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记
端午过了好几天了,现在才写它。
记忆里的端午节从小学课文里纪念屈原开始,缅怀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政治家。那时候对屈原也没什么特别的感受,他只活在书里,我对他也不太了解,当然现在也是。然后就是纪念活动了,赛龙舟、吃粽子,这六个字印象深刻,似乎早已不可磨灭。然而作为一个北方人,赛龙舟是基本不可能的,我也从来没见过我们那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是有的,大街上会有卖粽子的,印象中有糯米粽子、大米粽子、小米粽子,粽子里通常夹杂着红枣或者是蜜枣,有的夹着葡萄干,香甜滑腻,小孩子都爱吃,那时候也好像只有端午节才吃一次粽子。其他的,就是媳妇们会去娘家一趟,一般端午的时候是小麦成熟前几天,具体有什么意义我也不清楚。后来一直在上学住校,就没了端午的概念,一直到我高考那年。那年高考第一天还是第二天是端午节,只记得这个,高考成绩很糟糕,自然对端午什么的也没什么印象。后来复读了,那年姥姥去世了,是在端午节的前一天,五月初四。家里人没让我知道,那正是高考前几天,于是我对姥姥的最后一次印象就是有次放假跟妈妈去舅舅家。那时候姥姥已经肺癌晚期了,姥姥一直是个坚强的人,也怕给自己的儿女添麻烦,直到受不了癌症的折磨才跟儿子说,于是才去医院检查,那时候手术已经意义不大,在医院住了几个月就回家了。我并不知道姥姥出院,是后来妈妈告诉我姥姥回家养病了。那天去姥姥家的路上,风吹麦浪,到处都是麦子的香气,麦子青青欲黄未黄,似乎迫不及待的想要成熟,可以想象它们的饱满。见到姥姥,奇怪的是她并没有咳嗽,只是静静的躺着,妈妈跟她说话聊天,她静静的听,偶尔答应一声。那时候并没有觉得姥姥快要离开我们,可能我也有些焦躁吧,高考将至,又是第二次,真是一言难尽,复读过的人都懂,谁想到却是最后一面。如今端午节已经被国家定为法定节假日,而我早已不是当年的我,姥姥也去世八周年了。祭日那天,六舅一家从濮阳回来,加上我妈姐妹三个和我去姥姥坟上拜祭,不是恍如隔世,是真的隔世。时间带走了一切,又仿佛什么都没带走,麦子又在风中飘荡,麦香依然。。。


