓。过后日头底下晾干。等感觉腌的差不多了,装坛存起来,饿了拿煎饼一卷,香椿香混合着煎饼香,一口气儿能吃到冬天。
树上的我每折一簇香椿芽就抛下去,地上的“化肥袋子都在大水里洗过了。”奶奶在树下手搭凉棚眯眼说,像是在嘱咐我,也像自言自语。等摘得差不多了,西边天突然变黑压压的,要来雨了。奶奶一边喊着“行了行了”,一边飞快的把所有香椿捡到簸箕里,端进堂屋,又跑出来收她的化肥袋子“隔离垫”。
我一寸寸的顺着树干往下爬,怀着英雄的心情向爷爷邀功。爷爷一直站在树下,一直仰着头,他小声嘟囔着:“你慢点儿啊”。其实两棵香椿的枝叶太茂盛,只需双手抓牢就能如履平地,很安全。多年以后我读《树上的男爵》,书里描绘说,在时间的某一段里,大地上树连着树,人可以进行树上旅行,一直走到很远的地方,期间不用下树。因为爬过香椿树,我对这一描述特别信服。像小时候折香椿向他老人家邀功一样,我想把这读后感告诉爱读书的爷爷,却不能了。他老人家早已去世。那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就在我下树开始上学后不久。
如今奶奶渐老。她的两棵老香椿因院子里要新建房子,砍掉了一棵,只剩下北边那一棵,孤零零的。只也年年按季发芽,青翠茂盛。香椿被砍我近一年才发现。几年前去了北京便不常回家乡,对奶奶家的细微改变更不会发觉。在春节回京的行李里面,总会发现罐头瓶子,里面不是罐头,而是奶奶腌的陈年香椿。
“春天的香椿。一年了。真香啊。”奶奶向我许诺。
我目睹奶奶一年一年的老去,奶奶看着我一年一年长大成人。长大了,我也明白了,人的很多事情就像时间本身,“当时只道是寻常”,过后才知道每时每刻于人都是最后一次相会。在时间的长河,在我们存在的这个宇宙里,没有什么能够回转。
故事还没终结。我终于去了城里。带着有关奶奶的记忆,有关爷爷的记忆,有关香椿的记忆。我在城市之间迁徙,好像走遍了世界的柯西莫——只是他在树上,我在地上。城市的生活虽好,也总是陌生。作为城里一个被撕裂的陌生人,我试图找齐所有的记忆中关于“自我”的拼图,而香椿就是其中的一块。它不起眼,却给我安慰。像春雨对于香椿芽一样,看不见,却拥有全部关于春天的想象。
但愿我能够再给奶奶捡一次香椿。
——2017年5月31日初稿
2017年6月6日完稿
既然是春天,无论长短,总也要吃点最有春天意思的食物。能够够的上这一头衔的,没错,就是香椿了。
前几年刚来北京的时候,穷而且乱,所以也注意不到季节的变化。冷了就穿,热了便脱,吃饱了就心满意足。周末偶尔逛一下菜市场,算是生活里一点甜。其实这甜就在我“嘴边”:我的住处就在菜市场的楼上。天色人影绰绰时候下了班到家,菜市场的灯火像一块吸铁石吸引着我。从此租房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要离菜市场近。
只是菜市场春天里逛,十次有十次会碰到香椿,这倒使我惆怅了。因为香椿太贵,而我太穷。那几年虽物价低,也已经到了十三四块钱一斤。每一到春天,菜市场一个一个横跨左右的大菜摊子,香椿随只占据小小的一隅,人们闻着味儿就找着了。春天里的香椿像菜市场里一个悄悄而知礼的贵族,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小油菜为了鲜亮撒了一层水,却显得更蔫儿;卖了一个冬天的大白菜也不复往日的风光;苦菊,油麦菜,冬瓜?啥时候吃不行。还是想吃香椿!嫩的很,嫩到叶和芽并不分,杆子也嫩,且香椿味儿最浓。对香椿的香,不爱的人觉得熏得慌,上头。爱的人越闻越馋,非得弄二两回家炒个鸡蛋不可。
日子随一茬茬香椿的上市又下市悄悄过去。我从天通苑搬到铁狮子坟,又从铁狮子坟搬到青年路,然后十里堡、大屯路......如今的生活如果说哪里让我满意的话,就是春天的时候买二斤香椿不会再犹豫了。
香椿在北京是鲜物,在我的老家却并不稀罕。
小时候,家里的香椿吃不完。奶奶家有两颗香椿树。它们就在奶奶划作卧室的堂屋的屋檐旁。一棵在南边,一棵在北边,两棵的距离只需三四步。有一抱粗,树龄有几十年了(到底几十年,我也不知道)。因为年岁久远,树皮上裂开一道道的沟。每年差不多三月下旬,两三场春雨落下后,老香椿按时发芽,只几天便芽尖变嫩叶,这儿一簇,那儿一簇。夜里凉风吹过,嫩叶拼命的摇,飒飒飒,两颗老香椿的枝子专往一处长,像两个功夫练家子在拆招太极拳。
捡香椿的日子在农历三、四月,要选择一个日头好的白天。说是捡,也并不是躺在树下等香椿的芽和叶子落下。只是农村人喜欢把复杂的事情说简单,这是一种大而化之的智慧。
“香椿到季儿了?”邻居一个娘们路过,大声问了一句,声音亮的从巷子那头也能听见。有个人在香椿树的枝子和叶子之间爬来爬去,那便是我了。奶奶冲着敞开的大门联络了邻居,向她许以“刚捡的香椿”。这个空儿里我又折了一截绿油油老香椿叶,往地上扔。爷爷只是在树下高高的立着仰头看,呢喃着让我注意安全。树下方圆五米奶奶铺了一层化肥袋子,怕沾上土。捡下来的老香椿叶是不能洗的,因为要揉了腌起来,洗了会长毛发霉。你去农村人家屋檐下一个个齐膝高的坛子,坛子盖儿用大石头压住,那里面十有八九就是咸香椿了。我记得乌江榨菜有一句广告词,叫三腌三榨。我们坛子里的咸香椿不比乌江榨菜简单。捡的是不嫩不老的那些叶子,梗也能吃,不浪费,但太老的枝和叶一定要扔掉的。腌的盐选的是大粒子的盐,不是细盐,不是加碘盐。洗了手,抓了大把的盐粒子往香椿叶子上抹,正面一次,反面一次,反复揉搓。过后日头底下晾干。等感觉腌的差不多了,装坛存起来,饿了拿煎饼一卷,香椿香混合着煎饼香,一口气儿能吃到冬天。
树上的我每折一簇香椿芽就抛下去,地上的“化肥袋子都在大水里洗过了。”奶奶在树下手搭凉棚眯眼说,像是在嘱咐我,也像自言自语。等摘得差不多了,西边天突然变黑压压的,要来雨了。奶奶一边喊着“行了行了”,一边飞快的把所有香椿捡到簸箕里,端进堂屋,又跑出来收她的化肥袋子“隔离垫”。
我一寸寸的顺着树干往下爬,怀着英雄的心情向爷爷邀功。爷爷一直站在树下,一直仰着头,他小声嘟囔着:“你慢点儿啊”。其实两棵香椿的枝叶太茂盛,只需双手抓牢就能如履平地,很安全。多年以后我读《树上的男爵》,书里描绘说,在时间的某一段里,大地上树连着树,人可以进行树上旅行,一直走到很远的地方,期间不用下树。因为爬过香椿树,我对这一描述特别信服。像小时候折香椿向他老人家邀功一样,我想把这读后感告诉爱读书的爷爷,却不能了。他老人家早已去世。那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就在我下树开始上学后不久。
如今奶奶渐老。她的两棵老香椿因院子里要新建房子,砍掉了一棵,只剩下北边那一棵,孤零零的。只也年年按季发芽,青翠茂盛。香椿被砍我近一年才发现。几年前去了北京便不常回家乡,对奶奶家的细微改变更不会发觉。在春节回京的行李里面,总会发现罐头瓶子,里面不是罐头,而是奶奶腌的陈年香椿。
“春天的香椿。一年了。真香啊。”奶奶向我许诺。
我目睹奶奶一年一年的老去,奶奶看着我一年一年长大成人。长大了,我也明白了,人的很多事情就像时间本身,“当时只道是寻常”,过后才知道每时每刻于人都是最后一次相会。在时间的长河,在我们存在的这个宇宙里,没有什么能够回转。
故事还没终结。我终于去了城里。带着有关奶奶的记忆,有关爷爷的记忆,有关香椿的记忆。我在城市之间迁徙,好像走遍了世界的柯西莫——只是他在树上,我在地上。城市的生活虽好,也总是陌生。作为城里一个被撕裂的陌生人,我试图找齐所有的记忆中关于“自我”的拼图,而香椿就是其中的一块。它不起眼,却给我安慰。像春雨对于香椿芽一样,看不见,却拥有全部关于春天的想象。
但愿我能够再给奶奶捡一次香椿。
——2017年5月31日初稿
2017年6月6日完稿
-
All alright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22 13:54:32
-
泡泡丶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15 21:25:36
-
Puer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6-20 16:43:28
-
怪化狮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6-07 13: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